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邻居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日后得到怎样的报答?

文史砖家


朱元璋在建国时,共分封了6个公爵和28个侯爵,这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战功赫赫,并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有两个人是个例外,他们没有尺寸之功,也没有为明朝出过半分力,却都被封为侯爵,比刘伯温都要高出一头。

这两个人,第一个叫做李贞,他是朱元璋二姐的老公。朱元璋少年时,家里人都被饿死,他自己也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还好当时李贞夫妇家里有些余量,所以就经常救济朱元璋,这才让朱元璋没被饿死。对此,朱元璋是铭记于心。

后来,因为天下大乱,李贞家也渐渐也支持不下去,朱元璋的姐姐也因饥困而去世,走投无路之际,李贞只好就带着儿子李文忠找到在红巾军中刚刚发迹的朱元璋。

朱元璋二话不说,便收留了姐夫和外甥,还把这个外甥当成亲儿子一般培养、重用。



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大肆分封功臣,而这位外甥李文忠直接被封为曹国公,位列大明六公爵之一。当然,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姐夫李贞,他下诏封李贞为恩亲侯,恩亲这个爵号的意思不言而喻,几乎就是明着说:“这爵位就是专门给我姐夫留的!”

不仅如此,李贞去世后,朱元璋更是破例给了这位姐夫封王的待遇,追赠李贞陇西王,谥“恭献”,并赐祖上三世王爵。要知道,在明初能够获得如此待遇的,只有徐达、汤和以及李贞的儿子李文忠三人而已,由此可见朱元璋心里有多重视他的这位姐夫。

接下来的另一位无功而获侯爵之人,正是给朱元璋赠送祖坟的人,他叫做刘继祖。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也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富户,当年朱元璋家就是刘继祖堂弟刘德家的佃户,专门给刘德种地,而朱元璋则给刘德放牛。

后来,朱元璋的父母都因贫困饥饿而去世,朱元璋家又赤贫,还没有立锥之地,根本没法安葬自己的父兄,朱元璋不愿自己的父母被随便埋在乱葬岗,就去找自己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够赏赐一块薄地来安葬自己的父母,毕竟自己全家给刘德做牛做马这么多年。

但是,刘德却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在他看来,朱元璋的父母虽然给自己做牛做马这么多年,但自己也付出了报酬,从法礼上来说算是两不相欠,自己实在没有理由来帮助朱元璋。

更何况,朱元璋既然没钱没地,就随便找个地方埋掉自己父母即可,又何必要专门找耕地来安葬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加上这年头人命如草芥,活着的人有谁愿意搭理已死之人。



被拒绝后的朱元璋真的绝望了,这天大地大,竟然没有他父母的葬身之地。然后,就在朱元璋最绝望的时候,刘德的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他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朱元璋这才得以让父兄入土为安。同样这一件小事,朱元璋也永远铭记在心。

等到明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就在刘继祖给他的那块荒地上大兴土木,为自己的父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皇陵,也就是我们现在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这块地的刘继祖。

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好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不忘记他当年的恩情,所以他下令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义惠侯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虽然刘继祖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却可以继承这个爵位。

另外,刘继祖妻娄氏也被朱元璋敕封为侯夫人。此后,终明朝两百七十六年,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一直世袭该爵位,享受明朝给他们的恩泽。

这样的荣幸,恐怕是当初刘继祖没有想到的吧。当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给自己的后世子孙换来近三百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而那位“为富不仁”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睚眦必报”,反而赏了他一些土地,并免除其多年徭役、赋税。

当然,这也说明刘德当年并没有过分为难朱元璋。试想,如果朱元璋全家是被刘德的为富不仁害死,刘德全家人的脑袋恐怕都不够砍,所以事后的刘德恐怕也时常会在梦中惊醒,还好自己当年没把事情做得太绝。

当然,面对自己堂兄全家的大富大贵,刘德恐怕也会多次在午夜时分抽打自己嘴巴,毕竟这个富贵本来应该是他的。


我是赵帅锅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的确很穷,父亲死后,没钱安葬,只好由他和二哥两人抬着父亲去后山的乱坟岗安葬。抬至一拐角处,说也奇怪,本来好好天气,突然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兄弟二人只得找一山洞避雨。等雨停出来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放父亲的地方,发生山体滑坡,父亲的影子都没有了。又因那山坡是领居刘姓地主家的地,名叫刘继祖。兄弟二人只好哭哭啼啼到刘继组家请罪,那刘继祖也算开明之人,反正那块地也没什么用,就做个顺手人情送给他家做祖坟。也算好心有好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不仅给了他许多钱财,还封他为"义惠侯”。所以说人"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确是有道理。


车工00


早年的朱元璋的确非常惨。十七岁那年,朱元璋的父母、长兄相继去世,而且相隔不到十天。那时的朱元璋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不管怎样,自己的父母和哥哥总要想办法安葬。要安葬首先要弄块坟地。

朱元璋家是佃户,自己没土地,也不忍心将至亲随意扔在荒郊野外,所以只好去找地主刘继德商量。哪知刘继德却是个刻薄寡恩的人,不仅不给地,还骂了朱元璋一顿。朱元璋没有办法,和二哥商量,准备把父母和大哥葬到远处无主的山谷中。

朱元璋家中穷得叮当响,所以也备不了棺材,也没有马车、牛车什么的,只用破衣服包了一下,用绳子拖着尸体就上路了。山路崎岖,尸体又重,绳子不堪重负,在半路断了。于是,二哥就让朱元璋留在原地,自己则回去再找绳子。

没料到,二哥走后不久,天就下起了大雨。朱元璋只得在附近找了棵树避雨。据徐祯卿《翦胜野闻》记载,就在朱元璋躺树下避雨的时候,听到空中有神仙问:“是谁没经允许就动了我的土地?”然后,隐约有个人说了朱元璋父亲的名字。神仙说:”是他啊?那就算了。“话音刚落,就刮起了暴风,一时间飞沙走石,树断枝折,天空一下子就暗了下来。

好不容易雨过天晴,朱元璋跑过去一看,尸体已陷入了土地之中。而这个地方是刘继德的哥哥刘继祖的。刘继组为人与其哥哥不同,十分地乐善好施。他知道这件事后,就主动把那块埋尸地送给朱元璋了,也就是今天明皇陵的所在地。

朱元璋当皇帝后,刘继祖已经去世了。但朱元璋一直记着他的恩德,连发三道指令,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夫人为义惠侯夫人。刘继祖的儿子刘英早年就投奔朱元璋,一直作为朱的贴身侍卫随侍左右。

后来朱元章重修明皇陵,并设立了皇陵管理处——祠祭署,命刘英担任署丞,其官职子孙世袭。到了洪武十一年,朱元章又下令将刘继祖夫妇配享朱元璋的父母,一起接受皇家祭祀。不得不说,这个规格实在是太高了。

总的来说,在朱元璋的关照下,刘继祖的子孙后代在有明一代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


鄣南煮史


我是凶猛青史,我来回答!

朱元璋小时候叫做朱重八,翻译翻译,就是朱八八的意思,他的爹叫朱五四,他们一家为啥叫这些奇怪的名字呢,因为在元朝的时候,身份卑微的人,连正儿八经的名字都不配有。

十七岁那年,朱重八的父母和兄长接连去世,死者为大,家里再穷,也要找块地方安葬亲人啊!

这天,有人哭哭啼啼捶打地主刘继祖家的门,刘继祖打开门,门口站在两个小伙子,并提出了一项要求!

刚听到这个要求时,刘继祖内心其实是拒绝的,见过讨饭,见过借钱,没见过讨要坟地的!

这个要求虽然很过分,不过刘继祖念在两个小伙一片孝心的份上,批了一块地给两个小伙。

朱元璋是个念旧情的人,成为义军领袖以后,就把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带到身边做了贴身侍卫。

当了皇帝以后,朱元璋越发感念刘继祖的恩德,大手一挥——封个侯吧!

刘继祖被封为“义惠侯”,子孙世袭罔替。

而以前朱元璋用来安葬父兄的地方,被列为明皇陵。

朱元璋也是个实在人,贴心地考虑了刘继祖子孙的就业问题,因人设岗,成立了专业机构——祭祀署。

刘家子女都被国家安排了一项光荣任务——守墓!

总得来说,刘继祖用自己的善举,恩德了子孙,好人还是有好报啊!


凶猛青史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等朱元璋想起刘继祖时,他已魂归天国。

《万历野获编》载:“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回凤阳祭祖时,想起了这位曾经在自己无钱无地安葬父母、长兄时大方善心的赐予安葬土地的刘继祖,可正准备找到他,然后给予他丰厚的回报时,朱元璋却得知他已死。




当然朱元璋还是没有忘记刘继祖曾经的恩情,他还是下令追赠他为义惠侯,准许世袭罔替,并诰封还健在的妻子为侯夫人。

话说朱元璋虽后世对其褒贬不一,有说他暴,有说他狠,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对底层的百姓还是非常不错的,甚至可以说是厚待。



首先朱元璋是中国百余位皇帝中,唯一一位允许及鼓励百姓上访的皇帝。在当时如果地方官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时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百姓可直接向上级官吏举报,上级官吏必须接受上访,且需第一时间查清事实,给百姓一个交代,而如果上级官吏不接受上访,则会被严惩。



同时朱元璋还是第一个打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传统的皇帝,他第一次赋予了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权力,当时若是百姓认为这个地方官有违法乱纪的行为,百姓可直接手拿大诰,前往府衙捉拿贪官污吏,然后将其扭送至上级官吏,交由他依法处置。



只能说朱元璋能开创这庞大的大明帝国,不是没有道理的,能以一个乞丐之身做到九五之尊,中国历史上恐怕是少之又少,而能做到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整个封建史上也只有朱元璋一人尔。

而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莫过于他的善始善终,从起兵反元到开创帝业,朱元璋始终都能做到勤政爱民,广施德政。为了更好的治理整个天下,他可以在8天时间内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勤俭节约,要爱民如子,他每天早饭只吃“蔬菜,外加一道豆腐”。在造龙椅的时候,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他都要求用铜替代。



可以说,朱元璋对百姓的好是真心实意的,若不是如此,恐怕他也开创不出这庞大的大明帝国吧!


澳古说历史


1366年3月,朱元璋在知道自己家乡被收服后心里非常高兴,要知道朱元璋自从加入郭子兴的义军后,13年都没有回到家乡了。所以心里非常想念家乡,这一次一定要回家看一看。

朱元璋富贵还乡,到底有什么目的呢?分享荣耀,思念故乡那是肯定的。还有就是可能要报恩和报仇了。

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因生活贫困,搬到了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靠租种地主刘德家的几亩地为生。

地主刘德为人十分刻薄,朱五四一家没少受他的欺负,朱元璋年少的时候,给刘德家放牛,也没少遭到刘德打骂。这倒是还不是关键的,1344年,濠州接连发生旱灾、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兄长在半个月内先后离世。朱元璋与二哥找到地主刘德,跪求于他,希望看到父母为其辛苦一辈子的份上,给一角地来安葬逝者。

任凭朱元璋兄弟涕泪俱下,苦苦哀求,地主刘德就是不给地,反而恶语相向,厉声斥骂朱家两兄弟。此时朱元璋的内心是崩溃,或许在他看来,这个刘德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心里想着将来一定要报复。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被感动了,他就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他同意将朱五四葬在自己的土地上。

这当年的一幕幕,朱元璋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策马疾驰,在护卫们簇拥下,终于回到了阔别13年的家乡!村民们做梦也想不到,当年村里最穷的朱五四家,竟然出了大官,那个放牛娃朱重八竟然做了吴王,已经成为“准皇帝”。朱元璋对前来叩拜自己的乡亲们,当众宣布以后乡亲们就是陵户,每户均赐予地,免征赋税。

 

乡亲们十分高兴,但有一个人却十分害怕,躲躲闪闪的藏在人群当中,生怕朱元璋发现他。但朱元璋早就留心此人。自己当年那样对待朱家,刘德能不害怕么?老头见势不妙,赶紧跪在地上,向朱元璋求饶。

或许乡亲们也认为这个刘德死定了,但没想到朱元璋却把他搀了起来,说道:“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朱元璋不仅没报仇,还送给刘德一份厚礼,赐地30顷,并免除10年的赋税、徭役。当然朱元璋也没忘记已经过世的刘继祖,他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来报答他当年的赠地之恩。





历史谈论社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看似严刑峻法,对待功臣苛刻严厉;但是他对待乡里乡亲甚至对不给他坟地的地主刘德也是宽宏大量,给予了地“三十顷,免十年税”;更何况明太祖的好邻居刘继祖了,只不过是报答都报答到刘继祖儿子刘英身上了。本文将详细说明。

△剧照:朱元璋葬父

朱元璋的“好邻居”—刘继祖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在志顺年间来到钟离西乡,并在第二年(公元1339年)迁到太平乡孤庄村,开始租种地主刘德的土地,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叫朱重八。

  • 朱元璋的悲惨之年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的时候,对于朱重八而言是天都要快塌下来的一年,那怕他当上皇帝后肯定也对此记忆深刻:那一年长达几个月没有下雨,大地龟裂,干旱伴随着蝗灾,把仅有黄苗吃吃的干干净净,江淮地区爆发了大瘟疫。四月初六,朱重八父亲朱五四得瘟疫而死;四月初九,大哥朱重四也撒手人寰,重八小侄子也病死;二十二日,朱重八母亲病死。

△剧照:朱元璋童年
  • 朱元璋寻坟地

遭受重大打击的朱重八首要任务就是将父母及兄长埋葬,他先是找到了地主刘德,希望能得到一块坟地,刘德非但没同意,还训斥了他一番。恰巧被刘继祖儿子看到这一幕,回头告诉了刘继祖,刘继祖二话没说,找到朱重八,愿意给朱重八坟地

几十年过后,这块宝地被后人视作“龙窝”;六百年后,此地在今天已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今日坐落在安徽凤阳的明皇陵

朱元璋多次报答刘继祖儿子刘英

刘继祖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三月病故,同年十一月刘继祖夫人娄氏病故,此时朱元璋还没当上皇帝。

  • 一报刘英

刘英在父母双亡后,无依无靠,投奔了当时已是红巾军领袖的朱元璋,朱元璋见到他并知道刘继祖情况后悲喜交加,史载他“惨怛动容”,解下了自己的佩剑给了刘英,并让他做自己的贴身护卫,日夜陪伴。

  • 二报刘英

在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时候,朱元璋令刘英返回故里厚葬刘继祖,并着手为朱元璋父母坟营建做准备;并在这一年四月,任命刘英等二十家为亲邻,守护寝园。在古代这是一种类似于“朱户”的崇高待遇,而“朱户”是天子“九赐”的一种。

剧照:当上皇帝的朱元璋
  • 三报刘英

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长子朱标等人回故土祭祀、拜谒;刘英专程到应天迎接,拜完陵墓之后,太子重赏了刘英一家。

  • 四报刘英

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时候,皇陵要修陵墙。刘英等邻居的祖坟均在皇陵范围之内,官员打算拆迁并上报朱元璋,朱元璋特批不进行拆迁并允许邻居祭拜他们的先祖。

  • 五报刘英

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时候,刘英的儿子刘鉴被接到南京国子监读书,粮食、衣物都免费提供,朱元璋还多次召见刘鉴,只不过刘鉴突然病死,但朱元璋对此依旧念念不忘。

朱元璋画像
  • 六报刘英及刘继祖

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九月,朱元璋追赠刘继祖为义惠候,刘继祖妻娄氏为候夫人,朱元璋还亲笔写下《追赠义惠候刘继祖诰》和《追赠义惠候夫人娄氏诰》,并在诰中深切缅怀感激刘继祖夫妇。一位开国皇帝为农民去写诰,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鲜有的。

综上,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达之后并未忘本,始终不忘记当年刘继祖的“雪中送炭”之情,他不仅官封刘继祖儿子刘英而且官位世袭,永享荣华富贵,不仅刘继祖是好邻居,依笔者之见,作为帝王的朱元璋能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更可以称作中国古代第一好邻居。

文\\燕山史话


燕山史话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是最典型的开国皇帝,在他的眼中,明王朝的稳定与长治久安压倒一切!对于可能危及明王朝稳定和长治久安之人,朱元璋从来不会手软,更加不惜牵连数万人、大开杀戒,著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便是血淋淋的例证!但是,没有了政治的大前提之后,朱元璋却又展现出了温情的一面。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封了两位没有寸尺军功的侯爵,一位是恩亲侯李贞,另一位是义惠侯刘继祖。恩亲侯李贞是朱元璋已故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的丈夫、追赠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早年家徒四壁,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唯有这位二姐夫李贞家还有些余粮。因此,李贞夫妇时不时就会救济救济这位弟弟,而此举让朱元璋记了一辈子。



因为元末的战乱,李贞家渐渐也支持不下去了,这时候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找到了在红巾军中刚刚发迹朱元璋。朱元璋二话不说,便收留了姐夫和外甥,而且还把外甥李文忠改为了朱姓,当亲儿子一般培养、重用,直到明王朝开元建国前夕才又改回了李姓。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姐夫李贞,先封李贞为恩亲侯,恩亲这个爵号几乎就是明着说:“这爵位就是专门给我姐夫留的!”不久以后,因为李贞的儿子李文忠受封曹国公的缘故,李贞也被小舅子朱元璋封为了曹国公!明初的公爵,除了这位曹国公李贞,那可都是独当一面的风云人物!不仅如此,李贞去世后,朱元璋更是破例给了这位姐夫封王的待遇,追赠李贞陇西王,谥“恭献”,并赐祖上三世王爵。这就更加不得了了,明初能够获得如此待遇的,只有徐达、汤和以及李贞的儿子李文忠等少数几位开国元勋!



接下来再说一说义惠侯刘继祖。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算是当地的富户吧。朱元璋未发迹前家中赤贫,父兄去世后无处下葬。其实,最初朱元璋想到的并不是刘继祖,而是自己的东家刘德。朱元璋家是刘德家的佃户,朱元璋原本想着自己父兄为刘德家辛苦了一辈子,希望刘德能够看在这个份上给自己一块薄地安葬父兄。可这位刘德偏偏不是个喜欢助人为乐之人,一口便拒绝了!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哥哥(一说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朱元璋这才得以让父兄入土为安。同样是一件小事,朱元璋也记了一辈子!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在原来那块荒地之上为自己父母兄长建起了气势恢宏的凤阳皇陵(即今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这块地的刘继祖。彼时刘继祖实际上已经谢世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坚持要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义惠侯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恐怕刘继祖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自己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给后世子孙换来了二百余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而对于那位“为富不仁”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睚眦必报”,反而以德报怨,赏了刘德一部分土地并免除了其多年徭役、赋税。可是,这一切和世袭罔替的义惠侯爵位比起来算什么呢?不知道刘德四下无人时会不会为当年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呢?



现在提起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屠戮功臣等等。但是,对于亲人和没有政治利害冲突的外人,朱元璋还是非常人性的。身为帝王、九五之尊,能够不忘贫贱之时给自己伸出过援手的人,朱元璋比起陈胜之流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农民工歪说历史


谁也想不到,多年前还在饿死边缘徘徊的朱重八,不仅生存是个问题,甚至连埋葬父母家人的钱都没有;就是这样一个穷小子,放过牛,当过和尚,当过大头兵,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无数的冷眼嘲笑都经历过,可居然就在多年后成为了坐拥天下,而且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皇帝!

那时天朝为赈灾拨下了很多粮食,但是还没等到百姓手中,早已被贪官们瓜分殆尽。战乱加上天灾人祸,还时不时的会闹瘟疫,朱元璋17岁这一年,他的父母和大哥、侄子先后感染了瘟疫,终因无法救治,离开了人世。

最后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还有大嫂及一儿一女,这时家里早已揭不开锅,天天都在饿肚子。可是再怎么穷也要想办法安葬父母家人,朱元璋和二哥翻遍了家中也没找到一文钱,又没有合适的土地安葬父母,这可怎么办呢?

朱元璋找到了自己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看到自己一家人为他辛苦卖命的份上可以帮忙安葬父母。

刘德听到朱元璋的请求,冷冷地说道:“你们为我做事没错,可是我也有给你们饭吃啊!我并不欠你什么,凭什么要帮你?”

朱元璋失望地离开了,这时候他深深地感受到“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处境。

就在朱元璋绝望的时候,邻居刘继祖向他伸出了援手,送了一块地皮给朱元璋,让他安葬自己的父母和大哥。

世事难料,朱元璋在多年后,通过自己的一番打拼,实现华丽转身,成了真龙天子。

当朱元璋去寻找恩人时,怎奈好人不长命,此时刘继祖已经作古了。

于是,朱元璋给刘继祖追封为“义惠侯”,世袭子子孙孙,并许诺恩惠与明朝相始终。

对一般人来说,对当年的刘德落井下石才对。但是朱元璋没有,因为他心中对刘德没有仇恨,他还给了他恩惠,朱元璋心胸宽广着呢!而对刘继祖的恩情,他一辈子不敢忘。


动她


朱元璋一生跌宕起伏,从小出生在凤阳的一个揭不开锅的农民家庭,父亲朱五四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扁担到了估计都不知道是个“一”字,往上数几代都没有一个正常的名字。

好在当时有一个特殊的取名方式,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此时他的父亲47岁,母亲41岁,加起来正好是88岁,因此给他取名叫朱重八。不过也有说法是朱元璋在堂兄弟中间排行老八,按照重一、重二的顺序正好取名叫重八。

然而在元朝末年,统治者穷奢极欲,官员贪墨横行,一般的百姓想通过自己实现温饱简直比登天还难。公元1343年,凤阳地区又出现了百年不遇的蝗灾、旱灾,地里颗粒无收,街头饿殍满地。


而朱元璋的父母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瘟疫便双双病故,同时去世的还有朱元璋的大哥。朱元璋和二哥守着父母的尸体嚎啕大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痛定思痛之后,兄弟俩决定让父母入土为安,然而此时的他们却犯了难,别说是一口棺材,就是连块坟地都找不出来。

此时朱元璋想到了自己替别人放牛的地主刘德,刘德在当地是富甲一方的豪绅,朱元璋来到他的家里,使劲的磕头,恳请地主老爷能赏赐他一块地,结果刘德恶语相向,直接把朱元璋赶出了家门。

要说刘德不借地也就算了,可为何还要泯灭人性的把人臭骂一通,难道真的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吗?

其实也不然,这还要从幼年顽皮的朱元璋给他放牛说起。朱元璋虽然贫穷,但在家乡的少年之中是有名的孩子王,喜欢带着小伙伴们扮演皇帝上朝的情景。


有一次,有个小伙伴质疑他:“既然你是皇帝,为何还要让我们饿肚子?”一句话给朱元璋问的哑口无言,别说给他们填饱肚子,自己也从来没吃饱过几回。

在众人的起哄下,朱元璋大胆的把自己放的牛犊给杀了,这群熊孩子饱饱的吃了一顿大餐,长这么大,他们还是第一次尝到肉的滋味。

可痛快归痛快了,回去如何和地主老爷交待?要不说朱元璋能得天下,那小脑筋转的不是一般的快,他让人将吃剩的牛尾巴放在石头缝中,另一边拴在后面的大树上,然后回去报告刘德说牛钻进了石头中,怎么都拽不出来。

刘德哪里信他的鬼话,就到现场去看了下,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把牛尾巴拽出来,但他知道,这是朱元璋耍的把戏,只是没有证据,也只能哑巴吃黄连。


通过这件事刘德对朱元璋恨透了,前面所说的将他扫地出门也就不难理解了。而来刘德家做客的堂哥刘继祖实在是看着这个少年可怜,就拿出了自己的一块地借给朱元璋让他安葬父母,朱元璋感恩戴德,跪在地上发誓:就算是当牛做马,也要报答刘老爷的恩情!

安葬了父母之后,15岁的朱元璋为了活命离开了家乡,期间他要过饭,当过和尚,后来机缘巧合被发小汤和介绍进了红巾起义军,从此开启了叱咤风云的戎马一生。

公元1368年,在相继消灭了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军阀之后,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正式登基称帝,正如项羽所说的那样: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带着对家乡的感慨与至高无上的威严,朱元璋决定回凤阳去追忆那段不幸的童年时光。


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朱元璋大笔一挥,直接免除了家乡十年的赋税和徭役,而对待刘德,朱元璋并没有惩罚他,只是说了一句借与不借,都乃人之常情,而且很大度的赏赐给他三十顷良田,让刘德无地自容,跪在地上直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对于恩人刘继祖,朱元璋没能见到他本人,由于连年的战乱,地主家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刘继祖在饥寒交迫中因病去世了。

朱元璋仰天长啸,感慨好人不长命!于是下旨册封刘继祖的长子为义惠侯,他的妻子为一品诰命夫人,并且爵位世袭罔替,义惠侯的爵位一直传到了崇祯年间,与大明王朝相始终。


可见,人生在世还是要多行善事,也许当年我们瞧不起的小人物将来会发展成我们难以望其项背的大boss,不是说我们要急功近利的去攀附,而是多留一份善心,也算是给将来的自己留出来一条路。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