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走进孩子的内心?

龙爸的爱


学会和孩子做朋友,试着让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不要说孩子“没用,没出息”之类的话,这会从小让孩子变得自卑,认为自己真的很笨,这些都会造成阴影,对孩子成长不利,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所以要多鼓励并适度奖励孩子,从孩子的口中知道自己是怎样的父母,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变的。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


远方拥有远方


分享下我作为幼儿老师和两个孩子的妈妈,是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得让自己先像个孩子。记得有次在幼儿园和孩子们玩的正高兴,一位家长进来我都没有发现。直到孩子喊我,我才灰溜溜的从地上爬起来。家长很是差异,问我怎么了,怎么满脸纸条。现在想起来真是尴尬。不过孩子们很喜欢我,有时在家里被家长训了,都会跑来告诉我自己心里多委屈。现在二宝还小,所以跟大宝也是成天玩的不亦乐乎。有时候,我还的不停问大宝,游戏规则。大宝就跟个话唠一样,不停给我叨叨学校里的事情。他说的越多,我就能更多的了解他在学校的情况。

给孩子做个认真的观众。要了解孩子,最直接的就是听他说什么,你才能知道他要什么。孩子在给你说话时,要认真倾听。帮助孩子分析和发现问题。同时,让孩子参与家庭聊天,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总是忽略孩子跟你说话,会让孩子觉得他说的事在你心里都无所谓,慢慢的也就不想跟你说了。

想要更多的了解孩子,大人就应该放下身段,做孩子的好朋友,好听众。

关注七七妈妈育儿经验,丰富的育儿经验同你一起分享。谢谢!


布丁妈咪说


每天早上的对话:

“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

“孩子,我们也爱你”

“孩子,我和你妈妈不要求你非要考什么什么学校,只要是你所追求的我们都支持”

我是一个不满19周岁的大二学生,这是我的一位老师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氛围,不知道你们羡慕不羡慕,反正我很羡慕。

作为一个刚成年的人,我可以说开始看着弟弟成长。不出所料,父母对我的态度无一例外的用在了弟弟身上。“态度强硬,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我说什么都是对的,你别说话,听着就行”而我一直以来也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知道我内心真正的想法。

有些事不愿意告诉父母的原因,无外乎是,越长越大了,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敏感话题就多了,比如说早恋什么的,根本不能跟家长提,一提家长就很紧张,还有就是一直强调学习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有些事情,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对父母说了,但是父母一直忙自己的事,不放在心上,然后自己一颗心就沉了,有病那就拖着,有事那也拖着。但是现在上了大学,有些话,敢和父母开玩笑般的说出来了,感觉好了一点,心里为这种改变很开心。

其实能够理解父母的心,有时告诫自己,不要像父母对待我一样去对待我弟弟,但有时就是不自觉的那样做了,家庭的影响真的很重要。父母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无论孩子多大,都必须用心去感知,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要了解孩子所说的事情的前因后果,比如说早恋,倘若孩子谈到了这一点,不要急着结束话题,认真听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要断章取义强硬的结束话题,这样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要针对孩子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没有哪个孩子是不爱自己父母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一定是你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任何一个孩子都期盼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开明像朋友一样的父母,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强硬的父母。

这是我从自身角度说的自己的想法,没有其他的想要说教的意思,看到这篇文章的叔叔阿姨们,希望你们可以想一下我所说的。愿天下的小天使们都可以开开心心。


001号小学渣


我是3岁的宝妈,我一直在学习如何做个好妈妈。每次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跟孩子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要总是俯视孩子,给孩子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孩子觉得你是他的好朋友,他才会对你没有“敌意”!我的儿子每次我跟他说妈妈爱你呦,儿子会立马回答我也爱你妈妈!孩子在成长,我们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所以不要总是以家长的身份去命令孩子!


心念郁可


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有两点要做到

1.要有耐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多学多总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很多时候孩子不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思维行为还没定性定型,家长的行为对孩子至关重要。

因为老人去世的早,一对双胞胎孩子只好自己带。2岁前,我经常教孩子识字数数。卡片是我用烟盒的外包装反面裁剪成四方形,用毛笔在每一张卡片写上数字和常见单字用细线穿起来挂在房间四周。哪有专门的时间陪孩子,都是一边手里忙着活计,一面教孩子识字数数,

2岁后就经常和孩子做认字数数游戏:第几个字念什么?或者随意念个字让孩子们找是第几个字?或者有意念错第几个字让孩子看念得对不对。念对了表扬鼓励,念错了讲故事唱儿歌,那时信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传播途径,只有电视,孩子固定时间看动画片,里面好多情节和主题曲都会说会唱。

3-6岁在幼儿园度过,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一定要在此期间培养好,为上小学中学甚至以后生活影响都很大。上小学后我没有为孩子们早起上学发愁过,他们都习惯了小闹钟。小学作业少也简单,当天作业做完就教如何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小学3年级要学英语,我就在他们上一年级时开始学,那时学习也没现在这么方便,每周一早上8点教育频道有1小时大学英语,多亏我还有一点英语基础,磕磕绊绊跟着学了半年,主要练发音,之后才了解到3年级学英语有配套磁带,这让我很高兴,就向小学毕业的孩子家长借课本和磁带,只要有时间就听,陪孩子做作业也听。所以,孩子们在小学初中高中英语学的都很好。

基于这些准备和习惯的养成,从上初中起我就不再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担心,我和老公生意忙很辛苦,孩子们还常常为我们分担,周日学洗衣做饭收拾家务,令我很欣慰。

2.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里大小事都要让孩子知道。

小时候遇事征求他们意见,他们会笑着说不太懂,爸爸妈妈决定就好。虽然没有切实的建议,但他们会有参与感,感觉是这个家的重要成员,被父母尊重。

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丰富,家里大小事务参与度的提高,孩子们深刻理解一个人对家庭,对生活,对工作的权利与义务,责任与担当。我也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尽量与孩子保持同频,有话题可说。

现在,我和孩子能都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精进,我们彼此信任,无话不谈。

总之,要想走进孩子内心,你一定要从小耐心用心,身体力行,正确引导,你为孩子付出多少,孩子一定会回报更多。


健康是调理出来的


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我认为两个字足够:尊重。

最近看电视剧《小欢喜》,我对陶红老师饰演的英子妈这个角色感触颇深。因为我好像从宋倩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发现我就是这样的妈妈。每当看着英子为了迎合妈妈而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心里特别疼。比如吃海参吃到吐。考试第二名就急着向妈妈道歉,自己有个小秘密被发现的时候,就紧张兮兮的害怕,唯恐妈妈发现自己的秘密。

中国很多妈妈都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却丝毫不顾及孩子情绪做决定,甚至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孩子也这样做。也许这样的妈妈,不仅仅是我,相信很多妈妈都这样,我很早之前也是这样,总觉得孩子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忽略了,孩子才成长了不过五年,而我已经活了30年,怎么可以让那么小的孩子去接受我所有的安排。

后来,我渐渐地改变自己,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管做任何事情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包括买东西,都让孩子自己选,而不是强加于孩子。慢慢的发现,孩子的脸上多了许多天真的笑容,而不是每次见到我,孩子都面目沉重。

学会尊重,总的来说,只有尊重孩子的想法,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涵尧宝贝


家长有心走进孩子的内心,有这样的想法,已经是非常的难得了。因为有好多家长根本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至使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困难。

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好好和孩子说话

好好说话,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好多人做起来,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却很难做到。

好多大人对孩子说话都是命令式的,必须服从。试想一下,如果别人对我们这样说话,我们愿意去服从他吗?

其实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顺着他,他就越好说话,你越是要求他,命令他,他就越不愿意听,甚至是跟你对着干。这一点对孩子来说表现尤其明显。

好好说话,是对一个人的尊重,如果你尊重对方了,那么对方回报你的是尊重。

同样的话,不同的说法,效果会不一样。比如说放学了,妈妈看了一下表都快六点了,孩子还没有做作业,妈妈一急就说:“都已经快六点了,你怎么还不做作业呢?现在还不做,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

这样的话,孩子一听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做作业的心情已经全无了,只是想和母亲对抗了,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是继续拖延,即使是做作业,也是带着愤怒和不满,那他的作业能做好吗?

如果妈妈换一种语气说:“亲爱的,六点了,妈妈怕你完成作业太晚,影响休息。"那么孩子一听也知道该做作业了,妈妈这么善意的提醒,他自然会主动的去做。

只要父母的对我们的孩子好好说话,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对待他,孩子自然能够听得进去。

2、用孩子的思维和孩子相处

孩子的思维既简单又纯洁,没有大人那么多的杂念和后果。

比如说吃饭,如果大人把饭给孩子一次性盛多了,孩子也没考虑自己能不能吃得完端起碗来就吃,还没吃完就吃饱了,吃饱了孩子就不想吃了。

家长就会说,不要浪费粮食,要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我明明吃饱了,你为什么还要让我吃?我不想吃了。

如果有了这样的第一次,家长就要记得下次盛饭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少盛,哪怕他没吃饱,再添饭也可以,不要让他剩饭。也可以下次盛饭的时候,让孩子自己盛,告诉他吃多少盛多少,不能剩饭哟!

大部分的孩子小的时候都有共同的特点:喜欢玩好玩和吃好吃的,有好奇心等。家长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就要投其所好。

比如孩子喜欢唱歌,妈妈想让孩子背诗,于是妈妈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诗编成歌,让孩子来唱,孩子既唱了歌,又把诗背会了,孩子也开心,大人的心愿也实现了。

如果大人有什么想法,可以把自己想到的事和孩子喜欢的事把它连接起来,这样孩子听起来就非常的乐意接受,也是大人引导孩子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愿意走进孩子的内心,这样既可促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又能使大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会感觉到太累,最后还能取得双赢。



我是一位有四十多年教龄的老师,又长期做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打了数十年的交道。近几年又专门负责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的相对多些。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而且是真正的,这是一个很大很深的话题。也是很多做老师的做家长的一直关心的话题。

那么怎么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内心世界呢?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问题。思想上的,学习上的,情感上的,等等不一而足。下面我给大家提几条建议。

首先,你要想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必须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比如学习方面,孩子不想学习的原因很多,有基不好,上课听不懂的;有学习方法不对的;有人际关系不好,或交友不当的;有学习动机不明,没有学习动力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的课,排斥这门功课的。有对老师有成见,不讨老师喜欢,经常被老师批评,师生感情对立的;也有可能是家庭环境不健康,影响孩子的情绪的。零零总总太多了。因此。做老师的,做家长的,你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必须了解学生,知道她不想学习的原因。这样你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我经常这样比喻教育和孩子的关系。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那么当老师的就是制鞋人。目前我们的学校,可以说还是批量生产统一尺码的鞋子。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不能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要。学校要做到完全的因材施教,还不太可能。家长也是制鞋人。甚至有理由比老师更了解孩子。孩子的性格,思维习惯,等等,你更清楚。因此,作为制鞋人的家长。更有必要为孩子量脚制鞋。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一套教育方式,找到恰当的方法。

再次。做老师的,做家长的要理解学生。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看到孩子分数不理想,不爱学习。就焦虑不安,心急如焚。接下来动作就是打骂,口不择言,唠唠叨叨。孩子没考好,成绩上不去,他本身心里就很难受,再加上来自家长的冷霜冰雪,就更难受了。所以要理解孩子的处境,体验孩子的感受,宽容孩子的过失。尊重孩子的人格,接纳孩子的现状。相信孩子是积极向上的,没有哪个孩子最初是不爱学习的。很多时候,孩子不爱学习,自暴自弃,就是家长长期打骂造成的。就像站在屋檐下的孩子,本来孩子还没有被雨淋到,结果被家长用坏脾气的批评指责,一把就把孩子推到了雨地里。结果孩子索性让雨淋个透。他会想,反正我已经湿了,自己没救了,就这样了,破罐子破摔吧。所以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很重要。

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可说的内容很多。不是一篇小文章就能说透彻的。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私信我,我们再具体聊聊。


润心书香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天然的,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从以下几点做起:

三岁之前,亲自养育,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三岁之前,父母尽量亲自抚养孩子,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前三年是孩子的黄金三年,父母亲自养育,才能给予孩子心理营养。

心理学家林文采博士将心理营养分为:无条件的接纳、生命之重、安全感、肯定和赞美、学习和模范。其中无条件接纳、生命之重、安全感在3岁之前做得越好,对孩子成长,对亲子关系的建立就越有利。

  • 无条件接纳: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无论TA哭闹与否,常给予孩子爱抚和拥抱,尽所能来满足孩子。
  • 生命之重:无论孩子多么幼小,把TA当作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来呵护,孩子会因此感觉到自己很重要,也会因此把父母当作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孩子在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李玫瑾教授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幼时是乳母王焦士带大的,由于他那时的身份是皇帝,身边的人对他唯命是从,导致他无恶不作,宫廷里,任何德高望重的老师都劝阻不了他,当他作恶的时候,只有乳母王焦士的话,他才会听得进去。因为王焦士就是溥仪心中的重要他人,对于她的话,他会愿意听。

  • 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在家中,爸爸妈妈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特别是妈妈,照顾孩子可能会因为辛苦而心烦意乱,但尽量不要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不要随意对孩子发脾气。父母的情绪越稳定,孩子的安全感也就会越好。3岁之前,不能长时间与孩子分离,超过10天以上就算是很长时间了。与孩子小分别,也应该跟孩子讲清楚,将孩子交由TA可信赖的人照看。

珍惜睡前时间

晚上睡觉之前,除了给孩子阅读绘本,读完之后不马上离开,陪孩子躺在一起,聊聊天,了解他一天中发生过的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多拥抱亲吻TA。

不做控制型父母

“你不可以这样做。”

“你不能做这件事。”

“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你必须听我的。”

父母如果经常这样子对孩子下达命令,与孩子的关系自然也就越来越远了。不管是多大的孩子,父母要注意自己与孩子说话的方式、语气、态度、神情,尽量做到温和,控制或命令式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关闭自己的心门。


乐欢爸妈


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用3年的时间,研究了两万名青少年,研究发现:能够把日常生活的事情经常向父母倾诉的青少年,较少出现学习成绩欠佳或染上吸毒、酗酒等恶习的现象;多数的事实是,孩子满11岁之前,通常什么都跟父母说,父母总是他们最先想到的倾诉对象。但是从十二三岁到成年的那几年里,情况会变得完全相反,他们会先去找朋友倾诉,然后也许是老师或辅导员,最后才轮得上自己父母。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感觉到,他们已经很难跟10几岁的子女进行足够的沟通。通过众多教育专家的研究和为人父母者的实践证明,以下六种方法是帮助父母消除与子女之间隔阂的好办法。

1、 做一个好听众

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青少年认为坐下来同父母细诉衷肠是一件很别扭的事。而对于父母来说,必须设法让子女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要让家里时时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谈,自然会来找你。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并做一个好听众,而晚饭是全家共聚的好机会。可惜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视。同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如果每天晚饭时肯留心听儿女说话,会让儿女觉得自己受重视,而创造这样的“聆听气氛”会很有效。

2、学会与子女平行交谈

用平行交谈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儿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的反应。所谓平行交谈,即父母与子女一起从事一些普通活动时进行交谈,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这种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而对父母来说尤其如此。几乎从事任何活动都能得到这种相处的机会,例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进行体育活动。一位父亲就很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我常常和14岁的儿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时候我们往往谈起某位老师或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随便聊聊,不是严肃的讨论。我发现儿子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谈话,从这种活动中我也较好地了解到儿子的情况。”

3、 只做顾问不做“指导员”

有时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很好,孩子们也不喜欢,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指导员”,而是顾问——只会细心地聆听,协助他们做出抉择,不是插手来干预他们的事情而是建议他们改弦更张。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干预、批评,孩子不喜欢别人指出他们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更不需要别人教他们如何走出困境。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4、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由父母来控制,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尽量不要擅入他们的房间,不要让他们觉得只有跑到外面才会有这样的空间。一位家长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说:“孩子的房间里常常挤满了他的朋友,他们或谈天说地,或吃东西,或玩电子游戏,虽然经常吵吵嚷嚷,但我觉得这并不要紧,因为只要孩子没有变坏,很安全就行了。”

当代的青少年越来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们往往因此变得感情冷淡、喜欢独处,不肯与父母在一起。有些父母被十几岁的孩子避开或推开会感到很难过,其实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现,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这样对待他们。

5、 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很多专家建议,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或可能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因为把话写下来,你的话就会显得很有分量,一般人会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有一位美国的母亲发现她14岁的女儿已经开始同男孩子约会了,她想向女儿强调性爱可能引起的危险后果,但是每次刚刚开口,女儿就不耐烦地说:“这些我早就知道了。”于是这位母亲就写了封信给女儿,她在信中细说了她的忧虑,还说她知道自己不能对女儿凡事都要过问,然后她把信放在了女儿的床上。女儿一直没有表示收到过这封信,直到三年后的一天,母女俩正在厨房里忙着,女儿突然开口说道,她正在等待那个人的出现,因为“那封信影响了我”。

6、不要无所不问

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曾有一位身为人母的同事,有一天她15岁的女儿回家后就抽抽搭搭地哭泣,但没有告诉她原因。于是她陪女儿坐在沙发上搂着她,过了一会儿,女儿就走出房间不哭了。那位母亲始终不知道女儿为什么哭,但她明白那一天女儿需要的不是自己的提问而是慰藉。几年后母女俩谈起这件事时,女儿已经记不起哭泣的原因,但是她说她记得当时母亲在她身边,而对女儿来说,母亲在身边才是最为重要的。

对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进行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与之进行对话的过程,要不断地重新调整与孩子间的关系,要进行坦率的沟通。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引导者:一个成熟而明白事理、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能够立即伸出双手援助的人。而对于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来说,看着自己的儿女慢慢地成长,并且渐渐地了解他们自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是最大的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