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袁隆平让大家吃得太饱”这个梗?杂交水稻出现前后,农民收成发生了哪些变化?

用户1754415071246894


实话实说,杂交水稻的出现确实提升了水稻的亩产量,袁老的杂交水稻为我国的粮食增产确实做出了贡献,但是如果说是“袁隆平让大家吃的太饱”这句话有些言过其实了,不能说因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养育了中国几亿人

首先我国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只能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所以为我们口粮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是袁隆平先生,还有数以万计的粮食科学工作者在不断推进粮食的产量,在小麦育种领域李振生老先生也为小麦育种和产量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再有从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来看,目前国内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只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1%,大部分集中于我国的南方地区。

并且我国近几十年的水稻增产因素不能完全归结于种子的作用,这里也包含着农药、化肥和科技设施以及农田的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即使是北方种植的常规稻粳米品种的产量也从二十年前的亩产500斤增加到现在的近1000斤。

再有,我们也应该了解,杂交水稻的突破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背后是一个团队或多个团队努力的结果,只不过袁老在这方面率先找到了用于杂交稻研发的雄蕊。目前市场上的杂交种子公司也非常多,袁老的隆平高科公司也仅仅是湖南省五大种子公司其中的一个,全国各地杂交种子研究所非常多,并不是所有的杂交水稻种子都是袁老研发出来,只不过他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早,出名比较多。并且杂交水稻的出现也使袁老掌管的隆平高科成为价值187亿的大企业。

所以,我们先不论杂交水稻的口感和质量问题,单从提升产量的方面确实袁隆平及其团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要说“袁隆平让大家吃得太饱”,或是养育了几亿人口,这话就有些夸张了,这对于辛苦工作在农田田地的其他农业科技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如何看待“袁隆平让大家吃得太饱”这个梗?杂交水稻出现前后,农民收成发生了哪些变化?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提起袁隆平,总会想起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诽谤他,每次都会义愤填膺地和对方厮拼,原来总认为这些人都是无知之辈,不值得同情。在现在看来,有必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袁隆平带给中国的是什么,对于农业到底有多重要。


@农耕子 本来就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后来有进入农业学校就读,毕业后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整整33年,亲眼看到当地农业发生的一切变化,对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深有感触,接下来就谈谈个人所经历的水稻种植吧。1980年,我当时只有13岁,依稀记得当时生产队种植的水稻就是常规稻,产量水平也就是400斤左右。土地承包到户以后,自家的水稻产量通过多施农家肥和氮肥,产量达到500~550斤的水平。1986年农校毕业,1987年我为父亲买回了4斤杂交水稻种子,自己亲自育苗移栽和栽培管理,当年亩产达到889斤,县政府还专门组织各乡镇的领导和农技人员观摩,我做了发言,谈了相关技术和产量。此后,通过不断的更换合适的杂交水稻品种,开始利用磷肥和钾肥,防治了稻曲病、稻瘟病、稻苞虫等,1994年,产量达到了1126斤。后来,通过水稻两段育秧技术(旱育稀植)等,产量最高达到1388斤。要知道,我们家的水稻是麦茬水稻,能有这么高的产量,完全依赖于品种的更替和其他栽培措施的综合效益。


可能有些人总会说,袁老培育的杂交稻不好吃,这并不是袁老的错。大米一般分为糯米、粳米和汕米,其中只有汕米的味道最淡,口味去根本没有办法和粳米和糯米相比。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一部分地区,适合汕稻的生长发育,也是中国水稻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区域如今的长江流域极其以南地区都是汕稻,袁老所处的湖南正在这个范围。

杂交稻得益于雄性不育系的突破,改变了原来认为自花授粉植物不可能采用杂交制种的看法,在全世界引起了震动,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名至实归,在后来的水稻育种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袁老其实就是代表了这个群体,其他人也没有必要争论杂交水稻的名次。可是,总有一些人沽名钓誉,想要在杂交水稻领域出人头地,他们的忠实粉丝则以各种理由打压袁隆平的声誉,有些不明就里的人也跟着呼唤杂交水稻只能喂猪等言论。这些说法从另外的角度再次证明了杂交水稻的确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近几年的沙漠水稻、盐碱地水稻和巨人稻等一系列成功,更让有些人如坐针毡,


的确,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说什么饭好吃,什么大米难吃。明白了这个道理,还需要和其他人争论吗?这些可怜又无知的人,等到以后就明白了其中原因。


农耕子


升米恩斗米仇,这就是人性。我国农村每个家庭分下来就是2~3亩田,这是好坏地段都算在内的!哥87年人,印象中小时候90年代家人一起也就是刚能有饭吃,还要兼杂粮,木薯,地瓜之类一大家子才能不挨饿。那时候种田,不光是自己要吃,很大部分还要交公粮,南方水灾普遍,挨卵更是雪上加霜!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上桌吃饭,掉了一颗饭都要捡起来吃点,没少被太公打骂!后来种了杂交水稻,加上我爷做了杀猪公,叔父们长大才慢慢能吃饱!2000年讲的全国人民达到小康水平,纯属吹牛逼,不多讲,犯忌!


独钟金志爱


农业要丰收取决于以下条件:(1)土地肥力(2)优良品种(3)老天爷赏脸(风调雨顺)(4)田间管理、精耕细作。建国后直到80年代,我国工业落后,化肥产量很少,所以粮食总产量低,表现为我国严重缺粮。80年代以后,随着化肥产量的不断增长,加上这一时期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施,粮食总产量在这一时期大幅增长,基本上解决了缺粮问题。刚好袁隆平在这一时间段研制成功了强优势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加上宣传,使人们误以为袁隆平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其实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我国一半多的耕地在北方,水稻只在南方种植,北方种的是小麦包谷。在这一时期,随着化肥的充足供应和大量使用,不光是南方水稻增产,北方小麦包谷也大幅度增产。即使现在,也不是南方都种植袁隆平的水稻,袁隆平水稻的种植范围是有限的,一些省的农户很少或几乎没有种植袁隆平水稻,比如广东潮汕一带。所以袁隆平对我国粮食增产有贡献,但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随着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即使没有袁隆平的水稻,中国在之后的几年也会解决粮食问题。有人可能不服,但你可以作个实验,不给袁隆平的高产水稻施化肥,看看亩产还有多少斤?所以说袁隆平让中国人吃饱只不过是宣传的需要罢了。


地理老师600


袁隆平让人吃得太饱,是不存在的事情。这种说法是胡说八道。看看下面事实:

杂交稻年最大栽培面积二亿亩,也就是说十四亿人,七人共吃一亩杂交稻,能让人吃饱吗?

这二亿亩,是全国粮食总面积十七八亿亩10%多一点。可产稻谷二千亿斤,不到全国粮食总产一万二三千亿斤六分之一。

这二亿亩,是水稻总面积四亿多亩的二分之一,而常规稻也占二分之一。而且,当前杂交稻在逐年减少,常规稻在逐年扩大。

这二亿亩,按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10-15%计算,可增产稻谷二三百亿斤。加工成大米一百二十至二百亿斤,十四亿人分摊,每人可分9-14斤大米。说吃得太饱的人,你算一算,夠吃饱几天!我们剩下的三百五十多天是吃空气吃饱的不啊?或者说这二三百亿斤,够三四千万人吃饱,那十四亿人就有十三亿六七千万人不吃饭在活着是不是?

我们粮食总产一万二三千亿斤,除杂交稻谷二千亿斤,还有一万至一万一千亿斤的常规稻.、小麦和玉米。这三项一万至一万一千亿斤不能使人吃饱,唯独那二三百亿斤杂交稻增产的稻谷够十四亿人吃饱,而且还吃饱到了太饱的程度,荒唐不荒唐!

还有,我国吃饭问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解决的。那时杂交稻才种三五百万亩,顶多增产稻谷五六亿斤,难够当时十一亿人吃一餐。

还有更荒唐是袁隆平解决中国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就是说他不但解决了中国人吃饱的问题还解决了穿暖的问题。那杂交棉花也是袁隆平育成推广的,这么多的化纤厂和毛纺厂都是袁隆平的发明所解决的?

我国吃饭问题的解决是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的。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是大前提。化肥农药以少量供应到充足供应,各种粮食作物品种的改良,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科学种田水平提高等等综合形成的。把这么多的综合因素都不计算,一统说成是袁隆平一个人功劳,是荒唐愚昧极其可悲的现象啊。




科老师1


我以前曾经为袁隆平没有得诺贝尔奖而愤愤不平。后来才知道,诺贝尔奖项中并没有设立农业这个项目。我认为,吃饭是头等大事,无论什么时候粮食都是人类最重要的物质。袁隆平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出了三系杂交水稻,大大的提高了粮食产量,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享受最高荣誉。





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未出现之前,我们种植的水稻为常规稻。就是通过父本和母本杂交(有性杂交)后选育而成。早稻有二九青、广陆矮四号等,中稻有691、科技糯等,晚稻有鄂晚五号、105等等。这些常规稻在没有使用化肥时亩产一般300--400斤,最高产量可达600斤左右。施用了化肥一般亩产700---800斤,最高有1000斤以上。


杂交水稻。我最早接触杂交水稻是1983年,政府分配给每个农户一斤杂交晚稻种“威优64”,说明了可插三分田,很多人不相信,用来喂鸡了。原因是我们通常的用种量一般是每亩20---25斤,这杂交水稻一亩田只需3斤种,而且能亩产千斤,有谁相信呢!不过我信,因为我看过有关农业生产技术的资料,如《一年农事早知道》等,知道有杂交水稻这个东西。所以我用那一斤种栽了一分多田,由于栽插时秧龄已35天,超过了秧龄期,产量不理想,亩产量仅600多斤。第二年政府发了3斤种,我用两段育秧的技术栽培管理,长势非常好,由于这块田在路边上,往来的人很多,谁见了都啧啧称奇,真是人见人爱,亩产竞达900多斤。次年,我们生产队每家每户都种上了杂交稻。证实了杂交稻不仅能亩产千斤,而且还超过1200斤。


大家种植杂交水稻的结果证明,杂交稻比常规稻亩产量要高200斤左右。那个时代我国还贫穷落后,有上亿的人吃不饱,九十年代有人统计还有4千万人吃不上饱饭。杂交水稻的出现,为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吃饭问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杂交水稻走出了国门,并向全球发展,得到了各国人民的一致好评,美国科学院还授与袁隆平院士称号。随着杂交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近几年亩产量普遍达到1400——1600斤,少数田块已达1800斤,有个别超过了2000斤(当然是现收现过秤,没经过晒烤)。这并不是虚报浮夸,而是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




现在有人认为杂交水稻是转基因,对袁隆平颇有诋毁之词。对于这一点我不好评论,只是想表明我个人的看法。下面是本人曾经尝试过育种的具体情况和杂交水稻育种的基本方法,给大家参详。

30多年前,也就是20多岁的时候,我买了本《农作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对水稻、黄豆、棉花等作物育种通过了一番学习和研究,并选出了一些种子,通过小面积试种,虽然受条件的影响(周围500米不能有同类作物)而没有成功,但育种的基本知识现在还记得一些。

杂交稻又称三系杂交,所谓三系指的是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

水稻为自花授粉作物,每一粒稻谷中有雌雄两种花蕊,可以通过自花授粉来灌浆结实。常规稻连续种植两年以上就会出现变异单株(杂种),这些杂种中有的单株具有穗大粒多(约常规稻的3倍),分蘖强,茎杆粗壮,抗倒伏等特点,缺点就是雄性花蕊发育不完善,没有授粉能力,这种单株就叫雄性不育系。如果将它留种单独种植,就几乎全是秕粒,这我亲身经历过。只有用另一种优良的水稻作父本,与雄性不育系栽在一起,一行父本三行不育系,这样育出来的种子就恢复了正常功能,叫恢复系。由于这杂交种只能种植一季,第二季产量很低,为了保持不断的有雄性不育系资源,就必须把产生这个雄性不育系的品种连年种植,保持资源,叫保持系。这些就是袁隆平的三系水稻育种的基本方法。

现在人人都有饱饭吃,国库还贮存了几年的粮食,大家都不必为吃饭问题发愁了。这是农业科学发展的结果,这里面有化肥农药的功劳,也有品种改良的一分子。吃水不忘挖井人,真诚的感谢那些为人类幸福而不断努力的科学家们!!!


开拓的世界491


袁隆平老爷子这样一个好人,一个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受到很多非议。产生这些非议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受到了有些人的“捧杀”。什么“袁隆平养活了13亿人”,什么“袁隆平让人们吃的太饱”,什么“没有袁隆平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我总怀疑,说这些话的人是不怀好意。

中国的农业确实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建国初期的粮食总产一亿吨水平到现在的6.5亿吨水平,在其中有化肥的贡献、水利建设的贡献、杂交玉米的贡献、杂交水稻的贡献、甚至联产承包的贡献。千百个科学家、企业家功勋卓越,袁隆平只是其中的一个优秀代表。


从袁隆平的成就中受益的与其说是生产粮食的农民,到不如说是粮食的消费者。杂交水稻技术的出现只能使最先使用这项技术的生产者受益,他们的产量提高了,收入自然高了。但等到技术普及后,差异化没有了,粮食产量总体水平提高了,生产成本下降了,价格也就随之下降,农民的利润又回到原点,只能等待下一波技术的出现。而粮食消费者在一代一代技术轮番出现的过程中成本不断下降,产品不断多样化。这就是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方式。


种田博士后


这梗纯粹是滑天下之大稽!捧的如此之高难道不怕掉下来吗?先不论他是杂交还是转基因,他把中国人喂的太饱夲身就是伪命题!其它农业专家都干了什么?喝茶、看报、聊天?再说,杂交水稻出现之前,中国人民已从吃不饱奋斗到粮食自给自足了,这期间有他什么事吗?七十年代后,我们己是既无内债、也无外债,自力更生国有余粮的时代。现在把他捧为大神,大有树碑立传之势,但也太夸张了!面对网上有关他搞的是转还是杂的问题,真心希望他能出面澄清,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也不枉一世英名。


老茂805


非常无知。

每次看到此类问题,顿感无名火起。

“袁隆平让中国人吃饱了”“没有袁隆平中国人饿死一大半”……

诸如此类不经大脑的传言,与我们文化中特别迷信权威、神话某个人的传统紧密相关,再加上宣传部门的误导,不良自媒体的有意传播,这种荒唐的论断竟然能大受欢迎,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技术发展过程中确实有过相当大的贡献,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虽有过誉之嫌,考虑到中国特定环境的宣传需要,倒也在情理之中。

但说中国人吃饱了和他有关,则大谬。

看一下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的数据:

截至2017年,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前三位分别是,汕优63¦汕优64¦威优64

威优64是袁隆平完成的,其他两个,分别是福建三明农科所、浙江种子公司完成选定。

毫不夸张的说,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前,除了一部分城市人口和少部分特定人群,中国人普遍吃不饱,生活质量极差。

对此,生于七十年代以前的人,应该都有极深刻的印象,当时物质生活之贫乏,80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可想像。

而这种吃不饱,并非缘自天灾,多数起于人祸。

80年代起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大幅提升。

其次是化肥农药的普及使用。

再次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

另外就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

再加上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人们比较容易看到的育种技术的发展,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育秧水平提高。

多种因素作用,我们的粮食产量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另外,公众特别容易混淆的一个词是超级稻和杂交水稻,这两个根本不是一回事。

简单来说,从种子繁育角度来说,水稻大概分为杂交稻和常规稻。

而超级稻这一说法,是2005年开始,农业部推进的一个农业发展计划,看下图:


看清楚农业部对超级稻的定义,大概意思就是,运用新技术手段(杂种优势)培育出来的,比原来的水稻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抗性更强的水稻,就是超级稻。这是一种类似“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称号,不是一个水稻品种,更不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的专利。

截至2019年,国家评定的132个超级稻,其中既有杂交稻,也有常规稻。此外,有40余个曾被评为超级稻的水稻,因推广面积不达标(相当于销售量不大,市场认可度低),先后被取消超级稻称号,其中既有常规稻,也有杂交稻。


拾字接头


收成没有什么用。土豆。红薯收成更多。

农民想解决温饱,就是多卖钱。

杂交水稻收入远远比不上那些救济作物。

这个杂交水稻如果在清朝。屁用没有。

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没化肥农药,没机械物流。

产量哪怕多个三五斗。还是饿死人。不是说你从南方运大米去北京救灾,得半年。人早死翘翘了。

所以你要感谢大工业,感谢火车,互联网。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杂交水稻每年育种160万亩。种子多少钱?

抬高某个人。可能也不是他的本意。有利益关系的。

这个世界。没什么伟大的。几百亿种子钱,你敢不要了。你是真伟大,但是可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