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重點大學為什麼不多?

浙江吃喝玩樂一點通


浙江省高校主要集中在杭州,而原有四所全國重點高校,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在1998年合併(迴歸,中國一開始高校很小,所以這幾所都算是浙大分出去,復旦好像也是浙大分出去的)成浙江大學。而在合併前,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都是211大學,浙醫同樣小而精。而浙工大、浙師大(其實,我小的時候還是浙師院)、電子科大等學校建校歷史不長,根基不深,浙江又有浙大這個學霸,當然很難一下子提升自身在學術界的地位,進入中國百強大學。綜合來看,四校合併是浙江百強大學較少的主要原因。


義烏購


自古江南出才俊。浙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一個經濟發達的省份,GDP總值位於全國第四,其省會杭州更是如今的新一線城市中的佼佼者。然而,作為這樣一個極為發達的省份,卻只有一所重點大學,這就是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在浙江省排名第一,全國排名第五,是211大學,也是985大學,還是雙一流大學。浙江省的第二名是浙江工業大學,卻在全國排名第85位,屬於四非大學,被浙江大學遠遠甩在後面,可以說浙江大學在浙江省一家獨大。鄰省江蘇可是有9所211高校,比較起來,浙江省在這一方面確實要略顯單薄。為什麼浙江省的重點大學比較少呢?

第一,因為早些年的院校合併。

浙江大學的前身是創立於1897年求是書院,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50年代院系大調整,浙江大學被拆分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原211)、浙江農業大學(原211)和浙江醫科大學(省重點)。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合併,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這四所大學本就一脈同源,重新合併也是理所當然。如果這幾所大學沒有合併的話,浙江如今就擁有4所211大學了。可以說,浙江大學的合併行為導致了浙江省重點大學的缺乏。

第二,數據顯示,浙江高校已經從1998年的32所增加到現在的100多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8年的不到9%提高到2015年的56%。過快的外延式擴張,帶來的是高校教育質量下降的問題。

第三,浙江重經濟輕教育,市場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省屬專科高校畢業的學生照樣能夠找到好工作,綜合性重點大學的建設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不過,這種情況也正在改變,從最近的雙一流評選結果來看,除了浙江大學入選“雙一流”之外,中國美術學院、寧波大學也入選了“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行列。

另外,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等著名科學家發起籌建了西湖大學,這所學校被大家給予厚望,將來會有很好的發展。

可以看出浙江省將會有更多的高校進入雙一流大學建設的行列,成為重點大學,浙江省的高等教育會奮起直追,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東門茶飲


以前浙江省的重點大學少,可是你的重點大學規模大。一個浙江大學,賽過別的省幾個重點大學。多少外省的考生,都在羨慕浙江。

浙江省重點大學數量的變遷

在2017年“雙一流”建設方案出臺之後,浙江省的“雙一流”院校增加到了3所,已經不算太少了。

我國從1954年確定了6所重點建設大學,在1959年再次確定了20所重點大學,到1978年,全國重點大學共確定了88所。後來陸續追加,至改革開放前全國重點大學至99所,到此時,浙江省只有原浙江大學是重點大學。原浙江大學是在1963年首次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再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開始實施211工程,浙江省有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浙江省此時有3所全國重點大學。

但是很快,原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原浙江農業大學、原浙江醫科大學在2000年合併為新的浙江大學,一所巨無霸型的大學。然後浙江大學又順利成為985工程大學。此時浙江省的重點大學又只剩下一所了。

到2017年,國家又推出了“雙一流”建設方案。浙江省共有3所學校進入“雙一流”建設方案名單:浙江大學、寧波大學、

中國美術學院。到此時,浙江省的全國性重點大學,共有3所。

“雙一流”建設高校共有3所,這個數量不算多,但也不是很少。雙一流建設高校數量最少的省,只有1所院校。這樣的省份有: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西、廣西、海南、雲南、貴州、西藏、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還有的省份“雙一流”建設高校只有2所:福建、河南、重慶。

“雙一流”建設高校有3所的省份:吉林、浙江、安徽、山東。

“雙一流”建設高校超過3所的省份有11所: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湖北、湖南、四川、廣東、陝西、遼寧、黑龍江。

實際上,到2017年推出雙一流建設方案之後,浙江省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已經不算是少了,數量上全國排名是並列第12名。不過浙江省的重點大學數量,與浙江省的經濟發展狀況相比,並不相稱。浙江省應該有更多的高水平院校,更好地為本地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浙江省重點大學數量不多的原因分析

從浙江省重點大學數量變遷過程,我們可以分析出浙江省重點大學數量少的兩個原因。

一是2000年時的四校合併為浙江大學。暈相當於使四所重點大學合為一所,數量一下子減少了3所。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本身就是同宗同源的一所學校,他們都源自國立浙江大學。在上個世紀50年代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時,原國立浙江大學的相關院系拆分,成為4所。這4所學校已經有3所大學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在2000年時,他們又重新合併為一所。不過這次合併,對於浙江考生來說,並不吃虧。一所超大的985,比3個較小的211更划算。

二是浙江和杭州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歷史並不是很高。重點大學較多的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武漢、成都、西安、廣州等,在中國近代發展的歷史都佔有重要地位,都是區域的中心城市或者首都。這些特殊的地位,也為他們的高校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會,高校數量多也是正常表現。而浙江省會城市杭州,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並不是明顯的中心城市。當年基礎好的大學,也只有原國立浙江大學。

以上是我分析浙江省重點大學數量少的原因,歡迎共同討論。

我是吉林省高考志願諮詢師,歡迎評論區交流不同意見。關注交流更多高考志願問題。


高考第一志願


教育的標杆看高等教育,浙江出多少人才就不必說了,可是堂堂人才大省,為何沒幾個好的學校?

不錯,原因是好的學校都被浙大吞了,我們的浙大是拿得出手的,可也只有這一個拿得出手?浙江學子高考的能力就不用說了,而浙大每年本省才招3-4000人,剩下來的怎麼辦?

北京上海不說,江蘇有多少211,湖北有多少重點,堂堂一個浙江名校數量連身邊的福建和江西都不如?

不是說浙江其他的學校就不好,工大、寧大、杭電、杭商等等學生在省內都有不錯的口碑,這其中許多人都是211甚至985生源的底子。可是,為什麼在浙江,這些本該進入名校的學子就只能背個“能力出眾,文憑略軟”的黑鍋呢???

對一個高考成績與浙大差之毫釐,比上不足比下卻有餘的學生,在上海、南京、武漢他都能進入理想的第二檔學校研讀,可是在我們經濟最發達的浙江,卻只能屈居第三甚至第四流,為什麼?不是才能不夠,而是浙江的好大學斷檔!

也有人說,浙江省內重能力,而輕學歷,果真是這樣麼?好,如果一個工大或者杭商的學生,去應聘時遭遇一個華東理工、南京理工、南航或者其他地方的“第二檔次”學校的學生,他都真的能享受平起平坐的待遇麼?本人曾目睹一南郵(南京郵電學院,在南京是二本)外地學生,輕鬆戰勝數名浙工大信息學院(在浙是一本)學生摘取杭州某知名通信公司職位的慘痛事實。

為什麼?僅因南郵在電信系統知名度高。而這個資源在江蘇只要成績不太差,就可以享受到。但是對於省外,他們固然是拉高進入的門檻,誰叫你們都想來呢???

除了能去浙大以外的浙江好學生,也許需要被迫離家到外面繞一圈,再回家來競爭,這對於人才大省浙江是一種怎樣的恥辱?

杭州市曾經提過“學在杭州”的設想,希望將在杭的杭商、杭師大等幾所學校發展成為全國名校沒,然而眾所周知,教育資源的集中多麼不易,僅靠錢是不夠的!!

據說杭商曾經重金挖掘來西南政法某專業從博導到講師的整個團隊,而寧大,幾乎是靠著寧波幫的努力給捐出來的,但是這對於一個學校來說僅是杯水車薪,高等教育要發展,要靠行政資源,要靠省、市的大力和努力!

09年浙工大進211失敗,僅落了個“省部共建”的安慰獎。而且211也將停止接受新學校。這對於浙江高校建設又是一大打擊。在所謂的全國百強高校中,浙江只有可憐的2所,但中科院、中工院院士裡,浙籍的佔到50%以上,浙江,難道在未來你還要扮演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你還是擺脫不掉人才大省,教育小省的地位?


中華國學


每當高考考分公佈了,又到了考生為填報大學糾結的時候,浙江的考生學習成績在全國也是在前列的,但在選擇本省大學時感到很無奈,因為浙江省除了浙大是重點大學,其他也就那麼幾所普通大學。

而同樣處在長三角的上海和江蘇卻是名牌大學雲集,浙江是經濟強省,文化大省,為什麼不考慮建幾所綜合性的大學呢?

浙大“輝煌”的歷史多集中在1952年以前和2000年以後。而中間的48年完全是“黑歷史”一般的存在。其實浙大能評上211都很勉強,一沒有政策支持,二沒有產業協助。完全靠的是浙江人精明頭腦,踏實的人品,以及幾十年來最後一點火種的支持。

至於浙江沒有其他211,也並不是浙大的“問題”。211計劃的時候,浙江省內其他高校都很不成器。1949年以前,浙江省能授予本科學位的也只有三所大學:國立浙江大學,私立之江大學和空軍官校(筧橋)。

不像之江大學,還留下了一點校園。而現在處於省內二集團的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學校,其中,工商,理工的前身商業專科學校,蠶桑學校在49年以前都是職業高中性質的學校,沒有完全步入高校領域。

而且新中國成立後也沒有抓住院系調整的東風,充實自己成為和64所重點高校一樣的專業大學,長期處於混招省內普本和專科狀態,當然無法評為211。至於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範大學,這兩個學校名字是後來才有的。

因為原來內定的“浙江工業大學”就是如今的“浙江大學”,而“浙江師範大學”是後來的“杭州大學”。而現在的“浙江工業大學”則是當年為了給衢州化工廠培訓工程師建立的“烏溪江化工學院”。

沒有中央扶持,那麼地方扶持也可以吧。地方扶持的例子如上海交通大學。儘管精銳被抽走,但是憑藉著上海得天獨厚的地理和工業基礎,硬是打敗了西安交大原班人馬,重新搶到了交通大學的正統地位。

第一屆浙大研究生是1985年招生的,比其他大部分大學和學院都晚,側面證明了浙大在80年代中期以前,都沒啥存在感。到了1960年,全國重點大學擴大到64所,還是沒有浙大。

當然,現在的浙大可就牛很多了,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春上春數


以前有四所還算可以的大學,老浙大、杭大、農大以及浙江醫科大學,不說985,基本也都是211級別的。按現在的雙一流標準,拿個一流學科都是沒問題的,一流高校可能浙大和杭大機會大一點。但是98年院校合併之後,四所合併成立新浙大,成了一個巨無霸大學,幾乎囊括了文工農理醫所有學科,而且沒有特別差的學科。這也導致了浙江省內學生想在省內讀名校只有浙大一個選擇。錄取的名額大大減少,浙大一年在省內也就3000多人,哪夠30w學生啊。

其實還有一所國美的實力也不錯,特別國畫書法雕塑這幾個基礎學科。但是人家大多是藝考,走的路線不太一樣,而且北京還有一個央美呢,拿得到的資源完全不能比。


一心學長


的確有這問題,浙江省內的大學等級是存在明顯的斷層的,而且頂部就一所浙大,別的都差那麼一口氣或者多口氣。

有的回答把原因歸結為浙大當年四校合併,恐怕不是很合理。作為老杭州人及1995年高考報志願的過來人,可以負責任的說合並前其他三所大學也不算是能與浙大並肩的頂尖學校。杭州大學是偏文科的地方性大學,浙醫大是醫學專業的非綜合性大學,浙農大跟浙醫大屬性類似但會更弱一些。從當年的錄取分數線可以明顯看出差距,除了浙醫大,因為那時候浙大沒有醫學專業,所以無論分數高低,有志在杭州學醫的最好的選擇也就是浙醫大。所以四校合併後,很多學生其實是賺到了,比如我老婆當年二本進的杭大,畢業的時候拿到了浙大的畢業證書,多好!

杭州沒有多少老牌的綜合類大學,大學擴招前比較多的是專業類的高等學院,而且很多是以杭州冠名的,比如杭州電子工學院(現在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杭州商學院(現在的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師範學院(現在的杭州師範大學)等,還有比如浙江絲綢工學院(現在的浙江理工大學)等。浙工大、浙醫大、浙農大等才是以大學冠名的,而且早先本來就是從浙大分出去的。要我說這是一種務實的做法,當年主要就是培養很多專業性質的人才,能適應各個方向上的行業需求,不貪大不貪高,夠用就行。而且當年沒有什麼958、211什麼的,高考錄取率也較低,管什麼一本二本三本,能讀出個大學學位就知足了。

那麼要讀重點大學的尖子生怎麼辦呢?話說尖子生志在四方,何必拘泥於浙江省內讀好的學校呢。我們那屆杭二中最好的都要麼去北京要麼去上海,當然也有不少被浙大給抓住留在本地。其中上海因為又近好的學校又多,可以很大程度上消化一批想上重點大學又不想跑太遠的尖子生。

當然現在浙江和杭州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也一直在努力想要打造另外的重點大學。但大學這玩意兒不是砸錢就能立竿見影的,需要吸引頂尖的師資力量支撐,還需要拿出豐厚的學術成果,在學術界和社會上得到廣泛的認可,還要樹立起持久的文化底蘊。所以應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江南漁夫


蕭山人來說幾點。1,分數差不多的情況下,浙江的考生,普遍喜歡留在省內讀書,首選杭州,因為其他比浙江省富裕的省份確實沒幾個。2,浙江以民營企業為主,招聘的時候,小老闆基本都會優先招本地生源,能說本地土話的更好,當然僅限民營小老闆。3,浙江人,畢業留外地工作的,幾乎很少,都是會回到浙江來創業,上班啥的,這其中就牽涉到一個關係網。說白了,外地讀書,回來之後,一切從零開始,本地讀書,可能大學裡一堆本地人,為以後進入社會,提前建幾個關係網,有沒有用就不知道了,認識了也不會錯。就像我當初,超2本線20多分,還是讀了3本的浙大城市學院。大學寢室6個人,1個紹興,1個舟山,1個衢州,3個杭州


牛叉叉大王


重點大學不僅僅是教育水平的問題,很多事因為教育政策等原因。

這是一個溯因問題,其答案依照溯因層次而呈現不同的面貌和解答難度。首先除了浙大,以及被吞之前的浙農、浙醫、杭大,在20世紀80-90年代,浙江省就沒什麼其他有實力的學校(美院這種藝術類的先不算)。無論是211,還是985,最初評選時都是按照學校實力來評的。按照當時的實力來看,就四所學校有實力被評上,後來四校合併留給浙江省一所全國級的大學。如果不併校的話,浙江省將有四所211大學,這在全國也算領先了。

第二個原因是資源投入少。以前並沒有類似校友捐款之類的集資來源,大學的主要經費來源都出自政府財政,有多大投入,就有多少產出,政府財政來自兩個層面:中央和地方。在中央看來,當時的浙江省戰略價值很低,投資自然就少地方層面,首先當時財政還沒搞包乾制,地方財力本就有限,而改開之前浙江在經濟上是個弱省,能投多少給本地大學可想而知。


浙江吃喝玩樂一點通


一個省就一所能拿得出手的大學,並不好聽。比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如果能被重視,完全可以成為重點大學。但這樣的學校被浙大的光環掩蓋,很少有人能看到他們的發展潛力。全國才五所電子科大,杭電其實很有未來和特殊地位,可惜沒人看到。包括杭電信工學院,完全也可以組建杭州信息工程大學,專注於智能化信息化的專業研究。高等教育要繁榮,必須打破現有格局,快速洗牌後再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