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战争初期,朱可夫大纵深防御体系为什么土崩瓦解?

白杨树下谈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巴巴罗萨计划”,在德国被誉为其军事艺术的“最高成就”。它以“总体战”、“闪击战”作为理论基础,整合了德国对外扩张战争的所有经验,体现了当时德国的主要军事学说和战术原则。

该计划从它一问世就处于严格的保密之中。苏联方面尽管不知道具体的进攻时间,但德军的企图,他们还是知道的。于是,将朱可夫升任红军总参谋长,帮助铁木辛哥积极备战。但令人意外的是,战争伊始,朱可夫的大纵深防御体系土崩瓦解。

大纵深战役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拥有绝对的实力优势。

1941年2月,朱可夫出任红军总参谋长后,立刻着手进行战争动员。随着德军在欧洲的肆虐,苏军上下深知大战在即,在思想上十分重视备战工作,各类演习不断地进行,军官培训班也加快了培养进度,各类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首先,注重后勤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赢得战争的保证,尤其是大纵深战役理论更强调后勤的重要性。朱可夫与中央供应部、边境军区,对全国的物资进行摸底,积极协调国家储备,将大量的燃料、粮食、弹药送往边境。

其次,对苏军实行战时整编。将过去的步兵师,整合为合成化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两个炮兵团,以及其他专业分队,一个标准化步兵师要达到14500人。战争前夕,边境部队的170个师,有100个师达到了满编。

更为重要的是,加大装甲坦克部队的建设。苏联自恢复组建独立的机械化军和坦克师后,已决定组建9个机械化军,朱可夫到任后,提出扩建到20个。这可是32000辆坦克,就当时苏联的工业水平,在一年之内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同时,加强新式战机的研发,并大量生产,特别是扩大航空兵学校的招生规模。在朱可夫的一揽子操控下,苏军进入了全面备战的状态,他一有空就到边境军区指导工作,并要求各军区建立指挥所,进行各类突发事态的演练。

不过,平心而论,朱可夫虽说是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但作为战略性协调工作,他的经验还很少。更何况,留给他的时间只有4个月,前线的准备情况离他预想的,还有很大差距,但也有近300万人的部队驻守边境。

可为什么面对德军的“闪击战”,苏军连一点“反抗”的意思都没有呢?

对于德国人的野心,苏联人不能说没有准备,甚至说是十分重视防御,他们在开战前2年,就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防御屏障——东方战线,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为什么苏军300万部队,在德军进攻时,连个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一是,大纵深防御体系并未完全建立。按照朱可夫的预想,苏军的准备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尽管在乌克兰地区的苏军实力强大,但局部的优势,不能扭转战局。在德军“闪击战”的攻击下,大纵深防御体系极容易被迂回、包围。

二是,战役突然性,苏军猝不及防。作为一场精心准备的战役,德军可谓是煞费了苦心,他们伪装成苏军,在开战前深入苏联境内,切电话线、炸物资仓库、制造混乱。让本就没有什么战争经验的苏军,一下子就处于惊慌失措、混乱的状态。

面对德军的“钢铁洪流”,零星的抵抗根本不起作用。对苏军官兵们而言,溃逃是唯一的选择,但怎能跑过坦克的速度,许多人成了俘虏。最惨的是空军,可以说是,一夜之间1200多架战机被击毁在陆地上,从而丧失了至关重要的制空权。

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苏联领导人依然寄希望于“东方战线”,坚持认为是边境小规模冲突,迟迟不下反击命令,丧失了最宝贵的10小时,致使没有第一时间向前线发出命令,等到反应过来后,前线的苏军已经“兵败如山倒”了。

当然,战略上也有问题。按照苏联领导人的武断想法,德军的进攻方向在乌克兰地区,朱可夫尽管不这么认为,但对基辅军区的投入是最大的。而德军是分3路全线进攻,这是他没有想到的。战争初期,苏联的这个战略错误是致命的。

当然,就实力而言,德军远胜苏军。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红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建立的防御体系,在德军“闪击战”的迂回包围中,土崩瓦解了。根本原因在于,大纵深战役的核心是要靠实力说话的,但就实力而言,苏军还不具备实施大纵深战役的实力。

首先,朱可夫上任时间仅为4个月,战争就爆发了。他所要求的20个机械化军只组建了10个;飞机的数量也远远不够,陆军缺口更大。作为大纵深战役的倡导者,朱可夫认为,这样的实力,不可能抵御德军的“闪击战”。

也只能在局部上实现大纵深防御,那就是基辅军区。朱可夫就是从这里走向总参谋长岗位的,昔日的部下对他的战术十分了解。面对德军,乌克兰地区的苏军确实抵挡了一阵子,尽管从全局看用处不大,但大纵深战役的思路是正确的。

其次,双方实力差距较大。当时的德国,已经夺取了欧洲几乎所有的战略资源,他们拥有罗马尼亚的石油,钢产量是苏联的2倍、煤产量更是达到了27倍。仅开战当年,德国就生产了1万架战机,5千辆坦克,3万门火炮。

而苏联生产这些武器至少需要3年。当然,德国经过多年的战争,工业生产已全部转入战时经济轨道,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300多家军工厂。这在客观上,也让朱可夫的战争优势,一时间很难实现,更不要说实施大纵深战役了。

更关键的是,苏联尽管为了应对战争,进行了战时动员,但只是部队进入了战备状态,并没有实行全国性战时动员。这样的结果,让朱可夫在兵员数量也仅仅只是增加了80万人,还有70个师没有达到满编,所以,他的防御计划不可能实现。

“战争就是命令”,战争爆发的当天下午,苏联就下达了全国动员令。14个军区管辖内的23-36岁男性公民全部征集入伍,所有行业实行军管并转产,所有的交通工具用于输送部队。并于第二天成立了最高统帅部,负责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

此时的朱可夫,进行战略性备战的意义不大了,作为战将,战场是他发挥优势的最好地方,他被最高统帅部调往西南方面军,在那里有他的老部队和老部下,由他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当然,与总参谋长比起来,他更喜欢上前线。

由此可见,苏德战争初期,双方的实力差距,才是影响战争进程的关键,纵然再先进的战术原则,也要凭实力说话。朱可夫的大纵深防御体系,在战争初期土崩瓦解,不代表其战术思想错误,只能说是德军的实力过于强大。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朱可夫传》、《回忆与思考》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搞笑的问题!苏德战争前期有大纵深防御体系吗?还朱可夫?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军实施大纵深防御作战仅存于库尔斯克战役前期。明斯克战役没有,斯摩棱斯克战役没有,基辅战役、列宁格勒战役,甚至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皆没有!



1941年6月战争爆发时,苏军执行的是总参谋部3月制订的DP—41保卫国境线计划,西部四个军区中,6月22日共部署170个师。第一战役梯队56个师布防在距边境10—50公里处,第二战役梯队52个师部署于距边境50—100公里处,第三战役梯队62个师分散于边境100—400公里处。看似大纵深,实则除了边境线上粗浅的师级野战工事和营、团级筑垒地域外,军级、集团军级和方面军级的防御工事皆无,军队纯属松散驻扎状态!



第一战役梯队分布稀疏,甚至一个步兵师的防区宽达70公里(依据PU—36条令,一个步兵师防御地带为8—12公里宽、4—6公里深),它们的作用仅在于确定敌军的突击方向、迟滞敌人的进攻。第二、三战役梯队负责消耗、破坏、阻止敌人攻向德维纳—第聂伯河,并实施反攻将对方逐出国境。

苏军自建军始崇尚进攻,防御阶段不过大反攻短暂的序曲。22日21时15分,铁木辛哥和朱可夫联合签发第三号令,要求西部各方面军使用一切力量和手段进攻敌军并将其歼灭在边境地区。这个命令最灾难性的后果是,让西方面军急于实施大反攻和避免合围前调第10、13集团军,造成后方空悬德军趁虚而入。西方面军的覆灭缘于德第二、三装甲集群的双钳分进合围,西4北、西南方面军能安全退却得益于德北方、南方集团军群仅一个装甲集群。


历史扒粪机


讲实话怕纵深战略,如果真的能玩得好的话,那么为什么当时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会败得一塌糊涂呢?

要论对于自家公式修建谁都比不过,发过来发过来的马奇诺防线真让德国人来打,确实德国人得头疼好一阵子!可是最后呢,马奇诺防线还是被德国人给突破,天下没有不长缝的鸡蛋!就算没有找个薄弱点,敲个缝,缝也就产生了!

没有一条防线是十全十美的,肯定会产生自己的弱点!你提出的这种大纵深的防御战略肯定会留给敌人包抄或者是突破的点,那么德国的闪电站就是找到这个突破点进行突破!

与其说朱可夫的提议是在提出大纵深战略,到还不如说朱可夫是在竭尽全力的维持前线的军队!只有维持自己军队的规模,敌人发动进攻的时候才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否则军队数量太少,一下子就被敌人给打败了,没有任何战略预备队,那你这仗怎么打?鬼来了都打不赢啊!

所以朱可夫的大纵深战略一直要求提升前线的军队数量,这一点不是不可以理解怎么讲的,只要前线的军队够多,就算德国人找到了前线防线的弱点突破出去,我也有兵力做好防备工作,比如说派军队把这缺口堵上,或者是我直接去追击已经突破进去的德国军队,给他来个侧面截击!德国人就算在精锐也会因此遭受重创!

这点德国人心里面最有数,为什么当时在突破马奇诺防线进入阿登森林,然后突破到法国西海岸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情况,英国和法国人就是太迂腐了,他所有的军队全部集结于马奇诺防线和当时的法国北部,面对德国人突击慌成一团,如果这个时候英国和法国能够联合组建起一支快速纵队去拦截德国人的装甲部队,战争的结果尚且难知啊!

朱可夫要做的就是这个,我不希望我的军队一直被拴在前线,这样的话这些军队跟死了有什么区别?纯粹就是一个木头人!也就能够当一下敌人的活靶子,那我就要靠这些活靶子去打仗!肯定不是啊!

朱可夫还是希望能够多增加一些前线的兵力,能够多增加前进的装备,这样的话方便接下来灵活应战,他可没有寄希望于凭借这条防线,御敌于国门之外!当初打诺门坎战役也就这样的一条部署,虽然前苏联一开始打仗确实有赢的机会,(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朱可夫一直等到援兵和资源到期以后,才把步步深入的日本关东军兵团给打了个稀里哗啦!

这个才是纵深战略的要点,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等到时机成熟实力成熟,我再发动钳形攻势把敌人彻底消灭,我就是等着最后那一集!

如果说我浅显兵力够多能够做到自保,等到德国人入侵以后,德国人顶多两个选择,要么去进攻我前世的这些据点,但是重兵防守你要打下来也得付出重大伤亡,而且我后方可以做足准备,要么德国人直接突击我的后方,放弃前线的防线和据点!那么我可以在后方组织兵力,然后与前线的部队前后夹击,先消灭德国人的突击部队和精锐部队,然后再回过手来去对付德国人的后续部队!

总之战场就是这样一种运作,在局部地区实现兵力优势,快速吞掉敌人的兵力,然后再总的战场上面行程单点上面的压力最终压垮对手!

这个战争方法在军事上面有一个专业名称叫做斜击!

但是很显然,朱可夫所提的这些事情,不仅前苏联没有这个能力,短时间之内把它组建起来,就连前苏联高层对于这场战争发动的时间也基本上保持一种异常的乐观行为,当德国人发动进攻的时候甚至以为德国人就是在挑衅!

所以说有的时候,为一个元帅,他考虑事情要比一个将军要多!不仅要保证军事上面的时间,还得去维持后方的政治问题!


漩涡鸣人yy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红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建立的防御体系,在德军“闪击战”的迂回包围中,土崩瓦解了。根本原因在于,大纵深战役的核心是要靠实力说话的,但就实力而言,苏军还不具备实施大纵深战役的实力。

首先,朱可夫上任时间仅为4个月,战争就爆发了。他所要求的20个机械化军只组建了10个;飞机的数量也远远不够,陆军缺口更大。作为大纵深战役的倡导者,朱可夫认为,这样的实力,不可能抵御德军的“闪击战”。

也只能在局部上实现大纵深防御,那就是基辅军区。朱可夫就是从这里走向总参谋长岗位的,昔日的部下对他的战术十分了解。面对德军,乌克兰地区的苏军确实抵挡了一阵子,尽管从全局看用处不大,但大纵深战役的思路是正确的。

其次,双方实力差距较大。当时的德国,已经夺取了欧洲几乎所有的战略资源,他们拥有罗马尼亚的石油,钢产量是苏联的2倍、煤产量更是达到了27倍。仅开战当年,德国就生产了1万架战机,5千辆坦克,3万门火炮。

而苏联生产这些武器至少需要3年。

当然,德国经过多年的战争,工业生产已全部转入战时经济轨道,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300多家军工厂。这在客观上,也让朱可夫的战争优势,一时间很难实现,更不要说实施大纵深战役了。

更关键的是,苏联尽管为了应对战争,进行了战时动员,但只是部队进入了战备状态,并没有实行全国性战时动员。这样的结果,让朱可夫在兵员数量也仅仅只是增加了80万人,还有70个师没有达到满编,所以,他的防御计划不可能实现。

由此可见,苏德战争初期,双方的实力差距,才是影响战争进程的关键,纵然再先进的战术原则,也要凭实力说话。朱可夫的大纵深防御体系,在战争初期土崩瓦解,不代表其战术思想错误,只能说是德军的实力过于强大。





文旅揽胜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胡说,战争初期的战略部署都是斯大林亲自安排的,只是在遭受了巨大损失之后,不得已才让朱可夫顶上的。


923老石油


哪有什么防御体系,41年原本苏联是要进攻德国的,完全是攻势部署,但万没想到被对方先下了手。


datiqin


也是苏联的马奇诺防线


武士盗


你这是在黑朱可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