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为何不像德国学习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反而要取消机械化军编制?

历史长流水


1941年6月22日, 德军三大集团军群兵分三路向苏联发起了全面的攻势,进攻的核心是四个实力强大的装甲集群,这种装甲集群辖有一定数量的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坦克数量在800-1000辆之间,拥有很强的战役突击能力,德军在战争初期的一系列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四个装甲集群,它们迅速突破了苏军的战术防御地幅,并在苏军纵深后方持续快速推进,击败苏军的战役预备队,封堵前线苏军的退路,从而使苏军无法重建防线,大量苏军战略、战役兵团被德军整建制围歼。通过对装甲部队的集中使用,德军将歼灭战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战争的前六个月给予了苏军空前的打击,让苏军蒙受了巨大的人员和武器资源的损失。



事实上,早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德军将装甲部队集中使用的新型进攻战术给予了苏军最高统帅部很大的震撼,他们认识到此前取消机械化军的做法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此开始迅速的重建机械化军,新组建的机械化军规模更加庞大,每个机械化军的编制坦克数量超过一千辆,理论突击能力比德军的装甲集群还要强,但是在配属机械化步兵、炮兵等支援兵种方面不如德军装甲集群,这影响了苏军新型机械化军的独立作战能力。由于时间仓促,这些匆匆组建的机械化军难以迅速形成战斗力,而且苏军高级指挥机关也缺乏对大型机械化部队的使用经验,结果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的机械化军都被德军歼灭或重创。


1941年7月15日,苏军的最高统帅部下达了第1号训令,决定重组机械化军,将原先的机械化军编制取消,取消大型机械化军独立作战的战略构想,重新组建独立坦克旅、坦克营等小型装甲部队充当支援步兵的角色。这样反常的做法,在之后一段时间的效果上来看,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苏军最高统帅部这么做是根据实际情况并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这么做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

一、苏军在战争初期缺乏有指挥大规模机械化军独立作战经验的指挥官,这是苏军在战争初期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30年代的肃反运动,使苏军有经验的指挥官大部分被迫害,由于战争临近而被迅速提拔起来的这一些军官根本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包括后来成长为赫赫有名的统帅的罗科索夫斯基在1941年的时候,都会因为糟糕的协同作战指挥而导致作战的失败。


二、在战争初期,苏军的坦克生产数量很少,这也是限制其组建大型机械化部队的关键因素。战争的前几个月苏军损失了绝大部分的坦克,这个数字高达上万辆,这种速度的坦克损失即便是苏联也难以承受。加上德军的快速推进导致苏联西部地区的重工业不得不进行紧急的大迁徙,这也不可避免的要降低苏联的坦克生产速度,在短期内苏军没有能力再组建新的机械化军了。虽然当时苏军已经拥有了T-34和kv-1坦克,在性能上远超过德军坦克,但其数量太少了,尚需要时间来提高产能,另外,数量众多的苏军轻型坦克已经被证明不适合集中使用,在德军的坦克和反坦克炮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只适合分散投入支援步兵作战,坦克单位编制的小型化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1941年一系列的防御作战表明,仅靠苏军步兵单位不可能阻止德军装甲集群的突破,前线步兵都迫切需要坦克的支援,否则无法有效遂行防御作战任务。相比于组建机械化军发起战役级的反突击,如何抗击德军的进攻已经成为最迫切的任务,有限的苏军坦克部队必须迅速投入到支援步兵的作战中,加强苏军步兵集团军的防御能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已经深刻认识到,在进行任何大规模的战役进攻尝试前,应该首先学会如何防御,因此取消机械化军这样的大型突击单位是符合当前苏军战略防御的总体需求的。


战略论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洛阳涛哥。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为何不向德军学习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反而取消机械化军编制首先来说第一。1941年6月22日。德军出动550万,大军全面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军总,兵力有600万人飞机2万架。坦克1.5万辆对德军来说是苏军有绝对优势的,但是从开战的第一天苏军就损失了上万辆坦克被俘了被俘了300万人苏军的坦克虽然说数量庞大,但是性能非常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坦克都到了,淘汰的程度在1941年苏德战争时期t34坦克。和kv1型坦克。总共只有700余辆。而德军一个坦克师就800余辆。德军一共有四个坦克师。第二。苏军将领在在苏德战争期间。苏军的优秀将领也不多,他们的像苏军的。元帅,五个只剩下两个了,呃,四个集团军司令只剩下一个了苏军的坦克指战员也剩的不是很多,所以说苏军如果把。坦克集中起来使用有可能被集团歼灭的风险。所以苏军取消了,机械军编制,把把坦克。分给各个各个师来独立使用。好了,我得回答完毕,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跳龍门的鱼


1938年9月苏军取消自1932年建立的机械化军,1940年7月因德军大型装甲快速兵团的成功开始重建,截止1941年6月,苏军共组建29个机械化军。7月15日统帅部大本营在听取总参谋长朱可夫调查报告后发布命令取消机械化军编制,代之以小型的坦克师、坦克旅和独立坦克营,配合步兵执行最为重要的反坦克任务,这是因应当时战争形势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苏德战争爆发至7月,苏军动用西部各军区原驻防的20个机械化军外,又先后投入第5机械化军(外贝加尔军区)、第7机械化军(莫斯科军区)、第25机械化军(哈尔科夫军区)、第26机械化军(北高加索军区)、第27机械化军(中亚军区)参加战斗,但这25个机械化军在战争中表现均差强人意,人员、装备损失严重,未达成任何战役、战略性目的!像西南方面军第4机械化军,作为苏军实力最强的一个机械化军,开战前其拥有28098人和892辆坦克,到7月15日仅剩7174人和51辆坦克。而西南方面军第8、9、15、19机械化军6月26—27日的布罗迪反击战、西方面军第5、7机械化军7月6—9日的列佩利反击战,仅能取得消耗德军兵力、迟滞其快速推进的极为有限成果。

1940-41年苏军仓促组建的机械化军在人员、装备、后勤保障、指挥控制上都不能实现德军严密、精确基础上的高度合成化,也就在战争中不可避免的付出沉重代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战争中学习战争至理名言。

第1机械化军 切尔尼亚夫基少将 第1、3坦克师、第163摩托化师列宁格勒军区

第2机械化军 诺沃舍尔斯级中将 第11、16坦克师、第15摩托化师敖德萨军区

第3机械化军 库尔京少将 第2、5坦克师、第84摩托化师波罗的海军区

第4机械化军 弗拉索夫少将 第8、32坦克师、第81摩托化师基辅特别军区

第5机械化军 亚历克先科少将 第13、17坦克师、第109摩托化师外贝加尔军区

第6机械化军 恰兹凯莱维奇 少将第4、7坦克师、第29摩托化师西部特别军区

第7机械化军 维诺格拉多夫少将 第14、18坦克师、第1摩托化师莫斯科军区

第8机械化军 里亚贝舍夫少将 第12、34坦克师、第7摩托化师 基辅特别军区

第9机械化军 罗科索夫斯基少将 第20、35坦克师、第131摩托化师基辅特别军区

第10机械化军 拉扎列夫少将 第21、24坦克师、第198摩托化师 列宁格勒军区

第11机械化军 列柳申科少将 第29、第33坦克师、第204摩托化师 西部特别军区

第12机械化军 舍斯塔波洛夫少将 第23、28坦克师、第202摩托化师波罗的海特别军区

第13机械化军 阿什柳斯廷少将 第25、31坦克师、第208摩托化师 西部特别军区

第14机械化军 奥伯林少将 第22、30坦克师、第205摩托化师 西部特别军区

第15机械化军 卡尔别佐少将 第10、37坦克师、第212摩托化师基辅特别军区

第16机械化军 索可洛夫少将 第15、39坦克师、第240摩托化师基辅特别军区

第17机械化军 彼得罗夫少将 第27、36坦克师、第209摩托化师西部特别军区

第18机械化军 林奇尼考夫少将 第44、47坦克师、第218摩托化师 敖德萨军区

第19机械化军 弗克尔尼科少将 第40、43坦克师、第213摩托化师 基辅特别军区

第20机械化军 尼基京少将 第26、38坦克师、第210摩托化师 西部特别军区

第21机械化军 列柳申科少将 第42、46坦克师、第185摩托化师莫斯科军区

第22机械化军 冈德卢瑟夫少将 第19、41坦克师、第215摩托化师基辅特别军区

第23机械化军米亚斯尼科夫少将 第48、51坦克师、第220摩托化师 奥廖尔军区

第24机械化军 科瑞斯雅科克少将 第45、49坦克师、第216摩托化师 基辅特别军区

第25机械化军 克里沃申少将 第50、55坦克师、第219摩托化师哈尔科夫军区

第26机械化军 基里琴科少将 第52、56坦克师、第103摩托化师北高加索军区

第27机械化军 彼得罗夫少将 第9、53坦克师、第221摩托化师 中亚军区

第28机械化军 洛维科夫少将 第6、54坦克师、第236摩托化师北高加索军区

第30机械化军 格罗勃沃斯基 第58、60坦克师、第239摩托化师远东军区


历史扒粪机


苏联与纳粹德国一样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集中装甲力量快速进行突击敌人薄弱防御地带‘’的国家:纳粹德国将其称呼为‘’闪电战‘’;苏联呢,美其名曰‘’大纵深理论‘’!可悲的是,纳粹德军的装甲战理论是在苏德合办的喀山坦克学校得以完善的:古德里安将军参加1926年苏联的‘’西方‘’大规模合成演习,他的‘’闪电战‘’理论设想在苏联的军事演习中完善了!



最早提出这套理论的是苏联元帅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他是总结了苏联国内战争、苏波战争的经验教训后,发现骑兵集团配合火炮的进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真正的大兵团进攻模式需要集中坦克集群突破敌人的整个战术地幅,从而带来战役突破:苏波战争中,断后的苏联第一骑兵军被机械化集群的波兰军队消灭了一半主力!

为此,元帅及其它苏联军事家们总结出了‘’大纵深理论‘’的精华:以坦克、装甲车组成的集群突破敌人防线,战役迂回包抄敌人战役机群!这就需要强力、大编制的装甲机群持续不断的投入战役——苏联建立了机械化军的编制用于实现这个目标!

不过,苏军的机械化军编制也有缺陷:过于强调坦克的数量,其他的修理、后勤车辆、人员严重不足;其次,苏联坦克缺少电台,战时无法适应大规模战场的复杂环境;苏联的机械化军也缺少空军、自行火炮、防空部队、其他协同作战部队的编制;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苏联的大清洗。它把苏联富有指挥经验、指挥能力的中高级军官都给杀了,剩余的中、低级军官缺乏指挥大编制装甲军团的能力——懂得初级坦克战术已经可以当排长,别提什么坦炮协同、坦步协调了——营长提拔为师团长也不足为奇。这样的机械化军军官团如何具备抗击纳粹德军?何况,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重工业欧洲区基本被纳粹德军占领,苏联无法提供机械化军需要的坦克数量!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的空军被纳粹德军炸的几近崩溃,无法对机械化军进攻的正面进行支援——纳粹德军的空军倒是从容攻击苏联坦克集群——实现大纵深理论!

所以,苏联军队高层对机械化军的弊端立即改进:建立大量隶属集团军的坦克旅,建立直接听从统帅部指挥的坦克集团军。减少了指挥层面的苏军坦克旅/集团军级机械化兵团,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积累了丰富战争经验的苏联军队在二战后期才真正发挥了‘’大纵深理论‘’的精髓:将百万德军分割、包围!


熊style


我是秋草独寻,我来回答此问。

其实这个问题比较简单。

这是苏联军事工业不注重技术,只注重规模的原因。

1、坦克集中使用最重要的硬件条件,就是无线电系统。

1)德军坦克装备:在1940年时,德军已经在每辆坦克、每架飞机甚至每个作战单位上都配备了无线电,这使得德国的指挥官们能够高效率地掌控他们的部队。

德军坦克突击炮指挥型 Fu8发报机


相对而言,德军坦克设计轻巧,底盘灵活,越野性能好,防震性优良。德国坦克兵甚至不用象苏军坦克兵一样需要佩戴专用坦克帽,而只用佩戴轻型通迅耳机。


2)而苏军当时不具备作战坦克之间无线电装备。

在飞机方面,飞机通常中队长才有电台,坦克也是几辆甚至十几辆坦克有一辆有车载电台,飞机间通讯靠做机动动作,坦克之间通讯靠旗语。

而且苏军坦克的设计空间又狭小,设计时更没有预留车载军用无线电通讯。

当时苏联的无线电通迅技术落后,批量生产规模低,无法跟上战争节奏。


所以,苏军坦克之间沟通联系呈现低效率,不能根据现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及时作时反映。而反之德军坦克虽然在单个作战坦克上不具备优势,在坦克总体数量也处于劣势。

但是在整体战术上快速灵活,高度协调,这就造成了初期德军常常横扫苏军的情况。


二、基础技术不支持苏军坦克集群化作战。

一项看似不起眼的技术,其实反映的是工业底蕴与能力的巨大差距。

苏军注定不能象德国一样进行高度协调的机械化作战的战略。那么苏军取消机械化装置的想法就很正常。



三、苏军情况改观的转折点。

这种情况直到盟军在41年底开始大规模援助苏联之后,才初步实现坦克之间的通迅,但也只是在1943年之后才有所改观,但也无法与德军坦克集群全面抗衡。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就是库尔斯克战役,德苏两方的坦克损失为1500辆坦克(其中800多辆为损坏遗弃)VS 6799辆坦克(当然这里还是有德国虎式坦克参战的原因)。

,虽然战争结束后仍然没有全面装备苏军坦克。但使苏军对德军坦克的劣势中逐步缩小差距。

下图盟军援助数量:

上图:1945年1月前盟军援助苏联的无线电电子管零部件。

二战时期一部军用无线电台大概需要六七个电子管,当时超过十个以上的很少见。那么10074600根电子管,除以7,等于1439228。即1007.46万根电子管在二战那个年代可以制作140万部电台。

这是苏军无线电坦克集群化改变的开始。


结论:

战争就是最重要的是技术的较量,苏联的工业化以规模似乎处于欧洲第一,但技术的底蕴远远落后于德国及西欧等国。苏联可以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把规模做到欧洲第一,但是技术却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没有捷径可走!

这样的规模在战争中实际上是无效规模。包括苏军的飞机、装甲车等都是如此的现象。


相关资料:

《二战史》

《二战盟军对苏联租赁法案的政策》


秋草独寻


德国虽然不是坦克的发明国,但其实坦克的第一个使用国,有不少坦克使用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集中所以坦克,进行坦克群的突击。

坦克战最厉害,最激烈的,最大的战斗出现在苏联的库尔斯克,相当于中世纪欧洲人的决斗

苏联的T-34坦克不错,但真正的坦克的使用理论出现的并不早,坦克的使用是分散给连排中作为防马克沁机关枪的盾牌使用,相当于打步兵是骑兵,打骑兵的是马克沁机关枪,打马克沁机关枪的是坦克,打坦克的是反坦克直升机,反坦克导弹,美国的A-10攻击机。

希特勒的坦克进行集群对苏联发动攻击,第一次是在苏联和波兰边境,被希特勒俘虏10万人。

这个局面出现以后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总司令,进行莫斯科红场阅兵,重新组织调整坦克的使用方法(朱可夫之前还是个师长,但对坦克的使用上有独特的见解,并且与斯大林私人关系不错),于是在库尔斯克与希特勒的第四坦克集团进行第一次世界坦克大战。从这次战斗中,朱可夫 品尝了坦克战胜利的喜悦。


检检子


1941年6月22日凌晨,法西斯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大举进攻,苏联军民开始了四年残酷的卫国战争。苏联军民英勇奋战,然而本来正义的一方却在战争的初期损失惨重、甚至可以用“极为惨重”来形容。为何拥有进500万红军战士和巨大国防工业的苏联会在战争初期迅速被击溃。

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恢复了一些机械化军,但是图哈切布斯基倡导的这种部队,是有缺陷的,机械化军一味地强调坦克数量,忽视侦查部队,炮兵和航空兵的配置,而且缺少修理部队和后勤部队。

▲哈切夫斯基元帅

那么这样的机械化军上了战场,一是“眼瞎耳聋”,对德军知之甚少,胡乱行动。二是空有坦克数量,没有精确的炮击和空袭,仅凭大量的BT-5/7,T-26,T-28和少得可怜的T-34,KV-1/2,战果可想而知。

再说说战争初期苏军坦克部队的另外一些问题。

1.人员:“大清洗”使得一些富有才能的军人被抓被关被枪毙。另外一方面是战争临近爆发前的大扩军。苏联当时有着武装中立的打算,通过宣布实施普遍兵役,从39年起扩军大约100万。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不是把人数增加了就完事。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不仅是政治的延续,战争还是人打的。用中国的一句俗话来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战前苏联大量政治军事人才的损失,也就是所谓的“大清洗”。1936年至1938年的苏联肃反运动给苏联的政界和军界造成了一场巨大的灾难。从1919年至1935年,苏共中央先后选出31名政治局委员,他们有20人死于政治斗争。1922年苏共十一大是列宁最后一次参加的党的代表大会,共选出26名政治委员,其中17人在肃反中被处决和流放。苏共十七大代表1966人,其中1108人因反革命罪遭到逮捕和处决。这些代表中有80%是十月革命前或国内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60%是工人党员。十七大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83人即将近三分之二被逮捕和处决。因此战前的苏联政界死气沉沉。再说军界,第一批授衔的5个元帅,有3个被处决。他们是图哈切夫斯基、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15名集团军司令员中被处决了13名,85名军长中被处决了57名,159名师长中被处决了110名。如此严重的、骇人听闻的窝里斗,必然使苏联红军丧失大量的军事人才。在战争爆发前,苏军虽装备不弱、总体人数众多,但很多部队难以成建制齐装满员,很多军事主官缺乏战斗经验,绝大多数战士的军事素质远低于德军。连斯大林都承认“很多指战员认为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就可以赢得战争是错误的,很多人由于文化素质的低下影响到军事素质的提高”。这一切影响到苏军整体的战斗水平。

结果就是:中高层,大批才能只够当营长团长的,因为没有被清洗到,又加上中高级军官普遍缺乏,稀里糊涂做了师级军级的干部。也许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有着过人的军事天才,或者历练几年,真的可以胜任。不过突如其来的大战,使得他们要以残酷的方式来学习了。

基层:记得有些苏联将帅回忆过:大扩军导致军队训练不足,很多部队只有连排长可以熟悉掌握坦克兵的军事技能,其他人能把坦克开动,枪炮打响就不错了。可以说除了少量精锐部队,大部分坦克部队官兵素质堪忧。

2.装备:前面也说了,此时的苏军坦克部队装备是大量的BT-5/7,T-26,T-28和少得可怜的T-34,KV-1/2。

只有T-34,KV-1/2对德军的三号四号坦克有优势。

▲T-28坦克,主炮是榴弹炮,装甲薄弱,坦克战的表现,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苏军的坦克缺乏电台,原因有两个,苏联的电台产能,还有观念,认为信号弹旗语喊话足够了。

由于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惨重损失以及德军在闪击波兰和西欧一系列战役中,大编制装甲部队所表现出的巨大突击力,苏军又于1940年7月恢复了机械化军的编制。在1941年6月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共组建了29个机械化军,理论上每个机械化军总兵力要超过3.6万人,装备1031辆坦克,但实际上没有一个机械化军达到这一标准。到了到1941年12月,由于在战争中遭到了重大损失,机械化军的编制又再次被取消。


铁杆军迷


苏联人不是不想把坦克集中起来,但是苏联已经做不到了。
德军突袭苏联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


苏军在西部边境的交战中损失惨重,剩下的坦克数量已经无法支持再编组机械化军这样大的编制了,按照1941年苏军的机械化军编制,一个机械化军有1400辆坦克,而10月1日的时候,苏联对德作战的部队一共只剩下了2100辆坦克,这只相当于一个半机械化军。



苏联人在开战初期,主力坦克是BT和T-26,如果保养得当,这些坦克和德国的2,3,4号坦克并非不能对抗,但是苏军原来的坦克中,大都缺乏保养,大部分坦克是开到半路上抛锚了,只能放弃。


苏军一开始就被德军夺取了制空权,大量的坦克部队都被德军摧毁在路上。

德军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进攻苏联,一路势如破竹,苏军的损失惨重,原来苏联部署在西部军区的大约20000辆坦克,连德国人打加上苏联人自己扔,到了1941年10月1日,苏联人的坦克只剩下了2100辆,而且新锐的T34和KV更少。

同时损失惨重的还有大量的人员和装备,这种情况下,苏联人被迫调整军队的编制,把原来规模庞大的军队集团缩小成小编制的单位,军这一级单位全部取消,集团军直接指挥5-6个步兵师,而坦克部队损失更加惨重,原来基于坦克师和摩托化师而编成机械化军也随之撤销。

苏联人1941年的机械化军是参照德国的装甲军组建,一个机械化军包括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人数约3.6万人,坦克有1400辆,苏联人是计划编组20个机械化军,经过边境交战特别是几次大的合围战,这些机械化军已经是损失殆尽。而且,经过实战发现,这些规模巨大的机械化军指挥控制十分困难。同时,这个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坦克了,于是,从1941年8月起,苏联人开始用坦克旅作为坦克部队的主要单位。

1941年8月的坦克旅,包括3个坦克营1、1个摩步营,这些坦克旅有93辆坦克,包括7辆KV、22辆T34,64辆T-60或者T70。在这种坦克旅中,轻型坦克占绝大多数,不过随着苏联逐渐转入战时状态,坦克旅中的轻型坦克逐步淘汰,T-34的数量逐步增加,到了1943年11月这个时候,苏军的坦克旅坦克数量稳定在65辆坦克,但是全部是T34了,并且根据这些坦克旅为基础重新编组机械化军,直到坦克集团军。


有痰


答,苏德战争期间,苏联的坦克不可能有集群的出现,如果大规模集群的出现,只能说明它们选择了死的很惨很快!因为坦克集群的发明创造是德国🇩🇪的专利,德国把坦克与无线电连接到一起,通过指挥协调,可以让几台车一起进退,并且侦查联络防空等都有一个系统统一的方法。这是德国🇩🇪横扫欧洲的法宝,苏联不可能在那么短时间,有这种能力。


大马哈鱼12


我是雪松,我来告诉你:你说错了!苏德战争开始德军采用机械化部队突然袭击打个苏军措手不及,苏军稳定后采用摩步同携战法逐渐击溃德军。苏军也曾与德军进行坦克大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