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三國時期的名將、謀士大多都在220年左右大規模去世?究竟有何隱情?

姒莞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紛爭,戰火不斷,湧現出一大批驍勇善戰的將軍,和高深莫測的謀士。曹魏有五子良將,蜀漢有五虎上將,東吳有十二虎臣。然而領很多人疑惑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死在220年左右。據相關資料記載:

曹操方面:曹操220年,夏侯惇220年,夏侯淵219年,張遼221年,于禁221年,曹仁223年,樂進218年,程昱220年,賈詡223年,蜀漢方面:,劉備223年,關羽220年,張飛221年,黃忠220年,馬超223年,法正220年,馬良222年,傅彤,馮習這些醬油就不說了,孫吳方面:,呂蒙220年,蔣欽219年,甘寧220年。


為何會有這麼多的人死於這幾年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首先這幾年病魔向這些人伸手。曹魏方面,曹操死於頭風。曹操的頭風很早就得了,赤壁之戰犯過一次,漢中之戰再次犯病,差點死掉。再後來請華佗醫治,因擔心華佗圖謀不軌而將其斬殺。自此之後,曹操病情每況愈下,不久便逝世。夏侯惇也是死於病逝。曹丕繼位不久,夏侯惇因功受賞,封為大將軍,220年左右,因病去世。張遼參與逍遙津戰役大獲全勝,不久後便生病。後來孫權再次襲擾,張遼病情加重,並最終在江都去世。


曹仁參加了濡須口戰役,由於戰略失誤,幾乎全軍覆沒,而不得不撤軍。在此之後,抑鬱生病,不久便去世,享年五十六歲。樂進與張遼曾一起參與合肥保衛戰。建安二十三年,樂進去世,諡日威侯。程昱、賈詡都是有功之臣,曹丕曾有意封程昱為三公,只可惜提前死去,二人也算是壽終正寢了。


蜀漢方面,馬超在投奔劉備後,並不得志,漢中之戰後,幾乎銷聲匿跡了。不久後馬超便染病,彰武二年(222年),馬超不治身亡,享年四十七歲。孫吳方面,呂蒙在斬殺關羽後,便一病不起,也沒能有機會享受孫權的封賞。孫權曾多次探望呂蒙,並派人細心照料,只可惜最終也是不治而亡。


其次戰爭奪取了這些人的生命。曹操與劉備決戰漢中,黃忠於定軍山斬殺夏侯淵,這樣一位絕世干將死於非命,也相當惋惜。後來關羽率軍北伐樊城,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走麥城。在逃亡益州的臨沮小道上,被馬忠擒獲,因拒絕投降,關羽父子均被殺害。張飛因報仇心切,在劉備伐吳初期,因鞭撻士卒,被部下範疆張達殺害。

劉備伐吳,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兵敗於夷陵,這一戰蜀漢損失慘重。法正、馬良、傅彤馮習等人均慘死於夷陵。而在伐吳之戰初期,甘寧也被蜀軍殺害。


再次抑鬱不得志,生不逢時奪取了他們的生命。劉備夷陵之敗後,便退守白帝城,為兄弟報仇不成功,反而損失了更多的兵馬將士。就連益州也是命懸一線,劉備之後便萬念俱灰,並沒有退回益州,最終病逝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李嚴。


曹魏方面,于禁再投降關羽後,便抑鬱不得志。關羽兵敗,于禁被呂蒙擒獲,投降東吳。後來孫權再次向曹魏稱臣,又把于禁送曹丕身邊。曹丕因於禁多次投降,對其十分有看法。據三國志記載,曹丕曾在曹操墓中羞辱于禁,之後于禁便一蹶不振,不久後抑鬱而終。而這些變故大都發生在220年左右,看似蹊蹺,其實也無非是正常的人事變遷。

你是如何看待這些名將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三國亂,亂三國。三國時期死去的不只是諸多名將、謀士。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東漢末年尚有5000萬人口左右,到了三國時期,人口不過800萬。名將、謀士的死亡也就並不奇怪了。至於220年左右大規模去世,先來看看有哪些人。

魏國:曹操220年,夏侯惇220年,夏侯淵219年,張遼222年,于禁221年,曹仁223年,樂進218年,程昱220年,賈詡223年,楊修219年,曹彰223年,王粲217年,陳琳217年,龐德219年。
蜀漢:,劉備223年,關羽220年,張飛221年,黃忠220年,馬超222年,法正220年,馬良222年,關平220年,東吳:,呂蒙220年,蔣欽219年,甘寧220年、魯肅217年、淩統217年

一眼看去,確實很多人死於這段時間,至於原因,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瘟疫及病情

東漢末年人口銳減,其原因一個是戰爭,另外一個則是瘟疫橫行。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發生大規模瘟疫。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甚至出現全家、全族死去的情況。瘟疫的厲害由此可見。建安七子裡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四人都是在這一年因瘟疫過世。

因病過世也是三國武將、謀士的一大殺手。曹操、張遼、馬超、魯肅、呂蒙等一大批人都是在這段時間中沒有逃過病魔的毒手。正史中的黃忠、甘寧也是在夷陵之戰前病死。

戰爭中死亡

公元219年,定軍山一戰,黃忠居高臨下突擊夏侯淵部,夏侯淵被陣斬。同年,關羽水淹七軍,在樊城大破曹軍,龐德戰死。之後東吳呂蒙白衣過江,襲取荊州,最終在次年兵敗麥城。這一戰,關羽、關平被擒,後被斬首。周倉、王甫死於麥城城破。

公元221年,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800裡。蜀國馬良、蠻王沙摩柯、傅肜等人戰死。劉備也因此戰而死。

壽終正寢歸

魏國衛尉、安鄉侯程昱是其中的代表,220年曹丕代漢稱帝,程昱在同年去世,享年80歲。這在當時來說已經是高齡。其次就是魏國太尉,魏壽鄉侯賈詡。其一生輔佐多人,奇謀無數,死於公元223年,享年77歲,也是壽終正寢。

死的莫名奇妙的

代表著三人,于禁在樊城之戰曾投降關羽,後被吳國所救,無論在吳國還是魏國,都被他人羞辱。回到魏國後更是在曹操陵墓時,被曹丕極度羞辱,最終因羞愧而死。

張飛這人有個毛病,就是不體恤士卒,經常用鞭子抽人,按照演義中的說法,他在出兵前要求張達、範強二人籌集全軍孝服,在二人完成不了的情況下,張飛鞭打二人,最終在夜間被殺,投奔吳國而去。這個死得有點冤。

還有就是楊修,過於恃才傲物,賣弄學識,在漢中因其動搖軍心,被曹操所殺。這個算是”作死“。


文史侃大山


公元220年,本來就是三國曆史上不同尋常的一個年份。這一年是建安二十五年,也是延康元年。正月魏王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位魏王,同年十月漢獻帝讓位,曹丕三讓以後受禪稱帝,東漢滅亡。漢朝結束,朝代定義上的三國正式開始。

  照理這發生在魏國的事和吳國、蜀國應該沒有直接關係。然而事實上,正因為有了這一場改朝換元的政局大變,暗流湧至整個天下,220年就格外有了諸多變局。

  以220年為中心,這左右幾年裡去世的名將謀士中,魏國方面有曹操、夏侯惇、夏侯淵、張遼、于禁、曹仁、龐德、程昱、賈詡;蜀漢方面則有劉備、關羽、張飛、黃忠、馬超、法正、馬良;孫吳方面有呂蒙、甘寧。

早不出219年,最晚也只是223年,這些名字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何以如此?

  220年的改元以前的219年是個重要的鋪墊。這一年,曹操和劉備決戰漢中,駐守定軍山時大敗,由此曹操北退,劉備勢力增長達到頂峰。這一場敗仗中夏侯淵戰死,也斷送了曹操有生之年統一蜀吳之地的信念。漢中角逐的落幕,也給曹操這一生奏響了尾音。而同年的荊楚地帶,正因為劉勝曹敗,駐守荊州的關羽也趁勢對曹操動了手,于禁自此淪為戰俘再不得志,在蜀吳輾轉兩年後回到魏國皆受譏諷嘲笑,以此鬱鬱而終;龐德更是直接被關羽斬了。

  孫吳政權不能坐視局面失控,否則就有滅國之險。所以關羽攻曹的時候,呂蒙白衣渡江佔領荊州,攻殺關羽、關平等一干蜀將。然而討伐關羽回程途中,蔣欽病死。所以這一年的戰事帶走了夏侯淵、龐德、關羽、蔣欽,而且還為接下來埋下了種種伏筆。

  220年,曹操逝世以後沒幾個月,他最忠實的將領夏侯惇也去世了。而因為關羽被吳國呂蒙所斬殺,荊州丟失,吳蜀兩家必定會鬧上一通。

張飛在關羽之後不久就死了,馬超本不受重用,漢中戰後便纏綿病榻,黃忠、法正也於同年去世,所以都沒能阻止和在這場戰爭中幫助劉備,以至劉備在攻打東吳的時候遭遇慘敗,戰敗後不久就去世了;碰巧的是,甘寧據說也死於夷陵之戰。呂蒙於220年在斬殺關羽不久以後就去世了,他的死頗為突然,多有陰謀論認為他是因為在江陵之戰中居功至偉,而孫權不希望再有一個周瑜、魯肅似的人物以大都督的身份轄制皇權。

  但畢竟曹魏又成為了最強的一方,吳蜀還是要聯合。所以劉備死後,吳國與魏國之間又多有摩擦,222年,向曹魏稱臣的孫權復叛,同年張遼染病,死於孫吳傾襲,不久223年曹仁與孫吳進行濡須口之戰,慘敗,不久去世。

  程昱、賈詡雖然也是在這幾年裡去世的,但這兩人去世時一個八十歲一個七十七歲,都是有經世之智的人,在曹魏諸多紛爭中明哲保身,死時功譽加族,可算是這諸多被歷史拉下舞臺的人物當中格外明智從容的存在。

  可見,這諸雄隕落的年代裡發生的一切並非毫無章法,而是歷史抽絲剝繭,循著人事天意的暗流而為前三國時代拉上大幕。


歷來現實



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誰都避免不了。但在漢末三國時期,人口大量減少,其中戰爭和人口的遷移流失是重要因素,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瘟疫。

瞭解這段歷史的友友,可能都會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比如赤壁之戰等重大的戰役,都是因為瘟疫而撤軍。但對瘟疫頻繁發生,究竟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可能不一定清楚。

就借題主這個問題,把公元220年前後,發生的瘟疫情況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至於戰爭導致的人口死亡在這裡就不多說了,許多戰將是因為戰爭直接死亡,因為這已經不算是隱情,在漢末三國時期,因為戰事死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以說是見多不怪。

01

史書記載的漢末三國時期的瘟疫

《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等信史,都大量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瘟疫情況。從中可以看出瘟疫發生的頻率有多高。其中的荊州地區就屬於重災區,赤壁之戰、呂蒙襲荊州、江陵之戰等都有瘟疫發生,眾多謀士、名將在此期間病逝,可能就源於此。

曹植在《說疫氣》中說道:”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亡,或覆族而喪。“說十室九空,並不為過。

在220年前後,曹魏方面曹操、夏侯惇、張遼、于禁、曹仁、樂進、曹彰、程昱、賈詡、王粲、陳琳等;孫吳方面呂蒙、甘寧、魯肅、蔣欽、淩統等;蜀漢方面劉備、黃忠、馬超、法正等人。都在這一時期病亡,一般認為多與瘟疫有關。

曹操從漢中前線剛剛撤軍不久就病逝,劉備從夷陵之戰敗逃回到永安不久駕崩,不能僅僅歸結於戰敗,由於瘟疫染病也是很可能的因素。

看一下,史料記載的瘟疫情況吧。

一,據《資治通鑑》記載,173年、179年、182年、185年,每隔三到五年就發生一次瘟疫,都是在每年的春天正月發生,而且都是大疫。

二,《曹操傳》、《先主劉備傳》、《孫權傳)、《周瑜傳》、《諸葛亮傳》等都記載了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時,發生了瘟疫,吏士多有死者,曹操撤軍北還。

同年,據《蔣濟傳》記載,孫權第一次進攻合肥,遇到瘟疫而撤軍。

三,《甘寧傳》記載,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進攻合肥,遇到瘟疫撤軍。

四,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書記載魏王曹操下令說:“去冬天降瘟疫,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失,吾甚憂之。”

從曹操這個軍令中可以看出,216年的冬天就出現了瘟疫。

《司馬朗傳》記載,此年與夏侯惇、臧霸等一起征伐孫吳,軍中遇到大瘟疫。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親自巡視疫情,派發醫藥。司馬朗不幸染病,同年病逝。

《王粲傳》記載,也是在這一年,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五人去世。

五,《孫權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歲大疫,盡除荊州民租稅。

六,《夏侯淵傳》記載,黃初三年(222年),曹丕駕幸宛城,命令夏侯尚與曹真進攻江陵,交戰慘烈,久攻不下,再次發生了大瘟疫。據《資治通鑑》記載,223年,發生了大疫,曹丕把全部軍隊召回。

七,《曹丕傳》記載,黃初四年(223年),大司馬曹仁病逝,是月大疫。

也就是這一年四月,劉備在永安病逝。

八,在之後的231年、234年、235年、242年、246年、253年、254年又連續的發生瘟疫。

其中,在220年,儘管沒有出現瘟疫,但在前後卻頻繁的發生,許多名將、謀士都在這段時期去世。

他們既是受害者,也是這些瘟疫的推波助瀾者。也算是自作孽,不可活。

這既是天災,也是人禍。

朝廷權貴、世族豪強都不能夠倖免於難,普通百姓的境況可想而知。一旦發生瘟疫,百姓沒有能力控制、防禦,進一步加劇瘟疫的迅速蔓延。

看看這些史料,也就不想多說了。

02

天氣變化是瘟疫出現的重要原因

瘟疫的出現是一種自然現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但漢末三國時期,瘟疫如此頻繁的發生,卻是很特殊的事情。

有關學者研究表明,我國最近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總體的氣溫是一個波動的過程。根據專家的研究,東漢就處於溫度較低的時期,全國的氣溫出現大面積的下降。

由於自然、經濟條件的限制,對於反常的超低溫天氣,預防措施不夠,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瘟疫頻繁爆發。

但這個現象,並非僅僅出現在中國,整個世界也是如此。

英國著名學者韋爾斯在《世界史綱》提到:“也許因為窮奢極欲損傷了元氣,漢朝衰落了。在公元二世紀末,一場波及全世界的大瘟疫使中國的制度崩潰了,這是一場使羅馬帝國陷入一百年混亂的瘟疫,漢朝像一棵狂風中的朽木一樣傾倒了。”

不管韋爾斯先生把漢朝的衰落和傾倒歸結為瘟疫是否正確,但至少說明了,漢朝時期的大瘟疫是全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性。

這是天災,是自然氣候變化引起的,是人力無法抗拒的。

但這不是瘟疫頻繁發生的唯一原因,更不應該成為戰爭的理由。

03

連年戰爭加劇了瘟疫發生的頻率、蔓延的範圍和危害。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全國人口5648萬6856人;

到了蜀漢滅亡的263年,蜀漢人口大約94萬,曹魏人口443萬;

280年,東吳滅亡時,東吳人口是230萬。

這樣三國時期人口大約在767萬,考慮到一些沒有戶籍、軍籍、官吏等統計口徑的因素,實際人口可能要多一些,但不會超過一千萬。

在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內,中國的人口就從五千六百多萬減少到不足一千萬。

這決不能僅僅歸罪於瘟疫,其中戰亂更是人口急劇減少的根本原因。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人口到了1616萬3863人。

從265年西晉代魏到280年,僅僅過了十五年的時間,人口就翻了一倍,這也可能與統計口徑有關,但人口大量的上升,與西晉建立之後,戰爭頻率大幅下降有重大關係。

魏晉南北朝期間是歷史上最長的瘟疫爆發階段,從220年曹魏建國到581年隋朝建立的362年之間,據有關資料統計,發生過76次大規模的瘟疫,平均不到五年就有一次。

因而,西晉時期不可避免的也發生了瘟疫,但人口卻在大幅度上升。

由此可見,瘟疫是導致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戰亂才是罪魁禍首。

頻繁的戰亂,導致了人口大面積的死亡,“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大量死亡的人口,無人掩埋,更加導致了瘟疫的頻繁發生。

這都是那些所謂的英雄們、謀略過人的謀士們、驍勇無比的戰將們的累累功績。

他們死於非命是罪有應得,無辜的卻永遠是那些命如螞蟻的百姓。

回答了這個問題,豹眼心情非常不爽,也希望看到這個回答的友友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三國時期的那些戰爭,看待那些風雲人物。


豹眼看歷史


220年前後,堪稱是魏蜀吳三國曆史上大事件密集的時期。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稱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222年,孫權稱王,建立吳國。正式進入了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220年左右三國人物大規模去世的原因有三:

 

其一,頻繁戰爭,其中著名的有三次大戰:漢中之戰、襄陽樊城之戰、猇亭之戰。

 

其二,瘟疫橫行,三國時期醫療條件根本不會像現代這麼發達,史書上曾記載東漢末年,瘟疫橫行,這幾年死去的人就有2000萬人,其中也包括了諸多名將,曹植在當年還寫了《說疫氣》,詳細描述了瘟疫的存在。

 

其三,生老病死,年齡到了,難逃歲月。

 

魏國

 

218年,樂進逝世;

219年,夏侯淵戰死定軍山;

220年,曹操、程昱、夏侯惇去世;

221年,于禁去世;

222年,張遼去世;

223年,曹仁去世。

 

蜀國

 

220年,法正、黃忠去世,關羽戰敗而死;

221年張飛為部將所害;

222年,馬良、傅彤、馮習等戰死猇亭,劉巴、馬超病逝;

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

 

吳國

 

219年,蔣欽去世;

220年,呂蒙、甘寧去世。

漢中之戰,劉備打敗了曹操,黃忠斬殺夏侯淵於定軍山,劉備變得強大,有了建國的基礎了;襄陽樊城之戰、猇亭之戰最後的贏家都是孫權。所以,孫權在這個時期人員損失相對少一點。




歷史新知


樓上的麻煩查一下典籍再回答。220年諸葛亮諸葛亮還沒有第一次北伐呢。何來言死?以下是220年死的重要將領:

曹操方面,曹操,夏侯惇,程昱去世。蜀漢方面,關羽,黃忠老死,法正去世,傅彤、馮習去世。孫吳方面,呂蒙病死,甘寧去世。

1.曹魏方面都是壽終,只能說是湊巧。

2.蜀漢東吳方面是因為開展了夷陵之戰,許多文臣武將謀士死於戰事。

220年確實是特殊的一年,因為“威震華夏”的關羽與稱霸北方的梟雄曹操都在同一年逝世。所以讓人覺得重要人物都在此年逝世。


LemontLee


三國時期的諸侯紛爭一向被津津樂道,就是因為名將謀士之間的博弈太過精彩。這期間大小戰役無數,留下了許多計謀和故事,也成就了諸多名將的威名和謀士的智名。令人詫異的是,很多謀士名將都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左右逝世,這其中又有何隱情呢?

諸多名將謀士早年便追隨魏蜀吳三家主公,如今年事已高,常年南征北戰積累的症狀也隨之爆發。劉備和曹操都是白手起家,在天下大亂時趁機起義。當時他們尚且年輕,又無甚根基,因而追隨他們的人大多是沒有背景卻有抱負的年輕人。曹魏陣營中,夏侯惇是在曹操起兵時追隨他的,謀士程昱也很早就為曹操出謀劃策了。至於蜀漢陣營,劉備的兩個義弟是在還未起事時便結交的,趙雲跟隨他的時間也較早。其實,蜀魏的這些得力干將很多都年紀相仿。曹操與劉備皆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左右去世,追隨他們的老臣其實也已經年邁,此時去世算是壽終正寢。

當時恰逢新老統治者交替之際,三足鼎立局勢並不穩定,三國皆想擴大地盤,因而戰爭比較頻繁。赤壁之戰後,看似三國之間大局已定,其實衝突並未減少。單就荊州而言,孫權一直對此地虎視眈眈。此地又距漢獻帝所在的許地極近,對曹魏政權構成威脅。因而魏吳聯合逼得關羽敗走麥城,荊州也落入孫權之手。劉備緊接著發起的夷陵之戰,看似是為關羽報仇,其實說到底也是蜀吳的地盤之爭。劉備收復漢室的目標尚未完成,曹操一統中原的夙願也未達成,但是兩人已經年近古稀。在這種情況下,彼此對戰無疑會更多,在作戰中死去的名將謀士也不在少數。

新任君主繼位,畢竟資質尚淺,難免有人懷不臣之心,劉禪及曹丕都處理掉一批不為己用的名將謀士。曹丕與曹植有立嗣之爭,他繼承大統後,便對曹植的支持者進行清算。丁儀、丁廙兄弟二人便被曹丕所殺害。除此之外,曹丕還對數易其主的于禁進行羞辱,使于禁鬱結而亡。劉禪登基後,蜀漢內部同樣比較混亂,心懷異心者不在少數。朱褒、高定等人起兵謀反,諸葛亮前去平定叛亂,殺死不少將領謀士。

瘟疫橫行,又沒有可以遏制的治療之法,使得很多名將謀士染疫後不治身亡。建安二十二年(217)的瘟疫爆發,難以抑制。曹丕與曹植皆描述過這場瘟疫,有的豪門貴族之人都難逃一死。建安七子中,有五人在瘟疫中喪生。這場瘟疫持續數年,據說,呂蒙也死於這場瘟疫。在此之前,呂蒙還參與過攻打關羽的戰役,說明身體尚算康健,不足一年,便突發疾病而死,確實有可能染上瘟疫。

實際上,名將、謀士的死亡大多是順應自然,並無隱情在內。諸侯紛爭的年代已經過去,在亂世而生的英雄們自然也就隨之逝去,實在是再正常不過。


鄧海春


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謀士名將不只是三國演義裡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像三國後期鄧艾鍾會等人,知名度就低,但比他們能打的不會太多。

是魏蜀吳的名將和謀士大多死在220前後,其餘如袁紹袁術等人的謀士和名將們,早死了。

是三國演義這本書在蜀漢諸葛死後,基本是採取紀要的寫法,而東吳的滅亡則是一筆帶過。所以人們普遍覺得三國除了魏蜀吳,別的基本是沒什麼人。


太陽系公理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是一段破朔迷離的歷史。在這短短九十餘年的歷史中,一大批英雄人物,為了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而決戰疆場、奮力拼殺。無論是曹操也好,劉備也好,孫權也罷,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統一天下,使戰爭不再發生,百姓不再流離失所。因此,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

可是翻開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三國的名將、謀士大多都在200年大規模去世,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

在這篇文章中,我就來跟大家仔細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還得羅列出死於公元200年左右的三國名人。

曹操陣營:曹操死於220年,夏侯淵死於219年,夏侯惇死於220年,于禁死於221年,程昱死於220年,等等。

劉備陣營:劉備死於223年,關羽死於220年,張飛死於221年,黃忠死於220年,馬超死於223年,法正死於220年,等等。

孫權陣營:呂蒙220年,蔣欽219年,甘寧220年,等等。

那麼,為何這麼多三國名人,都集中在公元220年死去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說法。

第一,壽命到了。

眾所周知,古人的平均壽命差不多隻有三四十歲。周瑜死時,三十六歲;魯肅死時,四十六歲;呂蒙死時,四十二歲。當然了,也有不少人壽命較長,比如陸遜活了六十一歲,張昭活了八十一歲。

講了這麼多,我們再看看上面所列死於公元220年的人。曹操死時,六十六歲;程昱死時,七十歲;劉備死時,六十四歲。這三位都是正常死亡,也就是病死的。

第二,公元220年左右,發生了很多大事。

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驕傲自滿,攻打樊城,擒獲了魏將於禁(于禁不久後,就死了)。沒想到吳將呂蒙趁荊州空虛,來了個“白衣渡江”。結果,關羽敗走麥城,在長沮被呂蒙所殺,時間為公元220年。

不久後,也就是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死了,曹丕繼承了他的王位,並於同年逼漢獻帝禪位,改元黃初。再然後,程昱就死了。我認為程昱是悲傷過度而死的。

呂蒙奪取了荊州,為東吳政權建立作出了傑出貢獻。但是他回到江東後不久,就莫名其妙地死了。關於呂蒙的死亡,有三種說法。一說他是病死的,這是正史上的記載;一說他是被孫權給毒死的,這是《三國演義》的記載;一說他是得瘟疫死的,見於野史。我個人傾向於正史的記載。

關羽死後,張飛悲痛欲絕,脾氣變得暴躁,虐待部下。範強、張達實在忍無可忍,就殺了張飛,拿著他的首級,投降了東吳。這一年,是公元221年,也就是關羽死後一年。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則發動了夷陵之戰,這一年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結果沒想到被吳將陸遜所敗,逃到了白帝城,這一年是公元222年。一年後,也就是公元223年,劉備就病死了。

第三,就是一種巧合,沒有任何隱情。

三國的謀士、名將,真可謂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在公元200年左右,就算沒有發生什麼大事,也總會有一大批人先後死去。因此,這不是一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也沒有絲毫隱情。


元哥說三國


不知生,焉知死!知道了三國人物扎堆般的出生,那他們集中在一個時間點死亡也就不足為怪了。

一、從公元219年開始,三國一些重要人物連鎖般死亡

《三國演義》大概是這樣解釋其中的邏輯的:219年正月,劉備依靠黃忠破斬夏侯淵在定軍山;八月,關羽為配合劉備的軍事行動而進攻樊城,就有了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事兒,捉了于禁,斬殺了龐德;到十二月,呂蒙襲取荊州,斬殺了關羽。到220年正月,曹操因為看到了東吳送來的關羽的人頭,驚嚇病發而死;這一年,東吳大都督呂蒙也被關羽的魂魄索命而死。再一年(221年),被東吳送回魏國的五子良將之一于禁,因為曾經被俘羞愧而死;當年,為替關羽報仇,劉備大發蜀中之兵攻吳,張飛因為發兵躁急,鞭撻士卒,被手下將領所殺而死。次年(222年),劉備兵敗猇亭,223年4月病死於白帝城。

這其中的邏輯,除了鬼魂驚嚇曹操、找呂蒙索命這些事兒以外,大部分都是實有其事的。真實的歷史上,這一時期還有許多重要人物死亡,特別是魏、蜀兩國。

二、死在這一時期的三國的重要人物們

曹操的四大家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除了曹洪以外,都死在這個時期。夏侯淵於219年被劉備軍斬殺;夏侯惇在曹丕登基後不久病死,已經當上了武將最高的大將軍;繼夏侯惇大將軍之位的是曹仁,於公元223年病死。曹操的五子良將,也在這一時期五去其三,樂進於218年病死,死前位至右將軍(後來徐晃接替了這一職位),于禁本是左將軍,結果戰敗被俘後聲名俱毀,221年鬱郁而死。張遼兩度出任徵東將軍(徵西是夏侯淵、徵南曾是曹仁),222年病死。

劉備的五虎上將,除了趙雲,其餘四個都死於這個時期。關張不說了,黃忠在定軍山立下大功後,次年病死。與他同在定軍山立下大功的法正甚至死得更早。馬超也鬱鬱而終,病死在222年。當年,劉備在猇亭大敗給陸遜,蜀漢死了不少忠臣良將,什麼馬良、馮習、張南等等。

東吳方面損失較小,但吳國四大都督也有兩個大概死於此時,一個是呂蒙,一個是呂蒙之前的魯肅,死在217年。其實說吳國損失少,對吳國也不公平,畢竟吳國的很多重要人物死得更早,譬如說孫堅、孫策、周瑜、程普等人。

三、與其說三國人物為何集中在這一時期死亡,不如說三國人物為何扎堆在兩個時期出生。

第一時期,是曹操出生的155年前後,正當東漢昏君漢桓帝執政時期。曹操、孫堅兩大梟雄很可能都出生在155年(曹操是肯定,孫堅不是155年就是156年),袁紹有可能是146年(本初元年,人家袁紹字本初,這一年正好是漢桓帝即位的年份),其餘公孫瓚、呂布、袁術等人應該都出生在,147到161年之間,劉備是這批人裡面最晚的,出生在161年。這些人,是鬧亂東漢天下的第一批次,都出生在漢桓帝執政的前十五年間。

第二時期,是孫權出生的182年前後,正當東漢又一昏君漢靈帝執政時期。孫策、周瑜都出生在175年,司馬懿出生在179年,諸葛亮、漢獻帝出生在181年,曹丕出生在187年。這些人都出生在漢靈帝執政的後十五年間,是真正實現天下三分的關鍵人物,在司馬懿及其後代那裡又結束了三國。

四、說明了以上問題,一批三國人物為何集中在220年死亡也就容易解釋了

一是因為曹操、劉備這一批人都已經年過六十了,按照當時的平均壽命來說,已經算是很長壽的,因此大批量的病死、老死。二是因為在這前後爆發了幾場大戰,各方都全力爭勝,導致名將良臣紛紛戰死。其中就有夏侯淵、關羽、馬良等人。三是有巧合成分。譬如魯肅、呂蒙年紀都不算太大,卻都病死。然而,呂蒙從少年開始即親自上陣搏殺,又在收荊州時消耗過大,再加上當時戰場上瘟疫流行,呂蒙病死其實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四是鬱郁而死、或是鬱郁後太過張狂刺激而死的也不少。鬱郁的有馬超、于禁,原本鬱郁、一下子揚眉吐氣後,過於張狂的有法正,總之都是心態不能放平、也幾乎不可能放平的。五是220年損失最小的東吳,在前期其實已經經歷了巨大損失,譬如說和曹操的同齡的孫堅早死,孫策、周瑜、魯肅等都提前損失了。由此可見,220年的大巧合處,還有東吳自己的小巧合處。

總之吧,歷史的故事,總是無巧不成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