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国企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线总人员150人而办公室文员加管理层有300人,合理吗?

老赵观察


从提问中,我明显能感受到题主在说“不合理”。生产线总人员150人而办公室文员加管理层有300人,平均下来,1个生产人员养活2个管理服务人员。

这样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从事生产的人员工资必然会被极大压缩。长久下去,生产人员难免会产生“被剥削”的感觉,心里会有怨气。

针对题主的情况,我给出以下建议:

1、接受现状,保持乐观心态

在企业里,难免会有各种不合理的地方。当我们无法改变时,何不尝试去接受它,并保持乐观的心态?要知道,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以下方法,可以让你在工作中获得快乐:

·助人为乐

当你有时间,有能力时,帮助他人,可以获得最大的快乐。当你的帮助不求回报时,不仅解放了自己,还给同事留下好印象。

·多用积极心理暗示

工作中,难免要不如意事,可以允许我们有片刻消极,但不要让它一直存在。多用积极心理暗示,让逆缘成为增上缘。同时,远离消极思想的人,学会不让他人消极情绪摧毁我们好心情。

·知足常乐

珍惜现有的工作,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当你在抱怨工作时,说不定别人正在在羡慕你呢。学会享受工作,发现工作中的乐趣,知足才会快乐。

2、努力提升技能,摆脱掉操作工命运

我有个表哥,毕业后进入一家从事生产制造的国企。由于没经验,也没专业特长,表哥被安排到车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尽管每天很辛苦,他仍然坚持每天学习专业技能,不甘心一辈子当操作工。后来企业在全厂内招工艺技术人员,表哥抓住了机会,通过笔试、面试,最终以全厂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办公室一员。经过多年努力,现在他的年薪20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当环境无法改变时,我们要想办法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有价值。

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呢?在选定领域后,可以知识付费,向该领域有结果的大咖学习。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修正。坚持下去,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在该领域有所作为。

3、辞职,选择新的企业

如果你既不想保持乐观的心态,继续现在的工作,也不想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走向更好的工作环境,辞职选择新的企业,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不管是否在国企,不管任何行业,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摆正心态,努力让自己变优秀才是正道。

希望以上建议对题主有所帮助。


阿伽陀药


说说我现在的公司:原材料类型的制造业公司,纯私营。年产值8亿左右。人员配置:老板,生产副总,销售副总,技术副总。财务室4人,销售部27人,行政部2人,技术开发部加售后服务15人,检验部加实验室6人,采购加物流部4人,仓库管理4人。以上合计67人,算非生产人员。一线车间共八条生产线,每条线需要一人,三班倒共计24人,门卫2人,食堂2人,保洁1人。以上统算生产工人,合计29人。你觉得私营老板也是搞的人浮于事吗?


天晴下雨有阳光


国企就是向管理要效益,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产品,管理出成绩!工人只是个执行者,管理者才是企业的一切生产力来源,我们这以前700人,生产人员500,现在一线工人退休了大约二百多,管理层加了200多,要求就是必须硕士研究生才能进厂子,大学生学历太低不收。


你幸福我快乐9119040


能这么问的不是外行就是普工。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肯定是生产员工大大超过管理人员,但是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正在快速消失。而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智能产线比较普及的行业,操作员远远少于管理人员这很正常。一条五十人的传统产线可以被智能产线取代,而需要的普通操作工为零,专属技工和工程为四个。


清风万里白云飘


看哪个行业和企业规模吧!

以传统成规模的制造业为例,车间的情况,一线二线工人岗位比例1比1,这里说的二线只是生产辅助工人,如果算上领导和一般管理人员,应该在1比1.5。

如果再加上公司的高层、行政管理、销售等等,那就相当于100人干活养300个人吧。这个其实很正常,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谁也离不了谁。


人社宝


存在即合理。

不知道题主是以什么职位身份去思考的这个问题的?不同岗位的思维方式不同,格局不同,接受的信息不一样,最后的认识和思考方式肯定是有差异的。

一、职位不同想法不同

1.员工思维

员工更多考虑的是工资晋升与发展。

他局限于员工思维,自己工作量与付出的代价关系,所以当员工去思考企业总体结构时,更多是现在员工的立场去思考为什么工人150人努力工作,去养活300多号人的管理和文员,这个心理平衡和认识错失是关系的。

2.管理层思维

作为中层管理层思考的员工和较为上层的问题,更多的在于企业运作中的执行和协调工作。

可能会考虑更多的企业内部发展的问题,对于企业结构理解会更深刻。

3.CEO思维

一个领导者,一个CEO思考的是企业的发展,这个发展方向是需要立足于当前企业的现状来衡量的。

如果他觉得150工人,300文员管理不合适,那么就会出现改革的动作,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就有存在的意义。

这个与我们员工是没关系的。

同样的作为一个公司领导人他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广泛的,精确的,比如政策,比如同行高管,比如行业峰会等等。他代表着企业最新的动向的咨询,他做的思考和决定是提前于员工的,而非员工被领导下的执行质问

4.到底150员工,300个文员和管理合理吗?

这个需要该企业综合去考虑,只要创造的利润是盈利的,并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的,人员的配置就是合理的。

反之,创造的利润空间是不足支撑企业发展的,那么就是不合理的。

我们不能凭借一面之辞就去定义一个合理和不合理。

二、智能化趋势发展,生产型企业人员面临缩减的态势

1.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终将会被压缩份额。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靠人工堆砌出来的制造品,而中国也被世界认可为劳动力价廉的代加工厂,人成本相对发达国家是廉价的,但是对于企业来讲,人工成本是昂贵的,其中涉及到社保养老离职等各种问题,效率也是远不如智能化生产线的效率的。

未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被缩减是时代趋势也是一个发展的必然。

2.世界产业竞争:技术和智能化利用率是重点。

面对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潮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以高新技术的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占领国际市场作为基本目标,力争在21世纪取得最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

3.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智能制造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使用高科技智能设备从工厂生产第一线开始向上建造智能生产线,搭建智能生产车间,打造信息化智能工厂,开展智能管理,推进智能服务最后实现整个制造业价值链的智能化和创新化。

这就要求工厂生产线的技术人员需要专业化,而劳动力员工也会削减,人力成本将会被压缩,而作为普通的工人将批量失业。毕竟未来的智能化生产线无需更多人工。

总而言之,一个有实力的产业型企业,人员少并不代表不合理,可能代表着该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高。

三、拥抱变化,与时俱进

面对时代的发展,我们作为员工也要注意去学习,避免被时代淘汰。

1.从劳力工作者蜕变为脑力工作者。劳动力会随着时间,年龄增长,创造的价值会递减,而脑力工作者也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变得更具有竞争力。

脑力劳动优于劳力劳动,不断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2.从基层员工进阶技术工程师。

未来智能化生产线普及,需要的专业的技术性人才,而不是普通的员工,操作工可替代性强。

成为专业的技术人员技术工程师才能继续深造。

3.从普通员工走上管理岗位。

管理是一个企业不容或缺的人才。

管理也是最能靠近接近核心圈的途径,技术不行,管理来凑,努力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未来可期。

我是@若水如意,一个喜欢折腾的女生,解职场,聊生活,欢迎关注。

若水如意


哪个国企不是这样的?我们科室一百多人,下面干活的就十来个,剩下都是办公室的


瞧你那忧郁的眼神


中石化各地分公司都是这样,2000人的公司,一线职工也就800多人,其余的都是大爷。


方草根


合理呀,怎么就不合理了呢?员工150人,管理人员1500人都合理。但是如果放在私企,老板就算是傻子也不会这么干[捂脸]


老黄弟


看到大家讨论的情况,越来越感到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自动化设备增多,一线工人将越来越少,一线留下的工人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那些靠纯体力的工人不好过呀?现在有些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生存堪忧,现在鼓励生的孩子以后可有生存空间。现在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用很少的一线工人,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够全企业的营销员忙碌的了。他们要把产品推销到各个地方没有大量的营销人员行吗?产品要更新换代没有研发人员行吗?所以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一线工人少,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多是非常正常的。不是一线工人养管理人员,而是互养,试想一下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好但卖不出去,能挣钱吗?一线工人你也别抱怨,其实你的工作相对轻松,你没有营销员的风餐露宿,也没有研发人员的绞尽脑汁。你的工作大多数就是处理自动化机器的偶发事故。社会上需要具体工作岗位在急剧减少,余下的那么多闲散人员可怎么办?他们除了消耗自然资源就剩下彼此服务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