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平均工资三四千元,小学,初高中补习班时薪约一百五,甚至更高!为什么?

大漠无尘1


西安的平均工资三四千元,小学,初高中补习班时薪约一百五,甚至更高!为什么?

需求决定价格

因为补习市场或者说课外教育这块市场是“市场经济”,它的发展、定价等等是受买卖双方的作用而进行调节的。

事实上大都数人也都学过——当“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会下降,而当“供小于求”的时候价格则会上涨。

那么题主说的这个问题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呢?

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关系的。

当学生或者说家长们的补课需求很强的时候,对于机构而言顺势涨价也就很正常了,尤其是那些老牌的、比较有实力的机构,原本就“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再涨价也是会班班饱满的。

而作为机构,不管他们是如何宣传自己的,其本质上还是要以盈利为目的的!

而当先不管是西安,全国各地都差不太多的,而且越是大城市、越是经济发达城市这种情况就越为突出。

关于这点,相关的“产业报告”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搜来看看。

成本增加导致价格上涨

如上所说,机构是要盈利的,所以追求利润率是必须的。

比如现在的暑假,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机构会推出各种优惠活动,有的甚至恨不得一节课的钱就能够上一个暑假班。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更多的吸引生源。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学生不“续报”的话岂不是白费了?

这里面其实就存在一个很多热你都忽略了,但是却真的是在很多机构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一厢情愿的认为学生都是反对补课的,但是他们可能想象不到的是,大多数学生其实只要能去听几节课真的就会喜欢去学了……


2、为了保证讲课质量和效果,机构会聘请、培训优秀的教师来上课,而越是优秀的机构教师其待遇也是越高的,在一些非常大牌的机构里,年薪百万的教师如果说不是很多,那么数十万的比比皆是。

3、教育市场本身的门槛其实并不算高,最麻烦其实是“生源”,而如果一位老师名气有了,那么他的生源也是不会缺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或者人来合作的话这些老师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或者自主创业或者跳槽去另外机构。所以这也会导致用人成本的增肌。

……

所以如果是一家真的想做大做强的机构你会发现:孩子哪怕就算是去上一节“体验课”都有可能被吸引去报名上课,更不用说低价送你一个假期的课呢(一般10-15节)。

但是当这家结构已经有了足够的名气和稳定的生源之后,你就会发现这种优惠活动也就减少了甚至非但没有还可能会涨价。

“平均工资”的本身并无太大意义

有个东西叫做巴莱多定律,其实就是“二八定律”。

在财富上20%的人掌握80%的财富……

那么其实在教育上又何尝不是呢?

别说是一个课时150元了,只要你教的好,只要你的名气大(这两者可以各自独立),那么1500也有人上你信吗?

这就是现实!

你要知道,这些机构提供的教育我们说好听的叫做“教育服务”,但是你要搞清楚他们服务的对象是谁——是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利润的!

所以你上不起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上得起的人会来上就行了,而且你知道吗?当那些上的起人来上的时候往往就会逼着另外一些人也“不得不”来上……

这就是所谓的“剧场效应”。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承认教育机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但是我也不得不说他们也的确给很多父母们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对正常的学校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在生活中的很多家长他们对于“教育”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的,而机构恰恰利用这点可以制造很多的“教育焦虑”、“教育恐慌”,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学霸”宣传误导一些家长错误的判断——以为学霸是他们培养的;还会制造比较经典的对学校教育影响深渊的“课上不讲重点”的这种误导……

所以,我在这里还是提醒一下诸位家长: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绩,只是单纯的依赖机构或者学校都是白费的!你永远你要记住,只有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孩子自身努力的情况下孩子才会获得好的成绩。机构,从来都是工具而已。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其实原因很简单。

众所周知,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

西安关中是我国最典型的“马尔萨斯陷阱”存在地区。

纵观历史:

1、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

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2、果然,民国18年,陕西西安关中地区再次发生大饥荒。

民国十八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大饥荒,又名“民国十八年年馑”。

陕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称为饥年,两料未收称为荒年,连续三料未收称为年馑。

实际上民国十八年年馑从民国十七年就开始了,据近代大量史志和报刊资料记载,民国17年(1928年)陕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麦歉收,秋未下种,冬麦亦无透雨下播。民国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严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泾、渭、汉、褒诸水断流,多年老树大半枯萎,春种愆期,夏季收成不过二成,秋季颗粒未登,饥荒大作,草根、树皮皆不可得 ,死者日众、殍满道旁、尸腐通衢、流离逃亡,难以数计。

长安、武功、凤翔、扶风、乾县、岐山、眉县、兴平、咸阳、临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阳、宝鸡、陇县、澄城、淳化、长武、褒城、礼泉等县为重灾区。全省940余万人口,饿死者达250万人,逃亡者约40万人,有20多万妇女被卖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东等地。


用户67724358697


西安经济太落后,生活压力相当大,房价到是高的离谱


用户9070225344271


都是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所恶害!人人所需,超市场行为,只有价格来调节!


正义与担当


就是为了让穷人的孩子上不起补习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