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你這輩子吃的過最好吃的菜或者主食是什麼?

石頭紀


看到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真沒出息,我腦子裡最先想到的最好吃的是酒席剩菜的大鍋燉。

我覺得酒席剩菜放在一起,用鍋燉了真的很好吃,但是好些年沒有吃了。一是現在生活好了酒席大多都在飯店吃了,剩的菜要麼用人打包帶走,要麼就不要了。三是覺得不是那麼衛生。

但是我腦子想著的味道是小時候農村在自己家裡辦酒席,廚師是請的自己村裡的,肉啊菜啊都是自己去市場採購的,那時組織貧乏,結婚酒席自己村的人隨禮也就30元,50都是關係好點的了,所以吃剩的菜不僅不會扔了還會覺得是好東西,能改善伙食的。

那時候堂哥結婚,是冬天快過年的時候,天氣是三九天特別冷,加上那時農村還是正經的“水泥路”,所以去接親要去的很早。我現在還記的那時幫忙的本家人大清早就起來幫忙為接親做準備,早上掌勺的廚師就把前一天吃剩的菜都倒到支起的大鍋裡,下面的炭火生的旺旺的,鍋上冒著熱氣,下面火呼呼的現在旁邊又暖又香。

等把剩菜熱好了,每個人拿一個碗盛上滿滿一碗,熱呼呼的冒著白氣,手裡在拿一個饅頭,加上天氣寒冷,菜熱呼呼的,想著就要流口水了。那時碗裡大多是剩菜,不是最好的部分,大多數骨頭啥的,但當吃到一塊好肉的時候會覺得很滿足,那時的一碗菜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魚,是雞,還是紅燒肉……哈哈。

碗裡的菜湯熱乎乎的冒著白煙,和寒冷的冬天抗掙著,喝上一口整個身體都熱乎乎的,味道也特別的濃郁,反正回憶起來真的很好吃。

你們吃過這種大鍋菜嗎?覺得味道咋樣?





楊小寨的希望


松鼠桂魚



這是我在2014年清明節前後,和家人去江蘇玩兒吃到的。現在想起來,還是難免意猶未盡。那可以說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松鼠桂魚了。

松鼠桂魚:是蘇菜中的代表作,是蘇州地區的傳統名菜,在江南各地一直將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菜餚,在海內外久享盛譽。這隻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更讓人感興趣的還有聲。當炸好的猶如“松鼠”的桂魚上桌時,隨即澆上熱氣騰騰的滷汁,這“松鼠”便吱吱地“叫”起來,活像一隻真松鼠。據說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就有“松鼠鯉魚”了,乾隆曾品嚐過。後來便發展成了“松鼠鱖魚”。

做菜方面呢,我不會做,也不會形容,給大家引用來看看。

我們去的那家是蘇州的百年老店——松鶴樓,大家要去的時候一定要預定,不然要等著拿號、叫號,我們就是在樓下等著叫號的,這有點小小的失誤。松鶴樓其是蘇州最為歷史最為悠久的正宗蘇幫菜館。


那次,我的注意力基本上都集中在魚上了,可能跟我愛吃甜口的食物有關係吧。愛吃甜口的朋友們有機會一定要嚐嚐啊,真心推薦。後來,在吃幾次松鼠桂魚,都覺得沒有人家做的那個味道了。


生活亦可樂


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菜,是母親做的鹹豇豆和臭豆腐,最好吃的主食是母親煮的土灶鐵鍋飯。

小時候農村只有農曆4月到10月有新鮮蔬菜吃,所以農民就在農曆9月就開始做鹹菜,以備後幾個月的菜荒。母親總是早早地把大陶缸用稻草把使勁搓,然後燒開水泡上一天,再放在太陽下暴曬幾天。等到從田梗上摘回的豇豆,專挑一些細長髮硬的,紮成一把把的,放在曬好的缸裡。鋪一層豇豆,再鋪一層長青辣椒,再灑上一層鹽,用大石頭壓緊,然後加水。就這樣直至缸滿滿的,再用一個大木蓋蓋上。入冬無菜時,一打開缸蓋,滿屋就飄著誘人的香味。缸豆此時色作金黃,香脆中帶著絲辣味,吃一口感覺味蕾綻放,全身的毛孔都打開了,說不出的美味。

臭豆腐是在臘月二十四以後,母親從過年豆腐裡挑出一個最好的,拿菜刀切成一寸見方的小塊。拿一隻竹籃,在籃底鋪上理順的稻草,然後把豆腐塊密密擺在稻草上,再又蓋上一層稻草,再把它吊在伙房火塘的上方。在我們的期盼中,伙房的香味一天比一天濃的時候,母親才取下籃子。母親在灶臺大鐵鍋裡煮上飯,拿只大碗,夾上大半碗毛絨絨的臭豆腐,灑上一點鹽,一勺紅辣椒粉,再加滿米湯,放在飯裡蓋上鍋蓋,用小火悠。片刻之間流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實在抵不住香氣誘惑,我們就在母親的咒罵聲中早早開鍋,乘上一大碗香噴的米飯,撬上一箸臭豆腐,再夾上幾筷鹹豇豆,一碗飯眨眼之間就下肚了。意猶未盡之時,就鏟一大塊金黃色厚厚的鍋巴,在臭豆腐裡醮一下,狼吞虎嚥起來。感覺全身每一個細胞都為之振奮,為之瘋狂。

長大成家後,我們長年在外,母親年紀大了,就不大做這些菜,因為她們不能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後來母親突然去世了,也就沒有機會再吃到母親做的菜。曾讓妻子按照母親的做法做過,可怎麼也吃不出當年的感覺,深覺遺憾。

當年由於經濟條件差,我們在外打工,女兒就讓母親照料,在老家上學。女兒畢業後參加工作,我卻又帶兒子回老家上高中,就這麼陰錯陽差的過了好多年。及至兒子考上大學,我才能繼續打工。在成行之前,特地問女兒想吃老家的什麼,女兒告知要吃老牌的北京方便麵。在鄉鎮遍尋不得之後,終於在縣城老街巷裡找到。當女兒迫不及待打開吃了幾口之後,覺著特別難以下嚥,就棄之不理了。

看著女兒失落的眼神,思緒飄忽的神情,我忽然明白,女兒想吃的是母親從牙縫抅出來的五毛錢買的北京方便麵,是奶奶濃濃的愛!深深的情!!我何嘗不是一樣,想吃的是有母親味道的鹹豇豆和臭豆腐?而今卻只能在記憶中回味,彌足珍貴。

再美的佳餚,終不及融入濃濃的親情,濃濃的愛的方便麵鹹豇豆臭豆腐,令人刻骨銘心。唯有飽含母親味道的家常菜值得回味無窮!值得永遠懷念!!值得珍藏!!!


農在天涯


我最喜歡吃的是麵條,我是北方人,其實在我們老家河南都是喜歡吃麵的。北方人的麵食種類也多,羊肉燴麵,手工拉麵,雞蛋麵,雜醬麵,油潑面,等等很多。但凡事面類的,我都喜歡吃,不怕大家笑話,能隔一天不吃麵,我都想。

我們老家吃飯,都喜歡到大街上去吃,一到吃飯的時候,大家都端一大碗麵條到街上,聚到一起,邊吃邊嘮,有時候說說笑話,還會比一比誰家的面做得好吃,真的是一種別樣的風景。



現在,老家的人少了,年輕人都出去了,留守在農村的老人還是這種習慣,不過沒有一起的那種氣氛了,因為人少了。


我和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我喜歡麵條,因為,我吃別的飯,真的感覺吃不好,哪怕中午不吃,晚上,也一定會再補一頓。對於我的這個習慣你怎麼看?我是繁陽阿甘,喜歡我就關注我,歡迎評論!


繁陽阿甘


我是南方人,我記憶中最好吃的一道菜是黃糖粑粑,我也不知道它的學名是什麼,因為在我記憶中,我可能只吃過一到兩次,也沒有在其他地方吃過這種小吃。

先說一說它的製作過程吧,我們過年農村老家都會用糯米,還有玉米用機器弄成粑粑,,等它稍微幹一些就可以做湯圓了,第一步就是把這個糯米粑給它揉好,加水揉搓車成做湯圓時就差不多,然後用菜油煎,煎成像手指那樣長,那樣粗的,煎到五到七分熟,兩面金黃,就可以到一點水剛好能沒過這些粑粑,把水燒開,放入黃糖,等到黃糖完全融化,糯米粑也煮熟之後就可以撈起來吃,有一點類似於紅糖餈粑。

因為過年的時候,一般糯米粑就只用來做湯圓,然而這種方法就很少做,我們家也偶爾做一次,我記得我有一次就是在我過生的時候。我的家人基本上都去其他人家坐席了,因為我過生那天剛好是正月,當時家裡面只有我奶奶陪我過,然後他就做了這個黃糖粑粑,我當時覺得好好吃啊。

哪怕是我長大之後吃過紅糖餈粑,我也覺得比不上黃糖粑粑好吃,每次在家裡面我都不想去弄它,因為過程有點複雜,再加上每次吃我都會想起我奶奶,所以這種味道就一直藏在我的內心,我的腦海裡。


關於戀愛那些事


我是北方人,喜歡吃麵食,最喜歡吃餃子,覺得吃餃子天天吃不夠,就像現在,一個禮拜最少吃一次,冰箱裡少什麼,都不會少了餃子,每次都會多做一些,放到冰箱裡,喜歡吃羊肉白菜的,牛肉蘿蔔的。韭菜雞蛋的,韭菜蝦仁的,白蘿蔔豬肉的,等等,

餃子還可以放到電餅鐺裡,煎一下,做成煎餃,剛出鍋的煎餃美味香脆可口極了,吃餃子少不了醋汁,碗裡放上醋點上幾滴香油,在放點麻油,那真是人間美味,

還有過年的時候,大年三十,必須吃餃子,如果大年三十不吃餃子就像沒有過年一樣,餃子像金元寶一樣的形狀,代表著吉祥如意。我最愛吃餃子。





木娜拉麗


韭菜雞蛋餡的水餃。從我記事起,家裡再困難大年三十中午和初一早晨要各吃一頓水餃的,水餃鍋裡還下有炸的丸子,印象是三分之二水餃,三分之一丸子,水餃餡是蘿蔔的,帶很少很少一點肉(有兩年沒肉,摻的熬過油的油渣子)。年三十中午的水餃煮好自家不能吃,盛幾個供神靈和先人後,便一碗一碗地送鄰居,自家吃的是鄰居送來的,也就是說,年三十中午吃的是百家餃(當然也有丸子)。家家的水餃餡差不多內容。我說的韭菜雞蛋餡水餃是在一九六四年春天裡。那天我家從生產隊菜園裡分了把韭菜,俺娘用一個雞蛋摻點玉米麵(從玉米糝裡篩的)攤成餅剁碎和韭菜一起調了餡,餃子皮是高梁面摻榆樹皮面做的(非常筋道)。那餃子是真好吃,好吃的我一輩子都忘不掉,只要條件允許,每年新韭菜下來我都要包頓餃子吃。成家以後,直到現在,我一說饞了要改善伙食,家裡就知道要包韭菜雞蛋水餃,而且主食材只這兩樣,什麼蝦仁鮁魚蝦皮的都不能摻。俺娘也愛吃,但是歲數太大胃消化不了,只吃一個兩個的,然後看著我吃。我想我也有吃不下的那一天。


彈琉璃球的人


我將終生迷戀媽媽包的餡餅。

母親生於民國18年,幼時家貧,沒什麼好吃的,多用粗糧包餅,比如玉米麵、豌豆麵等包豆餅楂、菜乾等。所以現在的精細白麵到她手中便十分聽話、柔順。

母親的韭菜餅堪稱一絕,餡幾乎大同小異耳,唯其面不類常人,稀、軟,柔得彷彿綢緞似,揪一團置手中,順著手指縫就往下淌,可母親就能令它服服貼貼,還包餡極多,形象也好,團團圓圓,薄得像包著翡翠的紙片,而且韭菜餡填滿邊邊角角。因為面極軟,吃起來便有柔柔的感覺,有嚼勁。其實,最大的密訣就是要提前三四個小時和麵,讓面悄悄餳著,它就比較馴服。

母親擅長包餅,也愛包餅,並將此作為“禮物”贈送他人。青菜、酸菜、黃菜、馬菜乾等等鮮、幹之物皆是母親的拿手好餡。

她還鍾愛冬季包酸菜羊油餅,用炸好的羊油調餡,皮薄餡多的麵餅鍋中打個番,便兩面油漉漉的金黃、薄脆,特別誘人,需乘熱吃,伴之以稀粥可也。


玄真子桑


對於這個問題,我還真的靜下心來考慮了一下。不怕你笑話,我覺得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菜就是一碗菠菜湯;吃過的最好吃的主食就是一個熱乎乎的饅頭。

我生於一九六九年,家在魯北的一個村莊。小時候家裡窮,當然不光是我家裡窮,大家家裡都窮。平常的日子,一日三餐很少做一個菜。記得那時,平常就飯吃的,最多的是醃的鹹菜。還有的時候,能夠吃到一點蝦醬,再就是自家做的豆瓣醬。啃著蔥蒜吃飯,也常有。特別是在冬天,是沒有時令的蔬菜可吃的。

平時到了趕集的時候,集市上售賣蔬菜的也少得可憐。一般人家,除了有紅白大事或者招待親戚朋友,不得已需要購買蔬菜,人們是很少購買蔬菜吃的。

當然,生產隊在每年秋天會給各家分幾顆大白菜。這幾棵大白菜,也捨不得剁了炒菜吃。更多的是把菜幫子醃製起來當鹹菜吃,而裡面鮮嫩一些的部分要留著到過年的時候包餃子用。

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吃上點蔬菜呢?大概也就在波菜成熟的時候。因為菠菜的產量比較大,價格比較便宜,自然在集市上賣的買的人就會多一些。記得那時,母親會從集市上買一些菠菜回來,用大鍋炒一下,加水煮熟了,給家裡每人盛一碗,還會給鄰居送一碗。大快朵頤之時,那個香味兒真的讓人難忘!現在想起來,彷彿還會聞到那菠菜的鮮香。

記得那時,家裡的主食應該是玉米餅子,在我們老家叫面子。另外還會吃一些蒸熟的紅薯,我們叫地瓜;或者煮一些曬乾過的地瓜乾兒;還有就是把高粱用碾壓過,煮著吃。這些應該是當時的主食。那時,小麥真得不是主食。因為沒有足夠的小麥可吃。能不能頓頓吃上饅頭,是那時城鎮和農村家庭的明顯區別。

每年麥收的季節,則是最享受的時候。因為只有那幾個月能吃上一個熱乎乎的饅頭。一個熱乎乎的饅頭,咬上一口,那種香味兒真是沁人心脾。但是,生產隊只能給大家分很少的一點家小麥,一頓飯不可能都讓你吃饅頭。肯定要雜著剛才提到的面子啊、地瓜乾兒啊等等一起吃。能吃上一口饅頭就是我這輩子感覺吃的最好的主食。吃口饅頭,對於那個時候的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

所以,靜下心來想了想,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的確是做了實事求是的回答的。時代不同了,我們都過上了好日子。在基本的生活需要上,我們都可以挑肥揀瘦了。可在我的心裡,最好吃的真的就是那一碗菠菜湯和一個熱乎乎的饅頭。




人性智慧


作為南方人我覺得最好吃的主食是‘米飯’,菜當然就是我們的特產‘臘肉’了。記得小時候在外面玩累了,沒有什麼零食可以吃,所以回到家就跑到灶邊,然後起鍋燒油,炒一份簡單的油炒飯,如果發現有雞蛋的話,就炒一份蛋炒飯,香噴噴的炒飯,然後撒上一些蔥花,再拌一點辣椒,那種美味的感覺!吃上幾大碗都吃的完,大人們總是說我是牛肚子,其實啊!是炒的飯太好吃了!

‘臘肉’啊!以前老家就有‘無臘肉不過年’的說法,所以小時候吃臘肉都是在過年的時候,或者殺年豬以後,剛殺的年豬肉掛起來,燻上幾個月,等到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拿出來吃,臘肉做起來很麻煩,因為燻的很黑,所以要洗好多次,皮也要燙!但是洗好切成塊下鍋後,那種香味簡直整個村子都能聞到,嘗一口‘油油的、香香的……,那種美味讓人回味無窮……無論在外多遠,故鄉的‘臘肉’,故鄉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