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要求老师与学生同时考试,并与学生试卷一起电脑阅卷,大会公布分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

有心栽柳人


80年代我参加高考的那一年,数学特别难,后来统计平均分数不到60分,可偏偏我同班同学考了114分,那时是要估分填写高考志愿的,压轴的20分题目我们学校数学组老师解答不出,最后只好问我们班这个学霸,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吗?不能。所以,这个学校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同考试,是在赚嘘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老师的反应能力可能不如学生。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先生一语道出真谛。有一次我和读初三的儿子同时做一份60分钟的物理试卷,题量较大,我就没比得赢,但可以肯定他的物理知识和我不是一个级别。

老师尤其是年纪大的老师,反应能力不如学生,这不足为奇,一道复杂的题目,老师要审题很久,数字计算方面老师也可能出错,卷面分数低于学生,一点也不奇怪。



老师和学生目的不同,和学生同堂考试没有任何意义。

老师重在教学,教学的重心在于教授学生知识点和应用技巧,但对知识的应用方式千变万化,教师上课之前,一定会有仔细的备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可能的听得懂。学生的目的是学,其应试能力可能强于老师,同时考试,老师考不过学生,可能还不是小概率事件。其结果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仅仅凭借卷面分数能说明老师不如学生吗?能说明老师没有认真施教吗?显然没有任何依据。



那么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无非是想别出心裁,搞点不一样的东西,赚取眼球。对实际教学没有意义的事情,作为管理者,还是少来点花架子为好。


教育至上


师生同考,纯属瞎搞!

我刚上班的时候,教育局曾经这样要求过。期末考试考到哪一科,哪一科的老师就集中到教育局同时开考,不过现场真是笑料百出。

我是刚毕业,久经考场,年轻手快,刷刷答题。旁边有一位老教师,估计都快退休了,来时就已经开考5分钟了,坐下后,不忙着做题,先掏出老花镜来,找了半天才写上名字,又从手提袋里拿出一个水杯,拧开盖,从怀里掏出一包茶叶倒进水杯,然后问监考的年轻老师:小王,哪里有热水?等他老人家忙活完,我都做了一半了。

旁边一位老教师看来实在憋不住了,掏出烟来点上,刚抽了两口,监考老师走过来小声和他交流了一下。他无奈的掐灭了烟,又左顾右盼起来。看到我做得快,说:一会儿做完了借给我抄一下。引起周边一阵哄堂大笑。

事后我打听得知,这两位老教师想当年可是风云人物,带出来的优秀学生数不胜数,自己的教学生涯也非常辉煌,在当地无人不知。可是现在年龄大了,让他坐在考场里限时考试,也真是难为他老人家了。

师生同考,仅此一次,以后我再也没有参加过。

为什么师生同考的操作被老师普遍吐槽,大多数无疾而终呢?

首先就是不懂教育规律,不切实际,没弄明白教学和考试是两码事。

设计这种操作的管理者至少是个教育的门外汉,他根本就不懂教学和考试是两码事。

教学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考试侧重于考查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而且有严格的格式规范和时间要求。教得好不一定考得好,教的好到考得好之间还有一个考试训隔着。

老教师对知识的理解肯定没问题,讲起来也头头是道,但是要是考试检测一下,大多数及格都难,因为读题慢,写字慢,算不对,不规范,做不完。

如果按这个办法,我肯定是想当年的优秀教师了,但实际是我初出茅庐,连基本的课还讲不好呢!

其次,设计这个办法的管理者涉嫌侮辱老师,骨子里根本就不尊重老师。

如果不懂教育规律倒还罢了,姑且算是个能力问题,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设计实际隐藏着对老师的不尊重,是一种侮辱老师的行为。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类似的场景。

体育局为了检验教练员的水平,让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和刘翔同场竞技,师徒两个一起跑,向全国人民公布成绩。

如果你是孙教练,跑完了之后,会是个什么感想?

如果体育局用这个成绩给教练排队,分个优良中差,你又作何感想?

管理者的思维里,把老师等同于学生,我考你的目的很简单,我不相信你,觉得你平时肯定没有好好干,要不你怎么连学生也考不过呢?

我让你和学生一起考,让你和学生一起排名,让你考砸了的在学生眼里丢丢人,让你知耻后勇,让你以后可得好好干……

最后,我们讨论一下能否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管理部门在老师的管理上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的表现就是关怀少、要求多,尊重少、威吓多。

比如,如今的学校和老师是纯粹的聘任关系,工资是国家统一发,绩效少的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老师和学校之间有多少归属感呢?

我刚毕业的时候,是看重了这所学校的浓浓的人情味才来到这所学校的。那时候工资不多,福利尚可,多干活就挣得多;领导逢年过节都要到我们年轻老师宿舍来慰问慰问,除了给点过节物品,像八月十五这种节气,还要把家在外地回不了家的单身老师拉到饭店里聚一聚;而遇到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领导都带人来单身宿舍看看有没有需要维修的地方。说实话,干得挺带劲,累点也没有怨言,感觉学校就是自己的一个家。

现在,管理制度越来越规范了,签到、签退更严格了,大会小会的开,要求、命令一个一个的下,但是

很难见到领导深入群众了,学校里也缺少了人情味和归属感,教学成绩也呵呵了。

就连过个教师节,还要开个会,让老师认真学习廉洁从教,不要接受礼品,举出一二三四的例子吓唬一番。

现在的环境,非但教育之外的人看不起老师,教育系统内的人也开始看不起老师了,让师生同考就是明证。

很显然,一个不尊重老师的政策怎么会激发老师的爱生爱教之心,不引起老师的反抗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尊师重教,任重道远,不能口号喊得山响,骨子里、行动上却不尊重老师。让真正爱教育、懂教育、懂老师的管理者来管教育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记得刚刚公布的统计数字,全国教育局长里,超过一半是没有从事过教育的,让人十分震惊啊!也就怪不得师生同考这种事情屡屡发生了!

救救教育!


晓行致良知


某校要求老师与学生同时考试,并与学生试卷一起电脑阅卷,大会公布分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

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这是不是我们学校老师提出来的?因为它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学校。

1.我所在的是公立示范性高中,十多年前,学校就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学生的期末考试和高三一模考试。严格改卷,分数都会公布,没考好的教师还会被校领导约谈。那时候还年轻,也没有多想学校怎么要求就怎么做呗,每年老老实实的参加考试。好不容易熬过了35岁,去年,学校又把参加考试的年龄提高到40岁。老师们意见非常大,但是如果不参加考试的话,又会影响到自己的年底考核,所以,虽然满腹牢骚,可是还是得考的。考试的时间和考试的形式和学生差不多,单人单桌,由教学处老师负责监考。我们也算是全市为数不多的要求老师参加考试的学校,其他学校的同行得知,我校的这项规定觉可思议。


2. 让老师参加学生考试的初衷是为了让老师保持良好的做题,感觉和对试题的敏感度。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每天做题是常态的工作。尤其是刚刚工作的年轻教师,多做高考题,才能把握高考的重难点,发现考试题型变化的新动向,更深的领悟,高考的方向,对命题和预测有很大的帮助。工作前五年的老师参加考试,是很有必要的。

3.为什么这种师生统考的操作被大多数的老师普遍吐槽,大多数无疾而终呢?因为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教的好不一定能考的好!

教师的职责是教授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考试除了有扎实的知识以外,还是需要训练的。以我自己为例,40岁参加考试,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精神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审题慢,做着做着就感觉思绪已经飘到其他地方,完全不受自己控制。根本没办法和天天训练的学生们相比,这样的考试意义何在呢?如果成绩出来没有学生的好,老师心里很难受,有一种被扒光了衣服示众的羞耻感。说实话,现在多数老师都处于亚健康或者病态,作为学校领导来说,应该给老师更多的关怀,而不是施加更多的压力。要搞清楚教学和考试完全是两码事!
4.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投入度,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一个压力大、文化氛围差,领导像监工一样的环境下工作,不可能激发出教师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之情,对教育工作也是弊大于利。所以我坚决反对30岁以上的教师参加考试!

我是伊沅二次方,用妈妈和教师的双重眼光看教育更多教育资讯,请关注我。


伊沅二次方


某校要求老师与学生同时考试,并与学生试卷一起电脑阅卷,大会公布分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

看到这个问题,我觉得相当搞笑。这个学校的领导把学校管理当作过家家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我们暂且不管老师能不能考好,我们单看这件事情有没有意义。

老师考好了,能说明什么?

能说明老师教学质量很好吗?老师的教学质量跟他的用心程度、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跟他能不能把卷子做到好没有关系。能把卷子做到满分的未必就是好老师,教学质量未必就好。一个品行皆差,吊儿郎当的老师也有可能把卷子做到满分,但他的教学质量却令人堪忧。

所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老师一起考试并大会公布成绩,没有什么作用。



老师考不过学生,又能怎样?

假如老师成绩不如学生,结果又能如何?让学生来教吗?还是把老师辞退换人?这些都做不到,那么就只剩下一个结果:羞辱老师。这样有意义吗?

跟提高教学质量没什么相关,又没有意义的事情,学校何苦去做呢?难道只是为了为难老师?

我不反对老师去做卷子,而且老师本来就会去做。但很反对这种“与学生同考,大会公布”的形式。学生的成绩都不能随便公布,学校这是要置老师于什么地步呢?

也有人说,能做得比学生好怕什么。这就逻辑混乱了。能不能做好跟可不可以公布、需不需要公布是两回事,要不然为什么教育局不规定学生考试“90分以下的不能公布成绩”?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沟通。感谢🙏阅读!


启智优学


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考试,虽然我们没有组织过,但我认为很多老师考不过学霸。组织这种形式的考试,应该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去年暑假,我有幸参加省上的骨干教师培训,省教科院的领导为我们精心组织了一场考试,说实话,大家心里都很紧张,毕竟是骨干老师,考差了没有脸面。这次参加的骨干教师,绝大多数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也有个别学校的副校长。


我们这次考试的内容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套中考试题。当得知考试内容时,有的老师在手机上搜索历年的中考试题,也有的老师表现得很沉着,不就是中考题吗?每年都要给学生做和评讲,这应该难不倒老师吧!

第二天,教科院的专家给我们宣布了考场纪律,然后给我们发了一套中考试卷,这套题是某某省会城市的B卷,满分为100分,老师们都认真答题。当考试时间结束时,没有一位老师提前交卷。是因为最后的两个题把大家难住了。一个是创新实验探究题,一个是计算压轴题,这两道题共计16分。很多老师都被扣了10分左右。



从这以后,老师的学习不敢马虎和懈怠,都认真聆听专家的讲解。如果师生同堂参加考试,并同时公布考试分数,这会促使老师更加钻研教材,掌握考试的重难点,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Lance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我赞同这种做法。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若老师水平不如学生,师傅打不过徒弟,有何面目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

但尴尬的是,恐怕有很大一部分老师,没有底气与学生同场竞技。尤其是文科老师,需要记忆积累的内容,没有学生掌握得好,落败的风险更大。

我这样说,并不表示,与初中生一起考试,我有必胜把握。未经实践检验,谁也不能妄下断言。

我之所以持认同观点,是因为我早从自己身上看到了问题——从教二十余年,一直教语文,但语文素养、教学能力并未有明显提升。甚至,还在不断老化、退化。我看到危机,并深感焦虑。常觉自己这一生,选错职业,荒废了青春。如果做其它行业,专注这么多年,定能成为不可替代的高级技术人才。


任何一项技术性工作,做二十多年,都应该进入化境。得心应手,举重若轻,有大师气度。如卖油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仅凭此手法,足以笑傲卖油者江湖——如果有的话。

然而,我做教师二十余年,在哪层境界?说来惭愧:讲台上,并不比新手强太多;教研上,亦无任何成果。作为语文教师,这些年,看过的书不多,写专业性文章也少。甚至,教材指定的必读名著,有些也还没读过。

有时候扪心自问:我是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吗?与学生相比,我有一满桶水吗?我不敢确定。


有一种说法是,医生越老越值钱,教师越老越讨嫌。无论你愿不愿承认,这都是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我曾仔细研究过。发现,医生之所以越老越值钱,是因为医生为病人看病时,必须全力以赴,人命关天啊,马虎不得;必须时时与最前沿的医疗理念、方法、技术保持同步,否则根本无法正常工作。整个职业生涯中,医生主动或被动地全身心投入工作、终身学习。这样,专业技术水高就会越来越高,当然越老越值钱。

而教师呢,教好教坏,问题不大。单从这方面讲,显然没有医生压力大。教学效果是隐性的、长期的,就算再认真努力,最终的功劳,可能还会算到别人头上,所以也不会为学生长远发展计——有崇高职业使命感者除外。此其一。

其二,检验教师的工作业绩,通常是学生成绩排名。学生成绩主要考较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自身水平要求不高。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这上面,就无暇学习提升。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教师越老,知识越陈旧,自然讨人嫌。


要成为一名越老越有价值的教师,就必须有内部驱动力,或外部压力,促使教师终身学习。教师与学生同场考试,并公布成绩排名,就是一种外部压力。

当然,最有效的,还是内驱力。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成就感,以及对自我的美好期待,都能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与时俱进。难的是,如何激发这种内驱力。


毫米


有人说:同批同考,手段高妙!

也有人说:同批同考,纯属胡闹!

我本人并不赞成这种管理方式,但是我自己却是这种管理制度的受益者。貌似有点矛盾。

我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我很清楚,绝大部分老师是抵触的。

1.可能会对部分老教师造成感情上的伤害

有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认为,岁月不饶人,年龄大造成的生理原因,比如:记忆力降低,思维速度慢,反应比较迟钝等,会导致老师在与学生相同的时间内完成试卷中的所有试题,可能成绩会不尽如意,丢脸事小,让学生,领导看轻自己事大。这个是实实在在的情况,领导如果不能理性看待,或者灵活执行师生同考制度,势必会对老教师造成伤害。

2.与有些老师的认知存在冲突

有些老师认为,那些优秀的运动员,他们的教练的运动水平就未必高于自己的弟子。马俊仁能跑过王军霞吗?显然不能。

老师们已经习惯于从答案反推过程,能够让学生理解答案的推导过程,掌握答案归纳的方法,就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没必要以考试的方式,考查老师们的解题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老师的解题能力与教学成绩可能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当然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个人认为,老师的解题能力一般,要想出成绩,也是可能的,那就必须要有极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练习过程、纠错过程管理的相当严格。

当然这部分老师自己的解题能力未必不强,只是理念不同产生而抵触情绪。

3.部分教师认为这是领导“出幺蛾子”,有意识地难为老师,有歧视教师之嫌。

师生同考同批,把老师降低到与学生同等地位,把老师当作学生一样管理,感情上接受不了。

另外,按照规定,领导也要兼课,也要承担教学任务,那么,领导们为什么可以不参加师生同考?显然,官本位思维凸显,令教师很反感。

4,也有极少数教师,确实存在解题能力不强的问题,自然不愿意把自己的“伤疤”展示出来,抵触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大多数老师会坦然面对,因为他们很自信,也都有相当好的专业水平,小小考试算什么?颇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将风度。

应该说,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手段,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学成绩。初心是好的,但是操作方式要科学,要人性化。

我所在的学校至今还在延续这种模式,十多年了,逐步完善,目前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不用参加考试,取得高级职称的不强迫参加(理论上要求参加,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高级教师不参加),成绩不公布,试卷自己到主管业务的副校长办公室去取,批卷由备课组长交叉批改。这样一来,参加考试的老师,只要不是解题能力很差,一般分数都不会很难看。当然,考试分数不达标的,取试卷时,领导与其的对话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我说我是这种制度的得益者,是因为,原来因为一些不可言说的原因,我一直处于“低谷”状态,但是,实行这种考试制度后,我是全校唯一的100%获奖的老师,考试成绩一直排在本学科前列,后来,我就成了常年在高三把关备考的骨干教师了。


王老师教育新视界


我经历过两次这样的考试,觉得这样做优劣参半,对老师能力的提升还是有好处的;但是会造成老师和领导层的对立,让老师有心理负担,不利于教师情绪的稳定,不利于教学。



第一次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教生物,学校要进行改革,和学生一起考试,心里各种忐忑,生怕考不好,要是比学生还差,不是太丢人了吗,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可能因为刚毕业,各种知识都还在线,我第一,比学生考得好。心里美滋滋的,觉得很自豪,丝毫没注意到其他老师复杂的眼神。
第二次是前几年,彼时,我教语文已经好多年了,学校提倡和学生一起做卷子,为了保持题感和对试题的敏感度,其实我们一直和学生一样做卷子,但是和学生一起阅卷公布分数,心里还是挺不安的。后来成绩出来了,我的成绩和班里最好的一样,都是110+,心里不是个滋味,有种被扒光了衣服示众的羞耻感,很不舒服。

下面说说我看法,有好的一面。



1.老师做卷子,非常有必要,可以借以检验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保持对试题的敏感,及时发现考试题型变化的新动向,以学生和老师的双重角度看试卷,就能发现更多问题。

以语文为例,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做卷子,就会思考为什么出这道题,目的是考查学生什么,学生可能出现哪方面的纰漏,怎么教他们解决这一类的问题等等。不做卷子,没有体会,思考的就不会这么细致。

2.另外,和学生参加考试一起做试卷,肯定对老师的工作起到督促作用,因为怕考得差,工作就会更努力一些,在自己的专业上更用心一些,这样才不至于出糗。



但是这个方法也有不好的方面。

1.没有人情味,太冷酷了,让老师和学生一样接受大家(领导)的检查,冷冰冰、赤裸裸,让老师们心生寒意。

2.并且又有故意整治老师之嫌,因为参加考试的都是一线老师,没有领导(领导基本不担课,即使担课,也都是体音美或者安全心理,不用考试)。有的老师就说了,光考老师了,那些不担课的学校领导怎么考,这就是搞特权,搞阶级分化,就是故意整治老师,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其实可以这么办。

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成绩不能公布,只发给老师个人就可以了,这样做,一方面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保护了老师的面子,彰显了人性化管理,老师心里舒服没有情绪,才能更好地工作。


终将长大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老师和学生一同参加5考试,然后一起电脑阅卷,到时候同学生的分数一起公布出来,看看是学生考的好还是老师考的好。

按照理论来说,老师比学生更加熟悉考试题目,也更能参透题目中的套路,所以理应比学生考的更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我高三的时候,学校就这样子实施过,一个年级中,除了出题的老师不用考以外,各个科目的任课老师与学生一同进行考试。


到了出成绩的时候,考的最好的并不全都是任课老师,有不少学生的分数都在老师之上,甚至有些老师才勉强能够考及格。纷纷抱怨说出题的老师出的题目太难了,出题的老师站出来说“题目都符合教学大纲,并未超纲”。

想到有些任课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批评我们说这也不懂那也不懂,现在到他们来考试,终于体会到了被试卷支配的恐惧了吧。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还真的以为我们学生很轻松。

理应能够考的比学生好的,为什么会落后于学生呢?个人感觉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老师对于此次的考试不放心上,只是随便应付了事。有一些老师认为与学生一起考试,有损老师的威严,觉得是学校领导故意刁难老师。就像是你一个大人让去和小孩子玩过家家游戏,有一种侮辱的意味,所以对考试就会有一种抗拒的心理,随便考应付一下。


第二个原因是老师有心无力。老师的日常不仅仅是教书上课而已,也会有一堆事情要处理。像我们学校经常就是一天两三个会议,一些小事也要开会,搞半天也得不出来一个结果,效率极其低。还有一些老师忙着做科研,写论文,评职称。这些事情下来把一天的时间都挤满了,严重的还影响到了上课的时间。

举个例子,我的数学是学校的教务处副主任,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师,但是上课的水平真的不敢恭维。上课给我们讲题一窍不通,中等难度的题目还要看答案解析才能够讲的出来。试卷后面的大题就直接不讲,因为他不懂,还跟我们说没必要讲,把前面的题目搞明白就可以了。后面的题太深奥,讲了你们也做不出来。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升到了教务处主任的位置。

第三种是有一些老师本身就是混水摸鱼的,自身的水平就不高。这一种的情况就很少,但每个学校都会存在一两个。可能是新来的老师缺乏教学的经验又或者是招进来的时候程序有问题,他们是老师中吊车尾的存在。

那么让老师和学生一同考试,然后公布成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帮助吗?帮助自然是有的。因为老师亲自参加考试以后,能够更为彻底的了解题目的难度,题目的考点,和学生一起感同身受,这对于以后的教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帮助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但是为什么不全面推广呢?因为之前说过了,这种方式有些老师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抗拒参加考试。我们学校只搞过一次就不搞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并且大会上公布成绩就更加不可取了,如果老师考的不是很好,定然会被学生取笑,老师以后上课可能就很困难了。况且教育部严禁学生公布学生考试成绩,顶风作案真的可以吗?


大三老学长


其实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一定要有非常牛的专业能力,比如满分一百分,能平均在90左右就可以了,甚至80分朝上就行,可以给大家讲个我读高中时候的一个老师案例,再讨论。

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数学真正感觉比较难的时候肯定是到了高中(学霸除外)。这个时候知识纬度开始变的比较广,很多时候一个题目哪怕是老师都不能当场解答,我们当时的数学老师就是这么一个人,而且他还是年级数学科主任。他这个人可能是有点懒,很少备课,拿着一本白书上来就讲:同学们我们开始看下一道题。。。这一步呢我们先把他裂项。。。不对。。。这道题你们有啥好的方法吗?没有就先放着晚上再来解答,下课后我的学霸同桌就拉着我告诉了解答方法。到了晚上他就兴高采烈的来上课,肯定是攻克了那道难题,他上来首先分享上午做题的思维误区,然后再次按照那个误区给我们做演算,接着提问我的学霸同桌哪里出了问题,回答正确后他表扬了我的同桌,接着做出了正确解答,做完后他又说这个题目还有另外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而且这个题目实际上可以分解成三个简单问题,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吧啦吧啦。。。他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还真不低,但是,我那学霸同桌很喜欢他,觉得他的水平是所有老师中最高的!

综上所述,我那个数学老师如果真的和我们一起考试,许多时候未必能比我们分数高,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全班数学成绩领先全年级。其实他的优点也很多,比如思维演绎,他长期模仿学渣审题思维,然后一一做出批判警示。而且他擅长疑难分解,一个难题难点,他长期能旁征博引出很多个知识点,这些小的知识点哪怕是学渣也能搞懂,而且他的口才非常好,比如他把函数中的变量类比人际关系,大家一听便懂,他似乎可以用很多高雅俗气的典故来向我们展示数学的魅力,以至于我们班的学渣数学成绩都不差。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再也没有遇到像他这么优秀的数学老师,很多老师上来就照本宣科,一切都是那么按部就班毫无差错,但是课堂昏沉,我听的似懂非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