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在河南省濮陽市城內御井街西側,有一處紅牆灰瓦的院落,門口立有一碑,上書:迴鑾碑。院落之中坐落著一個碑亭,亭內有一座詩碑,這就是著名的《契丹出境》詩,相傳為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所作:

  我為憂民切,戎車暫省方。

  徵旗明夏日,利器瑩秋霜。

  銳旅懷忠節,群兇竄北荒。

  堅冰消巨浪,輕吹集嘉祥。

  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

  上天垂助順,回旆躍龍驤。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迴鑾碑亭

這就是“澶淵之盟”的主角宋真宗趙恆為紀念這次重大歷史事件而作的五言長律。也是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唯一實物。詩的大意是說,我為擔憂百姓的安全,親率戎車到此巡邊禦敵。鮮明閃亮的軍旗,寒光逼人的兵器。鬥志昂揚的將士,令入侵者倉皇北遁。黃河的堅冰代替了滾滾巨浪,輕快的管絃吹奏著勝利的喜悅。兩國友好,邊境安寧,和樂同心,生活幸福。感謝上蒼的保佑,軍隊凱旋歸去。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迴鑾碑

澶淵原為今天濮陽境內一個內陸湖泊的名稱,在唐朝的時候,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在今濮陽設立澶州,入宋以來,俗稱澶淵。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駕崩(野史有“燭影斧聲”之說),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早在936年,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討伐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勢單力薄的石敬瑭為了自保,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請求借兵,答應事成之後,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並向契丹稱子臣。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

耶律德光是契丹的第二代皇帝。契丹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東征渤海國後,班師回國途中,走到剛剛被征服的扶余城(今吉林農安縣)時,突染重病,不治而亡。

耶律阿保機稱帝后,便立了長子耶律倍為太子,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皇帝的寶座毫無疑問應該讓太子耶律倍繼承。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耶律德光

而耶律阿保機的遺孀,也就是耶律倍和耶律德光的母親,太后述律平卻不願意讓長子耶律倍繼位,其原因竟然是耶律倍從小就醉心漢學,不戀契丹習性。

述律平的想法必然遭到了契丹貴族的一致反對,述律平以陪伴先帝為由,不僅殺了一些反對者,還不惜砍下自已的一隻手為耶律阿保機陪葬。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述律平

如願以償做上皇帝寶座的耶律德光其雄心壯志不亞於自已的父親耶律阿保機,為了證明自已皇位的合法性,他急需立下不朽的功勳來堵住反對自已那些人的嘴。

耶律德光遂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大軍,助石敬塘滅了後唐,並獲得了長城內外的幽雲十六州,自此,契丹輕而易舉的控制了防禦中原的所有戰略關隘,使得後來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的時候,趙匡胤還在社會上居無定所,四處流浪)。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幽雲十六州

趙匡胤之死不管是否可疑,按照宗法,其皇帝位應該由其子趙德昭(宋理宗趙昀九世祖)或趙德芳(傳說中的八王爺,宋孝宗趙昚的六世祖)來繼承。而趙光子的繼位打破了中國歷史上嫡子繼承皇位的原則,創造了兄終弟及的神話繼承方式。這種不太合乎常理的繼位備受大眾質疑,同樣,他為了證明其王位的合法性,也需要立下不朽的戰功。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趙光義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乘遼朝新君遼聖宗耶律隆緒初立之機,派三路大軍北伐,志在收服幽雲十六州,最終慘遭失敗,還使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楊業(《楊家將》中的楊繼業原型)陷入重圍,魂斷北國。雍熙北伐的失敗,成為了趙光義一生的恥辱,使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了防禦。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收復幽雲十六州,成為了後世北宋皇帝永不放棄的夢想,雖然自“澶淵之盟”以後,宋遼近百年再也沒有大規模的戰事,但是並不代表北宋皇帝失去了收復幽雲十六州之心,即使到了宋徽宗時期,和金國達成的“海上之盟”,也是為了把幽雲十六州收回。

就雍熙北伐而言,趙光義本就是欺負遼國母寡子弱,當時,遼景宗剛死,其子耶律隆緒才十二歲,而太后蕭太后也不過才三十三歲。北宋原就以欺負後周“母寡子弱”而立國,“光榮傳統”在趙光義這裡得以發揚光大,卻不料,他派了三路大軍連遼國的孤兒寡母都沒幹過。

來而不往非禮也,北宋能出兵北伐,遼國也能揮兵南下。

終於,1004年,遼蕭太后蕭綽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遼國名將蕭撻凜(蕭太后的堂兄弟,是《楊家將》蕭天佐原型)很快攻破遂城,又進攻定州,率軍直撲黃河邊上的澶州,宋朝首都汴梁就在眼前。宋朝朝野上下震動,欲遷都南逃。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唯有宰相寇準力排眾議,主張迎敵決戰,並讓宋真宗御駕親征。(《宋史-寇準傳》記載: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當宋朝將士看見黃龍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軍威大振。而此時,遼軍因深入中原腹地時間較長,供給不繼,遼軍先鋒蕭撻凜又被宋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射中,當天晚上就死在帳中。消息傳到遼國時,蕭太后痛哭不止,罷朝五日,遠征的遼軍士氣低落。

蕭太后早在出兵之前,她已經做好了可戰、可和的兩手準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心同宋朝和談,於是就聽從了降將王繼忠的建議,派人赴入澶州轉達了自己罷兵息戰的願望。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宋真宗

而宋真宗自幼生於皇家,不像其父親趙光義那樣身經百戰。雖然被寇準強拉著到了前線,其實內心還是恐慌的,當得到遼國想議和的意願後,所以當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歡窮兵黷武,願與契丹達成和解,又派出曹利用作為使臣去與契丹洽談議和事宜。

雖然寇準力主趁勝追擊,對敵圍而殲之,然後再乘勝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是,雍熙北伐遺留下來的“恐遼症”,讓宋真宗和眾大臣畏敵如虎,只想媾和。寇準沒有辦法,只好嚇唬使臣曹利用:“皇上雖有百萬之約,但要是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了你的腦袋。”(《宋史-寇準傳》: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曹利用領命去了遼營談判,最終達成協議:宋每年向遼提供歲幣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在雄州進行交付;宋遼為之國,宋真宗為兄,遼聖宗為弟,宋真宗稱嬸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自宋以來,歷史人都罵石敬瑭為兒皇帝,殊不知,宋真宗是“侄皇帝”,這一年,宋真宗,36歲,遼聖宗耶律隆緒,32歲,而蕭綽皇太后51歲。

澶淵之盟後,宋遼兩國長期保持友好往來,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此後一百二十年間,遼宋不曾兵戎相見。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澶淵之盟爭議一直不斷:

積極的一面是,宋朝雖然每年支出了白銀十萬兩,卻還不到用兵費用的百分之一,以極少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不僅如此,北宋每年在邊境與遼國貿易的收益,可以抵下十年支出的“歲幣”。

消極的一面是,澶淵之盟讓北宋王朝產生了一種錯覺,就是認為,錢可以辦到的事,為什麼要動武呢。重文輕武的現象愈發嚴重,造成了“北宋無將”的局面,最終亡國於金國。

澶淵之盟簽訂以後,宋真宗不勝欣喜,即賦詩一首,這就是著名的《契丹出境》一詩。相傳寇準寫了下來,交命人刻於石碑之上,以志其事,謂之“迴鑾碑”,流傳至今。

石敬瑭是個“兒皇帝”,北宋還有一個“侄皇帝”

1945年9月,陳毅將軍揮軍南下過濮陽,賦詩曰:“我行未已過濮陽,駐馬憑弔古戰場。能擲孤注寇萊好,退避三舍晉文強。應知政事先軍旅,豈有築室謀道旁。夜坐對月秋蕭瑟,白楊千樹放光芒。”詩中“能擲孤注寇萊好”一句就是指澶淵之盟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