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古以來王朝更替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昌延二


古代王朝為什麼在不斷的興衰更替之中循環?

有人說,是因為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不斷激化終至無法調和,導致農民起義來推翻王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重新緩和社會矛盾。

但是這個只是現象,沒有找到事物的本質,那麼什麼才是真真古代王朝不斷循環的根節,為什麼有千年王朝而我們古代卻從周開始,王朝的壽命越來越短呢?

縱觀歷史的大多數王朝,亡於內部矛盾的佔絕大多數,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進步,這個規律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難以調和,土地兼併雖然都在控制,但是最終都是根源在於土地資源的兼併,王朝越到後面,這個矛盾就越是難以調和。這個問題就是君王知道土地兼併的危害,但是對於人口數量的增長卻束手無策,從來都沒有找到根本的原因,這個在深的層次,就是教育之惡,思想觀念縛束了時代的發展,每個統治者都在尋求解決辦法,始終停留在重農抑商階段,農業始終排在第一位,認為只要農業穩定,就國泰民安,這個觀念延續千年,也造就無數悲劇重演。

歷代王朝莫不是這樣,大多數王朝滅亡於農民起義,但自從秦朝的大澤鄉起義之後,雖然都是農民起義,但是農民起義的形勢,作戰方式還有理論基礎不盡相同。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農民起義不但運用了傳統的思想還融入了西方的基督教思想,可謂是達到了農民戰爭的最高峰,這就是歷史的重複。導致一個結果,就是人口大量死亡,文明無數次被破壞,土地重新再次分配,但是始終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

為什麼大多數王朝都亡於農民起義呢?唯一一個王朝有可能工商崛起,就是宋朝,但是由於不重視軍隊建設,最終煙消雲散。外族野蠻行為導致一切歸零,殘酷的行為壓制了一切發展,包括文明。而野蠻王朝為什麼能時間久一些呢,主要是殘酷的壓制,無情的殘殺所以人口不容易大量增長。

大家可以參考同時期古羅馬的歷史,那能發現,千年的王朝不是夢,裡面的根源就是從來沒有壓制過工商。


飛揚卡特


眼中沒民,一人獨大,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手拐外崇洋欺內,最近代的清朝就是最好例子。


信仰4462


縱觀歷史,王朝更迭最主要原因,這幾點很重要。其一,橫徵,粗暴,其二,丟失民心。其三,腐敗,這幾點從歷史中都象鏡子一樣,朝朝彰寫。陳勝吳廣起義是這樣,方臘宋江割據是這樣,近代洪秀全金田起義是這樣,清朝末代民主革命是這樣,不把人民當主人,固化統治階層,離心離德,是歷代統治者的通病。人民是轎伕,也是推動歷史輪子的助力者。曾經蔣介石退出中國大陸後有一句對失政的總結,很精彩,我是被自己的同志打敗的,為什麼蔣介石會說這樣的話,做這樣的總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民黨已丟失民心,腐敗固化,心中沒裝4萬萬同胞,把人民當棄履。


心隨你去2


1皇帝自己平庸無能,政息人亡。2皇帝被近臣太監駕馭,腐敗亂政,失去民心。縱觀歷史,制度立國,人民幸福,長治久安。


先生l員外l熊l潑皮


我認為自古以來王朝頻繁更替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結構的長期停滯! 高度宏觀地分析中國這兩千年的歷史,可以發現,除了社會結構停滯外,它還有另一個重大特點,這就是大一統王朝的週期性更替。

以大時間尺度來衡量,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從建立、發展趨於鼎盛,直到顯露出社會危機、爆發動亂、崩潰,差不多每隔兩三百年就會發生一次激烈的大動盪,舊王朝覆滅了,新王朝代之而起,呈現出一種社會結構週期性的瓦解和重建,我們稱之為“週期性”。

借用著名歷史學者金觀濤的觀點——在一個社會內部,經濟、政治、文化形態三個子系統也都在發展變化著並不斷調整相互關係。

歷史是一條長河,無論是在自然發展史上還是社會發展史上,變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大陸的漂移,宇宙的膨脹,物種的遺傳變異……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任何一個社會,不論它的結構是怎樣的保守,怎樣穩固,都不能置身於發展變化的長河之外。長期的變遷,勢必導致三個子系統之間的不適應,從而使整個社會結構出現不穩定和危機。

當三個子系統之間的關係極不適應時,就要求社會變革,有時不得不以革命的形式來調整社會結構。調整的後果存在著兩種可能性。

一種可能是人們早就熟悉的:舊結構被破壞瓦解了,失去了恢復的能力,同時,在原有社會結構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相互適應、相互調節的結構,舊結構瓦解時,新結構就會取代舊結構,社會迅速演化到新的穩定形態。這就是人們在文明史上經常看到的社會結構的變化(注意,它不一定是進化,即不一定是由某一種落後的形態演變到較先進的形態),漢代秦,唐代隋就是這種可能性的典型代表。

另一種可能性是人們長期忽略的,這就是:當社會結構中三個子系統偏離適應狀態以至於舊結構無法再維持下去時,引起原有舊結構的崩潰,其後果是消除了各子系統中互不適應的因素,同時也消除和壓抑了三個子系統中尚未成熟的新結構的萌芽,這樣就使得大系統回到原有的動盪狀態,並且長期處於動盪狀態。在長期的動盪中三個子系統趨於平衡,而這個週期往往需要幾百年來。西周到春秋戰國、魏晉到南北朝就是這種可能性的典型代表。

生物系統的超穩定性是一種尋找、糾錯的學習機制,而我們則用它來表示那些通過組織系統瓦解後重建(週期性崩潰)來維持某一種穩定的社會結構長期存在(也就是超級穩定性)的機制。我們之所以借用“超穩定”這個詞,一方面它似乎很形象地概括了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的巨大保守性;另外我們想用它來強調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殊結構:它每隔兩三百年就發生一次週期性的崩潰(即振盪)、消滅或壓抑不穩定因素並恢復舊結構。

正是這種機制,保持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餘年的延續,使之呈現出社會結構的巨大穩定性。換句話說,中國傳統社會制度是不能僅僅靠每個人一統王朝長期延續而靜態地繼承下來,而是必須通過週期性的動亂和復甦,一代一代地保存下來的。  


常棣tandy


以現在社會的經驗來看,過去王朝很可能亡於官場的裙帶關係結成的巨大的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帶來的危害,由於王朝建立之初相對公平的取仕通道因裙帶關係網的逐步擴大引發的腐敗,社會更加不公平,而裙帶關係網又使得法律無法為繼,那些憑關係網上位的更加跋扈,逐加使利益集團更加集中和縮小,使得朝廷被統治階層人數更加擴大!又無法通過其他途徑上位,只能走向對立面,而使王朝最後跨臺


殘局付英雄


自古以來,王朝更替最主要原因是內憂外患。

內憂多在制度建設上的爭權奪利引起的,天災人禍,黨同伐異,皇權威勢達不到下層,朝令夕改,中飽私囊。最終,民怨沸騰,民不聊生,紛亂迭起,國家危機。

外患多在邊境侵襲,異族入侵。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掛刀馬背,千里奔馳,運動作戰。秦漢五代十國,至元到清,雜沓換族權立國憲政。致久長遠,在中央帝國,更在漢唐。大明湮沒,多在後期主政者非謀國是,僅在耗散元氣,牽扯至虧損潰乏。

故而,王朝興盛在順勢作為,敗績在天怨人怒。


馬源芳之亞克韓迪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往往是剛得天下者,兢兢業業,執政為民,薄賦輕徭,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逐漸恢復國力,隨著國民經濟和國家綜合實力的增長,幾代以後的皇帝和王公大臣,開始驕奢淫逸,甚至忘忽所以,漸漸開始實行暴政,苛政,而且越往後越嚴重,從祖先的替天行道,為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到後世子孫的苛政猛於虎!

最後導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新的替天行道,救萬民於水深火熱的領導力量,率領人民群眾,推翻暴君統治,建立新的適合百姓安居樂業的國家!

周爾復始,無數次輪迴!

歷史彷彿無數次重演!

然而歷史確是:亡六國者,乃六國也,而非秦也;亡秦者,秦也,而非天下!

如果真的,不忘初心,何愁不千秋萬代呢?

這也許是王朝的宿命,而人往往是事後諸葛亮,就是人們常說的:書到用處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六國亡,人哀六國;秦亡,而人哀秦!

天下興亡多少事,成由勤儉敗由奢!


馬到成功148659402


政權腐敗,土地大官僚大地主兼併,以農民為主的平民失去了生存生活的手段,為了生存挺而走險,小聚為盜,大聚造反!各種冒險家野心家也趁機而起,在平亂鎮壓造反中耗盡了王朝國力,失掉了大眾人心,新的實力軍閥豪強取而代之,吸取前朝教訓,相對寬政納柬,於是改朝換代成功。


鄭叔304


和現在的社會一樣吧,災難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