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喜欢北京还是上海?理由是什么?

江湖上的采花大道


北京上海各有优劣。

北京是家,上海也住过几年,出差也是常来常往,说些实际感受:

上海管理水平高,无论市容,交通,还是居民生活设施,比如便利店远超北京,上海出租车服务水平国内应为第一,虹桥枢纽也是规划、管理得法,反观北京南站却是“难”站。

上海街上见警率高,交通管理好,北京交警都在长安街一线,其它地方只能自求多福。

北京都操普通话,交流方便,易于融入,不似上海,不学会上海话,有时颇有不便,更有游离之感。

北京有不少古迹、名胜;文化设施众多,比如国字头的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忽然间看到一幅历史真迹,喜悦之情不可言表,国内无出其左右。但北京周边发展较慢,惟有自然风光不错。


上海商业发达,十里洋场,别有一番风貌,逛街购物也是得宜,而且周边自古富庶,文化昌盛,确是旅游休闲佳处。

上海人商业意识强,重信用,守规矩,行为细腻,交往起来反倒舒心,简单。

比如上海租房子不叫租,叫借房子,让人感觉少了些赤裸裸的交易味道,保护了租房人没有房子的些许自卑,还拉进租房人与房东的关系,个中细微,值得玩味。

十几年前上海租房子已经出租及承租方各付月租35%做中介费,那时北京中介还两头吃,各要一月中介费。

义务教育阶段两城大抵差不多,高等教育,北京顶尖大学多些,985高校有八所,全国第一,上海四所。

北京政治氛围浓,大家挥斥方遒,指点江山,颇为快意,相形之下,上海则有些格局偏小,多重实务。

上海空气好于北方,但多雨,一到黄梅天,整日淅淅沥沥,对在北方待惯了的人有些不喜。

九、十月之际,北京秋高气爽之时,上海还有些炎热。

北京有暖气,冬天好过上海,上海冬天阴冷,常住之时居然生了冻疮。

两地房价倒是差不多,不过上海有江景房,北京囿于自然条件,最多也就看看西山。

上海做为经济中心,体制外的工作机会明显多于北京,特别是外企总部机会,北京则更多为体制内机会,这些年北京互联网企业的工作机会算是扳回一城。

上海洋气精致,流光溢彩,北京则多些雍容大气,豪迈磅礴,城市个性不同,行止也有差异,非要分个高下,确实难分伯仲,只能说各有喜好。


慕信


作为广东人的我,看到这个问题又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了,北上广不总是一起说的吗?不问广东是为了让广东人站在中间看两边吗?哈哈。那我就用我看到的来对比一下吧。

2010年国庆前后,带着妈妈去北京,经上海回广州,一个旅程刚好把这两个地方浏览了。第一次自由行的我,网上订了北京的小旅馆,当天下了飞机和北京的旧同事用餐后,打车去酒店,以为那个地方我同事来京不久才不知道在那,结果连的士司机都说很少去那一片,现在回想那个地方应该是现在五环的天通苑附近,当年的五环一片荒凉。接下来的五六天,我们坐地铁去了北京几个地标景点(故宫天安门、天坛、颐和园、恭王府),跟一日游旅行团去了长城、十三陵延线,又跟了两日游旅行团去了避暑山庄。一路下来我对北京的感觉是大气,因为一路下来看到的建筑物都是矮矮的,占地面积巨大,确实有帝都的风韵。但是无论地铁、房子、甚至公交站等看一去都是那么陈旧,果然是千年古城哈哈。多年以后,在广州接待了北京来的朋友,聊起北京,朋友说我在你咀里听了好几次“大气”,确实这是帝都给我的第一印象。

从北京来到了上海,时尚气息扑面而来,虽然生长在广东的我们邻近港澳,时尚的东西也见不少,但广东人在衣着打扮上的心思、胆量远不及上海人(不要问我为什么,是个国人都知道广东人放首位的除了吃还是吃哈哈),魔都名不虚传。继续坐地铁去了东方明珠、浦东、外滩走了一下,感觉兴趣不大了,因为身在广州的我高楼大厦也见不少了,倒是上海菜确实名不虚传哈哈,芙蓉蟹是蟹肉炒蛋白还有好多蟹黄在上面,对于怕麻烦少吃螃蟹的我们来说简真是极品,而且才68元,回广州后不久的某天和妈妈来到广州最有名的上海菜馆之一,点了芙蓉蟹打算回味一下,结果98元的广州芙蓉蟹是蛋白炒蟹柳,你们可以想象我们当时的心情和眼神吧,唉。

从上面旅行的经历相信大家都看得出我是喜欢北京多一些,因为在这里我能找到和自己生活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而上海对于一个广州人来说,差异化不大,不具备特色。

今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需要到北京常驻一段时间,踏入皇城,那份古朴的气息依然浓重。一直不明白北京为什么要限号的我第一天就懂了,规划早,建设慢,停车场的数量远远不够,车主只能宁被抄牌也要违停,某些路段甚至直接停满主、辅两车道的两边或停在隔离线区域内,因为再不停下来,回头你可能连这些地方都找不到位置,好可怜的北京车主们。但这次因为工作关系进京,所以认识了很多当地人,北京的印象再一次刷新,京城果然是卧虎藏龙之地。一“90年后”男同事,精通中外,经常网上订一堆书回家看,还烧得一手好菜。一50后的姐姐更厉害,为了让旅程更有意义,8月份土耳其,7月开始速学尤克里里,最后在绵花堡上边弹边唱载歌载舞,现在正为12月的西班牙圣诞大趴行程学习民族舞,重点是他退休前只是一名会计,完全没接解过这些。

还有北外一教授告诉我,他不看电视、不玩游戏,他唯一的兴趣就是学习,晚上睡不着就拿手机出来录自己说的外语,然后听一下发音准不准。您想想你要是呆在一个这么爱学习城市里,您能不进步吗?还有每年毕业的清华北大高材生,每个人都那么自强,能力弱的能留下来吗?如果京城都不是卧虎藏龙之地,我大中华就不可能再有第二个文化中心了。


任谧看世界


我亲姑是上海人,解放前就跟着我奶奶去了上海,所以我小时候几乎每年都去上海。现在我已经在北京呆了十几年了。

我的直观感觉是:

一、上海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好小,感觉好压抑,相比较而言,北京就开阔多了,没有压抑的感觉,感觉心里很舒畅。

二、上海的路名,总是说什么路近什么路,总是让我有点晕,相比较而言,北京的路名比较清楚。

三、还是路名,上海是多少多少“弄”,北京没看到这种用法,上海是弄堂,北京是胡同。

四、上海气候湿润,冬天去上海,依旧满目翠绿,北京虽然没有像很多北方城市到了冬天就灰蒙蒙的,但也很难说“满目翠绿”,毕竟还是冷多了。

五、近年来因为一直呆在北京,去上海次数少了,小时候的印象是上海本地人比较排外,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善。

六、穿着打扮从整体上看,魔都人比首都人更“妖”,更“时髦”,首都大街上,一眼望去,穿着打扮是走“大气”路线的居多,魔都的大街上,感觉可能更“小家碧玉”和“玲珑精致”点。

七、京城人谈资里,特别是出租车司机,可能更倾向于政治文化方面的多点,而魔都可能更倾向于商业和经济。

八、京城车牌是摇号,而魔都直接是拍卖。可见京城讲究形式,而魔都更讲究的是看谁有钱。

九、大学毕业时,同时往上海和北京投过不少简历,可是上海的公司没有一家理我,相反,接到了不少北京的面试邀请,所以最后来了北京。

现在来看,除了气候,其他方面都是喜欢北京多点。

下图是去年去锦江乐园拍的摩天轮。小时候去上上海后回村里,总被人问及有没有去锦江乐园,30几年过去了,锦江乐园已经鲜有人问津了。



放了知了吧


首先我是一个北京人,和所有北京人一样我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国内城市我去过很多,也去过很多国家,每次回到北京我还是喜欢到天坛、颐和园或圆明园呆一呆,感受一下北京的气息。现在有些人夸大自己的同时总是喜欢贬低别人,象有个什么派清口创始人,有一番咖啡和大蒜的高论,好象觉得喝咖啡是一件很牛B的事,咖啡无非就是一个普通饮品,有什么牛B真没看出来,本人喜欢喝咖啡也喜欢吃大蒜,世界各地咖啡也喝了不少,牙买加带回的蓝山咖啡家里还好几包,我也同样喜欢吃大蒜,每年家里都要泡腊八蒜和糖蒜。老郭说的挺好,吃饭别老吧唧嘴。而且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什么东西都跟别人学那就完了,就跟韩国一样二战被日本进行文化阉割,现在经济虽然比较发达但是国家没有存在感,四处剽窃别国文化说是自己的。我想为什么北京能吸引全国最多的富豪和精英,是因为这个城市既有现代化的一面又有自己浓重的历史文化。


猛犸26


中国最发达的两座城市,北京和上海,在我心目中这两座城市是并列第一的,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我更喜欢的城市,作为北方人的我更倾向于北京。

第一,我是一名北方人,如果在北京生活当然会非常适应,北方的环境,北方的人,北方的食物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关键是离家近。在很早很早就听说上海这个城市虽然好,但是上海人排外,他们城市开放的早,小资生活和再来的思想充斥着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在自己的心目中看来我上海人就是高端,你们外地来的都是土鳖,什么都不懂,这种思想我认为我是无法接受的,就像我们这种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不是他们这种嫌弃的目光。北京就很好啦,大家都是北方人,性格脾气都比较合得来,从这点上看来我是很喜欢北京的。

第二,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中国的心脏,将北京设立为我国的首都我相信一定有他的道理所在,他的建设是非常前端的,北京的开放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如果有机会留下来对以后的发展一定有很大的好处,虽说北京外来人口多,房价高,那么你要想想,现在中国随便一个发展好一点的城市哪个房价便宜了?

第三,北京是一个政治中心,他的环境和安全是更加严谨的。

以上这三点就是我喜欢北京的几个优点,都是个人评论,绝无偏见和歧视。


3378738471676


《喜欢上海的理由》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 带着我所有的情怀: 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 在永远的纯真年代。 追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 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 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 有人出去,有人回来; 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 上海让我越看越爱。 好日子, 好时代, 我在上海, 生活也在!


機械技術士


非要比较的话,还是选择北京吧。虽然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但是多年前去了北京一趟,发现还是北京更适合我这样的人。因为自己喜欢历史文化,这点在北京体现的非常好,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京张铁路,我非常喜欢听北京人说话,感觉特别有韵味。当年一个人在圆明园呆了好久,思考历史和人生,满园的荒草,断壁残垣,让人心酸。到了长城,又惊叹不已,在这么险峻的地方也能够做出这么坚固的建筑,实在佩服。上海也有历史,总归是太短暂了,比不上北京。



地理中的历史


我在上海工作过,现既不在上海居住也不在北京常住,但每年都要在北京住一段时间,就是因为我从小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当年父母因历史原因离开了北京,所以对北京总是有抹不去的情结和牵挂。我没有感觉北京比上海好多少而是感觉亲切。


xiao158509066


作为一个北京人,我还是爱自己的家乡,不仅仅是生在这儿长在这儿,而且根儿也在这儿。北京有历史和文化精髓,以及政治底蕴。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而上海本人我没去过,但上海也有上海的好处,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有人说上海人排外,我接触了许许多多在部委机关大院退休的老一辈儿上海人,他们虽然说乡音未改,但是多数老一辈儿上海人相比较而言还是很友好的。


木舟之帆


北京生我养我的地方,孩时的记忆和留恋让我当然爱北京,比喜欢更上一层楼,在北海划船,在香山摘红叶,没完成作业让老师臭训,和别人打架回家让父亲打一顿。点点滴滴,生活仍然美好。爱北京。也爱上海,天津,武汉,沈阳,,,,爱中国的每一个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