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林里最聪明的战犯王耀武,他说的四句话,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无论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还是在电视剧《特赦1959》里,王耀武都堪称战犯中第一聪明人,这位山东大汉说话慢条斯理,但是细细想来,大多数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王耀武说的话,耿直的副所长胡大树可能听不出来,但是有着丰富敌工经验的王英光一定会秒懂:这老汉真不愧被誉为聪明人,他说的这四句话,寓意相当深刻,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人生的四个境界。

功德林里最聪明的战犯王耀武,他说的四句话,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王耀武最为人们熟知的一句话,还是那副对联:“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为了对仗工整而玩的文字游戏,这恰恰证明了王耀武对时局已经洞若观火,知道凯申物流的快递小哥们,一定都会到功德林集合。

跟其他战犯提心吊胆整天担心被拉出去或者枪毙不同,王耀武是最早一个把心放在肚子里的,他以一个生意人的精明,算出了王英光的上级不会费劲巴力把他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每天好吃好喝供着,就为了最后给他们一枪——如果最后都要上刑场,又何必给杜聿明陈瑞章治病?

其实“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还真是王耀武的原创,但是适用范围却不仅仅限于功德林,而是人生在世,莫不如此:尽管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有先有后,但是最终都将离去,珍惜每一天,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功德林里最聪明的战犯王耀武,他说的四句话,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知道自己早晚能出去,王耀武彻底放心之后,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莫生气”。

刚一进功德林,蔡守元就跟廖耀湘因为生死未卜而大动肝火地吵了起来,王耀武因为地位最高,所以连声劝解:“稍安勿躁,既来之则安之。”康泽怒骂老蒋的军队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能的军队,王耀武还是一句“莫生气”。

从那以后,“莫生气”三个字就成了王耀武口头禅,凡是有人吵架或发牢骚,王耀武能说的就三个字:“莫生气”。

“莫生气”三个字看似简单,但是这个世界上能做到的人还真不多:能够在顺境逆境都保持平常心不生气,读者诸君试着扪心自问,可能也会深有感触,反正笔者是做不到事事“莫生气”的。

功德林里最聪明的战犯王耀武,他说的四句话,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莫生气”的王耀武给人做思想工作,总是劝对方“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跟黄维的硬顶和徐远举周养浩的蔫坏不同,王耀武最先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拥有十万雄兵的大将军,而是一个亟待改造的战犯。

叶立三对他这位老上级毕恭毕敬,王耀武坚决反对老部下给自己敬礼:“过去的功名利禄恩怨情仇,都烟消云散了。你不服又有什么用呢,你咽不下这口气又有什么用呢?我在济南城破前就告诉司令部的同仁,这是内战,不是抗日,要是实在不行了,那就不用抵抗了……”

知道什么时候吹冲锋号,知道什么时候打退堂鼓,王耀武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直唱到第一批走出功德林。

功德林里最聪明的战犯王耀武,他说的四句话,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知道大家早晚都得进来先后都能出去,王耀武开始劝诫别人和自己莫生气——只有放平心态,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既然出去的顺序也有先后,那么要想成为先出去者,就得审时度势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王耀武这三句话其实是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认清形势,保全自我,顺势而为。

在功德林里,王耀武是最受信任的战犯,连他的鞋子都与别人不一样——他的有鞋带。至于为什么只有他有鞋带,很多人都知道为什么:鞋带既能作为杀人工具,也能用来自杀,只是不知道他们的腰带有没有特殊之处。

能够认清形势保全自我顺势而为,还不是修炼的最高境界,修炼的最高境界是“知不道”

功德林里最聪明的战犯王耀武,他说的四句话,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叶立三和蔡守元打得嘴破血流,胡大树很信任地点名问王耀武情况,刚才还趴在卫生间窗口的王耀武一脸茫然:“我刚在不在,这屋里发生了什么事,我知不道。”

所谓“知不道”,读者诸君可以理解为方言“不知道”,也可以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者是“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知不道”不是不知道,而是“知而不道”,这才是趋利避害的不二法门: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得分什么场合什么对象。

功德林里最聪明的战犯王耀武,他说的四句话,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其实人生本是一场修炼,建牙开府叱咤风云是修炼,身陷囹圄反躬自省也是一种修炼。王耀武作为功德林第一聪明人,他的四句话,很值得琢磨玩味:知道早晚都得离开容易,放平心态可以莫生气,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也能做到,但是要想达到“知不道”这第四境界,实在是太难了。

笔者在这里废话一千多字,属于“不知而道”,跟“知不道”可是相差太远了。文章最后照例请问读者诸君,您已经修炼到了哪个境界?是莫生气,还是知不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