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失败”事件发生后,经过千年探索,一些人经过不断探索,把真正失败的原因归结在了中国人身上,认为中国人应该负全责,你怎么看?

血魔-Ticks


世界第九,亚洲第一,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描述,可是,这是真的吗?

一、吨位   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优于中国。   

请注意,首先这句话中指出,当时从吨位上看,位居世界第9位的是整个中国海军(包括4支舰队),而不仅仅是北洋水师。而在甲午海战与北洋水师交手的则是日本联合舰队,即全日本海军的所有军力。

二、吨位


  从以上的2张表格中对比可以发现,北洋水师除了“定远”和“镇远”2艘七千多吨的巨舰外,其余10艘舰船排水量全在3000吨以下。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除了“赤城”、“千代田”、“比睿”三艘战舰外,期余9艘战舰排水量全部大于3000吨。

而且军舰航速18节以上的,中日对比更是达到了2:5,你跑的都没别人快,怎么突进,怎么位移。

三、火力

 装备的大口径火炮数量比较(150mm口径以上),中日之比42:43,日本占优。  

 装备的速射炮数量比较(120mm口径以上),中日之比0:97,日本战压倒性优势。

 北洋水师普遍装备的是克虏伯150mm后膛炮和210mm后膛炮,射速为1发/分钟,“定远”和“镇远”的305mm主炮射速更慢,每3分钟才1发。  

 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150mm和120mm速射炮射速为8~10发/分钟。
四、弹药储备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所携带的弹药只有半个基数,其余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代替。对日本人最有威慑力的“定远”305mm主炮,当时居然只有3发榴弹,前后主炮各1发。

这次打个鬼,你打不了别人,打中了又不炸,对面炸你一下,你就扛不住。

1891年中日舰队互访,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管带刘步蟾已发现日本战舰性能优越,建议从速购置新型战舰和速射炮,结果嘛,都懂。

那些说,军队不行的人,这样情况你来吧,完全碾压式的战争,怎么能赢。

如果清政府,继续购买和升级军备,弹药充足。日本早就回家打鱼了


今天我们吃什么


难道能怪别人?日本人当时没钱,买的船小,装甲很薄,把钱花在了主炮上,要口径大,为的是对付定远镇远两船,实战中打了一天也打不沉两船,可见定远镇远装甲之恐怖,反观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舰主炮一炮即可击沉任一日舰,但是竟然只携带了几发开花弹,携带的是大量演习弹和穿甲弹,穿甲弹还都打到人家水线以上,在射程比日舰远,先敌开火的情况下,无一命中,可见北洋水师完全没有训练。那他们在干什么呢?走私,甚至走私鸦片,作为中国的国防力量,竟然为了钱做涂害国人的事情,烂到根了。根在哪里?北洋水师正是李鸿章大人把控的,所以说李鸿章是国贼名副其实!都说清政府没拿钱出来,所以打不过日本,其实拿钱出来一样打不过,你炮再厉害打不中有毛用?拿钱出来大部分也要进到李鸿章的腰包。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水师注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再强大的军队,也经不住腐败的腐蚀。中日两国建立海军都是请的英国教官,日本礼遇有加,中国在李鸿章的支持下羞辱英国教官,英国教官愤而辞职,因为英国教官管理严格,不许士兵和军官走私,嫖娼,聚赌,挡了北洋水师的财路。历史上的长崎事件,正是英国教官力主对日开战,才逼的日本人低头,之后就被清除出了北洋水师。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很多人分析数据是没有意义的,意淫而已,日本舰队在海上搜寻北洋舰队要与之决战的时候,各国武官都认为日本是自杀行为,因为他们知道定远镇远的装甲无法被日舰击穿,一场你打我我没事,我打你一拳你就死的战争,被北洋水师打成了千古耻辱。责任在谁身上呢?


imex


这个问题确实是人的问题,但是和海军将士们无关,因为海军将士们已经用战斗证明了他们的忠诚、勇敢和专业,而且他们的战斗不仅让他们的敌人肃然起敬,就连观战的美国商船船员都感慨不已。

来远舰后甲板基本被少干净,钢梁也严重变形,但是来远舰依然开回了旅顺,被拍照美国人称为奇迹。

向日军发动决命反攻的北洋海军陆战队战士的忠骨,他们被日本人誉为开战以来最嚣张的中国军人,300多名战士除了少数几名泅水逃回刘公岛之外,大多数壮烈牺牲,伤兵不愿意被俘受辱,用刺刀剖腹自尽。

至于北洋海军阵型的问题,这也没有什么指责的地方,因为北洋海军受利萨海战影响,军舰基本上是按照船头对敌的思路设计建造的,训练的也是船头对敌的乱战。所以,北洋海军排成夹缝雁行阵是基于现状做出的战术选择,并没有任何问题。

利萨海战奥匈帝国海军排成横队击败了意大利海军

所以,受利萨海战影响的北洋海军也排成了横队,而且雁行阵的好处是各舰可以发挥最大的火力,因为北洋海军各舰基本都是在船头方向布置大口径主炮;再就是保护阵中排在队尾的弱舰。更何况,夹缝雁行阵更考验海军官兵的配合以及驾驶水平。

而且,在指挥上也不存在问题,因为丁汝昌在战前根据乱战的特点下达了三条命令,即:

横队;

各舰随旗舰运动;

各小队、姊妹舰相互配合。

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本来就是两舰为一小队进行乱战。而且,丁汝昌作为海军提督并没有太多的军事指挥权,他的任务更多是督战以及激励士气,并带队冲锋,因为丁汝昌没有进安全的铁甲堡,定远伤再重也没退出过战场。

相比之下,伊东佑亨指挥得日军全程玩错旗语,而且伊东祐亨在指挥上也让观战的桦山资纪不满,越过伊东祐亨指挥部队。再者,丁汝昌负伤之后也不进入铁甲堡躲避,伊东祐亨被打的吓破了胆,挂出了不管旗。

在命中率方面,北洋海军也明显高于日本海军。根据马吉芬的记录,日本海军命中率为12%,北洋海军命中率为15%;而且,北洋海军大口径主炮命中率为5%,这个命中率在当时只有英国能打出来,日本海军为0;更何况平远主炮命中率更高,十中三,这在当时就是奇迹。

而且日本海军战舰多次被北洋海军重创,而且北洋海军将士们炮术特别出色,命中部位基本都在水线、船舵、烟囱、炮位等要害部位,至少四艘敌舰被重创。

松岛被打的最惨

那么北洋海军为何会失败?我们可以看看硬件上北洋海军差在哪。

第一,缺少炮位和速射炮。北洋海军各舰基本都是利萨海战之后建造,这一时期的军舰普遍特点就是在船头布置大口径火炮,火炮射速慢,而且炮位普遍偏少,尤其是缺乏速射炮。因为速射炮是在19世纪90年代出现,引领了这一时期的海军革命,海战战术从横队重回纵队。日本海军在战前疯狂扩充军备,而北洋海军从1888年成军之后再未更换过战舰,除了国产的岸防舰平远。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大东沟海战中日参战各舰舰炮情况,日本海军参战各舰一共120位,北洋海军只有57位;在速射炮方面差距更大,日本海军有76位,而北洋海军只有致远级两舰装备了10门速射炮。日本海军装备最多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一分钟五六发的射速,而且炮位也远多于北洋海军;北洋海军的老式舰炮射速五六分钟一发,这个火力密度就已经很不成比例了。

第二,北洋海军各舰严重老化,部分巡洋舰几乎报废。

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后未添一舰,就连战舰基本的维护工作也做不到,再加上繁重的巡视海防、军事训练以及宣示护侨的任务,加速了战舰的老化。

举个例子,致远舰就是因为锅炉爆炸沉没,这是日本海军记录的致远舰最后的影像。从煤烟以及船艏犁开的浪花可以看出,致远达到了最大的速度,向敌军旗舰松岛发起了决死冲锋。

第三,劣质煤炭。煤炭这个问题是非常闹心的,因为负责提供煤炭的开平矿务局把优质煤炭出口赚外汇,出口对象甚至包括日本,给海军提供的都散碎的劣质煤。劣质煤燃烧不充分,会降低战舰的航速,容易产生浓烟,更致命的是加速锅炉的损耗,要不然致远怎么会锅炉爆炸。

而且,由于锅炉严重损耗,导致战舰航速大幅降低,编队航行甚至都达不到10节的航速,跑得最快的致远级两舰航速都从最高的18节降低到12、3节。

致远海试照片,可见致远刚出生的时候是一艘高速舰。也正因如此,北洋海军始终无法冲乱日军队形,因为日军凭借速度优势一个转向就给甩开了,尤其是一游,凭借速度优势绕着北洋海军打。

当然,日本海军不存在北洋海军的这种情况,因为日本主要精力都放在发展军备上。而且明治特别鸡贼,做样子骗大家捐款,自己一分钱不用掏,不服不行。所以,日本海军甚至有服役不到一年的军舰,其舰况远好于北洋海军。

打捞出水的致远舰磁盘,中间的中华帝国海军(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清晰可见

所以,北洋海军的勇士们是驾驶着即将报废的战舰,操作着落后时代的装备,承受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打击,和敌人苦战了五个小时而没有崩溃,粉碎了日军攻击正在鸭绿江口登陆陆军的企图,迫使敌军主动撤退。

所以,北洋海军虽败犹荣,而且就连她的敌人都对北洋海军肃然起敬。在装载丁汝昌等海军将领灵柩的康济舰离开威海的时候,日本海军各舰向丁汝昌等忠魂鸣笛致哀。如果北洋海困跟上了时代的发展,那么大东沟海战结果绝对会反过来。

日本人用定远残骸修建的定远馆,但是没人敢在这里过夜,而且门客了了,因为每到深夜,这里就会传出北洋海军将士们的喊杀声,这是北洋海军忠魂显灵!

而造成北洋海军落后时代的原因,是清政府得原因。一是党争,翁同龢这个伪君子因为和李鸿章有私仇,所以故意在海军上给李鸿章下绊子,整出个《停购船械案》导致北洋海军不仅无法更换战舰,连战舰最基本的维护保养都做不到。

而且北洋海军最危急的时刻,这帮人想的不是如何救援威海卫,而是变着法的污蔑海军,污蔑丁汝昌。丁汝昌在威海卫的最后时刻真是一心求死,哪里敌军炮火密集去哪里,最起码落得个战死,还能死的干净点。最后为了保全部下生命,丁汝昌牺牲个人名节签署降约,自尽殉国。

二是清政府缺乏战略眼光。不管是老佛爷还是光绪这个粪青,还是官场的老油条们,都没有意识到海军需要持续投入,依然停留在农业文明的思维水平,即

有就可以这个层次。要不然,自毁长城的《停购船械案》怎么会通过。

我还是那句话,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不是去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实话实说,我认为:是的!就是这样的!

北洋水师(不是北洋舰队)最重要的失败就是黄海(大东沟)海战。我先收集几个历史上公认的几个事实,然后根据这些事实说明为什么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民族自尊心超过理性的人请绕行。

1.丁汝昌摆的雁翅阵“各舰保持舰首向敌”,非常外行,非常蠢。直接导致了右方端点上也就是阵型旋转圆心上的超勇,扬威舰为了保持阵型,几乎是静止不动地成了死靶子。被日方第一游击舰队首先击沉。面对着右前方一路纵队的日军第一游击舰队,非但放大了自己机动性的弱势,左方的火炮也被己方的战舰阻挡射界,大口径火炮的优势也被削弱

2.北洋水师的提督是陆战马队出身而且有太平军出身的黑历史,但是各个喝过洋墨水的管带们却没人提醒丁汝昌不要犯第一条的错误。至少没有任何记载说有人提醒过他们的提督

3.日军速射炮火力压制了北洋水师大口径炮的理由不成立。在海战的最后日军围殴定远,打光了炮弹。那些速射炮都无法击沉定远和镇远。反而被镇远一炮干掉了日军旗舰松岛号上四分之一的人员,直接造成日军先脱离战场——此后世界上大的海战,速射炮再也没有了成为主角的机会。大家都知道了小口径火炮就是坑爹

4.北洋水师炮弹不足的理由不成立。镇远的那一炮是海战打到了最后时刻才放的。如果弹药不足,那炮弹怎么保留到了最后的时刻的?

5.丁汝昌受伤,通讯索具损坏,北洋水师群龙无首,所以失败的理由不成立。——几乎所有的舰长都是留学归国人员。连战斗中的指挥序列都不知道,都没有安排,简直匪夷所思

6.日军跑了以后,靖远舰升起指挥旗,率队返航。他在这个时候升起指挥旗了?!打完了,升起指挥旗了!打的时候在干什么?谁都不去指挥!

归纳一下以上几个被历史公认的事实。是不是有点阴谋论味道?

阴谋针对的是谁?北洋水师的管带们针对的就是他们的提督丁汝昌!按照管带们的如意算盘:如果打仗失利,沉了两条船,老佛爷就会震怒,丁汝昌就会被革职查办,管带们就有提升的空间。——管带们都是闽人,以报团闻名中外的闽人。为什么要被外乡人,外行人,长毛余孽的丁汝昌管着?

所以,就是要让提督大人瞎指挥,就算要让提督大人吃亏!就算提督大人躺倒不干了也不行,我们就不指挥,看你怎么出丑!嘿嘿……

但是日本人配合的太好了,配合的用力过猛,一点都没有恭谦礼让的精神,北洋水师稍微让一点这帮孙子就一刀劈到底,差点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写到此处,忽然被这种内斗的文化郁闷得没了宣泄的心情。我不想写下去了。

想说帝国主义是炮弹填沙子的奸商?随便吧!

想说资金给修了颐和园?随便吧!

想说满清误国三百年?随便吧!

想说速射炮就是比大口径火炮威力大?呸!

想说日军的小炮快艇就是比北洋水师的大炮巨舰装备好?——自己去查以后是怎么打海战的!

我的结论:北洋水师——死于中国人的内斗文化!


江湖穿烂布


这什么三观!骇人听闻!以前历史课还能听见老师说落后就要挨打,现在为什么不说了?因为三观不正!就像在学校,弱小的同学就活该受到欺负吗?这不是动物世界,这是人类社会!人是有思想,有道德的高等生物!甲午海战中国的失败完全是由于日本的侵略!清政府是无能,封建制度是落后,我们自己不能改啊,用你来打我客观上帮我改啊!

中国的封建制度在明清走上顶峰,与同时期西方比则落后的多,这是时代造就的,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但是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谁就能保证一直走在时代前端,做世界的领路人呢?


历史爱美丽


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是:

朝廷内部的满清贵族,希望借助日本人的手,削弱李鸿章实力。因为李鸿章是汉族人,不希望他坐大。没想到玩大了,自己也被坑了。

甲午战争,成了李鸿章个人的北洋水师,对抗日本整体海陆军的战争,焉能不败。

假如慈禧太后下令,让南洋水师也进去东海,弹药充足,日本能有几成胜算?


老冒574


这问题问的很不严谨,应该是甲午海战及威海卫保卫战失败后,经过百年探索及后代人不断研究,把失败的真正原因归结为是中国人的原因。

首先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不管是海战、陆战都打输了,最后导致北洋水师覆灭,对日本割地赔款等,但是应该说真正的原因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导致的,陆战暂且不说,就说北洋水师官兵,虽然有济远舰管带方博谦这样的贪生怕死之辈,但大部分官兵都是英勇无畏的,从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到自杀殉国的丁汝昌、刘步蟾等等,如果你多看看甲午海战的史料,你就会知道其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想想自杀的刘步蟾管带,为避免定远舰落入敌手,自杀前下令自沉定远舰,何其悲壮,他们无愧于这个国家。

很多人从武器装备,战术指挥等等方面来对比当时中日之间的差距,进而来说战争失败的原因,我觉得这只是表象,确实有差距,但没有那么悬殊,而且当时一部分清军的装备甚至优于日军,但陆战还是一败涂地,战争从不是简单的力量对比,腐败的清政府统治阶级才是罪魁祸首,就算给北洋水师购置再先进的军舰、速射炮又能怎样?最多击沉几艘日本军舰,对整体战争走势的影响微乎其微,别忘了,中法战争中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指挥下打败了法军,甚至导致法国政府内阁倒台,而清政府呢,还是主动和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真是腐败无能至极了。

所以说,北洋水师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清政府的无能,威海卫保卫战的过程中,清政府一支援军都没有派,河南山东附近的军队都被调往北京附近去了,北洋水师等于被遗弃了,在水师官兵被日军围困的日子里,想想他们一边英勇守卫威海卫一边翘首以盼等待朝廷援军的时候,真的让人心痛!!!


孤竹公子


其实我觉得黄海海战中国人如果事先能够好好准备一下是完全可以胜利的,而且是那种很光鲜的胜利。它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有本质性的区别,一鸦是怎么翻都翻不过来的,而甲午其实中日之间胜负之差一瞬。如果当时中国从上到下能够稍微重视一下这场战争,重视一下日本这个国家,结局都不可能是这个样子。而日本当时一个是拥有更强的意志力,一个也是运气稍微好了一点,再加上中国昏招迭出,最后才变成了大胜


非墨杨


以史为鉴,甲午海战就是一面镜子,给后来的中国海军永远的警示。装备落后,准备不足,战术呆板,指挥不利,战后北洋水师的表现才更能反映出国人的劣根性。海战过后伤船返港,修理任务艰巨,北洋舰队自己无法保障,令调南洋技工前来,因为加班费的事儿没有商量妥,技工集体罢工,致使修船的事被耽误到后来被日年围在军港内,丁汝昌下令,各自沉船,他们又死活不干。逼丁汝昌投降。到最后军港被攻破,水师各自逃散,竞只有外国雇员尚在坚守岗位。北洋水师在海战之后丑态毕露。整个国人卑劣的样子暴露的充分淋漓。这样的国家,他要是不败也就奇怪了。


用户93822195476


甲午海战战败是中国人的原因,中国人应该负全责?这个问题问的有意思,那应该怎么回答呢?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较为重要的一次海战,为什么说重要呢?因为这次海战中国战败了,战败了就要割地赔款啊,于是清政府就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我觉得加剧人民负担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赔款损害的都是老百姓的利益,这些白银赔款最后都由老百姓来承受,对统治者没什么影响}



言归正传,甲午海战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有一下几点{我们主要说国内原因}:

1,清政府对战争预计不足:列强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对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就没停止过,可是清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海军是亚洲最为强大的。而朝廷对日本的认识却停留在多年以前,认为日本不足为虑。

2,这一点我认为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清政府的腐败: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打仗战略发生错误不可怕,但是如果统治集团腐败无能,那战争必然会失败。这种腐败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也没有停止。所以说战败是必然的。

3,军队素质底下:当时全国的军对都存在这军队综合素质低下的情况,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靡等。在当时也是不少见的。

4,清政府没有意思到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是靠硬实力,没有把立足点放在提升国家实力上

:当时掌权者慈禧太后等都是主和派。从战争开始到结束,清政府一直都在努力争取英法等国家的调解,到达求和的目的。



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今天就不在细细讨论。那么,甲午海战战败的原因都归结在中国人的身上是正确的吗?我认为这么说也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战败?就是因为中国国家实力太差,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你实力差当然要挨打,国家之间的冲突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中国人应该负全部责任吗?这个问题令人义愤填膺。难道列强侵略别国,别国还要负责任?这根本就是强盗的逻辑与思维。日本侵略我国本来就是不正义的,是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为什么中国还要负责任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战败的原因是中国国力太差,但是中国不应该负责任。那些侵略他国给他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的国家难道应该沾沾自喜吗?

所以,从中国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必须强大。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