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應用試點:監管沙盒已開 相關企業人才“吃香”

近日,2020年央行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工作會議中強調加強金融科技研發和應用。貫徹落實金融科技發展規劃,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監管基本規則體系,做好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

而早些時候,央行金融科技委員會在關於2020年重點工作會議中更是重點強調,應健全金融科技監管基本規則體系,著力打造包容審慎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會同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組織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引導金融機構運用科技手段賦能金融提質增效。將金融科技產品納入國家統一推行的認證體系,以標準落地實施為手段,強化金融科技安全與質量管理。不斷優化移動支付生態體系,進一步提升支付便民利企服務水平。積極推進數據治理,加快“數字央行”建設。

那麼,央行是如何推進有關金融科技的工作呢?馬克思曾表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近日多地開展金融科技應用試點便是央行深入佈局金融科技的重要舉措。

為什麼要實行金融科技應用試點?

據移動支付網瞭解,早在2017年5月25日,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金融科技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曾表示要加快推動金融科技應用試點。

李偉表示,當前金融科技的創新與偽創新魚目混珠,為了準確把握創新實質,避免抑制真正有價值的創新,應用試點是很好的途徑。開展金融科技應用試點,不僅可以幫助創新主體、低成本高效率驗證創新效果,還能充分激發創新活力。引導需求迫切、影響面廣、普世性強的創新。開展應用試點,如基於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金融風險防控,基於生物識別的身份認證和交易驗證可以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為金融科技發展打好基礎探索新路。

多地開展金融科技試點:強監管為主旋律

央行辦公廳等6部委辦公廳近期聯合下發《關於開展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工作的批覆》,原則同意北京市、上海市、重慶、福建省、山東省、四川省、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陝西省等10個省(市)申報的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工作方案,試行一年。不過由於部分省市並未公開其試點內容,移動支付網僅統計已公開數據。

目前,北京市金融科技試點項目審批通過46項,位居十個試點省市地區之首。其他如浙江省有35個項目被納入試點、福州有26個項目(含工商銀行總行申報的8項項目)被納入試點、四川有14個項目被正式納入試點,而其他省市暫未對外公佈其通過審批的試點項目數量。

雖然部分地區官方並未公開發布金融科技應用試點佈局,但並非毫無金融科技方面的進展,如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旗下首個金融科技子公司便早早“駐紮”深圳,此前據《財經》記者報道,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試點項目有望在深圳等地落地,從側面肯定了深圳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高度發展。

金融科技應用試點:監管沙盒已開 相關企業人才“吃香”

在上表中可以發現,監管是各地金融科技應用試點重點強調的方面。如北京、上海兩地都提出了提出了監管沙箱的概念,而監管沙盒的存在是為了讓金融科技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試錯”,減少重大風險的產生。

近日,北京公佈了監管沙箱試點的重要進展。1月14日,央行營管部發布消息,對6個擬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應用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金融科技應用試點:監管沙盒已開 相關企業人才“吃香”

在央行營管部披露的名單中,第一批入選應用包括:基於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微捷貸產品、中信銀行智令產品、手機POS創新應用等六項應用;涉及的10家試點單位中,包括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銀聯、度小滿、攜程、百信銀行、寧波銀行、小米數科、京東數科等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機構中既有國有大行也有城商行,既有銀行也有金融科技企業,以及清算機構。入選應用以產品形式居多,涉及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API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眾所周知,在2019年,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API等新興技術是應用在金融領域的典型技術手段,而多家銀行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開放銀行的興起、互聯網巨頭紛紛“脫”金融向科技等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整個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但正因為各家機構為了搶佔市場制高點爭先推出的一系列技術方案並未與金融業務進一步磨合,從而導致偽創新、為創新而創新等現象產生,甚至出現大數據安全、網絡洗錢多發等問題。

另外,在各地加強監管的背景下,探索監管科技、完善金融風控、制定金融科技標準也被提上日程,成為推進金融科技應用試點的重要環節。

當然,雖然強監管貫穿著整個金融科技應用試點,但是這並非否定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進步。

金融科技企業成“香餑餑”:給地又給錢

目前多地金融科技應用試點中已取得多項成果,其中如何支援金融科技企業成為了各地多次提及的重點。

北京市副市長殷勇曾對外宣佈,目前北京已聚集金融科技企業總數超過100家,實現年收入近千億元,且未來仍需加大金融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同時,青島官方也表示,目前已建立“青島金融科技中心大廈”並已投入使用,引進30多家金融科技企業和機構,入駐率超過90%,並籌建中國區塊鏈生態聯盟、青島金融科技聯盟等組織,引進賽迪(青島)區塊鏈研究院及易貨雲區塊鏈等相關企業,另外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領域方面,已引進建投數據科技(山東)、大快搜索、芯海源信息科技、商湯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企業。

各地除了積極引進金融科技企業,還在解決本地中小微融資上下功夫。如福建省科技廳牽頭申報“福建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項目目前已試運行,累計投放“科技貸”19.82億元,累計服務科技型中小微企業274戶。而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下稱“央行上海總部”)更是在《關於促進金融科技發展支持上海建設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導意見》中表示,鼓勵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有效運用區塊鏈等新技術,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為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服務,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小結

總而言之,金融科技應用試點總體呈現出的監管層態度已很明晰:支持金融科技創新,但並非盲目支持,監管金融科技發展,但並非完全否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