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上墳要不要帶孩子一起去,為什麼?

槓精老H


過年上墳如果孩子當時沒有問題或病痛之類的,建議一定要去。

特別是已過世的爺爺奶奶姥姥輩之類的。

為什麼呢?或許可以說是傳承吧。

就我自己及身邊的經歷,近些年,其實很多小孩子或大人對上墳而言,都沒有小的時候那樣人多、重視了。

如果家裡小孩小時見過那已經去世的長輩,或多或少還是有些記憶的,去上墳就相當於是在世的人之間串門一樣,我們總得有時去看看他們,加深親情、有個從前的念想。

如果小孩幼時沒見過那去世的親近的長輩,那建議更要去了,大人需要給他介紹咱有這樣一號人,他是誰、怎樣,現在去世了,他的家就在這裡。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爺奶一輩姓甚名誰、安葬地等在哪兒都不清楚,我想那也是蠻可悲的一件事。

還記得尋夢環遊記裡的那句話嗎?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正向人生


上墳不帶孩子去,等於白去。

因為上墳掃墓無外乎兩種意義

一是祭拜祖先,懷念逝去的親人,是承前。

二是教育後代,使他們知道自己的來路,產生家族歸屬感,是啟後。

追憶親人和教育後代比較,後者的意義顯然更大一些。

畢竟一個家族的未來,要靠後來的孩子們。

先說個我自己的例子。

在我們北方,一般過年上墳,是去請自家的祖先回來過年,叫做“請爺爺奶奶”,照舊的風俗,只有家裡的男丁可以參加。

我家我爸沒有兄弟,我爸又只有我們姊妹倆閨女。好在我家比較開通,不怎麼計較死理兒。我長大懂事以後,過年“請爺爺奶奶”,都是爸爸帶著我這個長女去。

過程其實很簡單,爸爸也不特別說什麼。但是在我心裡,那個時刻是非常莊嚴、非常神聖的。

因為它給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身份感,讓我真切地體會到,我是這個家族的一份子,我是在代表我的家族,與逝去的祖先進行某種聯結。

這種經歷,這種心靈上的啟發,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珍貴的。

它讓我增加了對於家族的感情和責任,套用一句話,真的好像一瞬間長大了。

再來說說祭祀這件事。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先的傳統,祭祀文化可以說是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往大了說,祭祀關乎國家社稷、禮義道統。

孔子非常重視祭祀,認為祭祀是治理國家的四件大事之一。

往小了說,祭祀關乎每個家族的傳承。

孔子說,“祭如在”。就是告訴我們,祭祀祖先要心懷敬意,要真誠。這就是我們一直說的“心誠則靈”。

這種誠敬之心,不只在於我們對逝去親人的情感,還在於,我們對於到底有沒有前世今生、對於人生來路與歸途、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

所以,上墳掃墓這件事,有機會還是儘量帶孩子去。

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經歷。


果仁家


在我國有上墳掃墓的習俗,若非清明,便是重陽,此所謂春秋兩祭,對於上墳這件事,每個地方有不同的習俗。

我們這裡上墳的習俗一次是在清明左右,一次是在過世長輩的週年時候,還有就是過年時,去墳地請老人回家過年。

請老人回家過年,這算不上是上墳,就連老人週年那次也算不上上墳,因為這兩次都只是燒紙錢,不添墳。真正算得上是上墳的,只有清明那一次。

我們這裡,在清明時去上墳,兒女可以去,孫子輩的那一代人,孫子、外孫可以去,孫女和外孫女不成年不能去。

我從小在外婆這邊長大,也在這裡生活,外婆外公去世後,我們去上墳的人有我大舅、二舅、我媽、我還有我表弟,我兩個表妹就從來沒去過。長輩的說法是,女孩子屬陰,容易遭惹不乾淨的東西,所以未成年或者沒有婚配的女子不讓去上墳。而男孩子就沒這方面的忌諱,男子陽氣旺盛,不怕遭惹那些不乾淨的東西,除非這個男孩子身體特別孱弱,才不能去。

雖然也聽說過別的地方,小孩子去上墳容易生病,容易被髒東西影響的說法,但是在我身上就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而且我也沒有在現實中見過這種情況。

我想那些小孩子去上墳會生病,主要是因為小孩子心智不成熟,在墳地裡容易害怕,心裡留下了陰影,所以回去後才會生病,就像是小孩子玩火容易得癔症是一個道理。


驛城異客憶鄉人


這個當然要帶的,大年初一上墳祭奠祖先,我老家的規矩只能男的去。我會帶我兒子去,不過等他大一點了。兒子現在膽小年齡也小,初一上墳鞭炮煙花很多的,所以等他大點了就帶他去!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不能丟。這是規矩!


吃菜不喝粥


看孩子年齡,幾歲以下的孩子不建議帶去。

一,有安全隱患。

老家上墳都會燒紙、放鞭炮啥的,孩子太小的話不懂事難保不會亂跑亂動,萬一被燒傷這些得不償失。孝順放在心裡就好了,好多大人去上墳都是一個形式,何必強求孩子。

二,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不管是墳地也好公墓也好,始終會有一些陰森森的氣氛,萬一孩子膽子小留下了心裡陰影就不好了。身邊孩子小的家長都不會讓孩子參加祭奠上墳這些儀式,跟著大流總是沒錯的。

三,還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原因。

從風水等角度來說,墳地也好公墓也好都不適合孩子出現。孩子陽氣弱,容易被墳地的陰森氣氛影響。親戚朋友中總會有孩子去了一些不太好的地方被嚇到了夜哭夜啼,為人父母者肯定要多方面為孩子考慮,消除一切有可能的風險。

與其帶孩子去走一遭形式,還不如多給孩子講講已逝親人的事蹟,這是最好的懷念方式。人活一世,肯定有很多閃光點值得紀念。在給孩子講解讓孩子學習成長的同時,自己又何嘗不是對別人的人生多了一些理解與思考,比上墳好處多。


偶得之


過年上墳要不要帶孩子一起去,為什麼?

在我們北方的農村有年節上墳祭祖的習俗,大年三十這天要上墳請神,請祖宗回家過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也要上墳,清明和十月朝就更不用說了,上墳的時候不是所有的人都去,有的人能去,有的人不能去。

一般的習俗是男的去,女的不去,未婚的去,懷孕都不能去,至於孩子能不能去,要看具體多大了。特別小的孩子最好就不要去了,因為一方面用老人們的話說,祖宗們看到家裡添的新子孫會比較親近,小孩子容易害病。另一方面上墳時要鳴放鞭炮,容易嚇著小孩,所以孩子可以不用去。女的一般不去,農村人常說女孩兒是“外姓人”,遲早有一天要嫁人去到別人家,那時候就不是本家人了,所以不能請孃家祖宗,上墳也就沒有意義了,如果家裡沒有兒子的,可以讓女兒去上墳。



小男孩兒在十多歲以後基本就應該跟著大人去上墳了,尤其是在過年這樣大的節日裡,上墳祭祖是對祖先最基本的尊重,是對家族家風最基本的傳承,銘記歷史,不忘祖先才能代代相傳,越過越好。不過有時候也會出現怪事,我們家鄰居有個小男孩在10歲那年,過年跟著他的叔叔大爺去上墳,本來小男孩想在家裡玩不愛動彈,是被媽媽逼著去上墳請神的,回到家後就感覺不舒服,過了沒幾天就得了一場重病,好容易從生死邊上救回來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跟著大人去上墳,如今小男孩已長成了大小夥子,家裡人也很糾結,是否該讓他跟著大人們去上墳了,可是生病的陰影一直還存在。



當然,沒有人說生病就是與上墳有關,但是在農村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就是老祖宗們稀罕誰,就會“纏著”誰,太小的孩子就不需要上墳了,畢竟還有父輩們在,長大一些還是應該按傳統習俗上墳祭祖的。


一品小十六


有必要,哪怕幾年去一次,也要讓孩子跟著。

上墳祭奠祖先,不僅只為了表達自己內心中對先人的懷念,還應該讓自己的後代都得什麼是孝道。幾張黃紙、幾張冥幣,幾分鐘便可化為烏有,沒有任何意義。而這種形式所帶給世人的思想,卻有著重要的意義。

你就像我們上墳祭奠,孩子在旁邊看著,他知道這是在祭奠祖先,懷念長輩,這種行為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這種行為能夠讓孩子知道,孝順的重要性,也相當於是認證親情的形式。

站在墳前,我們知道自己從何處來,最後又將去往何處。一座小小的墳,能夠讓後代子孫明白,該如何對待長輩,該如何孝順父母。會讓孩子對親情有更深刻的感悟。

現在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很多都不知道什麼是親情,什麼是孝順。他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的寵愛之中,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接觸的都是遊戲,補習班。像這樣的生活怎麼能夠讓孩子懂得孝順呢。

讓孩子跟著上墳燒紙,也許真的就讓孩子知道了該如何對待父母,讓他知道自己是誰的後人。父母在墳前對逝者的種種思念,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很多老人說自己的孩子不孝順,那就該想想自己怎麼做的,有沒有給孩子做好表率。我一直相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人生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過年的時候帶孩子去上墳吧,燒些紙錢,緬懷逝去的親人,讓“情”與“孝”在子子孫孫中延續下來,讓孩子知道自己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


書影記


“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路上欲斷魂”上墳祭祖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一中風俗。隨著時間的推移,真正在清明時節上墳的人已經不是很多了,但是過年上墳的傳統在全國都依然保留著。這對於我們來說,即是過年的一種習俗,又是一種對逝者的思戀和懷戀。

對於上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的。通常孕婦和年齡偏小的孩子(還不能走路的小孩)是不去就儘量不去。一方面,對於孕婦來說,上墳時的錢灰渣和焚香,放鞭炮時的煙對胎中的嬰兒是不好的。對於偏小的孩子來說,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和健康隱患。

另一方面,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2歲以上)來說,還是該帶著一去上墳。俗話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對於中華名族的傳統風俗也應該自小學習。或許他們還不能完全的理解和明白這樣做的意義,但通過大人的言傳身教,至少能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一定影響。

最後,對於讀了書的孩子就更應該一起去上墳了。說句不好聽的話,當自己百年後,在過年時還有人來看看自己。再說,讀了書的孩子通過每年的上墳,在他們心中也就慢慢明白了這樣做到意義了。


悟文化


我過路的,說說。

中華民族有很多優良的傳統,都有它產生的現實意義。有的傳統做法用現在的眼光看就是迷信,確實也沒有它存在的意義了;有的仍然需要繼承和發展。

就說上墳燒紙,無論怎麼說,燒紙錢、燒紙馬、燒紙房等,沒有一點直接、實在的意義。人死了死了,哪裡還有陰間,死去的親人哪裡還會得到陽間的錢物?

古人編造了一個陰間,設定了一個清明節,很多現實意義通過這個迷信平臺得到了實現。

祭祀中複雜的行為多半是給別人看的,當然有的對自己也有意義。比如:母親去世了,為了不忘母恩,懷念母親的恩德。平時大家也許很忙,清明節大家都回去上墳燒紙,自己也回去上墳燒紙,到了墳前,你自然想起了母親的音容笑貌,想起了母親對自己養育的點點滴滴。沒有這個節日,你可能只忙於追求自我價值,多年都無暇想起這些。

說是給別人看的,主要還是鄰居或自己的子女吧?人家都上墳燒紙,你去是迎合傳統,你不去,可能會被鄰居視為不孝,但是你與死者沒有真情,完全可以不去;做給自己孩子看的,燒紙時講述死者的恩德,回憶過去的生活,無疑是教育孩子不忘家族歷史的最好的方法。

傳統必須要繼承和發展。比如燒紙,有的地方不讓女孩上墳,這就是封建糟粕了。舊社會很多禮儀是在以男性為中心的情況下設置的。現在有不少獨生子女,本身就是女孩怎麼辦?難道就真“斷了香火”?這應該也不是古人設定迷信平臺的目的。

還有,我們家鄉有個傳統,母親去世,長子首先要披麻戴孝去跪請舅舅前來參加喪禮。舅舅不到場,是不允許將母親蓋上蒙面紙的,其他儀式也不能舉行。

古代,婦女出嫁離家十里都難得回孃家一趟,一是小腳行動不不便,二是通信不暢,三是交通不便。母親去世了,披麻戴孝去跪請舅舅前來參加喪禮,一是表達對母親孃家人的尊重,二是讓母親孃家人來“驗屍”。即讓舅舅看看,母親不是被打死或其他原因害死的。舅舅看完屍體後才能蓋上蒙面紙。

如今女人不裹小腳了,交通、通信都發達了,嫁出門的女子在婆家受了丁點委屈,一個電話就能通報孃家了,甚至現場視頻直播。回孃家再也不需要找人用獨輪車“嘎吱嘎吱”地推回去,或騎個毛驢了。再說,獨生子女也多了,母親去世了,子女悲傷的同時,還要籌劃喪事,再苛求長子披麻戴孝去跪請舅舅前來參加喪禮,就有點過分了,也實在沒有必要。類似的傳統得遺棄。


老方同志


感謝提出有意思的問題,我來回答!


關於上墳要不要帶孩子,我的觀點是,無論是不是過年,只要天氣、環境等客觀條件允許,都可以帶孩子去。我就是這樣做的,因為這是培養孩子孝道、親情、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機會和方式,也是一種必要的人生閱歷、體驗。

有很多人會不選擇帶孩子上墳。有人是出於本能的對死亡的畏懼和遠離;有人是出於“小孩子天眼尚開,會看到不乾淨的東西”、“老祖宗稀罕哪個孩子就可能會纏上哪個孩子”等帶有迷信色彩的想法;也因有人是出於對孩子的疼愛,不願意讓孩子接觸“不必要”的事物。

我堅定地選擇帶孩子上墳祭祖,是個人的世界觀、對孩子教育理念等等全面因素影響下的結果。同時,我接觸過的一個真實事例,也是我在帶孩子祭祖時經常會閃念到的。這個事例是這樣的:我一個非常要好的哥們兒,他岳父臨終的那晚,我作為鐵哥們兒自然幫著在場忙前忙後。他家住的是躍層,就在他岳父嚥氣的前後,我擔心哥們十歲出頭的兒子在樓上害怕、傷心,就上樓想去安撫、照料一下孩子。可我上樓看到孩子的時候,發現孩子正在捧著IPAD打遊戲,全無一點傷心之意……聯想到姥爺平日裡對孩子的疼愛,那一刻我很是感慨!

我是在兒子六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帶他去給他打小孝敬過的太奶奶和沒見過面的太爺爺上墳。在路上的時候,就講太爺爺、太奶奶的故事,還有對孝老敬親、對生命的珍惜和保護之類的話題。上山的路上有很多野花和小草,有螞蚱和小鳥,有時候還會牽著狗去,所以,上墳既是教育,也是玩;既是玩,也是教育。

2019年3月17日,我慈愛的父親去世了。爺爺去世,我十一歲的兒子表現出的是我期待中的那種情感。兒子說:我很想念爺爺,爸爸你說爺爺在天上會知道我在想他嗎?又說:我今天在學校,一聽到有誰說道“天堂”、“上帝”這樣的話,我就會想到爺爺,可是一玩起來我又顧不上傷心了,你說爺爺會原諒我嗎?我說,會!

十一假日裡,我又帶著兒子去給爺爺、太爺爺、太奶奶上墳了。墳上又有新長了些荒草,我們又沒帶什麼工具。於是,我和兒子就用雙手拔去了那些草。


太爺爺、太奶奶和爺爺的墳頭,於是不再荒涼。

我們又焚了紙錢,按上面寫的面額,不知有幾千萬億。我說:爹啊,沒事打麻將的時候大點幹,一億飄十億沒問題!兒子說:對,有孫子給你送錢,你就好好享福吧,大點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