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的處世態度是否有些消極?

憤世的qiaoge


各種節日,詩人陶淵明那種田園隱居生活,肯定是具備一定的那種消極避世的心理。怎麼說呢,按照中國傳統文人的那個價值觀來說,富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還是有一定的那個,那個出事的利益,眾生的價值觀,而不是說消極避世,找個地方把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過自己的田園生活,他就是說,所謂的以收費的飲食生活,還是未出世,這些魔法巾準備就類似於人們找到一個休息的地方,先休息好自己,然後再為自己精力充沛,更好的去服務社會做準備,他是這樣一種失落。所謂大隱隱於市,就是隱藏與那個城市,或者說市井之間,所謂小隱,就是說隱藏於在山林當中,為什麼說了大隱和小隱,他們的差別在哪裡,在於一個心態,還在一個境界,真正的隱士,他是,不會不會自絕於人民群眾當中的,他的所有的,所有的心懷,天下也好,所有的那個,那個濟世也好,它是存在於社會當中,並且利益社會當中絕對不是自絕於人民。


合洛


陶淵明的這種態度,很有意思的是,它還以各種形態出現在其他幾位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身上。

屈原不兼容兩任楚王的昏庸,被啟用時當個寶,不見用時棄如草,流放江畔,借漁夫這個角色,大聲唱出“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格言。

李白納入皇宮,又被拋了出來,借酒狂言“天子呼來不上船。”

杜甫在京十年混不到官職,直到被授予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雖然後來任過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等等不名小官,任職的歷程仍然是曲曲折折,其實,詩人在和體制打交道的過程中處境都很窩囊。 杜甫後來住在成都的草堂,生活困頓,朋友嚴武表薦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所任就是被稱為“杜工部”的那個職銜。這純粹是為了照顧他,結果,沒上幾天班就受不了拘束,婉辭後放了自己的鴨子。

蘇軾幾起幾落,備受煎熬,感嘆道:“但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說明封建專制時代,是和偉大人文精神的創造者有不可避免的衝突。

陶淵明的態度,是其中比較通達的姿態。做不了的不做,但對真善美的追求不能放棄。文人風骨,那是自己靈魂的歸宿和出發點,是與天道同行的君子精神,文學家們的這點豁達,上承孔子儒家的“有為

,融合了道家的“無為,柔韌而隨物賦形,堅定而不苟且媚世。

這不能說是消極的。


熱帶雨林的午後


陶淵明是一個灑脫的人,

陶淵明是一個追求自由的人,

是一個不喜歡受約束的人,

也絕對是一個有氣節的人。



寧願“種豆南山下”,

哪怕“草盛豆苗稀”,

也絕不“為五斗米而折腰”,

絕不為了眼前的苟且而委屈自己。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這不能說是他悲觀消極的體現,

而是他最終找回了自己的徹悟,

找回了最初的那個喜愛和嚮往自由的自己。

徹底想通了之後,

我們的陶大詩人也徹底放下了。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從此踏上了回家的路,

踏上了灑脫和自由的路。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何等的灑脫。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這又是何等的辛勞。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這又是何等的有氣節。

如此灑脫的詩人,

如此自由的詩人,

如此有氣節的詩人,

又是如此可愛可敬的詩人。

如果我們的大詩人當時屈服了,

如果他“為五斗米折腰”了,

那他的仕途肯定不是這樣,

他後來的生活也不是這樣。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但我們的詩人卻“晏如也”。

這是何等的灑脫不羈,

這是何等的淡泊名利,

這是何等的超然物外,

這是何等的曠世情懷。

陶淵明已經離我們而去,

然而他的故事還在流傳,

他的文章還在流傳,

他的人格和氣節更是代代流傳。


夢裡寫詩的人


以下是個人觀點

我覺得這不是一種消極,倒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因為縱觀陶淵明生活的那個時代,社會已經不能給個人提供生存的保障,但是陶淵明依然會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下選擇遵守自己的內心,選擇隱居潯陽江畔。

陶淵明開始他的內心也是在矛盾和糾結之中,他也入過仕途,做過幕僚,可是他終究覺得自己是一隻受不得約束的飛鳥。所以他才會說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也才會入題主所說的世與我相違。 所以他的內心一直在與世俗相爭鬥,不過,老陶的偉大之處就是他敢於去面對現實和理想,而且他還毅然而然的選擇了自己的理想,所以他也敢於忍受不被理解的孤獨,不被世俗社會眼光所理解的方式選擇自己的生活。

所以,陶淵明真的是一個積極的生活者,所以他一直也在不斷的追尋真理,所以他也會說 總角聞道,白首無成。我也一直在覺得陶淵明真的在隱居的生活中找尋自己的真理,他的詩歌是擔荷之歌,他一直在隱居的耕耘生活中得到了滿足,這種內心的豐足又怎麼是消極者所能擁有的。


岶怪先生


每個人都有追去自己精神世界滿足的權利,這並不是消極不消極,而是隻要做了自己滿足了最起碼是對得起自己的


.



197401145206


世人的一切與我的志趣不合,還要駕車出去追求什麼呢?

個人認為陶淵明這樣並不消極,他無法改變世界和世人,至少可以不與他們同流合汙,堅持自己的本心。這只是一種生命的選擇罷了,談不上消極。


亦平大大


陶淵明詩文的理解一定要站在知人論世的角度去思考。陶淵明在這兩句詩中,旨在說明他先前的追求功名讓他違背了心的自由,所以他不再離家追求仕途經濟。他這樣的決定是黑暗腐朽制度傾軋下的不得已,他的這一無奈之舉恰是保全自己心性的當時最佳的選擇。

所以,看似消極,實則是積極而又為人稱道的。


青山綠水入如我懷


當時背景當時因時因事定,應是自然之道!


趙九永


陶淵明的灑脫,自由,無拘無束,硬氣,超然脫俗的精神境界實屬我乃推崇備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