张继的《枫桥夜泊》是如何让诗词极具画面感的?

小九九﹎


一千年多以前,一个落魄书生载酒行,在舟行苏州的时候,写下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一个落榜的儒生,经历了那夜的辗转难眠,和着寒山寺的钟声,将自己的落榜之痛、羁旅之愁和身世之悲,融入到了那“霜满天”的夜色里。

本来希冀着通过金榜题名“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张继,不曾想自己落榜后的赋诗一首,却成为千古绝唱,甚至流传到日本,进入了日本的教科书。这首诗,会令无数人动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极其富有画面感,能直击人的内心,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1.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密集连续出现,勾勒出“枫桥夜泊愁眠”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仅仅有二十八字,却出现了九个种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以及无眠之人。如此密集而连续地出现这么多的意象,能够迅速在读者脑海里形成画面感,这就是名词意象的巨大张力。这种白描手法的运用,就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造成的艺术感染力,仅用具体可感的名词意象叠加,就能达到传情达意的理想效果。这些名词意象,选取的多是生活里的常见之景,通俗易懂,无需深挖背后的抽象概念。

而这些意象的运用,又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通过了诗人自己的排列组合,营造出空灵而旷远的意境。月落霜满,乌鸦夜啼,两岸的枫树随风摇曳,江上的渔火明明灭灭,一切笼罩在朦胧的夜色里。而今夜无眠的诗人,听着寒山寺的钟声,咚咚到天明。

2. 采用动静结合、明暗搭配和多种感官综合运用的艺术手法,传达出幽寂与凄凉之感。

一首诗要具有画面感,必须要“有声有色”,就像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枫桥夜泊》,静中有动,在月色的笼罩下,乌鸦啼鸣,钟声回荡,使得江边的景色不再单薄乏味,而是有了诗意的律动之美,烘托出黑夜的孤寂与悲凉。

而月落乌啼江枫耸立的昏暗,与江舟之上渔火燃起的通明,形成色彩上的反差。一升一落,一明一暗,诗人从月亮升起到月亮落下的辗转难眠,精妙地传达出来。那缕缕忧愁,在江枫与渔火的“对愁眠”之中,荡漾开来。诗人这种动静结合与明暗搭配的艺术手法,离不开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月落江边、白霜满天、江枫渔火等意象都是视觉感官,而乌鸦夜啼、与夜半钟声则是听觉感官,所见所闻带动的是所感所想,诗人的孤寂与忧愁之感,充盈在字里行间。

尤其“霜满天”的描写,不只是视觉,还有触觉。夜霜布满天空,这看似是诗人的夸张描写,其实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因为白霜与雾气在黑夜之中氤氲,月落之后沁入诗人的身体,有刺骨之寒,正恰似繁霜布满夜空,传达出深秋之夜特有的幽寂与凄凉之感。

3.利用了电影的写实手法,远景、近景与特写相互切换,画面极其富有层次感。

张继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由远及近的表现方式,就像我们现代电影的艺术手法。镜头拉开,远景是江月渐渐下沉,两岸的江枫笼罩在朦胧的秋夜里,白霜满天;而远处的寒山寺,在江水与月色的掩映之下,更显古朴与苍凉。

画面逐渐推进,近景是一艘客船在江边停泊,渔火明灭,传达出灯火可亲的温暖。随之镜头移动,定格在这艘客船上,一个儒雅的书生,辗转难眠,于是听着不远传出来的钟声,凄然独坐,黯然神伤。

4.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情景交融中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愁与身世之悲。

诗人并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状物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将金榜无名的哀痛与羁旅漂泊的愁苦,倾注在了茫茫夜色里。月落乌啼,白霜满天,如此悲凉凄楚之景,恰似落魄书生饱经风霜的内心写照,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江枫渔火,相对愁眠,愁的不是江枫与渔火,伴的也不只是江枫与渔火,而是满腹愁肠的诗人,辗转难眠的诗人。寒山寺外,钟声回荡,穿越了历史的风尘,一声一声传到客船,古朴而苍凉。哪是“夜半钟声到客船”,而是“夜半钟声入客心”啊。

总之,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落魄书生夜泊枫桥的难眠图景。在秋江霜月夜里,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失意文人的悲伤,充满了身世之悲与羁旅之愁。在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生命的寂寥与凄美。


此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泊枫桥

短短二十八个字犹如一幅时空交错的画卷,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落魄书生徘徊在江边,那种人生失意的无限哀愁。

月落,乌鸣,江边,枫树,姑苏城,寒山寺,午夜,钟声,还有一叶漂泊的小船,以及一个落榜,充满无限哀愁的年轻人。

中国水墨画的写意和写实,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浓淡相宜,有远有近,有山有水,还有让人无限忧伤的寒山寺钟声。

月落,是整幅画卷的底色。所有人都知道,月落后的情景,朦朦胧胧,像被一片薄纱蒙上,在视野里既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不知什么时候,又下了一层霜,加剧了空间色调的体验感。实物由于落月而形成的影影绰绰,就像水墨画里的晕染,而空白处的江枫,渔火,在寒霜中显得如此孤寂和落寞。触景生情,又如何能让人安然入梦?

事实上,一个愁字,难以入眠,是整个寂静的枫桥夜泊的神来之笔。

在姑苏城外一个叫寒山寺地方,香火绵延。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以远离世外的超脱和圣洁,像一道划破苍穹的大稀之音,在苍茫的落月之夜回荡。像是一场历经岁月的梦,从远古到现在,梦醒了,坐在客船里,感慨万千。

一个心怀壮志的年轻人,在落榜后,坐在一叶孤舟里,面对渺茫的人生,感叹自己的身世,和壮志未酬的不甘,犹如浮萍一般漂泊,想起这些不禁潸然泪下。看不到明天的希望,回不去的故乡,踌躇在江边客船,那种似曾相识的场景无疑触动了无数仁人志士低沉时的内心共鸣。

整首诗是空灵的,是忧伤的,是情怀的。意境的优美让每一个阅读者,感同身受。那种身临其境的笔墨描摹,带着淡淡的哀愁,带着霜的寒气,似乎能触摸到。

生活从来如此,人生不尽相同。在读《枫桥夜泊》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共鸣。天下之大,何处为家?长路漫漫,该走向何方?


在尘埃里相遇


这首张继的《枫桥夜泊》,历来是唐诗最热门的七言绝句。别的不说,看看百度上的历代名家点评就知道,条目之多,一片叫好。这首诗也是唐代少有的火到国外的名篇,在日本与在中国一样家喻户晓。也因为这首诗,火了寒山寺。寒山寺至今是旅游胜地。

张继写诗的时候,有的说是刚刚落榜,有的说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已经当了京官的张继逃难南迁时所作。具体如何,不必细究。无论哪种背景,都会催生一个愁字。甚至可以抛开背景,赋予愁更广泛的概念。终可以解释成一个羁旅之客,面对江南秋色的夜晚,有感而发,落笔成章。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即是意象的密集。首句的“月落”、“乌啼”、“霜”、“天”,次句的“江”、“枫”、“渔”、“火”,第三句的“姑苏城”、“寒山寺”,第四句的“夜半”、“钟声”、“客船”,前后13个意象,几乎一个句子至少3个意象(第三句除外),在整个绝句史上,都是少见的,加之艺术上的浑成高超,可以说为这一类绝句的代表。

整首诗之所以极具画面感,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紧密罗列、自成布景效果的意象。罗列不是堆砌,而是有情感、有逻辑、有关联地组织排列。彼此独立又相互映衬,共同服务于一个更大的意境。

整个诗可谓一句一画,四句构成一幅充满声、光、色、寒的秋江月夜图。不仅触动了客舟中的张继,也触动了无数的后世读者。


诗词桃花源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虽然它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但是,由于它画面优美,

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特别是诗中所反映的那种羁旅之愁,在旧社会广大知识分子中,获得了共鸣,于是这首七言绝句便不胫而走,甚至使苏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古迹了。诗歌艺术是很有生命力 的。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产生在哪里?在于它有新鲜深远的意境。开篇写景,点明时间:"月落乌啼",正是半夜时分:"霜满天"指出是深秋季节。寒凉的秋月逐渐西沉。,偶尔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更衬托出秋夜的肃杀、寒冷、寂寞。接句写近景:"江枫渔火","江枫"在夜里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于渔船系在岸边,船上的"渔火"一明一灭,赤红的枫叶便在"渔火"映射下,闪灼发光。这一句给寂静冷清的秋夜带来光亮与温暖。"对愁眠",又转到船上的旅客,他们怀着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面对"渔火"渐入梦乡。这两句合起来,画面上有月、乌、霜、天、渔火、江枫还有人,于是便构成一幅独具风格的江边夜泊图。但是,如果至此为止,那么,境界仍觉一般,因为这样的夜里泊在祖国其他水乡的船只,几乎比比皆是。但是,当第三句"姑艻城外城外寒山寺"出现以后,环境、画面便都有了具体的规定性。本来就很富有诗意的画面上,远处又出现了古城苏州这一背景:江岸上又增添了寒山寺的寺院和钟楼的轮廓,似乎寺院的窗棂上还透露出点点灯光。忽然,寒山寺的钟声铿然作响,在寂静的秋夜里。它的声音是那样洪亮,低沉,悠远,绵长。刚刚入睡的旅人,被这钟声唤醒,意识到自己正在船上,四处漂流,羁旅之愁,随着钟声的余响更加浓厚深沉了。

结句是全诗意境的升华、是画龙点睛的妙笔。"夜半钟声到客船"是音响的境界,它可以谱进乐曲的旋律,但却很难入画。而诗歌却弥补了绘画之不足,并把它与音响综合到一起,使"枫桥夜泊"成为有层次,有色彩,有明暗对比,有音响效果的独特的画面。"夜半钟声"是全诗的重点,这钟声不仅敲进诗人和旅行者的心坎,其余响似乎一直绵延到后世。


陈年往事1222


张继的《枫桥夜泊》非常有名,不但在咱们国家有名,还在日本被奉为神作。日本人可能不知道李白杜甫写了哪些作品,但是这首诗是一定知道的,就像咱们的《咏鹅》一样,童蒙初开的日本小孩就要学习这首诗。

这和诗僧寒山拾得有关,也就是后世所封和合二仙,这里面有些曲折的渊源。

拾得和尚和寒山和尚是好朋友,在国清寺期间,两人一起讲经论佛,吟诗作偈,不拘形骸,算得上贫贱至交。寒山病死枫桥镇后,拾得去了日本,全力传法,成为一代佛学大师。寒山的诗借助拾得的推动在日本流行起来,他们那种简单直白,却有佛理深意的诗广受日本人喜爱,寒山的名声逐渐超过拾得,两人的诗合称为“寒山诗”,成为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对日本后世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其实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寒山诗着实浅显,可是日本人当时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啊。而《枫桥夜泊》因为日本人对寒山寺的朝拜而流传到海外,同时让他们见识到寒山诗之上的作品,一时惊为天作,成为他们的必读作品。

《枫桥夜泊》的孤寂,萧条之美非常契合日本人“菊花与刀”的性格,他们面对死亡,荒凉,寂寞的那种热爱,能在这首平静、孤独的诗中得到纾解。这种民族根性,寒山的间接推动,文化皈依感的崇古这许多因素集合起来,形成了日本人对这首诗的热爱。

而实际上,这首诗即便在英雄辈出的盛唐,也算得上一首上乘之作。

回到题主的问题:张继的《枫桥夜泊》是如何让诗词极具画面感的?

这个问题问得很直接,那咱们回答也不要拐弯抹角。

这首诗为什么极具画面感?因为写得好啊。

为什么说他写得好,因为他在合平仄的规则之上写出了意境。

而什么是诗词的意境?意境就是指诗词的意象表达出来的境界。

所以,归根结底,这首诗好就好在意象的堆积盘活了整首诗的意境。意象不但选用合理,相互之间的构建也巧妙地凸显了诗人心中的境界。我们看他选取了哪些意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仄起平收押平水韵“一先”部的七绝。格律就不分析了,没有出律。而七绝的文法我们也讲过,首句、承句一般写景交代环境状况事由,第三句转换,第四句继续发散。

所以,意象堆砌的重任肯定就是在前两句。而这首诗的精华也确实就在这。诗人在这两句选取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不眠人”这六个意象进行了密集堆砌,但是并没有让我们有意象过多的臃肿感,反而在清冷的景色下带出整首诗的诗眼(愁)来。

为什么张继堆砌意象就好,我们今天很多诗人堆砌意象就惨不忍睹?

这就是高低手的区别,我们拿一大把颜料只会瞎鼓捣,高手拿一大把颜料就能泼墨出一条龙来。我们仔细观察张继选用的这些意象,虽然都是独立意象,却内含逻辑。

这一点非常重要。逻辑是解决无用词汇堆砌的根本办法。

“月落”是时间,月亮落下去,同时描写了月色。“乌啼”是时间引起的,凌晨鸟儿起来了,同时描写了声音。这两个意象的选择,一明一暗,一动一静,却又有先后因果,是自然发生的,就好像我们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没有半点拼凑感。“霜满天”,霜能不能满天?当然不能,所以这里实际上用“霜”代指寒凉,不但带入了霜的白茫茫形色,同时让人感觉整个氛围都清冷了下来。

意象多而不乱,有条不紊,这就是高手的手段。

“江枫”、“渔火”这两个意象好像并没有关系,但是同样是有颜色的,有光亮的。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这幅秋景真是赏心悦目,美得让人心醉。画面感就是依靠这些意象的颜色、光亮而活灵活现。但是这里的“对愁眠”又将“江枫”和“渔火”拟人化,这两种景致虽美,却因为忧愁而相对无眠。

这两句依靠密集的、鲜活的意象填满了读者的想象,脑海中自然就形成了一副秋江月夜图。不但画面感超强,而且一个“愁”字寓情于景,景中生情,实在是高妙之笔。

相比前两句,后两句就非常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从各方面描绘出秋夜孤客的情境,静夜钟声,却在这个时候响起,简直就是直击大脑,让人伤从中来。“夜半钟声”衬托出了夜的静谧,好像“空山鸟语”一样,因为有声而让安静更加安静,让诗人的悲愁感受愈加深重,难以言传,只可意会,意境就自然发散诗外,引人遐想了。

至于后世有些人考证出“月落桥”、“乌啼庄”、“江枫桥”和“寒山寺”对应,这就是吃饱了撑着,虽然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是完全颠覆了千年来这首诗带给我们唯美的意境。

反正我是不信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这首诗有声音、温度、颜色、光线、空间、时间、距离,是一个立体的艺术空间,这些空间的要素构造了一个逼真的画面。

在月落的时间,有乌鸦啼叫的声音,满天的霜,既呈现了一个空间,又有身体温度的冷感,红色的枫叶对着桔黄的灯火,这是颜色,船里的人听到遥远的寒山寺传来钟声,这是距离感,近处的小船,稍远是江边的枫树,再远是姑苏城,更远是城外的寒山寺,下面是江,江上是霜满天的空间,仰望是空中的月亮,上下左右远近,这是一个立体的空间,远远传过来的钟声加深了这种空间感。

什么是画面感?就是读者身处其中,对诗描绘的景象有清晰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多方面造成的,声音、颜色、空间、冷暖等等,越能调动起读者全方面的感官,就越能体现画面感。

诗里表达的画面是作者的体会,作者提供了画面的要素,对读者来说,体验画面感有赖于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读者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重构画面。

枫桥夜泊画意


大晟府小书僮


其实,唐诗宋词都有这个特点,都非常善于用各种名词通过远近内外前后等对比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空间。

第一句是远景

月落,月是名词,月落,既是一个动态的形容,也是一个时间状语。天上一弯黄色的月和暮色的背景就定了基调。乌啼,凄切的声音似乎已经听到了。霜满天,温度也有了。

第二句是近景。

江风吹着渔火,那人(也可以是我)对愁怎么入眠?

远近的安排形成了画面的层次。

姑苏城的热闹和城外的寒山寺的寂静形成强烈的对比,就像画面的明暗对比。从乌啼到夜半钟声又形成了一个孤寂难熬的时间维度。而在这样的时间空间中,一个孤独的乘客随船到了。

这样的一首诗就好像把一个空间中的很多点以不同的视角描绘了一遍。很像是图画中,每一个细节都有立体感,值得品味。



猫肥家必润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赋予景中,然后借助景表达自己的情感。

霜,是月夜下的颜色,作者离开故土来到苏州,又是夜晚。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未来不知道会怎样的人生。作者眼中的月光是不是犹如寒霜一样,冰冷,茫然。

愁眠,是难以入睡的愁。江边的枫树和渔家的灯火,每天都是如此而并不是因为失眠而点着灯。作者借用还没有熄灯的渔家和反着渔家灯火亮光的枫树,表达自己的愁与失眠,表达自己面对一个新的城市和未来生活不确定的愁眠。

寒,寒山寺本是一个寺庙的名称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作者是借用了其中的寒,以景代情。

夜半,钟声,这些都是比较“丧”,比较抑郁的时候才有的景物。

作者抓住了众多景物当中包含的与自己心境相应的元素,组成了这样一首诗。这是很难的。


微语默话


夕阳黯然下沉,归鸦翻飞叫声声,寒树孤立田野,浓霜早早落在芦苇和草埂。岸边深秋的枫叶与船梢上的桅灯红影相对,就仿佛秋愁加上乡愁,愁煞船上远行人。……

这样的一幅水墨场景,亦诗亦画,难分诗画。吟诵的年代久了。几乎就成了古诗中离别的经典画面。

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应该也深受此诗影响吧?


老夫常发少年狂


有落叶、乌鸭、寒霜、枫桥、客船、渔火、寺庙等意象,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