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系列(山西篇)——沁州黃小米

地理標誌產品: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

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系列(山西篇)——沁州黃小米

沁縣小米

沁縣黃小米,因耐瘠薄,抗乾旱的特性,適宜在海拔較高、氣候微寒、溫差較大的山嶺地生長,故名"爬山糙"。其色澤蠟黃、晶瑩透亮、顆粒圓潤、狀如珍珠,綿軟可口、清香撲鼻,所含脂肪、可溶性糖類、粗纖維、蛋白質含量均高於普通小麥、大米,不但煮飯味美甜香,營養價值也高於一般小米。民間有諺語稱"金珠子"、"金珠不換沁州黃"。是晉東南乃至北方廣大地區人們傳統營養食品、滋補佳品。

山西省沁縣全境屬黃土高原半乾旱丘陵山區,東依太行山,西屏太嶽山,濁漳河數條支流縱橫交錯,是人類早期農業開發區域,穀子培育歷史達到1萬年以上。

沁州黃小米生長區域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屬於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冬季較長,春、夏、秋三季相差不多,平均日照時數2475—2887小時,平均氣溫22.6℃,絕對溫差18.9℃。位於山坡中上部的紅黃色褐土最適宜沁州黃穀子生長。沁縣一帶丘陵起伏,春夏雨水充沛,秋季溫差大,乾爽多風,經過萬餘年的自然選育,"沁州黃"在這裡安家落戶。

與一般作物宜種在肥沃土地不同,"沁州黃"只長在沁縣慈村鄉檀山、王朝、石料、鈔溝等十幾個自然村,約1000多公頃的土地上耕種。有人曾把"沁州黃"引種到外地種植,第一年尚有"沁州黃"的特色,第二年就會變種。因為沁縣這一帶含有特殊物質的深褐色黏性土壤,耕種時既不能施磷肥,也不能施氮肥,否則就會減產。

沁州之東有奇山,八角九頂,名曰檀山。檀山的主峰叫鳳凰臺,相傳是鳳凰棲身之地,當鳳凰飛來,天下群鳥都來朝拜,山間散落的鳥骨俯拾皆是。

唐中期,沁州一帶連年大旱,禾苗盡皆枯死,只有鳳凰臺腳下的一座寺廟周圍稀疏長著幾株穀子,秋後寺僧將谷種分散村人,這種特別耐乾旱的穀子從此延續到現在。

明嘉靖年間,沁州黃小米成了宮廷貢米,享有"天下米王"和"國米"之尊號。

清康熙年間,沁州籍官員吳琠將家鄉小米帶進宮敬奉康熙,康熙食後,神清氣爽,當即賜名"沁州黃"。

清光緒年間,沁州黃小米參加印度國際博覽會獲得金獎。

1915年,沁州黃小米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甲級金獎。

1986年,沁州黃小米在全國賽米會上獲評為"一級優質米",榮獲全國"最佳小米"稱號,並被大會確定為"衡量全國各種小米優劣的標準"。

1988年,沁州黃小米在全國賽米會上獲評為"一級優質米",並獲得金獎。

地域保護範圍:沁州黃小米原產地域範圍以長治市人民政府《關於劃定"沁州黃小米"原產地域範圍的請示》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山西省沁縣的牛寺鄉、段柳鄉、松樹鄉、次村鄉、南里鄉、南泉鄉、楊安鄉、漳源鎮、定昌鎮、新店鎮、冊村鎮、郭村鎮、故縣鎮;武鄉縣的湧泉鄉、故城鎮、豐洲鎮;襄垣縣的 亭鎮、王村鎮;屯留縣的吾元鎮等19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