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最被低估的三國真實人物是誰?

袁青旺


最被低估的當然是我周瑜大哥了。

羅貫中太喜歡諸葛亮了,所以在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對周瑜進行大量的曲解貶低,通過對比來突出諸葛亮的大度、用兵如神、品德高尚等等。要是周瑜在九泉之下通讀《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肯定非得氣詐屍了不可。諸葛亮三氣周瑜、諸葛亮赤壁之戰等,這些都是羅貫中在篡改歷史。歷史上的周瑜是非常大度的,在《三國志》中裡記載了周瑜“謙禮忠君無人能比;性度恢弘眾將誠服”。並且赤壁之戰中周瑜“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的功績在歷史上也無可爭議,這都是周瑜在歷史上炫耀的資本。

最可氣的是在羅貫中在周瑜死時還不放過他,逼著他說下“既生瑜, 何生亮”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臨死時在諸葛亮臉上再塗點脂粉。羅貫中對周瑜實在是太殘酷了!


小姜聊史


我感覺分析《三國演義》中最被低估的真實歷史人物是誰?

首先第一點,我們要分析真實,然後分析歷史事件!

我覺得是曹真!原因可以從真實歷史事件來分析:曹真力挫諸葛

1、曹真在街亭之戰中打破馬謖,在箕谷擊敗趙雲、鄧芝的偏師,援部隊開進隴右,諸葛亮為避免遭受夾擊,於是退兵。起初,安定人楊條等劫持官吏據守月支城響應諸葛亮,曹真軍至安定,楊條對其眾說:“大將軍親自來了,我願意儘早出降。”遂自縛出降。於是陸續收復三郡。

2、北伐戰後,曹真認為諸葛亮必攻陳倉,是命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修築城池。

後諸葛亮攻打陳倉,郝昭有備而戰,諸葛亮久攻不克,同時因為蜀漢已經沒有充足的軍需糧草支持諸葛亮北伐,而退兵。

這兩件事只記載在正史,為什麼我們看電視都以為曹真只不過是一個為了自己榮華富貴而爭權奪利的小人?

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創作背景和故事主線就是在宣揚正統才能得天下:劉備的蜀漢為漢朝正統傳人,而曹真為曹操的義子,所以《三國演義》一直就是以“批曹擁漢”來貫穿思想精神的。


史前史後


有幾個演義裡基本沒有出現過的牛逼人物,才是最被低估的,連出場機會都沒有。排名不分先後。

1. 和趙雲齊名的陳到。劉備在豫州時便已跟隨劉備效力,統領其親衛部隊“白眊軍”。劉備死後,陳到擔任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協助李嚴鎮守白帝城。諸葛亮說:“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楊戲曾將陳到與趙雲一起評價:“徵南(趙雲)厚重,徵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2. 羅憲。少年時拜譙周為師,因才學被同儕比為子貢。後任太子舍人,因得罪黃皓被外放為巴東太守。後主降魏後,東吳盛曼、步協等西征,欲行瓜分之事,後又有陸抗率軍三萬增援。憲以孤軍鎮守半年之久。《晉書》評曰:“忠為令德,貞曰事君,徇國家而竭身,歷夷險而一節”。在歷史上羅憲最大的貢獻在於,向司馬炎薦舉多位名士,其中一名叫做陳壽。

3. 陳武的兩個兒子陳脩和陳表。《三國志》的評價是:“陳表將家支庶,而與胄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橘影劇場


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真實實力被低估得有好幾個,曹操有治世之能臣 亂世之梟雄也, 孫權有生子當如孫仲謀得評價,尤其是曹操不管好與不好誰都能說上幾句,說到劉備反而沒什麼好說的 一句 待人寬厚 喜怒不形於色 接著好像建立蜀漢得功勞被諸葛 關 張三人領走。

事實上劉備能坐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他自身能耐不能小看,對比三足鼎立得另外兩方,曹操祖上是官宦世家 其父親曹嵩更是官職三公之一得太尉,本身家族勢力雄厚。在二十來歲就被舉孝廉做官,典型的官二代。

孫權之父孫堅有江東猛虎之稱 在東吳勢力根深蒂固 又有當時門閥士族得支持 在經過孫堅和孫策兩代經營 早已是人才濟濟 兵強馬壯得。

在看看劉備 快到四十的時候還在賣鞋為生,黃巾一起 天下大亂劉備意識到了機會來了 在剛開始就能籠絡一批人 更有關 張二人還有商人蘇雙和張世平的贊助,這就說明劉備本身是無可限量的。

再說一個 既生瑜 何生亮 大家對這句話不陌生吧 ,實際上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寫的(不是說諸葛亮不好)歷史上周瑜在孫策平定江東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得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孫策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權繼位後也是十分信任周瑜 諸葛亮和周瑜是沒有交集得兩個人,諸葛亮出山時周瑜早已是東吳開國功臣,威名遠揚 。還有赤壁之戰也是周瑜一人指揮,而演義裡為了劇情需要才捏造 借東風這麼一說,按照魯迅先生之說 演義是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三氣周瑜之說也是假的 歷史上諸葛亮不曾氣過周瑜 而周瑜是病死的。周瑜心胸開闊,以德服人,跟後世小說家虛構的那位截然不同。程普曾一度和周瑜關係不好。程普認為自己年齡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卻始終折節容下,從不跟他一般計較。程普後來特別佩服周瑜,曾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忌賢妒能,被人氣死,則純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小可很努力


周瑜

《三國演義》裡面將諸葛亮塑造得智近乎妖,卻把我們的周瑜大帥鍋說成是一個小肚雞腸、天天喊“既生瑜何生亮”的“妒婦”。

羅先生啊,你低估了我們的周瑜大帥鍋哇!

在歷史現實中,周瑜才是一位真正的風流人物,不遜色於諸葛亮。

出身名門

周瑜大帥鍋出身大族名門,能文能武,長得帥,又精通音律。

江東一帶,一直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佳話。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羽扇綸巾,那其實是周大帥鍋的標配。

恢宏大度

而且,正史上記載,周瑜“性度恢廓”,才不是小肚雞腸的人。

王佐之才

孫權boss曾誇讚周瑜帥鍋有“王佐之資”,這不是小聰明,是大能大才之人。

范成大大大也說周瑜是“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大將之風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東坡先生追憶的可不是諸葛亮,是周公瑾。

赤壁之戰,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周瑜功不可沒。後世,宋徽宗還追封他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六十四將和宋武七十二將。

英雄美人

風流人物怎麼能少了風流韻事呢?英雄總有美人相伴。周大帥鍋,可是娶了二喬中的妹妹小喬。

天妒英才

可惜,周大帥鍋活到36歲就掛掉了,這可不是周瑜嫉妒諸葛亮啊,這是老天嫉妒英才啊!

如此人物,分明就是風流真英雄呀!


禾卑君


曹操怒吼:“徐州原本就是我的!我的!我自有車胄將軍把手,關他劉備何事?”【這是電視劇《新三國》裡面曹操的一句臺詞。】曹操在擊敗呂布,拿下徐州後,把劉備帶回了許都。但劉備藉著征討袁術的機會又跑了,來到徐州斬殺了車胄,奪了徐州。

今天我們就討論的這個被《三國演義》嚴重低估和忽略的人物,就是在徐州被關二哥親自斬殺的車胄將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至下邳,遂殺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屯沛。
《後漢書.列傳第六十四上》五年,左將軍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據沛以背曹操。

關於車胄的記載並不多,我們只知道曹操拿下徐州後任命其為徐州刺史,後來又被關羽斬殺。但從僅有的資料上,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重點:車騎將軍和徐州刺史。




先說車騎將軍

大家都知道車騎將軍是高階軍職,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當然還有太尉和大司馬)。

我們先看一下三國中當過車騎將軍的人有哪些:曹仁、程昱、張飛、黃權、郭淮、張頜等。如此參照,我們大概可以想象車胄屬於哪一檔次的人物。而且車胄的車騎將軍還早他們二十年以上。

但是呢?不少朋友對車胄的車騎將軍一職深表懷疑。末將就此又查閱了一下:建安元年(196)曹操迎天子之後,被封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後又被封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

首先,從曹操的職位上來看應該不可能任命車騎將軍這麼高階的軍職,而且還是給外姓將領。所以,車胄被任命為車騎將軍一事可能是假的。又有相關記載曹操給車胄設置的是揚武校尉一職,這個還比較符合實際。


再看徐州刺史

上面說的車騎將軍一職雖然存在爭議,但徐州刺史一說卻是有明確的記載。

刺史指的是由朝廷中央派到地方的督查長官,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非常有權力的職位,可以說是一州之地的軍政要務皆控制在手中。

徐州天下大州,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北方的兵家必爭之地。當時的徐州並沒有掌實權的州牧,所以車胄這個徐州刺史就完全可以說是當時徐州的一把手。而當時曹操在自身的實力還沒有達到巔峰,所轄地盤還不是很大的情況下就敢把一個州的實權交予車胄,足以看出車胄的綜合實力不一般。


關於車胄的事蹟和能力在史書上並沒有過多的記載。在大家心中,在大家心中,車胄也只是龍套般的存在,移動的經驗包。最終還是因為被關二哥親自斬殺而出名。

茶餘飯後歷史小話題,如有更多見解,大家一起探討、交流。


左將軍


和趙雲齊名的陳到。劉備在豫州時便已跟隨劉備效力,統領其親衛部隊“白眊軍”。劉備死後,陳到擔任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協助李嚴鎮守白帝城。諸葛亮說:“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楊戲曾將陳到與趙雲一起評價:“徵南(趙雲)厚重,徵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羅憲。少年時拜譙周為師,因才學被同儕比為子貢。後任太子舍人,因得罪黃皓被外放為巴東太守。後主降魏後,東吳盛曼、步協等西征,欲行瓜分之事,後又有陸抗率軍三萬增援。憲以孤軍鎮守半年之久。《晉書》評曰:“

忠為令德,貞曰事君,徇國家而竭身,歷夷險而一節”。在歷史上羅憲最大的貢獻在於,向司馬炎薦舉多位名士,其中一名叫做陳壽。

陳武的兩個兒子陳脩陳表。《三國志》的評價是:“陳表將家支庶,而與冑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田豫。一開始跟隨劉備,後因劉備任豫州牧而家有老母,遂告別返鄉。後任職於曹魏,曾任持節護烏丸校尉,威震北疆,獲封長樂亭侯。後遷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振威將軍,領幷州刺史。任內州界安定,百姓稱道,胡人聞豫威名,鹹率眾歸附。

徐邈。魏明帝時治涼州,西和羌胡,政績卓著。《三國志》的評價:“徐邈清尚弘通,掌統方任,垂稱著績。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

王凌。王允之侄。在兗州、青州、豫州、揚州先後任刺史,政績卓著。同東吳打過兩仗,夾石之戰芍陂之戰,全部獲勝。後陰謀推翻司馬氏被處死。

賀齊。東吳鎮壓山越的最主要將領,常年在丹陽、豫章等地同山越作戰。《三國志》的評價:“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御,卑詞魏氏。凡此諸臣,皆克寧內難,綏靜邦域者也。

潘濬。呂蒙侵佔荊州後歸吳,管理荊州政務。孫權稱帝后,率領五萬人平定五溪蠻夷的叛亂。潘濬治軍嚴明,斬殺、俘虜的敵軍數以萬計,是以五溪蠻夷衰弱,一方寧靜。任官至太常,與顧雍、呂岱同為東吳重臣。《三國志》的評價:“潘濬公清割斷,陸凱忠壯質直,皆節概梗梗,有大丈夫格業。”步騭的評價:“太常潘濬,憂深責重,志在謁誠,夙夜兢兢,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

士燮。漢末任交趾太守,在軍閥混戰中成為割據嶺南的豪強,後歸附東吳,一直活到九十歲。越南將之奉為民族英雄之類的人物,在越南正史中評價道:“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豈特施於當時,而有以遠及於後代,豈不盛矣哉!”


讀書是福


您好,史文今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三國演義》在四大名著裡,是最宏偉龐大的史詩題材小說,裡面的人物刻畫鮮明,豐富多彩,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點,要問誰是最被低估的人物,小編個人認為有這麼幾個人。

第一,陸遜,這個人雖然戰功赫赫,但為人謙和,深謀遠慮,城府很深,陸遜二十一歲就跟著孫權,當時並不突出,只是個小秘書,而且相傳身體還不是很好,但經過幾次作戰,孫權終於看出陸遜是個人才,一點點委以重任,陸遜這個人給人的感覺很平常,但內心卻堅決果敢,關羽和劉備就是太小看了陸遜才吃大虧,以至於關羽大意失荊州,還因此殞命,陸遜還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劉關二人何等人物,都敗在陸遜手下。可見這個人有多了不起,但後世對陸遜這個人評價並不多,此人在三國裡也沒有特別續訴,這是第一位。

第二,曹丕,要說到曹丕在三國裡並不算特別人物,有可能被曹操和司馬懿把光環都搶去了,但也不能磨滅曹丕的功績,因為曹丕在曹操諸兒子裡面並不是自帶光環,老大曹昂早死,要論文化造詣曹植比他強,要論最受寵愛的當屬小兒子曹衝,但曹丕力挽狂瀾,硬生生把一手不算好的牌打贏了。司馬懿那麼厲害,也不幹在曹丕近前放恣,而且這個人心還夠狠,相傳曹衝就是他害死的,當上皇帝以後還要殺曹植,各位,一奶同胞啊!這一點堪比李世民,也有可能李世民就是像曹丕學習的,曹丕即位以後也做了很多政績,弘揚儒家文化,整肅官風,大力提倡節儉,當時老百姓經過戰亂以後能遇到這麼一位皇帝也算很好啦。

第三,劉嬋,提到劉嬋,我們會想到一句話;扶不起來的阿斗,但我們要深入瞭解以後就會發現,劉嬋很有心計,能力也不俗,雖然國家沒了,但能屈能伸,後世有的人說;劉嬋腦子不好用,有可能是趙雲救他的時候磕到了,這是胡說,劉嬋在位時,兩次大赦天下,而且賞罰分明,只是時也,命也,運也,一個人又怎麼能改變得了呢?我們從兩位大軍事家的評價就能看出劉嬋是什麼人,諸葛亮評價劉嬋,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就說明劉嬋不是無能,很聰明還很有德行,再看司馬昭的評價,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這就看出司馬昭完全被劉嬋給騙了,只有顯示自己無能,才能存活,劉嬋做到了,所以受封為安樂公,活到了六十四歲,在洛陽去世。個人觀點,謝謝!


史文今


演義裡基本沒有出現過的牛逼人物,才是最被低估的,連出場機會都沒有。排名不分先後。

  1. 和趙雲齊名的陳到。劉備在豫州時便已跟隨劉備效力,統領其親衛部隊“白眊軍”。劉備死後,陳到擔任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協助李嚴鎮守白帝城。諸葛亮說:“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楊戲曾將陳到與趙雲一起評價:“徵南(趙雲)厚重,徵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2. 羅憲。少年時拜譙周為師,因才學被同儕比為子貢。後任太子舍人,因得罪黃皓被外放為巴東太守。後主降魏後,東吳盛曼、步協等西征,欲行瓜分之事,後又有陸抗率軍三萬增援。憲以孤軍鎮守半年之久。《晉書》評曰:“忠為令德,貞曰事君,徇國家而竭身,歷夷險而一節”。在歷史上羅憲最大的貢獻在於,向司馬炎薦舉多位名士,其中一名叫做陳壽。

  3. 陳武的兩個兒子陳脩陳表。《三國志》的評價是:“陳表將家支庶,而與冑子名人比翼齊衡,拔萃出類,不亦美乎!”

  4. 田豫。一開始跟隨劉備,後因劉備任豫州牧而家有老母,遂告別返鄉。後任職於曹魏,曾任持節護烏丸校尉,威震北疆,獲封長樂亭侯。後遷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加振威將軍,領幷州刺史。任內州界安定,百姓稱道,胡人聞豫威名,鹹率眾歸附。

  5. 徐邈。魏明帝時治涼州,西和羌胡,政績卓著。《三國志》的評價:“徐邈清尚弘通,掌統方任,垂稱著績。可謂國之良臣,時之彥士矣。”

  6. 王凌。王允之侄。在兗州、青州、豫州、揚州先後任刺史,政績卓著。同東吳打過兩仗,夾石之戰芍陂之戰,全部獲勝。後陰謀推翻司馬氏被處死。

  7. 賀齊。東吳鎮壓山越的最主要將領,常年在丹陽、豫章等地同山越作戰。《三國志》的評價:“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御,卑詞魏氏。凡此諸臣,皆克寧內難,綏靜邦域者也。

  8. 潘濬。呂蒙侵佔荊州後歸吳,管理荊州政務。孫權稱帝后,率領五萬人平定五溪蠻夷的叛亂。潘濬治軍嚴明,斬殺、俘虜的敵軍數以萬計,是以五溪蠻夷衰弱,一方寧靜。任官至太常,與顧雍、呂岱同為東吳重臣。《三國志》的評價:“

    潘濬公清割斷,陸凱忠壯質直,皆節概梗梗,有大丈夫格業。”步騭的評價:“太常潘濬,憂深責重,志在謁誠,夙夜兢兢,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

  9. 士燮。漢末任交趾太守,在軍閥混戰中成為割據嶺南的豪強,後歸附東吳,一直活到九十歲。越南將之奉為民族英雄之類的人物,在越南正史中評價道:“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豈特施於當時,而有以遠及於後代,豈不盛矣哉!”


熱君娛樂


我認為是,魯肅,魯子敬,在陳壽的三國志裡魯肅是一個很出色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很早就給孫權提出一個很好的見意,先取荊州和曹操跨江而峙可以平分天下,這就是東吳版的隆中對,孫權聽後說了一句話,子敬之才不遜公瑾!而在三國演義裡把個魯子敬演義成了一個老實到愚憞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