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華為能收購聯想的話,華為會得到什麼?

x星座網友


實話實說,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因為電腦組裝的行業利潤太低,華為現在個人消費電腦也走的是互聯網電腦的路線,和聯想的電腦銷售不是一個路子。而且聯想本身的企業架構、人力資源過於厚重,企業文化和華為又格格不入,所以收購了會有很大的麻煩


而且,因為涉及到IBM和摩托羅拉,這種收購美國都不會同意

不過作為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們可以大概分析一下華為收購聯想到底可以得到什麼


首先,聯想主營業務和華為有交集的,也就是電腦、手機等消費品。華為肯定不會在乎聯想的手機品牌,聯想的手機畢竟在中國也不算主流了。所以一旦華為收購聯想,聯想的手機肯定是最先被拋棄的

那麼如果收購聯想,聯想的個人電腦端到端的業務量鏈會給華為很大的幫助。作為全球個人電腦第一品牌,聯想電腦的設計、組裝以及供應鏈都應該是聯想的核心資產。聯想再沒有技術含量,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企業能隨隨便便做到全球第一


華為收購聯想之後,聯想自有的品牌應該會和自己的Mate系列的電腦品牌進行整合,華為會砍掉聯想和自身電腦品牌系列衝突的款型,以及一些沒有競爭優勢或者利潤太低的的品牌,再進行方案和功能的整合

其他聯想涉足的業務,例如5G、智能家居,華為應該都看不上,華為會把他們和自己的團隊合併,留下人才,其餘應該都會拋棄


還有一點,華為會得到聯想的超算能力,全球TOP 500的超算計算機,聯想佔了1/3,在超算設計和架構上聯想還是領先的。如果得到了聯想的超算能力,華為雲勢必會如虎添翼,華為肯定會大力在雲種發展超算,為由需求的用戶提供更加增值的服務

但是聯想的服務器也會和華為的服務器業務整合,形成1+1大於2,聯想的服務器業務也是聯想的核心品牌,技術和渠道對華為都是由價值的


如果華為真收購了聯想,聯想的人力體系會有一個大規模的改變,聯想的渠道會和華為的渠道合併,聯想一些冗餘的產品會被砍掉。長期來看,聯想的人力資源體系會和華為看齊,一些員工可能不得不找出路


IT老菜鳥


得到了一堆"廢銅爛鐵",吃之無味,棄之可惜,另外一盤死爛帳。因楊元慶同志動用大量資金搞"跨國收購",裡面有很多的″精彩的故事",但只能柳傳志和楊元慶兩同志聽的懂,其它都"如聽天書",最後只剩下一句"呵呵"!

華為如收購聯想,那可能是一個"世紀大工程",第一要世界三大會計師事務所聯手審計聯想的財務報表,估計要花費一年時間方可完成,笫二要大量裁減人員,輸送新鮮血液;笫三要將陳舊的技術淘汰掉,將華為自主研發的新技術輸入進去。

至於說華為收購聯想會得到什麼?那就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華為痴,誰解其中味"啊!,如華為真的收購聯想,那就等於將華為送入"沼澤泥潭",將大好年華的華為與"形如槁木"的聯想一起賠葬,聯想柳傳志和楊元慶兩同志"失去的是枷鎖,得到了是整個世界"!這也是楊.柳兩人最完美的結局,但這也是任正非最悲慘的收場!

綜上所述,華為全世界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收購,但絕不能碰聯想,如真的碰聯想的話就會落下"輕則損失慘重,重則葬身火海"的下場。因聯想有一個"自爆裝置",外人是不清楚密碼,密碼牢牢地在楊.柳兩人手上!最後用詩經一句話作結束語:知我心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可求。


張文禪


假如華為收購聯想,不僅華為將承受非常巨大的損失,聯想還可能面臨倒閉關門的風險。

當前,華為業務主要分為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自2011年以來,隨著華為在終端消費市場快速做大做強,到2018年,消費者業務在華為全年營收中貢獻已接近50%,而華為也因此更早實現了年營收突破1000億美元的目標。華為(以及子品牌榮耀)消費者終端產品除了智能手機外,還包括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智能音箱和路由器)等產品。另外,在其他如服務器領域,華為也有涉足。

而聯想集團,現今主要從事個人電腦及相關業務,主要產品包括Idea品牌消費個人電腦、Think品牌商用個人電腦、服務器、工作站、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終端產品。

2018年,華為實現收入7212億元人民幣(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同比增長19.5%;淨利潤593億元,同比增長25.1%;研發費用1015億元,在總收入中佔14.1%。其中,在總收入構成中,中國市場佔比51.6%,歐洲中東非洲市場佔28.4%,亞太市場佔11.4%,美洲市場則佔6.6%。簡而言之,華為總收入中,國內、國外市場大致各佔一半。

2019年財年(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聯想實現總收入510.38億美元,同比增長12.54%;淨利潤5.96億美元,同比增長414.99%(2018財年,聯想實現營收454億美元,淨利潤-1.89億美元)。其中,來自美洲市場的營收貢獻佔32.16%,其次是歐洲中東非洲市場佔24.5%,中國市場佔24.2%,亞太市場佔19.13%。用一句話說,聯想總收入中有四分之三在國外,近三分之一來源於以美國為主的美洲市場。

如果初淺分析,華為收購聯想,似乎對華為有著巨大的商業利益。但至少需要滿足三個前提條件:第一,華為收購聯想必然要付出一筆巨大的資金作為代價,且兩家企業合併得是你情我願。第二,歐美市場(主要是美國市場)對華為完全持開放和友好的態度。第三,全球化得以穩健和諧可持續,並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發展。

於是,一方面,華為收購聯想,首先就是可以讓華為消費者業務得以在現有基礎上立馬躍升到一個新高度。大家都能預見到的,每年僅華為消費者業務在全球市場就可掙到不低於1000億美元的收入。

另一方面,華為通過收購聯想,也就更加強化了自身在戰略和業務上的全球化科技巨頭屬性,並由以迅速佔領全球檯式機、筆記本電腦等終端產品市場,既免去了依靠自身力量拓展市場所需要消耗大量人、財、物及時間成本,又快速壯大了消費者業務體系。

但事實是,上述至少三個前提條件一個都不滿足。

即便第二和第三個前提假設完全滿足,以華為的實力和風格,也不大可能耗費一筆巨資去收購併沒有多少核心技術的聯想。以智能手機市場為例,華為在該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主要是憑自己真本事辛辛苦苦,一城一池爭來的,這反倒更加強化了華為在智能手機行業的地位和品牌影響力。同理,華為與其花大價錢購買市場和渠道,倒不如靠自己能力去一步步爭取更大市場份額,以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換來安心和舒心。

就算華為收購聯想,兩家企業合併也是你情我願,但第二個、第三個前提條件也確實無法滿足。就當今全球市場來看,聯想正因為還是聯想,所以才能在美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並順利獲得微軟、英特爾、谷歌和高通等美系供應商提供的核心技術產品。一定程度上,聯想在全球終端市場所發揮的價值,是在維繫著美系廠商在高科技領域的生態穩定,並且話語權更多集中在美系供應商一方。所以,如果華為收購了聯想,一旦遭至美國廠商斷供核心技術產品,就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和挑戰。由於聯想在全球檯式機、筆記本電腦等終端市場佔有不小的份額,每年出貨量巨大,若果然遭遇核心技術產品斷供,就如自己的脖子被對方死死卡住。對華為來說,這會是一筆巨大的損失,並深遠影響企業未來發展。而聯想呢,甚至有可能就此從市場中倒下關門。聯想一旦倒下,則惠普、戴爾、蘋果等美國廠商就可以順勢在個人電腦等終端領域分食聯想的市場份額,對美國供應商短期可能是陣痛,但長期應該是有利的。

眾所周知,雖然近幾年,除了智能手機,華為也在向市場推出自己的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音箱、可穿戴設備等終端產品。但像筆記本電腦在全球市場中的銷量還很小,所以遭遇核心技術斷供,也算不上什麼損失,大不了砍掉筆電業務不做。像平板電腦在全球銷量雖然很大,然華為必要時完全可以採用自研芯片、操作系統,以及尋找其他供應商等方式,確保平板產品能在市場持續生存。


我為科技狂


這是一個偽命題,華為收購聯想的動機何在?聯想有什麼值得華為公司必須要通過收購來達到目的,現在有些業務上兩家公司已經開始直接競爭了,比如服務器,以及筆記本等領域,但這些都屬於華為公司的非主業,華為公司的戰略上是要做就要做好,要不然戰略性放棄,而且現在很多領域華為都要比聯想做的更加出色,特別是手機領域已經向全球第一邁進了。

現在很多人還在拿華為和聯想作比較,意義不是很大,兩家公司性質都不一樣,華為公司這麼大的體量都沒有選擇上市,聯想在很早就上市了,出發點就不太一樣,任正非現在也就只佔1.4%,其餘都分給幾萬名華為的員工了,而且華為很早就引進了最先進的管理理念,不至於讓大家都拿到股份而去坐享其成,有個幹勁和盼頭,誰不玩命的幹。在這種大體制下華為公司產出東西也是越來越高,所以在5G領域做到了行業第一,弄得超級大國全國之力打擊中國的一個民營企業,在世界上也算是頭一份了。

聯想主要關注點還是在如何能賣出更多的產品,在PC領域已經超過惠普做到了全球第一,起碼在這塊算是比較成功的,而且在全球的銷量也是非常不錯,由於戰略方向點不一樣在技術上的投入當然不能和華為比,在全球範圍內像華為對於技術這麼投入的也沒有幾家,比較兩家公司意義不是很大出發點就不一樣。

華為公司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越走越順,實力也是越來越強。而且華為由於沒接觸資本市場,所以每年的預算完全可以根據自己設定去做,如果華為公司已經上市面對著超級大國的這種打壓,基本上股市就要崩盤了,大家都在操心自己的錢哪去了,還有心思去努力拼搏,這麼大一個公司還能用理想主義的信念來支撐,這就是華為公司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大量的利潤可以持續投入到研發中去,如果資本市場進來就要考慮成本問題,考慮每年的利潤率問題,有多少公司上市之後被這種限制卡死,慢慢衰退了。

華為如果收購聯想意味著,公司有一部分的財務還得向外通報,本身也不符合華為的理念,從這點上看幾乎沒有任何可能性,華為總的員工有18萬,只是研發人員都有8萬多,基本上想做個什麼東西也不是多難的事情,真要核心的東西都是靠自研完成,沒必要花費這麼大代價收購一個公司,與其收購公司還不如花高價挖真正的高手過來。

在通訊領域現在真正的巨頭也就是華為,諾基亞,愛立信,其餘通訊行業不行的公司另外兩家公司都會接收一些廠房或者設備,而華為公司就是派獵頭公司的人把裡面的專家高手統統弄到華為公司來,如果不方便就在當地開個研發機構,對高端人才極致的重視,在華為百萬年薪的人員已經超過1萬名,這在別的公司都是不可想象的,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華為都不會去收購聯想,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聯想這家公司是沒有任何核心技術的公司,只是一個組裝廠而已。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華為會想著去收購聯想這家公司。如果非要說華為收購聯想將會收穫什麼樣的東西的話,我想大概有這樣幾點。

一,聯想的品牌。聯想的品牌價值還是有的。尤其是在筆記本電腦方面,聯想的品質也是可以的,雖然說核心的技術是收購的IBM的。

第二,聯想的組裝工廠。聯想有自己的組裝工廠,這一點是其他的很多的貼牌廠家所具備的。華為如果收購了聯想的話,可以利用這些組裝工廠生產自己一些低端的產品。

第三,聯想的銷售渠道。聯想自己的銷售渠道網絡還是非常強大的,通過這些銷售渠道可以促進華為的產品的線下銷售。不過有點可惜的是華為自身的銷售網絡也是非常健全的,所以這個部分只能說是有所幫助,但是幫助也沒有那麼大。

其他的我就想不到還能為華為帶來一些什麼東西。所以從這幾點來看,我覺得百分之一萬華為都不會收購聯想這家公司。因為在我看來,這純粹屬於吃飽了撐的行為。

以上文字不完全是扯淡,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中給我留言,如果喜歡我的回答,可以給我點贊並且關注我哦。


FungLeo


聯想與華為不是一個層級的,就這一點任正非不可能收購聯想。做個比較也算茶餘飯後嚼舌頭。一是華為與聯想的戰略定位不同。華為側重自主研發,掌握技術的主動權,建立百年老店。華為無論做什麼都是走一步,看兩步,想三步,始終把握世界最前沿的先進技術脈搏。所以,華為要收購企業一定是這個企業有世界最先進的技術或具備最先進技術潛力的。而聯想就是個電腦組裝企業,不具備先進性。聯想現在做到的,對於聯想本身來講,已經很滿足了。可對於華為來說,根本看不上,如果華為也來做電腦,那就是分分鐘鐘的事,而且一定會做到聯想不敢想的高度,絕不是聯想現在的樣子。二是柳傳志與任正非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人,在這麼多年來的過程中,兩個人的為人處世表現截然不同的狀態。柳傳志高調露臉,只要有機會總要表現一番,把自己裝扮成民營企業老闆的帶頭人,處處以教父自居。而任正非低調做事,從不張揚,把自己關注的重點放在內部的事物上,十年磨一劍,紮紮實實的發展企業。任正非面對美國的打壓沉著應戰,不急不躁,越挫越勇,有著必勝的信心,顯示出大將之風。而柳傳志在投票風波上受到國內民眾的質疑時,從後臺跳出來,赤膊上陣,聲嘶力竭,聲稱要打一場聯想榮譽保衛戰,完全沒有了紳士和教父的風度,表現出來的狀態另國人恥笑。在美國政府打壓華為的時候,華為高層同仇敵愾,適時的公佈“備胎”轉正,請美國最優秀的律師與美國政府打官司應對特朗普的流氓行為,組織萬人團隊搞技術公關,在世界各地發佈新產品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全世界看到華為不僅沒有倒下的跡象,而是動力十足,應戰的手段層出不窮,華為團隊贏得了世界的尊重。看看聯想在幹嘛?高層適不時的公佈一下聯想不做芯片,不搞操作系統,工廠搬出中國等,暗示向美國佬表忠心。在這樣領導的影響下企業文化大不一樣。團隊理念,員工觀念,管理方式,經營方式,產品定位,銷售手段,薪資分配,對外關係等都有根本的不同。因此,華為收購聯想最基礎的條件企業文化不具備,隊伍的精神狀態不同,收購了光是隊伍的改造上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弄不好還會影響原有的員工。總之,華為不可能收購聯想!


趙根榮1


感謝您的閱讀!

華為如果收購聯想,那麼聯想在美國的業務可能立馬崩盤!畢竟,美國不對聯想“下絆子”,究其原因,是因為聯想沒有威脅。用楊元慶的話:聯想沒有被美國針對的理由,在世界市場中一直是備受信賴,從未有過安全問題!

可是我們也瞭解,美國不針對聯想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聯想不具有安全問題,實際上是聯想在依靠美國,從系統(微軟系統)到芯片(英特爾處理器),更為主要的是,聯想一直非常注重美國市場。

楊元慶同樣說:聯想沒有計劃做芯片,做操作系統。聯想有自己的角色……與值得信任的夥伴一起合作,這是聯想的戰略!

這些似乎已經表達了目前聯想的價值觀,不做系統,不做芯片,自然不會對美國市場造成影響。

可是,一旦華為收購了聯想,美國可能就不會這麼“心慈手軟”了,首先會對聯想在系統和處理器方面可能會有制約,按照美國對華為的行為,聯想可能也會被趕出美國市場,不允許進入美國市場。

聯想沒有芯片,沒有系統,沒有市場,這些都會影響聯想的繼續發展,問題來了:聯想如果在系統和芯片中制約,聯想還有什麼?熟練的工人?熟練的組裝技術?還是超級計算機?

確實,在全球超算500強最新榜單:中國境內有219臺超算上榜,其中聯想、浪潮和中科曙光分別以173臺、71臺和63臺的數量位居全球超算製造商前三。

而且,華為在筆記本業務中已經在發展,收購了聯想可能會讓華為的PC領域有新的成績。不過,聯想似乎很難讓華為有收購的理由,畢竟聯想的定位和華為還是有區別的。


LeoGo科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最好把時間回調到兩年前,此時的聯想還不是眾人口中的漢奸品牌,還勉強可稱為民族工業之光。5g事件之後,聯想一系列敗人品的公關舉動、腦殘言論等讓聯想逐漸滑入全民喊打的深淵。

其實,今天到聯想和兩年前的聯想本質上並無不同,不一樣的是5g事件猶如一盆卸妝水讓濃妝豔抹的聯想露出了真面目,這種形象與我們之前的想象大相徑庭,強烈的反差讓我們難以接受,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吧!

所以,我們過去對聯想是過度寵愛,今天則又有些太過苛責。我們要回歸理性,不談聯想的言論,只談聯想的戰略,因為聯想的代表了我們中國80%以上企業的戰略選擇和發展模式,套用在聯想身上,就是貿工技,靠渠道和營銷開路,靠組裝和供應鏈的管理實現低成本運營,靠剋扣供應商、甚至是壓榨員工盈利。

這種企業發展模式是過去我們中國企業最擅長乾的,也是早期我們在全球化中的無奈定位,可畢竟我們靠著這種模式取得了規模的成長,雖然還是賺取微薄的利潤。但可怕之處在於,這種模式有著強大的運作慣性,多數企業難以從貿工技轉為技工貿,只能日復一日做著貿工技的循環。

這種模式比較適合於產業成熟、技術停滯、相對靜態競爭的產業,如大部分的家電產業,研發和設計相對不重要的部分服裝細分市場等。所以,過去多年電腦市場都是一個相對靜態的市場,英特爾和微軟佔據了主導地位,電腦品牌本質上從事的是製造打工仔,因此,聯想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手機產業今天並非靜態市場,但如果沒有華為和三星,除了封閉的蘋果,再過幾年,手機市場可能也和電腦市場一樣,高通佔據芯片,安卓主導系統,手機品牌淪為名副其實的打工仔。正是華為這種企業的存在使手機產業高度動態競爭,如果華為等多個電腦品牌未來也自研芯片和系統,電腦市場必將重回喧囂。

華為已經宣佈鴻蒙操作系統即將扶正,並可能適用於電腦,電腦芯片也有備用。所以,如果華為收購聯想,聯想的作用主要就是快速催熟華為的電腦芯片和操作系統,其次才是電腦產業的供應鏈運作能力。


白話戰略


如果華為收購聯想,我覺得華為能不到任何有用的東西!因為這人任正非的聚焦戰略相違背,任正非一直強調華為要聚焦於主航道上,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只進入最高附加值的領域。

華為能發展的今天的地步,很大原因就在於任正非要求的聚焦戰略,專注於華為擅長的業務。而聯想的發展策略是完全相左於華為的,聯想的做法就是廣撒網,也就是當年所謂的多元化,進軍互聯網,搞房地產,做金融業務等等,聯想能有今天這種局面,其實和其所謂的多元化發展是緊密相關的。

華為如果併購聯想,等於是將兩家發展理念完全不相兼容企業強行合在一起,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華為得不到任何對華為有幫助的資產!我們一一來分析一下!

1、聯想金融等業務:華為講究的是主航道聚焦,因此華為多年來其實一直是在通信領域,即便是現在的消費業務,企業業務本質上仍舊是基於通信領域敷衍出來的業務體系。聯想目前除了PC業務外,還剩下的金融、農業、製造服務、消費服務這些業務體系,而這些和華為的主營業務完全不相關。

別看聯想也有消費服務業務,但你看看人家這消費服務是啥具體內容,旗下主要企業是拜仁口腔、德濟醫院、三育教育以及神州租車,你看人家玩的是醫療、教育這種來錢快的項目。你覺得華為會去做這些業務?為了聚焦戰略,華為今年甚至出售了部分海纜通信網絡資產,這好歹都算是和通信相關的業務,華為都出售,更不要說聯想以上這些毫不相干的業務了。

2、聯想PC業務:從當前的現狀來說,對華為唯一有用的就是PC業務以及對應的手機業務。但手機業務華為全球銷量已經排第二了,自身的兩大品牌已經運營的很好了,不需要聯想來幫倒忙。那剩下的其實也就是PC業務了,這塊的話粗看對華為還是有用的,不僅能豐富華為在PC業務上的產品線,比如能吸收整合Thinkpad這個品牌,畢竟這貨的影響力還是有。此外,還有渠道建設上應該也會有所幫助。

但由於PC業務整體是個沒落產業,而聯想自身在這塊上的創新不足,華為吃下這塊後怕是會消化不良,聯想在這塊本身每年幾千億的營收(2018年300億),但是利潤微薄,完全屬於低附加值的業務。華為想要徹底改變這個局面還是挺困難,倒還不如按照自己當前的實際情況慢慢建設。在PC業務上華為還是起步階段,如果以蛇吞象來拿下聯想PC業務,那運氣好能活,但搞不好是要噎死的!所以收購聯想並非是好事。

因此,綜合來看,華為收購聯想並不會得到更多有用的東西,反正會影響華為原本正確的主航道,成為累贅,最終引發華為自身的發展。



Lscssh科技官


個人認為,華為現在攤子鋪的太寬,主打通訊。還有手機,要搞計算機,要搞彩電,天文望遠鏡等。

為了躲避美國的打壓,讓華為集中精力搞好世界5寬帶通信。聯想和小米共同收購華為手機業務。

小米同時收購華為電視機業務,聯想收購華為筆記本電腦業務。

其他企業收購天文望遠鏡和望遠鏡業務。 這樣華為瘦身以後將更強大,通信第一。

這樣的自拉自唱問題,在頭條裡出現了N遍,但是海軍們仍然樂此不彼,把過去的東西反覆炒,可以看見這些人為了流量的卑劣。

不知道提本問題的海軍和其他回答問題的海軍,自拉自唱滿意不。

本人沒有按照海軍提問題的套路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