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阿里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

Starlight丶


他們兩個不存在誰對社會貢獻大貢獻小,而只在於對這個社會的貢獻點不同。當然,你硬要扯誰的貢獻大,一定要有區分,那我的看法就是華為的貢獻點要求更高些。

1、華為:華為是做通信設備的,這個領域可以說是我們當前互聯網行業以及整個通信產業的基礎之一。我國通信領域最早使用的都是外國的設備,其價格昂貴,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安裝個電話都得幾千塊啊,沒記錯的話我家安裝時花了3500元。至從有了國產通信設備之後,我們的通信費用就開始慢慢的降下來,電話安裝費、電話費,以及後續的上網費用等等。也正因為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能用上現代的通信方式。

如果沒有通訊設備的國產化,依舊是外國企業壟斷,那我們的這個進程怕是要減緩很多,雖然可能也一樣能上網,但是人數可能不如現在多,費用比現在貴。而華為就是國產通訊設備廠商之一,其在這方面對我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阿里:他的貢獻可以說很大,為我們整個社會生活帶來了全新方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購物方式,支付寶的出現打開的中國現在支付的新方式,後續帶移動支付更是讓我們遠離了現金。可以,阿里在各個領域的滲透,無一都為我們帶來了更為便利的生活方式。

同時由於阿里的存在也讓很多領域發生了大變化,比如物流行業,讓國產快遞公司快速的成長起來,再比如阿里雲,由於阿里的存在,我國也有了世界排名前茅的雲服務。這些都對整個國產企業帶來了很大的變化。

但是,我們前面提了通信設備是當前現代通訊方式的基礎設備,那顯然阿里當前的所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建立在通信基礎上的。只有用戶都能上網了,才能進行網上購物,只有大家都能使用移動網絡了,才能進行移動支付。

因此,華為搞的可以說是基礎建築,沒有這些基礎設施,你的高樓大廈可能是空中樓閣,建立在沙堆上的高樓無法讓人更好的生活,阿里的那些方式也就可能不存在了。所以,一定要分貢獻高低,那顯然華為的起點更高一些。



Lscssh科技官


我雖然不喜歡馬雲的演講,但憑心而論,論對社會的貢獻,阿里巴巴確實要比華為大得多。至少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改變了銀行對客戶的態度,過去銀行對客戶是什麼態度,相信大家都體驗過。

華為做了什麼動搖壟斷行業的事我不知道,估計唯一的亮點,就是他們參與了長城防火牆的研發,就是阻斷國內互聯網與外界聯通的軟件,讓有毒有害的思想不能進入我國。至於什麼5G,現在還沒得用,我相信5G就算是谷歌開發出來的,將來我們也能用。至於手機,沒有華為我可以用蘋果,魅族,小米,好像沒有多大影響。

我們現在去銀行辦事,排隊的人是不是少了很多?銀行對大家的態度是不是變好了很多?過去那種高高在上的態度是不是消失了?沒有支付寶,沒有螞蟻金服,你覺得他們會改變服務態度嗎?

我相信絕對不會的,沒有競爭就沒有服務,一個行業只要被壟斷經營,客戶就是上帝這句話就會成為空話,位置會顛倒,上帝會變成壟斷行業的商家,而客戶會變成弱勢群體。參考一下現在的物業公司,按道理說業主才是小區的主人,為什麼他們可以隨意踐踏業主的尊嚴和權力?參考今天的移動聯通和電信,他們幾乎從未想過改變對客戶的服務態度,因為沒有這種必要,反正你沒得選擇。


菠菜先生2018


1、解決就業問題

華為170個國家17萬人

阿里2.4萬人

2、華為員工工資隨著銷售收入會增高,

年平均70萬

阿里員工不一樣

3、華為去年業績高,利潤低

阿里業績低,利潤高一點

4、華為為國人控股,任正非佔1.4%,阿里為國外控股

5、稅收也不一樣。

6、在天貓是電商巨頭

華為為實體老大

7、華為代表中國

小企業是自己的,大企業是別人的,巨頭都是國家的,同意加關注





餐創聯盟首席諮詢官


阿里貢獻中國,華為貢獻世界!

阿里巴巴肯定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儘管由雅虎和軟銀佔據絕大多數股權,也就是說利潤被國外資本拿走了一大半。但是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肯定是正面的,這裡強調一點,摧毀中國實體經濟的不是阿里巴巴,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沒有阿里,也有京東亞馬遜等等……電子商務不僅帶活了電商,還促進快遞行業的迅猛發展,現在的阿里巴巴不僅僅是電商,基本上只要和互聯網有關就繞不開阿里騰訊!投資面很廣,螞蟻金服也讓借貸變得正規,支付寶雖然已經和阿里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沒有阿里巴巴基本很難有支付寶的出現,可以說阿里巴巴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華為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通信科技公司,太專業小編也不太懂,總之在通信的諸多領域都是世界第一,全球5G做的最好的廠商,通訊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商用、民用、軍用,網絡傳輸速度為其他產業提供技術保障,可以說任何行業都離不開5G,所以說華為造福的是世界!至於華為手機,還達不到貢獻!



QX科技


我擁有三個阿里雲服務器回答這個問題,阿里巴巴和華為對社會貢獻都大,都為社會解決不同的問題,阿里巴巴解決貿易問題,購物問題,就像馬雲創業時說的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華為解決的是通訊設備問題,如5g網絡通訊設備,手機系統業務,但對老百姓現實生活中沒有阿里優勢大,如果二者必須選一的話我選擇阿里。

阿里巴巴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主要解決的是中小企業貿易問題,如何把商品銷售全世界,老百姓的購物問題,這也是阿里最大的核心業務,在2018年雙十一阿里巴巴電商銷售額超2000億,這個數字相當了不起,除了電商業務阿里巴巴還有阿里雲系統,支付寶,影視業,我就不一一列表了,支付寶解決了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各樣業務,比如充值繳費,旅遊簽證,轉賬還款功能,阿里雲系統解決中小企業搭建網站問題,這是阿里雲最強大的三大板塊,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阿里,中國在電商購物和支付業務上要倒退五年。

華為是高端國際知名品牌, 華為工程師,學士學位,院士都超百位,平均年薪30萬元以上,為各國提供通訊設備,是5g供應商,站在國家層面上來說華為是國家的驕傲,用三十年時間活出美國害怕的樣子,華為主營業務手機和通訊設備,我一直使用的是華為手機,是我們的驕傲,華為和阿里解決的是國家科技問題,社會的驅動力量,二者缺一不可。謝謝






趙耀專欄


所處位置不同,所做方向不同,其貢獻也不同,更無可比性!

華為改變了國人的認知,打壓華為喚醒了國人的愛國心,也將改變中國IT及芯片產業的未來方向和格局。所以華為是偉大的,中華有為,勢不可擋!

阿里,改變不了銀行,就讓銀行自己改變自己。阿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顛覆了二十一世紀中國人乃至世界的購物習慣和商業模式,貢獻之巨大,無人能敵。五年消滅現金,你覺得中國人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還有用現金的習慣嗎?連大媽買菜都不用現金了,這是什麼概念?

所以,二者沒有可比性,其貢獻也沒有可比性。一個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一個顛覆了我們的認知。為中國有如此的成就而自豪吧!只是,像騰訊遊戲這樣的精神鴉片我就只能是呵呵呵呵了。令人無奈而唏噓!只能一句話說,騰訊啊騰訊,你就好自為之吧!傷天害理的勾當可以少做些了,祖國的未來不容斷送,你就學學好吧!


行雲流水


文化程度不高,就說下我個人瞭解的,以及觀點

本人80後,90年代初已經懂事,當時一部固話安裝下來需要2萬元,為什麼這麼貴?因為很多技術都是進口!

直到任正非破釜沉舟勢的決心研發自主交換機!老天是公平的,這個退伍老兵帶著他的團隊研發成功了,至於開拓市場的艱辛不是瞭解很多也不做贅述了,但自從華為的交換機得到國內運營商的肯定之後,中國互聯網建設勢如破竹!固話安裝費直線下降到一部5000左右,直到網絡完善後的一部幾百元甚至免費!老百姓的這些利好得益於華為的功勞。13億人口大國,近20年來,中國每一個人因華為節約的生活成本平均一年沒有千元也有八百!這只是交換機為老百姓帶來的受益!華為在通訊領域積澱的專利技術還有很多,如果華為要收專利費,大概國內所有互聯網公司均無一倖免必須交錢!阿里百度騰訊無一例外!稍微懂點宏觀經濟的,想都不用想到底哪家企業才是利國利民的!至於阿里,本人真不想吐槽了!小格局的鍵盤太多,只能說國家若不是及時接管阿里的螞蟻金服,中國的金融體系遲早完蛋!如果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崩了,後果就不用我說了!


醉酒喜相逢


這真是一個讓人糾結的問題,類似於我媳婦兒和和我媽掉河裡了,我先救誰?

從對國家硬核實力、國際地位和民族自信心提升來說,肯定是華為的貢獻大。

從對國家軟環境營造、民眾生活的便利性和社會效率提升來說,肯定是阿里。

兩者如果非要分一個高低,我選阿里,因為軟環境的打造跟社會大眾結合更緊密,對社會的無形價值也更大。

我知道,可能很多人會說,如果沒有了阿里巴巴,沒有了淘寶、天貓、支付寶還會有京東、拼多多和微信支付。

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沒有了阿里巴巴,我們的電商普及率遠不會有今天這麼高,後面的移動支付和雲服務等也就無從談起了。

一切還要從2000年初說起,那時候的互聯網江湖還是群魔亂舞、病毒四處肆虐、流氓軟件橫行的時代,網購聽起來也像是騙子乾的事情。

阿里以b2b起家,在切入網購之前,已經有當當、易趣等在耕耘,但為什麼都沒做起來呢?

因為,只有阿里找到了中國網購正確的打開方式。而競爭對手都沒能結合中國當時的國家發展環境,照抄了美國亞馬遜、ebay的發展模式。

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美國的環境是消費水平高、物資豐富、以品牌消費為主,因此更適合發展B2C和二手交易的C2C。中國當時則是消費水平低、以非品牌消費為主,而且還存在社會信任問題,若想網購快速普及,必須是低價、高性價比的小商品。

阿里就結合了中國當時的消費特徵和國家遍佈的製造廠商、小作坊、小賣家獨創了中國獨有的c2c模式,並通過信用評價體系、支付寶先買後付等一系列平臺運營機制的創新才解決了信任問題。由此,中國網購的巨輪在緩緩啟動,以勢不可擋之勢席捲全國。

因此,阿里通過C2C模式培育了中國的互聯網市場,跳過這個極端,B2C的發展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最佳的反證是中國電視購物的發展,同屬虛擬購物的電視購物幾乎與網購同時起步,美國電視購物佔零售總額約7%,日韓臺灣等也都達到6%-8%。中國的電視購物最大貢獻可能就是給我們提供一些笑料吧,這幾年才規範了一些。

如果在前期沒有解決信任問題,今天的網購可能比電視購物強不了多少,是不是很恐怖?

為什麼這樣事情只有阿里能幹呢?根源應該是阿里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不管怎樣,阿里是一個堅持使命的平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你能想象這個平臺由百度來運營會是什麼結果嗎?

因此,阿里乾的是開山者的工作,巨輪啟動是最難的,一旦動起來發展也就快了。不僅是電商如此,阿里很多業務都是扮演開山者的角色,如移動支付和阿里雲。

移動支付正常的發展思路,應該是用手機替代銀行卡,直接刷pos機,美國就是這樣乾的,所以蘋果手機通過nfc支付。這樣一來,手機品牌和銀聯就將主導移動支付,對於這兩家的扣點,我只能呵呵。

二維碼是日本人發明 ,為什麼只有阿里先推廣呢?所以應用創新才最重要,更重要的是人為。阿里從2011年就開始幹起了二維碼支付,中間經歷了長達五年的政策模糊,騰訊是在2013年才跟進,阿里另闢蹊徑通過微小攤販和小店免費製作二維碼才使得二維碼支付成為中國特色。

阿里雲也是一樣的發展歷程,在創立之初,被小馬哥和李廠長是一頓嘲笑,阿里虧了幾十億,堅持了下來,才有了今天的雲服務市場,也再次引來了騰訊和百度的跟進。否則,今天的中國雲可能就是美國飛來的了,而亞馬遜的市值至少有一半是靠這朵“雲”在撐著。

所以,如果沒有阿里巴巴的話,中國互聯網的格局可能會變成百度和騰訊的二人轉。我實在難以想象,這兩個沒有商業基因的巨頭,會演出怎樣的劇本?畢竟他們不擅長幹開山者的工作。

華為也是開山者,但華為競爭對手就那麼幾個、方向也明確,只需要在通信技術的道路上一往無前就可以了,阿里不僅需要一往無前,還要有戰略的智慧和對平臺使命的堅持。

華為可能只是讓我們低成本使用通訊,但阿里已經關乎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沒有阿里,我們現在網購可能還是十年前的水平、移動支付是手機品牌和銀聯主導,這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做大的影響?

而阿里也有硬實力,阿里雲還是撐起了中國“雲”的半壁江山。

所以,論對社會的貢獻,我選阿里,雖然我是一個華為粉!



白話戰略


我想我的回答會刺痛很多人的心,但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華為的精神影響著國內企業,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壓迫,華為讓所有中國人驕傲…但是國內三大運營商基本不使用華為而選擇諾基亞(無意挑起內戰),我們生活中手機的選擇很多,暫時高端市場還是蘋果主導,換句話說沒有華為對生活根本沒有任何影響,而華為更多帶給我們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阿里也是我們的驕傲,只是因為背後投資人的股權結構造成許多人又愛又恨,但無論如何阿里對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造成顛覆性改變,馬雲的勵志故事影響著後代,阿里也在科技領域不斷耕耘,相信未來也會給國人帶來驚喜…要說社會貢獻應該不言自明瞭,當然這兩家企業只是代表,國內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



阿拉聚聚


這個問題問的不太合適,應該說華為和阿里分別對社會做了哪些貢獻,因為兩者對於社會的貢獻方式不一樣,也很難有一個統一標準去衡量。

不過我們可以試著從目前的直接貢獻、未來的貢獻以及對於整個國民經濟影響的宏觀角度這三個方面簡單說說。

首先,目前的直接貢獻。

這裡有兩個詞語需要注意,就是目前和直接。

從目前的直接貢獻來說,阿里巴巴對於社會的貢獻有目共睹,而且客觀來說要遠大過於華為對於社會的貢獻。

我們可以將華為視作一家純粹的企業,它的絕大部分考量都是為了企業的生存,包括現在,華為依然是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而不是為了給中國的科技漲臉。只不過華為對於生存這件事兒做的太過於出色,在中國的科技同行不給力的背景下,華為被動成為中國科技力量的代表。但這對於華為來說,未必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對中國科技行業來說尤其如此。

阿里巴巴則是一家有著很遠大的社會願景的企業——或者說互聯網企業作為服務業(與此對比的是華為是製造業先鋒)一分子幾乎都有著自己的社會願景,阿里巴巴賦予了電商一種新形式,帶動許多中小廠商實現了銷售場所的轉移,也創造了許多的就業崗位。而且電商對於移動互聯網有著巨大帶動作用,並且以移動互聯網為跳板,阿里將自己的影響力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改變了金融,改變了物流,實現了信息和物質更快速的流通。

而華為在過去這些年究其本質,只是夯實了自己的生存基礎,讓自己能夠面對更危急的環境。

其次,未來的貢獻。

華為作為全球5G技術領先者,它對於技術的攻堅本身,就可以視作對於社會的貢獻,就像士兵扛槍保衛家園、農民種地養育人民一樣,只是做貢獻的方式有差距。

5G對於下一個工業時代的重要性其實已經得到了證明,那麼下一步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之一可能就建立在華為的5G技術之上。

關於5G的產業價值有多大,可以看看一下數據:

據高通公司的調查數據,預計到2035年,藉助5G提升生產力的產業,將在全球範圍內創造12萬億美元的產值,2200萬個工作崗位將直接或間接被創造。
4月12日,白宮表示,美國的5G網絡建設計劃投入2750億美元,將使美國GDP增加5000億美元,同時創造300萬個就業崗位;
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報告顯示,中國的5G商用或將在2020~2025年間爆發,可實現經濟總產出10.6萬億元人民幣的直接增長及24.8萬億元的間接增長,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


一水兒的官方數據,那麼你看,因為華為,中國走在了5G前列,因為5G,中國就可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這不是不能想象的。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真不是吹的。

所以論未來的貢獻,華為比阿里可能要大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華為的事兒能變成中美兩國之間的事兒的原因。

最後,對國民經濟的宏觀影響。

阿里巴巴是停留在表層應用階段,它更多在於對制度的創新、對模式的創新,它建立起來的電商及金融生態系統已經成為國民生活的一部分,它對於國民經濟的作用將更多體現在加成、維持以及輔助。

倒是阿里巴巴的大數據和阿里達摩院對於人工智能的研究,或許可以孵化出幫助中國大幅度提升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應用的大項目,那麼阿里巴巴對國民經濟依然能夠起到提振作用。

而華為僅說通信技術,它在未來有望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之一,因為如果5G技術真的能夠實現未來物聯網時代對於通信的諸多複雜要求,那它必然會成為下一個世代的經濟引擎。

最後想說的是,其實沒必要去比較兩家公司孰強孰弱,或者誰對社會的貢獻更大,因為我們根據眼下的一切所做的任何結論都毫無依據。我們更應該支持這兩家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偉大企業,能夠以各自的方式共同為人類社會做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