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拾話題丨路遙的精神

夕拾話題丨路遙的精神

□楊志鵬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出現了一批優秀作家和作品,其中不少作家獲得了世界上各種文學大獎,包括諾貝爾文學獎,路遙是他們中的一位,但是個特例,可以說他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象徵,有點圖騰意味。因為他是為文學而死的。只要看過《早晨從中午開始》的讀者,一定會被他為文學獻身的精神所震撼。中國少有這樣為文學拼命的作家。

我和路遙沒有直接的交道,只是在他的中篇小說《人生》發表引起巨大反響後,我在青海省軍區當兵,給他寫過一封信,他曾有過回覆,但內容已記不清了。我也是陝西人,走南闖北幾十年,定居青島工作也已三十年了,但一直和家鄉保持著聯繫,跟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群、王蓬等與路遙同時期的文學陝軍大將多有交往,有些還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對英年早逝的路遙瞭解一些。路遙的文學生涯很坎坷,令人唏噓。路遙最早出名的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是投了多家刊物都被退稿,最後寄給了《當代》主編秦兆陽,被前輩慧眼識才看中,後在《當代》發表,獲得全國第一屆優秀中篇小說獎的。獲獎後不久,他完成了中篇小說《人生》。

《人生》一經發表,立即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可以說,這部小說深刻揭示了那個時代青年一代所面臨的命運的選擇艱難,他所引起的廣泛的社會反響成為必然。因此稱其為中國當代小說的經典之作是名副其實的。

路遙用六年時間寫就《平凡的世界》,其發表過程更艱難曲折。《平凡的世界》先遭《當代》編輯退稿,再遭《花城》發表第一部後的冷遇,以致第二部發表後無聲無息,第三部勉強發表在山西《黃河》雜誌上。這部作品最初的命運,與路遙付出的艱辛和給予的希望大相徑庭,幾乎毀掉了路遙的銳氣和文學創作信心。直至1991年3月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成為數十年來經久不衰的暢銷書、勵志讀本,成為當代一部文學經典。

路遙的《人生》激勵了我對文學創作的信心,使我突然之間明白了作家只有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生活,才有可能寫出真正的經典作品。想不到的是,在路遙逝世二十多年之後的2017年,我的長篇小說《百年蜜意》獲得第三屆路遙文學獎入圍獎,算是我與路遙的緣分。如果讓我說出當代對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作家與作品,第一個無疑是路遙和他的《人生》。

路遙視文學為火炬,首先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然後用文學之光照亮別人。然而,路遙將自己的生命當作了火炬,以燃燒生命為代價,完成了他的文學之夢。他英年早逝,儘管有傳與家族遺傳因素有關,但不可否認,長達百萬字的《平凡的世界》透支了他的身體,耗盡了他的全部心力。他用文學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反過來他又為文學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文學既是他的圖騰,又是他向這個世界傳達自己思想的手段。所以,文學對他而言,不僅僅是文學,更是一種為之赴湯蹈火的獻身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