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不在家,公公该不该跟儿媳避嫌?

鸭梨_采了个花


儿子不在家,公公确实是应该和儿媳避嫌。


这不仅是家庭的稳定,也是对彼此的尊重,这一点我爷爷就做到很好。

小时候,我父亲长年在外工作,家里就我和母亲生活,奶奶早逝,爷爷住在另一个院子里。

当爷爷有时种的菜想给我们拿点,也总是喊着我,让我捎回去,印象中爷爷总是很温和,村里人都很尊敬他。

后来爷爷生病,我妈就去照顾他,每天给他洗衣服、送饭,有段时间爷爷躺在床上,行动不便。

我妈要帮他换衣服,爷爷不让,他总是喊堂哥帮他把衣服换下来,再交给我妈洗,虽然我爸常年不在家,但我们家关系很融洽,村里人提起我爷爷都竖大拇指,说他会处事。


但并不是所有老人都像我爷爷这样,我家隔壁的王爷爷就经常跟儿媳闹别扭。

因为王爷爷平时不爱干净,家里也很邋遢,每次去他家玩,我都不喜欢进他的房间。但他儿媳是一个很爱整洁的人,自从进门后,每天都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王爷爷依然不休边幅,夏天在家也不穿上衣,就穿一条大裤头,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这也就算了。

有次,他儿媳在屋里睡午觉,王爷爷推门就进去,说是要找东西,吓得儿媳赶忙找被单盖在身上,那尴尬就别说了。


后来,她儿媳把这件事跟丈夫说了,丈夫气得要找自己父亲吵架,幸亏被拉住了,但从那以后,王爷爷和儿子就分了家,王爷爷的事也成为村里人的笑话。

儿媳和公公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仅是为了避嫌,还是一种尊重。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需要恪守行为的底线,这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一个家庭过得幸福与否,很大程度跟两代人相处的关系中来看,当公公与儿媳相互尊重时,家庭关系自然和谐,也就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而如果公公不懂得分寸感,行为又不加约束时,很容易人整个家庭都成为别人的笑柄,生活也会变得一地鸡毛。

不管儿子在不在家,保持适当的距离感,是与人相处的本分,也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都有疑问,请关注@子芫伴你成长,我会继续为你解答,谢谢!


子芫伴你成长


儿子不在家,或者儿子在家,公公都要避嫌儿媳的。俗语有一句叫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女儿大了 ,连父亲都要避嫌,何况公公和儿媳?儿媳那是别人家的女儿,女儿在家连父亲都要避,何况出嫁后,面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公?

公公和儿媳,原本没有任何关系,就是陌生的男女,只是因为一场婚姻,因为同一个男人,才有了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才有了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依婚俗,都有改口费,儿媳叫一声爸爸,那是因为这个男人是丈夫的父亲,自己的公公。君子坦荡荡,不管有多坦荡,瓜田李下,尽量避开一下,还是比较好的。

都是成年男女,由于性别的不同,在家庭生活中,公公,儿媳,都要彼此避嫌。比如,儿媳喂奶时,公公要远离一下,比如,公公尽量不要进儿媳的房间。

有一个公公,儿子外出打工,夏天时,孙子哭闹,儿媳就打了孙子 母亲能把孩子打多重?舍不得孙子的公公听到后, 跑到儿媳房间,哄孙子,指责儿媳。因为是夏天,公公是光着膀子的,就因为这一件事,儿媳离婚。儿媳说公公不尊重她。不管是不是真的原因,至少这是儿媳离婚的借口。


小小小XIAO芝麻


在下是,就我个人认为:儿子不在家,公公该不该跟儿媳避嫌?

回答这一问答,应从两个方面去回答:①对心不正的公公和儿媳,一定要,也必须去避嫌。②对心态很正的公公和儿媳,只要掌握好相处分寸,彼此尊重,就不必要再去刻意避嫌了,别让一家人在心里有一层隔阂。

在说出道理之前,大家先听我说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做“引诱犯罪”。

李叔是个有钱的农民,生活不检点,他从不带钱包,而习惯于每个口袋都装钱,面值有大有小。

他每天干活收工回家后,总习惯把所有的钱随意放在饭桌上,放在一堆,不去数过。而刚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阿亮经常发现爸爸的这个习惯后就想:爸爸的钱乱放一堆,面值有大有小,而又没点数过,如果我从中拿走一张二张,爸爸肯定不知道,也不怀疑。

就这样,每次爸爸换衣服把钱放在桌面上时,阿亮都会在钱堆里面随意拿了一、二张,这样的事久了也就成了一种习惯,而这种是坏习惯要不得的!

有一天,阿亮在学校老师办公室发现老师的钱也这么放,阿亮的第一反应就是想拿一、二张是没问题的,谁知这是老师试探阿亮的心态而设的局,阿亮可真上手了!

老师当晚马上去找李叔告知实情,并去分析探讨阿亮犯错的起因和后果,指出了李叔先前的这种随意放钱就是引透阿亮犯错的火种,如果阿亮岁数够大了就是不好说了,就是引透孩子犯罪了,阿亮的今天就是李叔的责任大些,其次是你亮。


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也懂得,不管儿子在不在家,公公和儿媳的相处都应有个尺度,该避嫌还是得避。

有的人会问,如果儿子不在家,公公身体不好,不管公公是装的还是真的,做儿媳的总不能不去尽人道不理吧?去护理了难免有躯体上的接触,关于这一点,就要从人的心德上去说明了,我们不能一概去钻牛角尖了。

其实对于正常心态的人来说,也就是从常理上去讲,既然儿媳是过门人了,和公公一家人就是一家亲了,一家人就不应该说二家话了,彼此之间的相处就应该是:坦诚、真心、善良、不互相欺诈,不互相算计,保持平常心去对待家中的每一位成员。

做到了这样,就不会有提主这一问答了,就算还有提问,每一个人来回答都可以不约而同且理直气壮的说:不必要,也不应该刻意去避嫌。当然,你可别再去钻牛角尖,说什么“袒胸露乳”等不良行为啊?这不是一家人的正常交往心理。



重点说一下:作为儿媳的最重要修养就是:既懂得孝敬公公,也要懂得设限相处的分寸,要多在嘴上喊一声:爸爸!你别看这一声爸爸的份量,这一声不光表达了一个儿媳对公公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措施。

当一个公公心怀鬼胎时,在公公还没有失去理智之时,儿媳的这一声:爸爸!是真心真意把公公当作亲爸爸的!你这个作为公公的还敢心怀鬼胎?你还能对把你当亲爸爸着待的儿媳下得了手?我想:只有是畜生的本性才干得出来的!大家认为是吧?

总的,不管是一家人还是与别人相处:彼此尊重很重要,彼此信任也很重要,只有尊重和信任同步,公公和儿媳避不避嫌就已无关重要了,只要相处要有度就好了,大家认同吧?


小不点追梦


儿子不在家,公公当然应该跟儿媳避嫌了。熟话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亲生子女尚且如此,更何况儿媳了。



我已经结婚七年了,跟公公婆婆同住,七年里我公公从来都没有进过我的房间,有事情找我老公,也是站在门外面喊我老公出去。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我自己也很注意这方面。我有两个宝宝,哺乳期宝宝吃奶的时候,我都是抱宝宝去房间里面喂奶。

记得以前我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家里面有事情商量,我一个本家的嫂子刚生完儿子几个月,好多叔叔伯伯在吃饭,她直接抱着儿子坐在旁边的小凳子喂奶,喂完奶还当那么多人的面挤掉多余的奶水,我也是醉了。我觉得不管是公公跟媳妇,还是其他异性之间,该避嫌的方面都应该避嫌。


媛媛vlog


说说我身上发生的事吧。

因为结婚时候新房子没钱装修,所以暂时居住在老公老家。也就是和公婆在一起,我们住的是个独立的小房子,但是我们房子的钥匙全家都有一把。

我老公是从事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所以长期在外工作不在家。公公的腿因为前一段时间摔坏了,所以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里干点小活。婆婆因为要承担起家里的各项费用所以经常是出去做临工。因为我怀孕了然后因为公司原因所以暂时待在家里没有上班。然后平时就我和公公两个人在家。虽然在不同的两个房子里面,但是我公公因为有我的房间钥匙所以每次都自己开门进来和我说事情。多次下来我就开始格外注意。包括上厕所,换衣服,总怕公公突然进来我又正在做这些事。所以我就和老公吐槽。因为这件事我也不知道怎么开口。我注意一点也就没什么大碍,但总觉得没安全感的样子。老公知道了也觉得有些不妥就背着我和我公公说了一下情况。然后后来我公公也没有再自己开门进过我们的房间,每次都是敲门我去给他开。

有的人说,公公婆婆把媳妇当成孩子看待,所以就可能做事考虑的并不周到。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我自己亲爸进我房间都会敲门。即使我开着门,他也会隔空喊我,从来不会突然跑进来。儿女大了应该要避讳一点。包括我进爸妈房间也会敲敲门。或者是和我爸一样隔空喊话。更别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公,更应当避嫌才对。我自己也是比较尊重别人隐私的人,基本上不是出于去参观别人房间的目的,我是不会轻易进别人房间的,除非别人邀请我。但是可能我老公的家有两个儿子的原因,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根本就不会考虑那么多。我老公这么大了也经常穿个裤衩子在他妈妈旁边晃。就是那种可以凸显男人性质的裤衩子。

我一直都是受不了这种赤裸裸的展现。可能也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同的问题。有一次我在上厕所上的正欢,我婆婆突然进来跟我聊天。。。。。。我当时就吓到了。然后一点便意也没有了,赶紧委婉的让我婆婆出去。我上厕所的时候连我妈妈在我旁边我都拉不下来的那种。所以对这样的行为真的是不能理解,也不能容忍,以至于我天天上厕所都担心会不会有人突然进来,因为那个厕所没办法安装锁。而且平时只有我和我老公用,所以也就没有在意那么多。

不过我相信时间久了我公婆知道我的习惯后肯定不会再这样和我“亲近”了,我也确实是怕这样的“亲近”有的人可能不在意。但是对于我这样特别在意的人就会非常不舒服,为了让大家能和谐相处,我觉得最好在生活中多一点沟通了解和包容比较好。






皖安小静


当然要避嫌。

我老公不在家,我婆婆不在家,我都是默默的回我自己屋里待着,感觉和公公单独待着别扭,毕竟他不是爸爸。

我身边的一个例子吧,也是做公公的,平时大大咧咧的,她儿媳妇回家,尤其是夏天就穿着个大裤衩子,上边光着,每次他儿媳妇看了就尴尬,重点是他还爱开玩笑,说点黄段子,男人们在一块无所谓,当着儿媳妇的面,儿媳妇肯定很不好意思,其实这个公公经常当着自己闺女的面换衣服l呢,后来儿子和儿媳妇打架,儿媳妇就拿这事拿出来说,就说儿子不重视自己,根本没重视自己的感受,她每次回公公家都很忐忑,反正那次打架差点离婚了,这次之后,儿子也意识到了这点,回家也说了公公,一开始公公还说儿媳妇事事,这有什么,后来儿媳妇基本不回家了,婆婆也说了公公,现在儿媳妇每次回家,公公都穿的很板正,也不敢乱开玩笑了。



二姐情感小窝


我很想知道这个问题是公公问的还是儿媳问的:

如果是公公问的:我更想知道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你是受到流言蜚语了?作为家里长辈,你拿出长辈该有的样子就行了,一切以自然为好,不要刻意去想这些问题,因为思想决定行动,你思考这些问题多了,自然看什么都会带有色彩;儿媳嫁到自己家,就像自己女儿一样,你女儿大了,你是怎么对待的,你照常这样对待儿媳就是了,大家都是读过书的人,哪些东西该回避应该很清楚。比如儿媳哺乳,这个不用人教,做公公的都应该回避,不然就显得有些为老不尊了。

如果是儿媳问的:我想知道你受到什么困惑了吗?公公虽然是丈夫的父亲,现在也是自己的父亲,但是男女之别还是有的,肯定该回避的就得回避啊?不用顾虑什么,有什么事情直言不讳的提出来,这样既不失分寸,也对平时没有这方面意识的老人有了提醒。

总之:我觉得儿子不在家,公公跟儿媳顺其自然的相处就是了,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拿出父慈子孝的样子,没有人会说闲话,平时多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之前生活中不注重的某些细节,就得特别注意了,不要落人口实,闲话一旦传出去,这些困扰就会永远伴随你们家庭左右,所以拿起大脚趾母来想,都知道肯定要避嫌的。

所以回答完你这个问题,我更想反问一句:问这个问题的人,你是不想避嫌吗?社会再发展,文明再进步,也得注重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不管你是谁,一旦人设坍塌,你的生活也就完了,所以不要对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再多纠结。

关注《围观剧场》

品他人故事,想自己人生

谢谢大家!


婚姻百态


儿子不在家,公公当然应该主动跟儿媳保持距离。



这一点我爷爷当年就做得特别好。那时候奶奶过世了,父亲在几十公里外的乡镇上班,我和弟弟都在外地上学,家里只剩下了爷爷和我妈两个人。

在农村,东边为大,爷爷一直住东屋,我妈住西屋。我妈说,你爷爷可真是个正经人,这么些年,家里就我和他两个人,除了我做熟饭招呼他吃饭,从来都不会多跟我说一句话,路过西屋门口,眼睛都不会抬一下,绝对不会往里面看。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做到我爷爷这样,我朋友红立就跟我讲过,她生孩子后,公公动不动就进她的房间,连门都不敲一下,有时候她正在给孩子喂奶呢,公公一进来,她就会感觉特别尴尬,不得不马上放下衣服,不再让孩子吃。这时候孩子就会哇哇大哭,她公公还会在旁边说,没事儿,你喂你的,别让我孙子哭。

红立每次跟我告诉都气得鼓鼓的,她说,没见过这么为老不尊的老公公,我想尊重他,他倒是做点儿值得让我尊重的事儿啊!

后来,红立把这个事跟自己丈夫讲了,她的丈夫有一次专门等自己父亲进来就说了句:以后你要想看孩子,让我媳妇抱过去给你看,别总进我们屋了,万一有不方便的时候呢!从此以后,她公公才收敛了一些。



其实,越是儿子不在家,公公就越是应该主动与儿媳妇保持应有的距离。这种距离不仅应该表现在言谈举止上,更应该存在于内心。要时刻在心里为自己划一条线,眼前的这个女人再年轻漂亮有魅力,也不是自己能觊觎的。这是对儿子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桃小毛


答,这种事因地不因事,北方人要避,南方人何必?在齐鲁大地的孔孟之乡,素有“公公不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的家风。除此之外,“公媳不并行、公媳不搭腔、公媳不同桌”等等,也是老辈的梁山好汉默守的陈规。我们单位有个曲阜籍老工人,干活的地方离儿媳上班的车间不远,两人碰面,老头总是躲着走。

南方人比北方人小气,但在这方面比北方人大气,没有那么多的乡规民约,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公媳之间相处环境比较宽松。邻里间老死不相往来,没有那么多的闲话市场。传说在南方某地一家庭中,公公哄孙子吃奶,老是哄不好,最后急了,逗孙子说:你再不吃我吃了!这句话被儿子听到了,很是生气。老子转脸对儿子说:你气啥?你吃我老婆奶将近一年,我没吱一声,我说吃你老婆奶,又没真吃,有什么好气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北方人眼里必须坚守的东西,在南方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顾。由此可见,公媳是否避嫌?只是一个地域问题,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只与居住的传统环境有关,与男女性别辈份没有关系。


0老三两0


那是应该的。

公公和媳妇是二代人,喜欢和爱好都不同。公公要自重,媳妇要自爱。

如果二家人家处在一个屋檐下生活,那么作为公公,作为老人要自已注意自己的举止和话语,作为媳妇要尊敬老人,热菜热饭要做得合老人口味,天热天冷要关心老人衣着。媳妇自已穿着打扮也要适当,不要在老人面前裸肩短裤,睡衣睡裤在老人面前晃悠。

如果二家是在两个屋檐下生活,那你在自已家里可以任性,但如果老人前来,那就要注意穿着打扮,言语句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