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波波沙冲锋枪,弹鼓设计使其名噪一时,二战后为何惨遭弃用?

寫哯茬


这个问题呢,不是简简单单单弹鼓设计什么缺陷问题,实际上,这属于一个利弊都有的问题,在冲锋枪采用弹鼓虽然会获得大弹容量,但是也带来了体积和重量较大等问题,在作战当中不是非常的实用,作战当中,弹容多虽然会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有时不是非要这么大的,只要弹容量就可以解决问题。

从综合考虑来说,二战后期,苏联发展的新款冲锋枪就改采用的是弹夹,更为重要的是,二战之后,人们对步兵武器产生了新的认识,出现了中间威力弹。在这种背景之下,使用手枪弹的波波沙自然不再受欢迎,在战后裁军的背景之下,他快速被淘汰并新一代的武器代替。


麦田军事观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弃用弹鼓具体如下:

第一,弹鼓故障率高。

为什么当年各国冲锋枪甚至轻机枪都主要采用弹匣,而不是装弹更多的弹鼓或者弹箱?

难道各国枪械大师都是傻蛋?

当然不是了,因为弹匣供弹是最可靠的。

以弹鼓供弹为例,故障率是非常高的。

对于供弹系统有个常识,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就是:越复杂的就越不可靠。

弹匣就是几根弹簧而已,为了供弹流畅很多还采用直弹匣而不是弯的。

相反,弹鼓结构复杂,有些故障很正常。

供弹时,弹鼓首先是弹簧力通过托弹器推动内圈枪弹,同时带动活动盘以及外圈枪弹一起转动,从而使得外圈枪弹首先供弹。其次是当外圈枪弹全部供弹完毕后,弹鼓上的活动盘被卡住,不能转动,这时内圈上的枪弹在托弹器的作用下,按照顺序逐一被送到进弹口,等待进弹。

看看,复杂不复杂?

在实战中,只要用到冲锋枪就是近战,非常危险。如果你的枪卡壳,你基本就九死一生了。

第二,弹鼓太重。

我国仿造的50冲锋枪,就没有采用弹鼓,而是使用35发弹匣。

这倒不完全是考虑卡壳问题,还有弹鼓的重量问题。

弹鼓容纳71发子弹,大家算算单单子弹就是什么重量。

毛子身高力壮,士兵平均身高超过1米7。

我中国士兵力量不如毛子,身高也较矮,不适合使用这么重的弹鼓。

波波沙射击时,必须一手托着弹鼓。而弹鼓重量太大,这就严重影响持续射击的稳定性。

第三,AK47淘汰了波波沙。

波波沙相比德军的STG44自动步枪,其实早已过时。

现代战争绝大部分战士不需要专业冲锋枪,而需要自动步枪。

因为冲锋枪只能覆盖100米内的火力,自动步枪最大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0到400米,两种枪都可以在近距离扫射,用于近战。

所以,自从AK47诞生以后,波波沙很快被淘汰,那个弹鼓自然淘汰的更快。


萨沙


波波沙冲锋枪,杀伤精度好,弹药量大,方便携带。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步兵轻武器。

但是在战争当中,也暴露出很多缺点,射程太近,手枪子弹威力太小等等。而且,在二战爆发以后,M-1卡宾枪,M-1半自动步枪,STG全自动突击步枪的大量出现,都让冲锋枪变得非常尴尬。

无论半自动步枪,还是自动步枪,在实战当中的表现都不是,冲锋枪可以比拟的。特别是1946年,苏联开发出SKS半自动步枪,也就是我国的56式半自动步枪。战斗射速35-40发,精度高,射程远,威力大,操作轻便。

可以杀伤400米距离敌人,而冲锋枪只能杀伤几十米到100米距离敌人,而且精度还更低得多。二战结束以后,苏军就在很短时间内淘汰了波波沙冲锋枪,大批量换装SKS半自动步枪。

随后又在1949年开始大批量换装更先进的AK47自动步枪。从性能上来说,AK47对波波沙冲锋枪形成了绝对的碾压优势。

就是在我国,从1956年开始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以后,也随着产量的提升,全面淘汰了波波沙冲锋枪,53系列步骑枪。全面进入半自动步枪时代,同时班长副班长可以装备AK47的国产版56式自动步枪(我国根据习惯称为冲锋枪,实际上是自动步枪)。


深度军事


波波沙为何能够在二战中名噪一时?原因无非是波波沙的持续火力性能出色,采用可装备71发子弹的弹鼓,相当于弹夹的两倍装弹量,这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士兵换弹夹的次数,提供持续的火力输出,增加了交战时己方士兵的存活几率。

还有就是波波沙简易却不失精干的整体设计,当时波波沙的零件,大多采用冲压铸件,生产方便,可以及时弥补战时损失。全枪总共只有87个零件,在紧张的战时保养简单,即使缺乏保养,也不会产生大的使用问题,可靠性能非常高。

在苏德战争期间,红军同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争夺战,尤其是进行了近乎惨烈的巷战。在巷战中,火力输出时间长,枪身短小易操作的波波沙,自然受到了士兵的喜爱。波波沙超强的持续性火力,更是给与了苏军士兵更强大的生命保证。

而受二战当时的条件所限,双方士兵厮杀,往往不会超过150米。当时步枪有效射距几乎全部超过500米,但是士兵能射中100米以外的目标,就已经非常厉害了,而波波沙就刚好有效覆盖了100米以内的距离,对于士兵 的需求刚好满足。

最后一点就是苏德战争前期,在德国的偷袭下,苏联军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兵力和武器装备都严重缺乏,所以只得大量招募新兵。而当时的栓动单发步枪,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保证精准度。但是使用波波沙就不需要了,只要会扣扳机,朝着敌人的方向泼子弹就可以了,2秒钟就能打完一个弹鼓,就很好的弥补了新兵射击准确度不高的缺点。

而波波沙遭到苏联军队的弃用 ,当然是因为有了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AK-47自动步枪。紧张的卫国战争结束,一切战时被迫采取的行为和标准自然要被弃用。新兵不会在没受到严格训练的情况下就投入战场;加装光学瞄准镜的枪械使士兵的视距更远;新式自动步枪在火力强度和火力持续上又有提升。而冲锋枪作为一种战时应急装备,被弃用是自然的了。

不过虽然波波沙被苏联军队淘汰了,但是其作为援助出现在第三世界国家,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也大量装备,并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所以说一款枪械的成败与生存情况,还是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不再需要这样一款冲锋枪,淘汰他也是自然的。

以上为狼君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与我讨论。


狼君历史


波波沙冲锋枪的弹鼓设计,使该冲锋枪的弹容量可以达到71发,因为重新装弹的次数大大降低,大大方便了士兵,也加强了冲锋枪短时间内的火力输出,波波沙对标的德国标志性冲锋枪MP38-40冲锋枪弹容量只有32发。

在苏德的巷战中,波波沙冲锋枪力压德国冲锋枪。

(MP40冲锋枪)

今天,纵横就跟大家讲讲苏联波波沙冲锋枪,然后再分析一下,二战结束后为何会被苏军抛弃。

苏德战争中,苏联为何会大量制造波波沙冲锋枪

二战之前,主流枪械主要分为机枪、步枪和手枪,随着战争形式的演变,装甲坦克、火炮的进步,步兵作战距离明显缩短。各种枪型都进行了发展,机枪由一战前的重机枪,发展出轻机枪和通用机枪;而步枪为了增强活力,先后出现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等枪型。

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介于步枪和手枪之间,还缺乏一个过渡,冲锋枪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德国闪击西欧,苏联攻打芬兰的过程中,冲锋枪发挥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芬兰的M1931式索米冲锋枪给了苏联当头一棒,随后苏联经过研发制造出了波波沙冲锋枪。

(M1931式索米冲锋枪)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的冲锋枪在巷战中横扫苏军,使得苏军将领强烈要求给部队配备冲锋枪。

1942年开始,苏军开始大量制造波波沙冲锋枪,在制造冲锋枪的时候,采取了金属冲压技术,将波波沙冲锋枪的零件用钢板冲压成形,再加上焊接和铆接技术,由于波波沙冲锋枪结构简单,可以短时间内通过劳工完成组装,并且大规模生产。

除了战争形势的需要外,当时苏军扩充的军队大多没有经过训练,而波波沙冲锋枪相对来说,操作简单,上手快,尤其是给新兵无脑突突。

在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了超过六百万支波波沙冲锋枪,而德军在二战中生产的冲锋枪才一百万支,战争后期,苏联常常整个师装备波波沙冲锋枪,专门负责打巷战,近距离冲锋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

以1942年为分界线,1942年之前苏军一个步兵班的火力配置是配备一挺轻机枪,两把冲锋枪,剩下全是步枪,而到了1942年,武器换装,除了一挺轻机枪,剩下全是冲锋枪。

二战结束后,曾立下大功的波波沙冲锋枪为何会被弃用

波波沙作为一款具有时代意义的冲锋枪,更多的是为了苏德战争而诞生的,只有超大规模的陆地巷战才适合波波沙冲锋枪,苏德战争结束后,也代表着波波沙冲锋枪的使命完成。

相对来说,波波沙冲锋枪的弹鼓设计易吃土,供弹口部位易变形,而波波沙冲锋枪相对于后流行的突击步枪来说,存在诸多缺点,首先是射击距离短,威力不足,射击精度低,枪械粗糙等等缺点。

苏联由上千万的军队裁撤成三四百万,当然需要追求枪械的先进性。

二战后期德国研发的StG44突击步枪,想要用这款枪全面取代步枪、冲锋枪,然而因为德国当时已经是秋后蚂蚱,没有完成换装。

德国枪械一直引领世界潮流,德国研发StG44突击步枪,苏联随后也进行了跟进,1947年面市,1949年定型,最终研发了AK47突击步枪这款神枪。

相对于AK47突击步枪,波波沙冲锋枪根本就没有任何招架能力,AK47结实耐用,故障率低,威力巨大,造价低廉,后来成为世界各国争相装备的枪械。

因此,尽管波波沙冲锋枪名噪一时,生产规模超过六百万支,但是在作战环境的改编,更新型的枪械诞生后,只能是被苏联抛弃了。


史论纵横


只是冲锋枪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已。

冲锋枪这种东西之所以大行其道,本身就是步兵突击战术中对自动火力的要求与全威力步枪弹难以长时间无依托全自动射击之间的矛盾所带出来的产品。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西线战场,交战双方

的步兵突击战术普遍是炮兵火力准备——前沿步兵进入攻击出发阵地——堑壕火力支撑点以重机枪火力掩护——步兵分队上刺刀后向敌军前沿阵地发起密集冲锋——夺取敌军前沿后转入白刃格斗。但是接下来,步兵的扩大突破口、清理堑壕、向二线纵深发展进攻往往会苦于两个因素——一是重机枪阵地难以移动,因此步兵分队的发展进攻往往会立刻陷入无火力掩护、自身又掉进敌军纵深火力支撑点火力覆盖的窘境中;二是堑壕清扫时空间狭窄,各种杂物很多,长度很长的老式手动步枪容易勾住挂住,而较慢的射速也不便于瞬息万变的近战。二者结合起来,带来了两个东西——一种是使用全威力步枪弹,但是可以“扛在肩膀上跟着步兵分队突击”的自动步枪,也就是后来的步兵班组一级的伴随支援火力轻机枪,比如法军后期装备的怪模怪样的“绍沙”式轻机枪;另一种就是使用后坐力较小的手枪弹,可以由单兵手持,十分便于在堑壕、房屋等狭窄区域实施近战火力压制的“自动手枪”,也就是所说的冲锋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的精锐“风暴突击队”就大量装备了MP-18型冲锋枪,并同装备手动步枪的步兵分队实施混合编组,在“皇帝会战”等攻势中,深度实践了自动武器广泛参战的步兵突击战术——冲入第一道堑壕后由冲锋枪手扫荡堑壕并扩大突破口,炮兵徐进弹幕掩

护射击掩护步兵分队向纵深扩大战果。这种相对较新的作战形式在一战后期的战场上取得了良好效果;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苏、德两军不仅面临着装甲突击中近战火力压制的问题,还面临着城市争夺战中房屋争夺的问题,因此各种冲锋枪不可避免地也被大量投入战场。诸如德军的MP-38/40冲锋枪,还有苏军著名的PPsh-41冲锋枪。尤其是波波沙冲锋枪,其弹鼓可以携带71发子弹,且射速极快,近战火力极为猛烈,几乎相当于一支手提式机枪,受到红军战士的广泛欢迎,就连纳粹德军都曾经下发过手册,教会自家士兵怎样使用缴获的波波沙,可谓双方都爱的战斗利器。

但是,随着战后中间威力步枪弹的逐步投入使用(尤其是以苏联的B43型短弹与美军的SS109子弹为代表),加之步枪设计水平的逐步提升,步枪不再是难以单兵长时间自动射击的武器了。战后苏军很快

就推出了“可以自动射击的步枪”——AK-47突击步枪,而北约方面也连续推出了可以半自动射击,也可以自动射击的FAL、G-3等使用全威力步枪弹的自动步枪,美军在M14项目上挣扎了好久之后,也终于换装了M16/AR15型自动步枪。在这种情况下,冲锋枪可以自动射击的优势不再凸现出来,而它威力小、射程近的劣势又被自动步枪的优势比了下去,这种情况下,冲锋枪很快就脱离了正规军单兵武器的作战序列,除了少量装备给战车驾驶员或飞行员等技术兵种,逐渐成为警察或者特种部队使用的装备了。


军武次位面


很多人都知道波波沙冲锋枪用71发的弹鼓,但是有谁知道汤姆逊冲锋枪也是有弹鼓的,而且用的还是100发的大弹鼓,这种圆盘型的大弹鼓还是别人玩剩下的技术。而大弹鼓也成为波波沙冲锋枪标志性的特征,但大弹鼓的波波沙冲锋枪是41型,之后还有个用弹匣的41型改,而且也还有波波沙43型,供弹具使用41型改的弹匣,而且将木制枪托改成了可折叠枪托。而世界各国的冲锋枪用过弹鼓的后来都改用弹匣,这说明弹匣的优势比弹鼓的优势大。


大弹鼓除了子弹多以外啥优点也没有,不仅重量大,而且圆形的外形不方便携带,在换弹鼓的时间明显也高于弹匣,而装弹时也有这样的问题,而波波沙名噪一时并不是因为它的弹鼓设计,而是枪支本身的设计,不仅零件少,而且大量采用冲压工艺,制作简单,耗费的时间、资源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性能不好,相反,它的高射速以及使用7.62口径的托卡列夫手枪弹使得它的后坐力非常低,在近距离扫射时完全可以压制德国的MP38/40冲锋枪,以至于连德国人都喜欢用缴获的波波沙冲锋枪,后来还特地将缴获的波波沙改成能发射自己9毫米手枪弹的版本。



而冲锋枪诞生于一战,崛起于二战,但也在战后没落,有趣的是开启冲锋枪时代和结束冲锋枪的时代的居然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德国的枪械专家雨果·施麦瑟,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实用型冲锋枪MP-18,而德国著名的的MP-38/40冲锋枪也同样出自他的手,而他在1944年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使用中间威力弹的STG-44突击步枪。而战后随着突击步枪的出现冲锋枪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甚至一度消逝,不过现在还是有不少军警在使用冲锋枪。
美军缴获的STG-44步枪



中国装备的05式冲锋枪,50法弹匣,可装消音器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有AK-47还用波波沙,这是蠢呢?蠢呢?还是蠢呢?

AK-47不但比波波沙威力大射程远,重量还比波波沙轻

PPSH-41空枪重3.63千克,使用7.62×25手枪弹,初速488m/s,有效射程150米,AK-47空枪重3.47千克,使用7.62×39中间威力步枪弹,初速715m/s,有效射程350米,有了AK-47,傻子才用既笨重,威力射程又低的波波沙。

突击步枪的崛起将冲锋枪赶出了步兵战斗武器的行列



作为战斗武器,威力射程不足的波波沙被AK-47之类突击步枪吊打,作为治安和自卫武器,笨重的波波沙又被短小精悍的MP-5(重2.5-3千克)这类现代冲锋枪吊打,不淘汰等啥?

笨重的波波沙也无法胜任像MP5这类现代冲锋枪作为自卫和治安武器的用途


DDG的老船坞


弹鼓设计也是波波沙冲锋枪送命的一个关键点,二战之后,根本就不是波波沙冲锋枪的天下了,二战中,德国人开发了突击步枪,苏联人自然也不甘人后。

波波沙冲锋枪被弃用,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1946年定型SKS,1947年定型AK47,苏军在班组火力上大大提升。AK47在1947年定型,1949年开始列装苏军部队。后来也是一直在改进,AK47逐步列装,波波沙就是逐步被淘汰。相比较波波沙,AK47精度要比波波沙高很多,射程也比波波沙要远。


其实,波波沙冲锋枪被淘汰,并不是一个个例,这是主流趋势,冲锋枪是必然要从军队中淘汰出局的。原因就是,冲锋枪局限性太强,无法适应多种环境的作战。而完成这个的就是,冲锋枪的射程太近,冲锋枪的有效射程最多200米,你在三四百米的距离上遇到敌人怎么办?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了,不是一天两天了。二战时期,栓动步枪的有效射程都在400米之上,而冲锋枪的有效射程在200米以内,中间这200-400米的距离上,就有很大的火力空缺,200米之外的火力都差不多。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德国人推出了使用中间危机的突击步枪去弥补,射程够远,精度够高。

再看题目中的这个弹鼓,毛病其实就一堆了,苏联人偏爱弹鼓、弹盘一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其实也都是没办法的一件事。弹鼓在作战中,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太重,影响机动性,用着就不方便。而且故障率高,你就看那子弹在里面怎么排列的就知道了,不光故障率高,装弹还麻烦。应对火力持续性不够,完全可以通过换弹匣的方式来解决,非得拎着那一个大弹鼓,也是比较难受的。




冲锋枪最初的设定,就是为了弥补栓动步枪火力不足,而如今有了高射速的突击步枪,冲锋枪的存在意义就降低了。波波沙冲锋枪被淘汰,也仅仅是大环境下的一个缩影。如今,冲锋枪在军队中都很难看见了。


军武文斋


波波沙冲锋枪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苏联在30年代大清洗中,失去的不仅仅是大量优秀的部队指挥员和军官,还有武器设计中的创新意识,因为幸存者多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人,他们对于一战中的主力手动步枪非常迷恋,当时冲锋枪作为新事物,还不是很成熟,被全盘否定。

但在苏芬战争中,苏军引以为傲的乌拉冲锋败给了芬兰的索米冲锋枪,黑压压的集群冲锋是后者的绝佳目标,最终小小的芬兰让苏军吃了大亏,伤亡达80多万,这给了自我感觉尚可的苏联以当头棒喝。面对德军大量装备的MP38/40冲锋枪以及日益迫近的苏德战争,研制一款能迅速大量装备的可靠冲锋枪变得十万火急。

要完成应急生产任务,冲锋枪的制造工艺不能太过复杂,必须要适合战时简易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性能还要与对手接近,不能弄根烧火棍,这个严苛的任务交给了什帕金。

斯帕金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有一句名言:“要使某些事情变得复杂是非常简单的,但要使它变得简单将非常复杂”,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就是:简约而不简单。并非科班出身的他,不易被陈旧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能透过花里胡哨的表象,一眼看清事物的本质,他设计的冲锋枪就是当时苏联的最佳选择。

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唯一的选择是采用全新的工艺, 且枪械的主体只能是便于大规模生产的冲压件,只要把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一分为二,即可得到两根PPSh-41枪管(二者的口径都是7.62毫米) ,这可是经过精密测算的,既加快了生产速度,又充分利用了庞大的库存,可谓匠心独运。除枪管之外,其它主要零件可在汽车修理厂由不熟练的劳动力使用非常简单的设备生产。波波莎堪称大规模生产的设计典范,它虽然并不精密,但耐用可靠,这种特别适合轻武器的设计思想对苏联军工有深远影响。

最终,PPSh-41冲锋枪的诞生距卫国战争爆发仅有6个月,幸亏苏联警醒的还算早,要是拖到苏德战争还没有冲锋枪可用,苏联将会蒙受更加惨重的损失,甚至真能亡国,要知道强大的德国绝非芬兰可比。

除了上文提到的长于应急生产,波波莎一个鲜明的优点是其强大的火力输出,采用71发圆形弹鼓,理论射速900发/分,堪比轻机枪,省下了换弹匣的时间。这从侧面反映了,相比突击性,苏联更注重持续的火力压制。有了这么大的待射弹量,不用再随时注意弹匣余量,也不用时刻留意周围地形,寻找掩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波波莎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

但波波莎的缺点更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弹鼓不好使,它运作时依靠旋转的内部拨弹轮将子弹推送至供弹口,这决定了它易吃土,且很难清理,供弹口部位易变形,且弹鼓是圆型的,不好持握,不像弹匣那样可以用手握住。装弹需要配合专门的压弹器,如果没有压弹器就只能手动压弹了,这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弹鼓要推动这么多弹药需要很大的簧力,手动压弹压到最后的时候还要同时推动里面的子弹,非常费劲。

第二就是它太沉了,其整枪重量是二战冲锋枪中最重的,空枪质量就有3.64千克,装备弹鼓以后全枪5.4千克。这让持续射击的士兵容易疲劳和引起射击动作变形,尤其在行进间射击和蹲姿射击时。

我国仿制波波莎的50式冲锋枪很好的克服了这个缺点,为适合东方人的体格,50式换成了35发弹匣,并采用了合理的战术弥补了由此导致的火力持续性下降的问题,将冲锋枪手分为两队,轮番射击,其中一队子弹用完以后,就会换另一队来射击,用完子弹的这一队就躲起来换子弹,火力压制和使用弹鼓的效果是一样的,并且弹匣换弹的速度比弹鼓的要快,还不容易出故障。50式在地形复杂的朝鲜战场发挥了巨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所谓的火力不足恐惧症。

志愿军士兵和50式冲锋枪

第三是它射程太近了,波波莎冲锋枪发射的是7.62×25托卡列夫手枪弹,枪管长269mm,初速488m/s,有效射程只有150米,冲锋枪本质上就是加长了枪管的连发手枪而已。而AK47用的是7.62x39mm M1943中间威力步枪弹,枪管长415MM,初速710米/秒,有效射程400米,二者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突击步枪出现后,冲锋枪不再适合大量装备,仅局限于在视野很受限制的巷战和丛林战中使用。

总之,波波莎之所以在当时声名大振,是因为它最适合当时苏联二战时的特殊环境,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战争结束也意味着波波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