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被譽為田園詩的經典,如何賞讀?

江湖夜雨92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說過,“有境界則自成高格”。作田園之詩並不難,難在寫景狀物之中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和妙語哲思,寫出自成一派的詩意與境界,成為自己人格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外化。陶淵明的這首《飲酒·結廬在人境》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寫景狀物,重在寫意。這首《飲酒》,詩人選取的都是非常普通而常見的景物,

運用白描的手法,將自己追求悠然閒適的精神追求與樸素淡雅的田園生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傳達出守拙歸真和返璞歸真的哲學思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首句即表明詩人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詩人居住在這塵世間,卻沒有感受到俗世的紛擾,耳邊全無車水馬龍的喧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緊接著詩人以自問自答的形式,到處自己精神世界不受世俗干擾的原因。只要自己的內心不被俗世的追名逐利所束縛,縱使身處鬧市,也能寧靜悠然,如同身在方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即使只是在東籬之下隨意地採摘菊花,一俯一仰之間,總能望見那悠然的南山。而這一切,源於詩人自己就擁有那悠然閒適的心態,飽含著詩人對於超塵脫俗精神世界的嚮往與追求。“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日暮時分,嵐氣氤氳,如煙似霧,讓人沉醉。夕陽西下,鳥倦飛而知還,成群結隊地歸向山林。此句看似簡單地描繪山林之景,卻融入了詩人平淡沖和的精神追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樣美好的田園生活,充滿了人生的意趣。詩人陶醉於其中,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境界。此處無聲勝有聲,悠然淡雅、超然物外和返璞歸真的審美追求,已經傳達出來。

品讀這首《飲酒》,猶如品嚐一杯清茶,清淡平和之中,氤氳著一種芬芳,讓人回味無窮。這首詩的字裡行間,傳達出詩人物我兩忘和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詩人運用極其精煉的語言,傳達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哲理與意境。

這首《飲酒》,每一句詩都很經典,尤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僅成為陶淵明沖淡平和與自然淡遠美學風格的代表性詩句,而且成為後世追求返璞歸真和田園隱逸情懷的經典之句。而“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兩句,充滿了詩人唯美而詩意的哲學化思考,言近旨遠,語淺清深。這樣的美學風格和藝術追求,正是元好問筆下的“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也正如蘇軾所云,“平淡,絢爛之極也”。


此箋


大家好我是絕詩妙句言汗青,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可謂是經典之作,那時的陶淵明摒棄了對當時社會的一切不滿,毅然決然放下官帽,選擇歸隱深山。東晉滅亡前夕,詩人寫下這首《飲酒》,借飲酒之作,寫自己的志向,同時也感慨著時間的紛紛擾擾。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家住在人來人往的街道,儘管聽著人世間的喧囂,卻絲毫不會被打擾。倘若問我,為什麼我可以做到這樣,其實答案很簡單,只要你的志向高遠,就不會被這些繁瑣的小事所幹擾。

選一個涼爽的晴天,在那東籬之下采摘開的正好的菊花,抬頭髮現高聳的南山忽然間映入眼簾。傍晚時分的南山環境可真是優美啊,看著雲霧繚繞間結伴而歸的飛鳥,感覺心情十分舒暢。這種生活才有這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表達出來,卻發現語言始終無法描述這人生的真諦。

王國維老師的《人間詞話》曾提出過,陶淵明的這首《飲酒》已經達到了“無我”的境界,也就是超出了人們普遍的三觀,從“無我”的出發點看世界萬物。能把自己寄託在花草間,讓自己也融入這大自然,也就是說自己就是這世間的一部分。只有心境無比開闊,超脫凡塵的能才能寫出這樣的詩


絕詩妙句言汗青


《飲酒·結廬在人境》是陶淵明創作的《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這首詩主要表現出隱居時生活的情趣,全詩寫詩人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看到的山中美景。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詩的內容大致為:居住在眾人聚居的繁華地方,卻沒有煩神去應酬那些車馬的喧鬧。如果問為什麼我如此超凡灑脫,那是因為心靈避離了塵俗那麼自然就會幽靜遠邈。在東籬下采自己喜歡的菊花,轉身無意間見到了南山的美麗景色。當暮色開始降臨的時候,那成群結隊的鳥兒也迴歸深山的懷抱。此時此景不禁讓人感慨人生的真義,想要感嘆一聲卻已無需多言。

讀完全詩,不禁在我的腦海浮現出一幅南山中夕陽下采菊人怡然自得的畫面,讓人覺得渾然一體。全詩表現了詩人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對官場的厭惡之情,看到此時此景,詩人有一種迴歸自然的闊達心態,萬千語言想要說卻無須再說,有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我個人覺得拋開全詩的深層含義不說,只從表面理解其含義,這何嘗不是一種舒適樂觀的生活狀態呢?現在社會有多少人忙於各種事物而忽略了大自然的美景,有時候停下來放鬆一下自己其實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為保持心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會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有趣精彩。


妙哉書道


我先說倆點結論,首先,這個詩大部分人都解錯了,其次,陶淵明這個人真的是很喜歡種地啊。

先把《飲酒·結廬在人境》整個詩抄在這裡。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接下來,我們來解這個詩,或者說叫做鑑賞。


前四句,不能分開,是一個整體。


結廬在人境,廬是什麼?簡陋的房子,茅廬,草廬之類,人境呢?就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塵世間,這裡有鄰居,有雞犬,有煙火氣,而不是那種世外仙山,蓬萊仙境之類的所在。

而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囂,人聲的鼎沸。

問君何能爾?你問我是怎麼做到的啊?

心遠地自偏。我的心放下了,遠離功名富貴了,自然我就返回我的田園了。


很多人解錯,就解錯在這四句,說什麼我住在鬧市,為啥沒有車馬的喧囂,因為我不為名利所束縛,所以我自然能寧靜悠然。完全不對。


那麼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什麼呢?

我把我簡陋的屋舍建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我沒有去避世隱居,這裡恬淡自然,怡人心神,沒有車馬往來的喧鬧,人聲的鼎沸,多好啊,我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告訴你啊,我的心放下功名利祿了,心不含名利之場,情不牽富貴之門,什麼仕途啊,功業啊,全被我拋棄了,我返回我鄉下的家啦。

採菊東籬下:想想看,秋天,一片菊花盛開的田野,或者是幾叢幾叢的菊花盛開在籬下,詩人自己看到了也覺得美啊,於是他想,不如採幾隻裝飾我的書房吧。


悠然見南山:俯身採了幾隻菊花,詩人的內心是歡喜的,這麼多的菊花,不僅可以裝飾書房,還可以裝飾娘子的鬢邊,這樣想著,一絲幸福的笑意爬上了詩人的嘴角,心頭。慢慢抬起身,南山闖進了眼裡,一個見字,把詩人此刻看見南山的驚喜全部表達出來了,詩經說:既見君子,李白說: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就那麼容易就見到了。真的是好啊。


山氣日夕佳: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繚繞。

飛鳥相與還:飛鳥結伴而歸。詩人看著飛鳥,又想到自己了,“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不心遠,不放下功名利祿,我怎麼能置身此景,產生此情呢?


此中有真意:這一切的一切之中包含著人生,生命的真意啊

欲辨已忘言:可是我怎麼能和你說的清楚呢?我想說明白告訴你,可是我已經不知道怎麼拿言語來說它了,我不想說了啊。


這個詩,平淡自然,情在景中,不落痕跡,渾然一體,真是好!

讀這個詩,忽然就想到四個字:風日灑然。緊接著又想到八個字: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吳公子燎


陶淵明是東晉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厭倦官場,隱居田園,著有《陶淵明集》。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飲酒其五全文

飲酒·結廬在人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詞大意:

我住在一個簡陋的房子裡,周邊鄰居很多;平日往來,沒有車馬的喧囂,更沒有隨之飛揚的塵土,一切都很寧靜。假如要問我,為何能這樣呢?我認為,心要遠遠的避開塵囂, 那麼自然而然就能達到幽遠的境地。

在東籬下,我俯下身子,採摘著菊花,慢悠悠的看見了高遠的南山。日暮夕斜,山中瀰漫著縷縷霞煙,幾隻鳥兒都漸漸的飛了回來。這裡邊有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我想要表達出來,卻想不到要怎麼說了。

簡要賞析

這首詩,先描寫了詩人的居住環境,雖周邊人多,房屋簡陋,但是清幽高雅,沒有喧囂,表明了詩人大隱隱於市的情懷,身在江湖,心卻飄在江湖之上,沒有塵土之氣。

其後自問自答,也證實了這一點,只有心的寧靜平和,無論在哪裡都能翩然脫俗。正應了那句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詩人採菊東籬,不經意間見了南山,這一見,是心中的"見",沒有刻意去望,也沒有一見之後的一驚,自然而然,渾然不覺,仿若是從心裡流淌出來的一樣。這時,山裡的暮色和飛鳥的歸還,一靜一動,相得益彰。

詩人好似沉醉其中,翩然悠然,自得而無聲,欲辨已忘言。詩人的心境和自然融為一體,剎那就是永遠。那一刻的悟,是"不悟";那一刻的悠然,是"不悠然"。隨意就好。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悠然寧靜的心態和對大自然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名家賞析

司空圖《詩品》的《含蓄》一篇中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全詩句沒有一字是寫意境的,到意境那就哪裡,就在每一個字的意象裡。

蘇軾《題陶淵明飲酒詩後》雲:“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不經意的"見",見出了真章,見出了神氣。


孤崖青松


飲酒·結廬在人境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一生共寫了二十首,飲酒詩文,這是第五,單獨的看這一首詩時,我們彷彿看到了五柳先生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是何等愜意,何等悠閒,讓人為之嚮往。但如果我們在結合此前的飲酒詩,我們就能觀其心路的變化,看到一位放下一切包袱,追求心目中的青松的隱者。


飲酒·其一

魏晉 陶淵明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在飲酒·其一里,我們能看到一位飲酒沉思作決定的詩人,此刻考慮最多的是:衰榮沒有固定常在的,寒暑有代謝,人的思想隨之變化,我的思想只有樂觀豁達的人才能理會,我將不再持疑,跟隨自己的本心而行。

飲酒·其二

魏晉 陶淵明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下定決心歸隱了,但是現實的殘酷不得不讓人膽寒,好在歷史上還有同樣值得學習借鑑的人,這才讓自己過了心裡的那道坎。都說積善有善報,夷叔卻餓死在西山,善惡如果不報應的話,就不會有人說這樣的話,榮公九十歲高齡還以繩為帶,飢寒更甚於壯年時期,但是人如果不靠固窮守高節,聲名怎流傳百世,因此守節成為陶淵明歸隱的動力之一。

飲酒·其三

魏晉: 陶淵明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

陶淵明歸隱的第二動力支撐點,他認為儒道衰微近千載,人變得自私自利,只顧著追逐世俗虛浮名。一生短暫,快的似閃電令人心驚,如此珍貴的自身,怎麼能去為追逐名利,如此又能有什麼成就呢。

飲酒·其四

魏晉 陶淵明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此時的陶淵明就好像一隻離群的獨鳥,日暮了依然獨自飛,猶豫徘徊沒有固定巢,因此夜夜哀鳴聲漸悲,這時的陶淵明內心的痛苦誰又能知道,想來想去自己還是思慕清遠境,飛去飛來始終未變,我將找到一棵孤獨青松,收起翅膀來依歸,寒風強勁能使樹木凋零,但是繁茂青松始終不衰。既然得此青松寄身,那麼就永遠相依不違棄。佛家有云,人生八苦,最後一苦就是放不下,詩人放下一切所揹負的名利枷鎖,就得到青松得以寄身,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生輕鬆,一生逍遙。


中天月孤流


陶淵明平淡如水,醇厚如酒,為山水田園詩歌之祖,人們心中永遠的男神。陶淵明生亂世,東晉政權搖搖欲墜。那時沒有科舉制度,做官主要看出身,靠推薦。窮人的孩子很少有機會。陶淵明也是官宦世家,父親官居太守,曾祖陶侃曾做過宰相,如果想做官,對於官二代來說,不是難事,他很快就做了彭澤令。可率性,灑脫的他怎能忍受黑暗官場的束縛,適逢州官來巡視,他撂下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天就脫了官服,不幹了。

於是,陶淵明回到家鄉。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一邊勞作,自食其力,一邊讀書。臨清流而賦詩,登東皋以舒嘯。農閒時間看看美景,寫寫詩,唱唱歌,多麼享受,多麼舒心愜意的生活。《飲酒》,就是在這期間寫的,而結廬在人境,又是經典中的經典。原詩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感受陶公高格,領悟無我妙境。

先看一則笑話,一人大霧天氣乘舟前行,突然撞在一隻船上,船伕火冒三丈,是誰這班無禮?正欲大罵,仔細一看,媽呀,對面是空船?頓時火氣消了一半。這就叫虛舟,任你雷霆震怒,我自虛舟前行。這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無我。

你看陶淵明憑空發語,在熙來攘往的鬧市,在喧囂的人群之中,我並不會受到車馬之聲的一絲干擾,該幹嘛幹嘛,內心很平和。何以能如此?還在於修養身心,使之達到沖淡,平和,高遠的境界。諸葛亮說,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都強調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本來有朋友約陶淵明到更加幽靜之處去隱居,陶公寫了這兩句話,算做了回答。毛澤東少年時代也曾在集市上讀書,以陶冶性情。現在,公共場所讀書的人,都擁有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心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詩人到南山自己的花園裡,採菊釀酒,所偶然覓得的佳句。造語之圓融,使人疑為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家仙人所做。清,王國維稱其達到了詩詞的最高境界——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與黃花,碧樹,南山,飛鳥,藍天,白雲渾然融為一體。

詩人摘累了,站起來直直腰,蒼然的南山如老朋友,無意間映入眼簾。蘇東坡贊曰,著一見字,便境界全出。一個自得其樂,悠然閒適的醉翁形象便躍然眼前,呼之欲出。

轉眼間,已夕陽在山,遠山近水,雲氣氤氳。飛鳥鳴聲上下,結伴而返。詩人攜帶著菊花,漫步在回家的小路上。感受到生活的滿足與幸福,這裡的美妙,怎麼能用語言表述得清楚呢?



二,欣賞陶公風範,平凡成就偉大。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陶公是真正的田園歌者,別的詩人都是寫田園之美的,而陶淵明鋤地,躬耕,自食其力,寫的是農桑之事。也只有陶淵明能擺脫物質的誘惑,輕看世俗,甘於淡泊。詩人忙碌在自己的世界裡,耕讀,喝酒,讀書,寫作。他在過自己的日子,做自己喜歡的事,走自己的路。難怪一向孤高,傲視群雄的李清照也視他為男神,自名號曰,易安居士。易安兩字,就取於陶公的詩句,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結束語:陶淵明的這首詩,告訴我們淡化自我,融於自然,才能找到心靈的慰安,生命的快樂,人生的歸宿。

別的詩人都以雄壯,偉大而著名,而陶淵明卻如一股潺潺的清流,靠平凡,平淡,悠然而震鑠古今,流傳不朽。這恐怕與天人合一的大道有關吧!


江湖夜雨92


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被譽為田園詩的經典,如何賞讀?還是學生的時候我也只把這首詩當作田園詩,而今大了,也愈發能夠體味出這首詩的玄學意味。

首先,這首詞的內容: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次,這首詩的大致意境畫像是:

第三、我們來品讀一下白話文翻譯:

我在村子裡蓋了簡易的房子,這裡還有其他村民居住,偶爾有雞鴨狗吠之聲傳來,但是我覺得這裡沒有車子經過的軲轆聲,沒有馬的嘶鳴,更沒有熙熙攘攘的吵鬧聲。

有人問我,為什麼沒有避世而居就可以有這樣的心境?哈哈,那當然是因為我的心已遠離俗世,因此無論我住在哪裡都是在避世罷了!

我在東邊的籬笆下采摘剛剛盛開的菊花,不經意間看到了遠處的南山。

山霧籠罩,日頭西垂,鳥兒們都成群結伴的飛回了自己的巢穴。

這副光景似乎隱含著某種趣味,我想要確認那是什麼,發現自己無法用言語完全表達出來。

第四、為什麼我說它有玄學意味?

詩人居住在人來人往的俗世,卻說自己聽不見熙熙攘攘的吵鬧,他的理由是,因為他的心在遠方。這句話很有意思,猛然一聽有點王陽明的“心學”的感覺,很像唯心主義的常用說辭。但依筆者理解,它還有玄學的體現:詩人說這話時,他實際上是沒有離開這人群聚居的地方,但是這個地方卻成了偏遠的地方,像不像致虛守靜?

再說“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它有兩個讀音。一讀“jian”,意思是詩人抬眼去看,南山才入眼;另一個讀“xian”,意思是南山主動出現讓詩人看見。依實際情況而論,山肯定是一直在那裡,詩人在今天採菊之前也肯定見過了。詩人擅於創造意境,後一種讀音顯然更有意趣,是不是像動靜之辯?

無論是草廬、詩人還是南山,實際上都是寂靜不動的,甚至在詩人心裡亦有亦無。詩人想通過“言”和“象”來表達“意”,顯然最後他沒有表達出來。

玄學在魏晉時期盛行,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這個背景下,玄學的理論成果和詩詞成就早已成為文化界的一種底色,陶淵明不可能不染其色。在陶淵明身上,能看到的是儒家正統的積極進取精神、道家的樂天知命,其特立獨行的風格又體現了魏晉風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粗糧饅頭O


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的志向,怎奈他在官場失意,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攀附權貴,又不願同流合汙,壯志難酬,於是決定辭官歸隱,躬耕僻野,飲酒作詩,開山水田園詩派之先河,留下不朽佳作《飲酒·結廬在人境》。




一、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365年—427年),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二十歲時,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公元405年,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著有《陶淵明集》。公元405年之後,歸隱田園的二十幾年,是他創作的黃金期,其中一首就是《飲酒·結廬在人境》。

二、田園詩的那些事

中國古代的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夫等的勞動為題材。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體後,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詩歌。



三、《飲酒·結廬在人境》賞析

1、寫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2、詩文及大意

(1)詩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大意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3、詩人心境

(1)自由平等

這首詩主要寫了陶淵明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特別是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了多少文人雅士的嚮往,又勾起了多少人歸隱田園的情結。一個人,一座山,半畝田,喝點酒,採點菊花,沐浴著晚霞,遙望著霧氣籠罩的南山,美哉!美哉!整首詩表現了陶淵明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嘈雜世事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陶淵明是一個自由不羈的人,不受束縛,從大家耳熟能詳《桃花源記》就可以看出,他對安寧自由平等理想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心中一直有個田園夢!



(2)孤獨清苦

歸隱生活,在我們看來,不問世事,自由自在,恬靜舒適,無憂無慮。這些只是其中美好一面,歸隱者還要面對現實的另一面,就是孤獨和清苦。陶淵明在《詠貧士其二》中也有寫道:“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傾壺絕餘瀝,窺灶不見煙。”南面地頭裡沒剩下一點可吃的菜蔬,北邊園子裡滿是枯枝敗葉;把酒壺提起來倒盡了殘餘的幾滴酒,已經是灶無炊煙、沒飯可作了。這種狀態實在有點淒涼,正所謂大師滿腹經綸在歸隱,小人爾虞我詐在廟堂,在那個慘淡的時道下確實埋沒委屈了一大批人才。

雖然他歸隱生活很清苦,但他傳遞給後人的大部分還是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嚮往和團圓生活的灑脫和閒適。這也多少給在現實中掙扎的人們給了一絲欣慰,讓他們心中有一個自由平等的夢,心中有點念想,不至於對現實太絕望。即使失去了所有又咋樣,至少我心中還有一個田園:一座山,一間屋,一縷陽光……


煮酒辯春秋


陶淵明的這首詩好像在初中課本就有吧?初中老師的講解估計大家都忘了。作為田園詩派創始人,一生都在詩、酒、田中浸淫的隱士之宗,陶淵明在詩詞史上地位相當高,大抵能和屈原、李白共談。

關於陶淵明和他這首耳熟能詳的《飲酒·其五》的解讀也是比比皆是,我們說一點在初中課堂上老師講不透的內容。

其實五柳先生的詩,真的不是初中生能領悟得透的。他的詩字詞簡單,意義卻極其深遠。就算是天縱英才,十五六歲年紀又如何能讀通他字裡行間的世事滄桑?陶淵明的雲淡風輕都是來自於“千帆過盡”,絕不是僅有聰慧頭腦的少年能理解的。

因為平仄始於唐,在陶淵明時期甚至“四聲韻”也還沒有入詩,所以我們不用看平仄。古體詩,念得順暢,抑揚頓挫就是好詩。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們說陶淵明是隱士,可他並沒有歸隱山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可為什麼我們都認為他是隱士呢?因為他的詩句中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隱士的形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裡就明確點出自己是在心靈上歸隱了。

心靈一放逐,天下皆深山。住在哪兒重要嗎?沒人來叨擾,不與世間俗務發生關係,就算住在紫禁城,也是個隱士。這簡直就是在啪啪打那些跑到終南山裡隱居的人的臉啊。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塑造心靈超脫隱居形象,傳達出自身成功“大隱隱於市”的愉悅感。後面六句進一步描寫隱居後景色以及和自然和諧所達到的境界,說明作者對這種隱居生活是真愛,而這種真愛來源於詩人自身的品性高潔。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的日常生活,偶爾採菊花做茶,採菊的時候,不經意之間就看到了南山。不經意地看到,就代入了內心的喜悅感、輕鬆感。

這種不經意,正是陶淵明的山水景物描寫的特點。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不是有意去欣賞的,而僅僅是不經意看到的。山中的風光,天天都很好,傍晚更加棒,並且有飛鳥到處飛,回到巢穴。

陶淵明的詩好就好在這裡,他的詩不好學也就是在這裡。王維算是學到了一些門道,加上對佛道禪境的理解,走出另外一條路子來。其實他們都是達到了“無我”的境界,他們的詩在對風景、生活的描寫中帶了一絲絲抽離的味道,就好像是賞畫的人,在看著這人世畫卷的雲舒雲卷,與我無關卻表達了我心所想。

這相對於強烈感情帶入的“有我”之境,別有一番意味,也很難做到。因為作品於人,本來就是反映作者的感情和志向,再通過文字來打動讀者。人人都能“有我”,“無我”就更難能可貴。

有我之人看風景,是有意的,帶有欣賞的,或者帶有寄託的目光。

這樣的作品,還有一個孟浩然,景物也是自帶歡喜,沒有寄託的。所以我們說孟浩然就是一個熱愛鄉村生活的莊園主,但他的詩寫景身在其中,自帶歡喜。

而陶淵明完全沒有這些。陶淵明的心和景則是帶有一種疏離感。景色好吧,你好你的,我也是偶爾一見。甚至沒見也沒什麼關係。

他的這種“不經意”貫穿了整首詩。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麼美的景色,好像有些深意在裡面,本想說說,再一想算了。懶得跟你們講,你們自己體會,這種疏離感、不經意的味道,那是已經寫在臉上了。

最後兩句是很明顯的魏晉詩風,也就是玄言詩的尾巴。在玄學風頭正盛的時候,詩作也受到影響,所以在魏晉早期所有詩歌的最後一聯基本上都是講道理,這是玄言詩的特色,一直到謝朓,才慢慢去除這種特點,逐漸為唐詩意在言外做好了基礎鋪墊。所以,我們後來在唐詩中就看不到這種總結式的說理句子了。

但是陶淵明和其他詩人還是不同,他不再說什麼道理,什麼也不說了,一切都在其中,就是不說了。這是一種詩歌走向的進步,雖然沒有完全跳出“玄言詩”的窠臼,但是已經初露端倪,反而更加明白的是表達出他這種懶得講理的意思。我看到的景色是不經意的,我領悟到的真意也是不經意的,我表達出來也是不經意的。

你能不能懂,關我菊花事?

其實陶淵明走的是“山水詩”、“玄言詩”的路子,但他寫的東西大都是身邊的事,眼前的事。而他身居田園,所以人們專門給他一個名詞叫“田園詩”。

要讀懂他這首經典田園詩,那就放下俗事,放下感動,靜靜地去看一下身邊的景色,於不經意之中,我們就懂了他了。

記住蘇軾臨終遺言:“著力即差”。

這種不經意,絕不是小孩子能體會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