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将徐达为何两次放走元顺帝?

一壶老酒敬人生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徐达进行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拿下了通州。此时的徐达距离元顺帝所在的元大都已经非常近了,但徐达就是迟迟不发兵攻击,而是在通州呆了7天,什么也没干。

元顺帝也不是傻子,他见敌人不进攻,赶紧就先溜了。等元顺帝走了之后,徐达才占领了元大都,这是第一次放走。

后来元顺帝逃到元上都(内蒙古境内),徐达很快就追上来,并把元上都团团包围了。但徐达依然是不进攻,围而不打,而且命令手下让出一条路,元顺帝就这样再次死里逃生,这是第二次放走。

从整件事情来看,徐达两次放走元顺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朱元璋让他这样干的。

面对朱元璋这种领导,就是给徐达10个胆子,他也不敢做出这样的事情。那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首先,元朝统治中原将近百年,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元顺帝才是正统的皇帝。

如果徐达贸然杀死了元顺帝,朱元璋就会背上不忠的罪名,日后他想做皇帝,也没人支持了。

只有放走元顺帝,朱元璋才能堂而皇之的告诉民众们,是元朝抛弃了你们,明朝取代元朝是名正言顺的。

其次,如果徐达不小心杀死了元顺帝,就会背负上弑君的罪名。

这会给其他人带来一个不好的榜样,朱元璋本人也是非常注重君臣之道的,他不允许自己的手下这样干,以免日后出现同样的事情。

退1万步说,如果徐达活捉了元顺帝,把他带回南京,这也会让朱元璋十分尴尬。面对这位前朝皇帝,杀也不是,留也不是,难不成还要让朱元璋拥戴元顺帝吗?所以放走它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放走元顺帝,可以避免一个强大的竟争对手出现。

元顺帝本身昏庸无能,如果杀了他,蒙古部落就会选举出一名精明强干的统治者出来,这样会给朱元璋带来更多的麻烦,还不如让他继续当皇帝。

后来,常遇春对徐达的放水行为感到十分生气,参了徐达一本,朱元章听到后,不仅没有责备徐达,反而还奖赏他,这足以证明整件事情是朱元璋安排的。


逍遥侃历史


徐达,是中国明朝的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他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元末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8年攻入北京,元朝灭亡,朱元璋称帝,开启大明王朝。之后便势如破竹,打击元朝的残余势力。徐达一生骁勇有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到明朝开国皇帝,其中的心酸也许只有自己知道,称帝后的他,和大部分皇帝一样,为了朱家的千秋万代,开启了屠杀功臣模式。他先后制造了“蓝玉案”“胡惟庸案”斩杀共计三万余人,朝野内外人心惶惶,身为明朝开国的头号功臣,一代名将徐达此刻也成了朱元璋考虑铲除的对象。

朱元璋能称帝,徐达功不可没,再加上两个是好朋友,所以朱元璋迟迟未对徐达动手,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让他能够下去手。这时,便有人上奏说,徐达在攻打元大都时,曾两次故意放走了元顺帝,有通敌叛国的嫌疑。但是让人意外的是,朱元璋看到这份奏折后,不仅没有怪罪徐达,反而下令嘉奖了徐达,这是为何呢?

原来在北伐前,朱元璋对于攻打元大都有着周密的计划,先取山东,再入河南,最后直达元大都。徐达率军一路进攻,很快便打到了通州,便驻扎在通州,眼看距离元大都只有一步之遥,如果这个时候,徐达下令攻入元大都,元顺帝插翅难飞。然而徐达却什么也没有做,而是在通州呆了七天。

这时呆在元大都城中的元顺帝得到消息,于是趁此机会,便带着太子和嫔妃逃到了上都,将元大都留给了明军。等他们逃走后,徐达才发兵攻打元大都,杀死了元朝廷的监国淮王,名正言顺的占领了大都。

徐达并未停留,占领大都后,一路北上直取元上都,将元上都团团围住,这次元顺帝该插翅难飞了吧?然而元顺帝再一次的顺利逃脱了,因为徐达故意放了他,在包围圈中特意留了一个口子。

连续两次故意放走元顺帝,惹怒了常遇春,于是上书禀告朱元璋,不过朱元璋却没有怪罪徐达,因为放走元顺帝,是他授意徐达这么做的,是为他统一天下正名的需要。

如果元顺帝没有被放走,而是被抓住的话,如何处理,便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杀了元顺帝,天下人会认为朱元璋不仁不义,如果不杀,留下则更麻烦,与其这么为难,还不如放他回草原自生自灭。

此后,朱元璋最终没有对徐达下手,徐达病逝后,朱元璋悲痛万分,并下令罢朝三天,将徐达位列功臣第一位。


月夜羽夕


真相:不存在“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


1367年11月,徐达率领25万大军北伐,他的副元帅常遇春提出了直接进攻元大都的打法,朱元璋和参谋军师们都反对,认为这样的战术太过于轻敌了,毕竟前几次北伐都是失败的。徐达制定了“三步走”的北伐战略。第一步,迂回山东、河南、陕西,歼灭这些地方的元军。第二步,待元军精锐力量被歼灭后,再向河北以及大都进军。第三步,攻陷元朝大都后,逐步扫荡北方各地。

通过这种分歧的争论,可以看出:常遇春与徐达之间是存在问题的。这些情况,朱元璋是知情的。


第一次 在大都,元顺帝出人意料逃跑,不存在故意放跑


徐达严格执行着“三步走”策略,一步步稳扎稳打,先剪除元大都的羽翼,也就是大都周边的城池。先占领周边再取中间,使大都处在明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元朝统治集团并没有把权力分配协调好,皇族之间相互倾轧,权力争夺战很激烈,内讧不断。元兵虽多,却已不听元顺帝的指挥,根本无法组织勤王。拥有数十万军队的元顺帝无心恋战,在明军攻城前一天弃城而逃。

这样的变化是徐达所料不及的,这里,根本不存在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的问题。


第二次:在上都,徐达曾试图抓住元顺帝,追击者走错了路

元顺帝的逃跑路线是先向西北出居庸关,之后偏离皇帝平时前往上都的路线,向西一直绕到中都,然后再折向东北方去上都。而明军情报没有做好,向东北出古北口,一开始方向就搞错了,初八日追到兴州回军,路上倒是截获了一大批回回商人的牲口。

追击部队回到北平之后向徐达报告,徐达大怒,令傅友德换路追袭,但元顺帝已经跑远了,而明军也必须先应付背后扩廓帖木儿的军队,不能继续远征塞外了。所以,徐达也是想要抓住元顺帝,只不过是追击部队跑错路了,导致没抓住元顺帝。


然后,副元帅常遇春上书朱元璋,告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显然有挟私报复之嫌,朱元璋对于他手下的将军都十分信任,尤其是徐达,在多次作战中徐达都能得到朱元璋的全力支持,徐达也一次次的为朱元璋打出优秀的战绩,因此,朱元璋不相信常遇春的举报,也许,换一个人举报,朱元璋会考虑一下。


菊兰庑主人


元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元顺帝(孛儿斤·妥懽帖木儿)骄奢淫逸,贪图享乐,朝中奸妄纵横,纲纪败坏,各地天灾不断,人祸不绝,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路反元义军如滔天巨浪,势不可挡。苦娃出身的朱元璋在各路豪杰中脱颖而出,最后一统天下!

公元1368年的七月,朱元章手下大将徐达的北伐大军经河北通州,一路直取大都。然而,令人吊诡的是,徐达偏偏在通州就停下了。这一停就是七天,顺帝利用这七天成功北逃。

第一次可能是侥幸,可没过多久,如此好的运气,又再一次发生在顺帝身上,沒过多久徐达继续带兵北上,很快就到了元上都,并将上都围的水泄不通。正准备发起总攻时,徐达却命令部队打开一个通道,元顺帝再次成功逃离。

一次是侥幸,不可能次次都是侥幸吧?这次很明显是徐达是故意放水,而元顺帝作为前朝皇帝,徐达这样的做法在很多人眼里无疑是通敌卖国。

于是很快就有人将这件事密报了朱元璋。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接到密报后,非但没有惩罚徐达,反而还嘉奖徐达。

其实大家仔细一想,对于放走元帝这等大事,徐达再大的胆子也是不敢自作主张的,很显然徐达放走元帝应该是得到了朱元璋的授意的。

那问题来了,朱元璋为何要放走元顺帝?

因为元朝虽是异族政权,但夺取中原时并没有过多的滥杀,经过上百年的统治,“正统”己经深入人心。所以说元帝被捉,如何处置将是个大问题。如果弄不好的话,会被世人认为朱元璋是因为造反才上位的,明朝的合法性会遭人质疑的。

还有一层原因,元朝虽然北迁了,但实力犹存。北元内部能人还是很多的,如果贸然杀了顺帝不仅不会造成北元内部群龙无首,很可能会造成一个新的团结局面的产生。如果这样的话,对于明朝这个新兴的政权是极其不利的。

还有第三个原因,朱元璋从情感方面来讲,是不愿意杀顺帝的。元顺帝并非什么大奸大恶之徒,只是生不逢时,无力改变现状而已。这样的末代皇帝,最是引人同情。从诸多史料证明,朱元璋对元朝还是有感情的。

综上所述,与其说是徐达要放走元顺帝,还不如说是徐达奉朱元璋之命放元顺帝一条生路的!


剑风撩历史


1368年7月,徐达率25万北伐军势如破竹抵达河北通州,逼近元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手足无措,京城人心惶惶。徐达却下令在通州逗留7日,待元顺帝半夜打开健德门北逃后,才率部攻取大都,继续追击。

徐达部很快包围了元上都,元顺帝已成瓮中捉鳖。发动总攻时,徐达却令部下网开一面,故意让元顺帝再次逃脱。

徐达两纵元顺帝都未遭朱元璋猜忌,足证两纵元顺帝之举是奉朱元璋密令而为。

对朱元璋来说,元顺帝是块烫手山芋,惟有纵其脱逃方为上策。因为朱元璋为元民,故如杀了元顺帝,则为乱臣贼子弒君,更无法证明自己是“顺天承运皇帝”。所以元顺帝驾崩后,朱元璋尊其为“顺皇帝”;如活捉元顺帝,朱元璋又难辞“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恶名。故经再三权衡,方有元顺帝两次脱逃。

综上所述,徐达两次放跑元顺帝的原因,是忠实执行朱元璋授意。


2许云辉


个人想法,是忠君爱国的表现吧,毕竟元顺帝以前也曾是徐达的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