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你想要打拼,可是父母想要你應聘教師、公務員等安穩工作,如果是你該怎樣選擇?

字入人心


一、生活壓力方面

許多年輕人在節奏飛快的大城市頂著天價戶口,前赴後繼的奔跑在上班路上,在幾平米大的出租屋裡生活,工資增長的速度永遠比不上房價的速度。但是大城市裡打拼,工資高,機遇多,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實現自己夢想,不敢放棄是許多年輕人選擇留下來繼續打拼的理由。

回老家考公務員,工作體面而穩定,不用擔心下一秒就失業,更不用擔心住行等生活問題,離家人近還可以照顧家人。只是沒有什麼機遇有大的發展,工資也是解決基本溫飽水平,想依靠公務員發達基本是沒戲。

二、個人情感

出去打拼,不混點樣子出來很難再大城市立足,想尋的合適的另一半也相對比較困難,畢竟自己沒房沒車還不穩定,沒有最基本的麵包,又能有多少真愛呢。

回到老家當公務員,隨之而來的生活保障及福利,成為多數人考慮另一半的重要因素。

三、發展前景

職業發展和個人能力是必須重點考慮的,自己能否在一個朝陽行業,在一個發展前景明朗的工資,自己能否站住腳跟,而不是一個可以被隨時替代裁員的員工,是否能在計劃的年限裡實現自己的經濟獨立和自由。

回到老家當公務員,確實是擁有了一個鐵飯碗,但很多人也稱這是一個一眼望到老的職業,自己是否做好了這樣的打算,一輩子簡簡單單。

四、家庭因素

多數打拼的年輕人,和自己的家人分居兩地,一年見一兩面,父母生病也不能在身邊照顧,自己在外面受苦受委屈也只能硬著頭皮的走下去,念家大概是每個年輕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都曾經歷過的無奈。

在老家當公務員自然是沒有這個顧慮,親人朋友在側,逢事說一聲,很快就解決了,陪伴在父母身側盡孝道,簡單而知足。

不管是選擇打拼還是回老家考公務員,這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各有各的好處,每個人的想法也都不同。至於怎麼選擇,關鍵還是看自己,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

古有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不同的環境下選擇的也不同,每一種選擇都會迎來不同的風景,不要彷徨,趁著還年輕,擼起袖子加油幹!


更多詳情,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51職前訂閱號】~(zhiqian51)


應屆生求職網


這個問題,我想很多人都會遇到過吧。

作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工作穩定,安安穩穩的過一生這是他們最想看到的。

但是作為年輕的我們有時候真的很不甘心,不甘心就這樣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工作,不想跟父輩一樣一輩子都生活在自己生長的小城市小圈子裡,對位未知的世界還是充滿好奇心。

有時候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想再去溝通,事情就會好辦很多。

剛畢業的我,曾經父母也是一直逼我考事業單位,但是一直在跟他們周旋,因為一直想到大城市去發展,但是又不好鬧得太僵。所以當時就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找一家外資公司上班,工作還算不錯,但是還是想到大城市去看看,所以在工作的那兩三年,一直在尋找機會到大城市,期間也努力準備了很多,比如在英語這塊一直堅持學,畢竟英語好在大城市選擇的機會會更加多一些。

與父母周旋差不多三年,因為所在公司各方面的福利都不錯,所以他們也沒再逼我考公務員之類的。時間差不多之後,我就瞞著他們把工作辭退了,直接來到深圳,因為工作背景各方面還算不錯,很快就入職穩定下來了。穩定之後才跟父母說明我已經在深圳工作,並且現在工作各方面都還不錯,除了距離家比較遠之外,其他都不差,當父母知道你現在比之前好了之後就不會再說什麼了,除了叮囑你注意安全之類的就是支持啦。

今年是我來到深圳第三年,薪資是之前的好幾倍,視野也比之前開拓了很多,雖然在深圳沒房沒車,但是每天都是活力滿滿,很喜歡現在拼搏的自己~

對於想在外面打拼的朋友們,跟父母溝通時儘可能跟父母呈現你可以做得很好一面,同時也要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你有能力個各方面都做得很好,那麼父母肯定是無條件的支持你的。


蘇木晨夕


我給你說一個我身邊的真實案例。我有一個兄弟,上小學畢業。就在社會上打工。後來通過關係。 去部隊當兵。再後來,轉入士官。應該是三級士官呢。聽說當時的津貼應該有七八千。由於關係。他完全可以再升一級。但是他死活說要回來創業。在部隊上呆夠了。結果按他所願。一次復員補助了二三十萬吧。復員回來後。開過服裝店。開過飯店。等等,都以失敗告終。後來幹過保安。跑過業務。工地當過小工。今年又去江蘇一個船廠打小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然這只是一個案例。


五郎心靈之聲


你知道嗎?風往那個方向吹,草就要往那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偏體鱗傷,我才知道,原來我們都是草。這是電影《艋舺》裡的話,也是我們現實大多人的真實寫照。年輕的你想出去打拼,想要燃燒激情與青春是可以理解的。可畢竟人生短短几十年,愛拼才會贏。如果你的確想出去拼,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1.是否自己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你準備出去打拼,可是父母堅持讓你應聘教師、公務員等工作。離開了父母的庇護,年輕的你又不具備太多的技能和廣脈的人際關係。吃苦,是肯定的。這些都得一步一步慢慢建立,你得多問自己:我真的為我的選擇無怨無悔嗎?就算試錯失敗,我能否回到安穩生活?我真的具有超過同齡人的潛質?我對我的職業生涯規劃清晰可見?

2.是否明白整個社會發現的方向,是否對想要深耕的行業有充分了解。現在的社會不像我們父母輩那代,傳統行業正在轉型升級,新興行業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今年你學會的技能技巧,到明年可能就不太適用於行業本身。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得調整狀態,活到老,學到老,並學以致用。將知識轉化為財富才是你最終目的。

3.資源整合的問題。當代社會是信息高度互通的時代,再難出現倒爺之類歷史人物。一個人再能幹也幹不過團隊。學會整合資源,管理團隊,帶領團隊取得成長是個磨礪心靈的過程。這又恰是你父母讓你選擇體質內工作無法學習到的。

歸根結底,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加油!


南風決


其實這種情況很大學畢業的青年都遇見上述問題,作為家長父母都會優先考慮讓孩子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如過父母是教師可能會鼓勵自己子女去參加教師考試。在青年就業擇業選擇上父母都很操心,許多想法可能與現實相差甚遠,學到的知識與社會需求也有差距。這時候就有一種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感概。參加公務員考試可以說也相當難,甚至說是百裡挑一千里挑一,這充分說明考公務員之難。同時公務員在社會上享有的待遇,和從業的有憂越感,可以說公務員令許多人嚮往與羨慕,也可以說公務員也非常優秀。而除考公務員與事業單位之外,也有許多選擇,包括自己創業。所以無論幹嘛,父母的建議,和家庭的經濟狀況,經驗等也是選擇職業時的參考。除公務員與事業單位之外其它行業,青年人也有自己的理想和喜歡的乾的事,不論幹啥工作,都必須腳踏實地,努力工作,奮力拼博。這樣才會有成績和成就,通過自己的努力,開拓自己事業的新天地,創選自己的美好生活。


WB漢中


就本人來講,剛畢業的時候,我也認為有能力去拼搏去闖蕩,更是見識外面世界的不同。

去北京,去上海,看到更多是學習轉化出來的能力,善於突破的機遇,還有一種失落,感到一種孤單,也有疲憊,在外漂泊難免想家。

我覺得想是一回事,有能力是另一回事。年輕人出去體驗一下,自己更有選擇,不是別人說什麼好就是什麼,用自己的實踐回答內心。

公務員教師可以作為一種後備選擇,當然,每年考試的學生那麼多,考上需要實力和一點點運氣,爸媽養了自己那麼久,不捨得是必然的,他們希望你能安安穩穩的成長是初衷,如果你的選擇能夠讓他們放心,我想無論是出去還是在身邊,給他們更多的安全感,那麼這是一種兩全辦法。


朝偌曦


看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要知道你所負擔的是什麼,在認識到這兩個前提下。你可以去闖一闖,但是給一個你自己能承受的期限,要是時間到了你還沒有任何成就,就聽父母的去做一份穩定的工作,畢竟你還要為父母和自己的以後負責。我現在也是在自己奮鬥中,也跟你一樣,我把我想說的和想做的跟父母溝通後,雖然父母覺的不可行,但是也慢慢會支持我了,我覺的現在不拼一下,怕以後會後悔,年輕就拼一下,就算每成功也不後悔。希望你我都能成功,加油吧!年輕不努力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連日大雨


父母也是好意,不想讓你過的累,希望你有個穩定的工作收入穩定,他們也不用擔心你,可憐天下父母心。你想要打拼,看看自己實力如何,包括經濟上,學識上,以及市場營銷方面,這些可以,你能試試,若不行,還是依從父母做個教師或公務員,在父母眼裡這是“鐵”飯碗。


遠離塵世間


年輕人有朝氣,有理想總想出去闖一闖是正常的心理,老年人有閱歷,有磨練希望安穩也是正常心態。父母總是為了兒女好,父母的意見值得做參考。幹什麼都不容易,競聘教師,公務員也得靠自己努力去爭取,並非隨手可得。兒大不由娘,決定權在自已。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關鍵看自己的選擇是否最合理。


我高興18


可惜我是父母級別的了。確實像我們這輩人是這樣想的多。但就我目前的想法還是看青年人本身的能力和家庭環境,畢竟創業有風險。窮人的子女經不起折騰可以試一試考公務員。富人子弟可以放肆一博。虧了父母養著。說了真話,不要見怪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