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哪里去了?消灭太子就夺权了吗?

于帅历史与诗歌


决定秦王李世民命运的那场政变,玄武门之变,一般认为,这场政变的主角是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两人。这两人确实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角,但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却又不止这两人,真正决定历史走向的人,其实是这两人的父亲,唐高祖李渊。



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也是李渊心目中太子的最佳人选,尽管战时李世民与李元吉的贡献更大,但李建成也不是毫无建树,李建成主内政,与朝中文臣武将关系都不错,而李世民的势力虽然不错,但李世民的人也大多在秦王府中,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中,李建成可以说占尽了优势,只要李渊出事,即为的必然是李建成。


然而,事情会这么简单吗?李渊才是皇帝,李建成与李世民,都不过是等待继承李渊皇位的人,只要李渊不出事,李世民与李建成再怎么斗,都做不了皇帝。

当时的情况是,李渊手中有长安城守军,京城中的御林军,总计近三万人,身为太子的部队数目较多,总计应该有两三千人,李元吉则与李世民相同,为了抬高太子地位,李渊曾经有意限制皇子在京势力,所以这两人手机头掌控的兵力应该都不到四位数。

很明显,李渊白起真正决定胜负的人,无论李世民是否将李建成斩于马下,只要李渊没出事,李世民都不一定能落到个好的结局。

问题来了,为何李渊的数万人,在玄武门之变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原因很简单,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其实是有一定赌的成分的,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前,李建成就已经决心对李世民动手,因此,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实际上也是拼死一搏。

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一步,在于李世民能否控制住李渊,因为玄武门守将何进的倒戈,李世民占据了一定的先机,但也仅此而已,如果无法抓住李渊,管他李世民是否将李建成斩于马下,最终都得看李渊的脸色行事。

为何李渊的人手始终没有露面?因为打从一开始,李世民就已经派出了尉迟恭进宫以“保护”的名义软禁了李渊。

所谓擒贼先擒王,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李渊麾下兵将众多,但这些人赶来救李渊却需要时间,而李世民早已禽住了李渊,消灭李建成,只不过是李世民计划的一环而已,李渊才是李世民真正的目标。


魏青衣


玄武门兵变的时候,李渊总共有26000人的部队,其中20000人是长安城守军,6000人是李渊的御林军,另外还有李建成跟李元吉的部队各1000人,总共效忠于李渊的人应该有28000人。反而是李世民发动兵变的时候只有1000人左右的部队,也正是在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之下,李渊跟李建成都大意了,他们实在想不到李世民竟然敢在这种情况下发动兵变。

我们不应该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李建成也是一个牛逼人物,从整个唐朝的谋臣武将大部分站到他那一边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笼络人才有一套;

其次,在李世民李元吉四处征战打仗的时候,是李建成负责留守后方,调动粮草军资等等,也从来没有出差错,由此又可见,李建成可能在军事方面不如李世民,但是在内政方面也是不差的,至少在平均线以上,像这样的人不会傻到站着让李世民斩头的。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功斩杀李建成主要还是运气成分在里头。当时的李建成认为李世民的实力远不足以对李唐政权构成威胁,也不认为李世民会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发动兵变。但是呢,李世民却在这种情况下出其不意的刺杀了李建成,完成了绝地大反击。

李世民能够在玄武门兵变中获胜实际上是现代斩首行动的鼻祖。当时的大唐帝国总共有五个军区,其中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各掌管一个,李渊自己掌管两个。也就是说,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人只有他们三人,李世民一出手就杀了其他两个李渊有的可能继承人,这使得李渊不得不让位给他,否则李渊再杀了李世民,那么三个儿子就全死了,李唐江山就得改姓了。这是李渊不愿意看到的事,毕竟两个儿子都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


优己


其实李渊早就被控制了。

武德九年六月的一个清晨,李建成带着李元吉骑着马进了玄武门,天地间寂静如雪,只有清冷的风微微在吹。兄弟二人并辔而行,有说有笑,丝毫没有感觉到一丝丝危险,走到临湖殿,忽然感觉不对劲,因为前面冲出一骑,正是李世民,兄弟俩打马回头赶紧就跑,李世民紧追其后边追边喊。

李世民为何会出现在临湖殿,因为李渊带了一帮重臣在海池划船等他们来对质,非常休闲。胡三省注引《太极宫图》:太极宫中凡有三海池,东海池在玄武门内之东,近凝云阁;北海池在玄武门内之西;又南有南海池,近咸池殿。大家看上图,从玄武门进来,无论是东海北海还是南海,都离玄武门很近,而李世民所在的临湖殿则在三海的里面。就是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没有直接去三海和父亲见面,那么他们想去哪里。

明明前天晚上李渊决定让兄弟三人前来对质,看看是否有淫乱后宫的事发生。还让李世民早点来。现在李世民早点来了,可是却没去海池划船,而是在临湖殿等着。李渊肯定也通知了李建成,所以李建成李元吉也来了,但是两人也没去海池见李渊,而是直接往里面走,结果在临湖殿碰到了李世民。只能说,李渊通知李建成的对质地点并不是海池,而是大明宫内的宣政殿。因为宣政殿才是开会议事的地方。

那么李渊为啥会去海池划了船呢,答案只有一个,李渊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了。至于为什么控制在离玄武门一步之遥的海池,就是为了下一步对付李建成李元吉做准备。对于李渊划船,新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资治通鉴却凭空有了这一说法。如果说司马光不是在创造历史的话,那么他就是看到了一些当时的解密资料,而前些年出土的敦煌碎简就有李渊被李世民控制的记载。所以司马光愿意采纳李渊被控制这一说法,否则一切就解释不通。

于是一切真相大白,就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渊和朝中重臣已经被李世民控制在海池,李世民的第一方案并非杀死李建成搞兵变,而是等李建成李元吉前来对质的时候让李渊宣布李建成李元吉的罪状,把二人拿下,然后自己当太子当皇帝,进行一场不流血的兵谏。所以李世民见了李建成才要单骑匹马追在后面大喊,就是想把他稳住一起去见李渊,肯定边追边喊有话好商量之类的话。但是李建成拔马就跑李元吉还张弓搭箭射了李世民三下,可惜没射中。李世民看看李建成要跑出玄武门,那样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不得已才张弓搭箭,将李建成一箭穿心。


唐风宋月


唐朝武德年间,刚刚统一天下不久、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大唐王朝,发生了一件涉及权力更迭的大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在唐朝新生政权成立不久,李世民通过这一场血腥的非正常权力变更事件,不仅政变结束了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的生命,也结束了李渊短暂的皇帝生涯。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唐朝开国皇帝,本就应该权力最大的李渊,明明有3万多的禁军可以阻止这一场血腥政变的发生。那么在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的禁军又在哪里?消灭太子就意味着李世民夺权成功了吗?

李渊剧照

长安成为一国之帝都,而李渊作为一国之君,必然有自己的核心领导集团,也有能够控制京城的军事力量——天子禁军。据史料记载:“高祖以义兵起太原……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号‘元从禁军’”。所以,李渊的这支长安禁军,本就是他起家时的元从部队,有了这三万亲信,自然足以控制长安。那么,在玄武门之人便发生之时,为何没有见这3万禁军出现呢?这是因为李渊所组建的这支禁军队伍,根本担当不起精锐部队的名号。

李渊父子剧照

跟随李渊起义的这些义兵,之后愿意留在长安不愿重返原籍者,多数为老弱之辈。他们跟随李渊南征北战,不仅年年龄日益增长,更落得一身伤残病痛,因此,在李渊在位期间,他们早已经是一些战斗力低下,难以担任武事的“父子军”;据史料记载,其中善骑射不过百人,大多数人只起着陪王伴驾的消遣作用。这样的一支禁军部队,其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所以,它很难对皇位之争构成任何威胁,这也正是李渊的禁军部队没有登上这场政变舞台的根本原因。

李建成剧照

既然禁军在这场政变中毫无贡献,那么,以李渊开国皇帝的身份,就算太子李建成被消灭,皇位也不应该如此轻易的就落到李世民手中,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特殊的政治局面?笔者认为,这与李渊建国后的分权之治有关。李渊做皇帝期间,便早早的将国家的政治大权与军事大权交给两个儿子处理,这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只此一例。如此一来,李渊虽作为开国皇帝,可是他却并没有亲政、亲征,反而是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这就为他后来的大权旁落埋下祸端。

李世民剧照

除此之外,李渊在位期间,长安城就已经出现了三方势力并存的局面。太子李建成治政,秦王李世民治军,只有皇帝李渊恭默无为。李渊与他的两个儿子的集团势力相比,自己的那些心腹重臣其才干并不突出,长安城里的军事力量也远不如这两个儿子。所以,在太子与秦王没有互相消灭对方之前,这三方势力形成了一个稳定平衡的关系。

当两个儿子的其中一方消灭另一方之时,这种三角关系就被彻底破坏,只要失去李建成或者李世民其中任何一方的势力,李渊必然无法自保,他甚至也就失去了对于皇权的争夺能力。因此,在太子李建成被消灭以后,李渊只能主动退位,因为,他根本没有掌控儿子的实力,李世民政变之后,又毫无退路,所以,只要李世民消灭太子,就意味着夺权成功。


鸢飞九天2018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能成为千古一帝并不是偶然的,论玩心机玩手段,老谋深算的李渊、仁爱宽厚的李建成、强悍勇猛的李元吉都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因此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



李世民一直很有心计,李渊开始的时候不敢公然谋反隋朝,结果被李世民一通算计下来,不反也得反了。

当时19岁的李世民是怎么算计51岁的李渊的呢?李世民让裴寂等人灌醉李渊,然后从隋世祖杨广的晋阳行宫里挑了尹、张两个绝色美女出来,去伺候李渊睡觉,这么一来,给表弟隋世祖杨广戴绿帽子的李渊再不造反隋朝的话还有什么活路可言?

忠厚仁义的唐朝开国皇太子李建成同样不是二弟李世民的对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

世民从上幸元吉第,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

意思就是李世民随从李渊前往李元吉的府第,李元吉命令护军宇文宝埋伏在寝室里,准备刺杀李世民。李建成生性颇为仁爱宽厚,连忙制止了李元吉。李元吉恼怒地说:“我这是为哥哥着想,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李建成毁在太心慈手软,他阻止了李元吉杀李世民,实际上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却没想到自己与五个儿子会被李世民全部屠杀。


而李元吉毁在太信任大哥李建成,你要杀二哥就直接杀,干嘛让心慈手软的大哥知道?

李渊与窦皇后只有四个儿子,即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由于老三李玄霸早夭,因此有资格争夺皇位的只有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三个嫡子。

当时在长安城内,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父子四人共计控制士兵33800人,其中李渊掌管3万禁卫军,号称“元从禁军”,负责玄武门周围的守卫。元从禁军是李渊控制长安城的重中之重,李渊为了安抚他们的军心,将渭水北岸最肥沃的土地赏赐给了他们,因此元从禁军也称北门屯营兵。 李建成有长林军2000人,另有300名骁勇骑兵,李世民有800府兵。李元吉有700府兵。

实力的差距过于明显,李世民知道在长安城内无法有大的发展,于是向李渊请命镇守洛阳,目的在于结交关东豪杰,以备将来反攻关中。

李渊最初同意,但李建成李元吉看清楚李世民的计划后苦苦哀求李渊,最终李渊听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建议后否决了李世民的请求。

李建成李元吉不肯让李世民去洛阳放虎归山,等于逼着李世民狗急跳墙发动玄武门兵变。

当时的玄武门有三股禁军守备,一个是南衙兵,一个是北门兵,另一个是监门将军,都是皇帝李渊直接领导。这三股宫门守备军分属三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常何,而这三位将军,就是此次玄武门兵变最关键的地方。

常何原本是皇太子李建成的人,据说常何的女儿还是李建成的爱妾,因此李建成做梦也想不到老丈人常何会是李世民派来的卧底。所以李建成才敢那么大胆的不带一兵一卒与李元吉两个光杆司令单枪匹马去玄武门。

另外两名将军敬君弘、吕世衡为什么最终也会根据形势来帮助李世民,或者说一开始选择中立,这就跟李世民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李世民当时尚书令,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而且是十二卫大将军。李世民的身份为这次兵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时在唐朝京畿附近,共有十六个卫,其中后四卫,左右监门卫掌管长安城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算是都城禁军,其他十二卫是京畿拱卫禁军。

李世民正好是领十二卫大将军;十六卫最终又归尚书省管理,李世民又正好是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其实李世民就是敬君弘、吕世衡的直接上司,平时交流接触很多,他们当然更会偏向李世民,这一点毫无疑问。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玄武门兵变的前一天,李世民跑去找李渊,然后哭哭啼啼地演了一场戏。

当时,先是出现了一个天文现象“太白复经天”,李世民派太史令傅奕偷偷跑去告诉李渊:“这大白天的,太白星却突然出现在秦国分野之地,秦王当有天下呀!”

李渊听了将信将疑,然后叫来了李世民,说了一下这个事,李世民乘机秘密上奏李渊,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给李渊戴绿帽子,然后哭哭啼啼地对李渊说:“父皇呀,我也没有辜负过大哥四弟他们呀,可他们如今却想杀我,像是给王世充、窦建德他们报仇一样,我要是死了,变成了鬼,在地底下也耻于见窦建德王世充他们!”

李渊一听两个嫡子给自己戴绿帽子,老羞成怒,他惊讶了一会儿才说:“这事呀,明天我会好好审问他们,你记得到时也来与他们对质。”


李世民告状一是麻痹李渊,让李渊放下对他的防备。另外是引蛇出洞,让李建成李元吉离开兵强马壮的东宫与齐王府,在玄武门伏击他们,可谓一箭双雕。

张婕妤就是当年在太原被李世民用来拉李渊下水的两个绝色美女之一,她暗中得知了李世民密奏她与李建成李元吉通奸,她吓得花容失色,急忙派人告诉李建成。李建成将李元吉召来商议此事,李元吉的头脑比较清醒,他说:“我们应当管好东宫和齐王府中的士兵,托称有病不去上朝,以便观察形势。”

李建成却麻痹大意地说:“宫中的军队防备已很严密了,我与皇弟应当入朝参见,亲自打听消息。”

于是李建成李元吉决定先入大内皇宫逼李渊表态。不料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皇太子亲信,实际上是李世民的卧底,因此宫中卫队已经倒向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却不知道,还以为宫中禁军都还是自己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大事不妙,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唤“大哥四弟”,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将37岁的李建成杀害。

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来。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

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差一点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对手,赶紧放开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李渊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24岁的李元吉杀害了。

皇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得知李建成遇害,叹息道:“难道能够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祸难吗!”

于是,冯立与薛万彻、谢叔方等将领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皇太子和齐王报仇。

守卫玄武门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呼喊着向冯立率领的东宫齐王府联军冲去,结果全部战死。

把守玄武门的禁军士兵与冯立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趁胜进攻秦王府,秦王军的将士们大为恐惧。

此时,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顿失战心,迅速溃散,薛万彻与骑兵数十人则逃入终南山中。冯立杀死敬君弘后,对部下说:“这也可以略微报答太子殿下了。”于是,他丢掉兵器,落荒而逃。

李世民在玄武门这边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夺权了吗?实际上并没有。

李世民这边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果就此罢手的话,玄武门之变的成果也有可能保不住,所以他决定趁势再进一步。

这时候李渊还没反应过来,禁军又站在了李世民这边,所以李世民就直接让尉迟恭带着人闯入了李渊的宫殿,措手不及的李渊自然也就被尉迟恭以“保护”的名义给控制了起来,李渊的命也就被李世民捏在了手里。

李世民让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李渊敢不立吗?所以,李世民成了皇太子。 没过几个月,李世民又逼迫李渊禅位,李渊敢不禅位吗?所以,李世民成了皇帝。

因此,李世民夺取最高权力是在尉迟恭控制了李渊之后才实现的,如果李世民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退回秦王府,没有趁机控制李渊的话,李渊也有可能派兵镇压李世民。

即使李世民被杀,李渊还有其他儿子,虽然这些儿子不是窦皇后生的嫡子,但在嫡子全部死亡的情况下庶子也是可以继承皇位的,比如8岁的老六李元景、7岁的老七李元昌等。


厚德载物49847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的禁军就在宫中正常值守,因为皇帝就在宫中,禁军是维护皇帝安全的嫡系部队,当时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可能调动禁军。

那么当李世民等在宫门激烈厮杀时,禁军又做何反应呢。

我们知道当时李世民可不是孤身进宫,不仅带着自己的八百死士,还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文臣猛将、幕僚侍卫若干人等一大彪人马。带的人员之多,不可能悄无声息。这一彪人马而且是设好了埋伏等着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来宰割的,能安排这么多人进宫的绝对是个厉害角色,这个人就是禁军统领——云麾将军敬君弘。

敬君弘,家世显赫,是曾任北齐仪同三司(宰相,正二品)敬显雋的曾孙。属于根正苗红的世家子弟,对李渊也算是忠心耿耿,才能统领禁军。没有这位狠人的帮助,玄武门之变是不可能成事的。

敬君弘统领禁军,而且在六月四日这一天,亲自驻守玄武门,李世民的队伍当时就安排在玄武门外面。当李世民一箭射杀李建成后,双方开始厮杀,太子宫车骑将军冯翊及副护军薛万彻等率太子军二千人杀到时,敬君弘要出宫门迎战,他的手下说:事情到底如何,还不能预测,应该观察变化,等大军集结列阵再出,也不算晚。《资治通鉴》记“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兵,屯玄武门,挺身而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敬君弘不接受,和内府中郎将吕世衡高声嘶吼着,杀入太子军左冲右突,斩杀数十人,两人均战死。“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

当时秦王军和太子军鏖战,太子军即将攻入玄武门,李世民的幕僚张公谨以一人之力推动宫门,将宫门关闭,才将太子军挡在宫外;太子军久攻不下,呼喝着要去攻打秦王府,尉迟敬德赶到,将建成元吉的人头丢于地上,太子军看到就一哄而散,战斗方才结束。

战争的过程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一个关键的人就能改变战争的结局。所以说李世民能够“天命所归”,是有那么多狠人牛人在帮他,这和他平日宽厚待人礼遇贤能,散尽千金广结人脉有关,危难时刻就有士为知己者死!这些从他日后的执政措施中也体现很多,不赘述。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并没有立刻夺权。而是由李渊下诏立他为皇太子,二个月以后,李渊下旨禅让帝位给他。公元626年八月九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基,开启了让大唐进入辉煌灿烂的开元盛世之帷幕。


阿紫海南


玄武门之变,大家都知道最后的赢家是李世民。公元626年农历六月初四,李世民率以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入宫,并于玄武门设伏兵,而李建成与李元吉不知详情,骑马入玄武门,当觉出不对时,已然晚了。二人拨马回逃,然而世民伏兵俱出,李世民一箭射倒李建成,而李元吉则被尉迟恭杀死。

那么此时李渊在干嘛,为什么他的禁卫军没出来平叛呢?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中,皇宫的宿卫军还真行动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其部下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立刻率领东宫及齐王府精锐两千余人,直奔玄武门,欲杀世民,替太子报仇,然而先是李世民手下大将张公瑾,依仗自己勇力绝伦,独闭城门,而后奉李渊之命守玄武门的宿卫军将领,骠骑将军敬君弘率部下投入战争,虽不幸被杀,但却拖住了这两千人马。

尉迟恭则借机取建成元吉首级,冯立等人知复仇无望,便逃走了。

在这场事变中,敬君弘的表现着实有些奇怪:

首先李世民这边设下埋伏,作为玄武门的守门人,敬君弘竟然没什么反应;

其次,当太子旧部等被挡在门外,敬君弘帅宿卫军与之硬拼前,其手下心腹劝其按兵不动,先行观察事态之变化,待大军集结后,再做结阵出战。

但是,敬君弘没有听从,反与中郎将吕世衡等冲入敌阵,最后战死。

敬君弘是李渊亲自任命的玄武门守卫者,基本可以认为他是李渊的人,或者说李渊认为这是自己人,他的行为又明显偏向李世民,但又不像是真正的自己人,不然也不会仓促应战而死,那么以敬君弘及其率领的宿卫军为代表的禁军,在这次事变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他们是不是李世民的人呢?

答案很明显,当时的禁军应该分成了两派,一派就是如敬君弘心腹一般,主张观望,皇帝,太子,秦王,这三股势力谁能赢还不好说,只能观察然后伺机而动。而另一派则是赌徒,把身家性命押上,或皇帝,或太子,或秦王。而秦王李世民,以武平天下,自然更得禁军青睐,再加上当时太子与齐王一党与后宫勾结,屡次陷害李世民,所以敬君弘在情感上应该是向着李世民这边的。

故在玄武门事变中,几乎看不见禁军的行动,观察派自然不会行动,而唯一的玄武门守卫,敬君弘因不知道具体实施的方案,只能仓促应敌。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与齐王皆被杀,剩下的太子党众人,也就难以掀起浪头了,事变时,李渊正陪着萧瑀与陈叔达等人在宫城内游船,但此二人素来与李世民交好,究竟是李渊兴起,想去游船了,还是被此二人说动了才上的船,咱们也不知道,之后尉迟恭率兵径直来到李渊的船上,名曰警卫,萧陈二人趁机劝说李渊立世民为太子。

这到底是劝说还是威胁,可谓一目了然。

然后李世民便接管了大唐王朝,一个超级帝国缓缓升起!


方山中人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玄武门之变,并不是一次突发行为,而是经过了长时间谋划的,消灭太子只是计划中的一环而已,至于为什么禁军没有来,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唐朝时长安有两个玄武门,一个在太极宫,一个在大明宫,大明宫是唐高宗时期所建,李世民发动兵变的玄武门,是太极宫的玄武门。

大唐开国初期,军制方面沿袭隋朝的府兵制,府兵制的基层单位叫折冲府,折冲府上是卫,而唐初的禁军就是在府兵中挑选,轮流去京城担任防卫任务,每一个月就轮换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有人在禁军中私自培植党羽,犯上作乱,这些军队负责京城的防卫,但不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因其指挥所位于京城南端,被称作南衙军。此外,负责皇宫保卫工作的号称北军,唐高祖称为“元从禁军”,唐太宗时称为“北衙七营”。北军将士皆驻扎在玄武门北面,玄武门因其地理位置和建筑规模成为北军的重要戍守之地,某些时期甚至成为北军的指挥中枢。因此,北军就相当于禁军。

一但皇宫有事,北军是最先反应的部队,因此,要想政变成功,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护卫宫廷的北军身上打主意。

但是,北军向来受到唐高祖李渊的高度重视,他早就让太子李建成负责北军事务,北军的高级军官都直接听命与皇帝或太子,李世民想要拉拢他们,或者攻打北军,都不现实。唯一可行的就是在北军的下级军官上打主意,很快他就找到了一个人---常何,此人曾经跟随太子李建成,算得上是太子的老部下,刚刚被李建成调入北军宿卫,时任左羽林兵曹,其值守地点就在玄武门城楼之上,李世民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很快就常和收为已用。

宫廷政变最关键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务求一击必中,在极端时间内取得最高权力,而且,要隔段主政者与外界的联络,使其无法调动军队,而军队也情况不明,不敢贸然行动,如果没有做到这几点,那就是死路一条。西汉时太子刘据起兵造反,就是没有及时控制住汉武帝,最后被反杀。而李世民,显然深谙其中道理。

唐长安城东、西、南三面被郭城包围,若城外军队到宫城救援,势必行进速度缓慢,若是宵禁之时,援军更是寸步难行。宫墙北方为禁苑,场地相对空阔,适合军队来援,高大的玄武门就成为连接宫城内外唯一的屏障。

玄武门高有二十余丈,墙体用大青砖砌成,上为高耸的门楼和墙垛,下为阔大的门洞。该门洞有三重门,皆用终南山山上的千年椴木制成,为保坚固,门上还镶嵌了许多阔如手掌大小的青铜钉。

李世民显然精准地谋划了整个政变过程的细节,常何的归顺是他整个事件的制胜点。因为有了常何的支持,李世民可以率人乘着夜色进入玄武门埋伏,当李建成和李元吉毫无戒心地进入玄武门后,常何令人关上大门断其退路,那边的伏兵顿起,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也并不是温顺的绵羊。整个太极宫长度也不过三四里,宽度两三里,虽然李世民关上了玄武门,但是里面动静闹得这么大,外界不可能一点也不知情。当得知太子被围后,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等太子亲信当即点起东宫、齐府(齐王李元吉的亲兵)两千余人来攻玄武门。

这时候,玄武门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由于城墙高大,虽然太子这边人多势众,但是破不开城门。玄武门的设计本来是防卫宫廷,但是此时却成了一道生死之门,里面想逃命的出不来,外面想救人的进不去。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尉迟敬德拿着他们的人头向太子府兵示众,太子部下一看大势已去,当即溃散。

紧接着,李世民就要去逼李渊交权,因为玄武门虽然高大,但李世民兵力终究太少,撑不了太久。对于逼迫李渊交权这件事,《资治通鉴·唐纪》写道: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閤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喻诸将卒,皆罢散。”

李世民并没有自己直接去和李渊谈,而是派了尉迟敬德去和李渊交涉。一方面,这终究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李世民不想和自己的父亲刀兵相见,另一方,尉迟敬德乃一介武夫,对李渊来说更有威慑力。果然,尉迟敬德“擐甲持矛”面见李渊,让李渊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加上身边的大臣大都倒向了李世民,李渊也不想再做无谓的反抗,交出了所有的权力,李世民顺利当上皇帝。


一卷青史


玄武门之变,李渊的禁军被挡在了门外,还与李世民的府兵干了一仗;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基本上就算是夺权成功,因为他可以直接胁迫皇帝李渊。

玄武门之变的根源其实就是权力分配引起的,当时的唐朝最高权力被三人掌握着,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

高祖李渊是唐的开国皇帝,在山西起兵发隋,向西攻占了长安,没多久就登基称帝,时间非常短,基本一年时间都不到。李渊开朝称帝,对当时的隋末时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是树立了政权正宗大统,其次就是吸引了天下人才归附,建立起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

李渊称帝后,天下并没有统一,到处都是割据军阀和农民起义军,李渊最为仰仗的只有两个人: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李建成不是史书上写的那样是个文弱太子,他能够在李渊登基称帝后就册封为太子,靠的却是军功,他在前期的起兵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秦王李世民也是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军中势力越来越强大。

唐初的权力格局在李建成当太子后出现了分化,太子入朝管理政务,秦王在外带兵征伐,而皇帝李渊却是在朝统管全局。

关键的问题来了,秦王李世民的战功越来越大,战王世充,擒窦建德,收复洛阳等等,这样的功劳让皇帝李渊为难,让太子李建成不安,也让李世民有了更大的权力欲望。

李渊召回了秦王李世民,为了防止秦王坐大,威胁皇权,收回了李世民的兵权,并且把李世民的心腹亲信都进行了分化(调离房玄龄、杜如晦,严令要求不得与秦王府来往),调李世民的亲信大将尉迟敬德归齐王李元吉账下。

李渊偏心于太子李建成,不但打击秦王李世民,更是把皇帝保命的禁军指挥权交给太子李建成,以此来增加太子的权力,史称“元从禁军”,这支禁军有三万人。这支禁军屯兵北门。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既有偶然性,又有长期性,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长期的权力争夺是焦点,而爆发玄武门之变的时期却是秦王构陷太子李建成猥亵后宫,李渊令太子、齐王与李世民进宫对质,如果李世民不能解决太子和齐王,李世民就极有可能被皇帝李渊彻底在政坛上扳倒。

正因为玄武门之变发生的突然性,导致了真正掌控禁军的太子李建成毫无防备,主要的是李世民策反了玄武门的守将常何,他掌控了玄武门的钥匙。

当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进入玄武门后,常何关闭城门,剩下的时候就看那哥仨自己解决,由于秦王李世民早有准备,不但领了尉迟敬德入宫,而且还埋伏了几百府兵在玄武门外。

当秦王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太子的亲兵是得到了讯息,里面杀声四起,外面的亲兵听也听出来怎么回事了。太子亲兵聪明报信,太子李建成的禁军大队人马前来增援,但是城门被常何关闭,进去不去,而且外面的秦王府兵又冲了出来。

禁军到底战斗力很强大,秦王的府兵渐渐不支,此时处于观望状态的屯营兵一把手主将敬君弘,二把手中郎将吕世衡必须要选择站队了,要么开门放禁军入城,解救太子;要么站在李世民一边,坚守玄武门做政治投机。

他们两人的选择很坚决,领着守城军士出击禁军,让常何守门,很明显他们都站队了李世民,队虽然站正确了,但是命没有了,他们两人都被禁军杀了。

此时的玄武门之变其实已经结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所杀,城外的禁军以及秦王府兵还不知道呢,打得不亦乐乎,尉迟敬德割下太子李建成的脑袋站在城门上大喝太子谋反,已被诛杀。禁军一看,主子都被杀了,一哄而散。

禁军的威胁就此解决,剩下的情况就是如何夺权,李世民杀了太子和齐王,并不等于权力就到了李世民手中,毕竟大唐还有皇帝,而此时的皇帝李渊正和宠臣裴寂在皇宫花园湖里划船呢。

李世民要夺权,并不只是太子的权力,更多的是皇帝的权力,第一步就是要逼迫皇帝李渊认可他诛杀太子、齐王的正当性,这件事情很简单,有太子的脑袋,有满脸血污的尉迟敬德就够了。

尉迟敬德提着太子李建成的脑袋到了皇帝李渊面前,当然,另外还拧着滴血的刀,一切都很明朗,皇帝李渊没有办法,只得下旨太子、齐王谋反,秦王平乱有功,太子李建成所有权利归秦王李世民所有。

秦王李世民夺得太子权利,其实并没有安全,毕竟大唐的所有权利在皇帝手中,李渊极有可能在未来缓过气来,收拾李世民,毕竟李渊的儿子不止这几个。

李世民没过几个月,再一次逼迫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当了皇帝,彻底的掌控了皇权,玄武门之变的这场政治阴谋才有了一个彻底的了结。


沉墨I方之城


一、虽然史书上没明说,但很显然李渊禁军的部分指挥权已经提前被李世民掌控了。

二、消灭太子只是拉开了夺权序幕,李世民之后又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彻底完成夺权。



玄武门之变,并非只是一场杀了哥哥、弟弟的小政变。李世民作为战神级的军事家,作为知错能改,但同时又是一不做二不休的狠人,他怎么可能会只杀了哥哥和弟弟,然后坐等老爸李渊做最后裁决呢?

所以很显然,李世民在发动政变前,他已经兵分两路,一路截击李建成、李元吉,一路控制李渊禁军的部分指挥权。

对于李世民,其实李渊也有心理防备。武德九年初,为了遏制秦王党,尉迟恭一度被李渊派人捉拿,并下了大狱,程咬金也被李渊外放到了康州当刺史,房玄龄、杜如晦二位亦已被控制。可以说,在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和太子党已经把秦王党逼到了绝境,双方就差翻脸了。

玄武门之变前夜,房玄龄、杜如晦和尉迟恭是偷偷摸摸到秦王府,策划动手事宜的。这个时候别怪李世民狠,因为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你死我活的阶段,谁要是怂了,谁的脑袋就要搬家。而要下狠手,那很自然,李渊禁军的兵权就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毕竟李世民当时手头上没多少兵。

为此,李世民首先策反了玄武门禁军统领常何以及他的部下。

据《常何墓碑》甚至记载,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布了局,放长线,钓大鱼,动辄就给常何送财宝,让他收买部下。当然,李建成也派人经常拉拢常何。常何的态度并不明朗。所以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晚上,李世民又找到了常何,并成功把他说服,拉到了自己阵营。

拉拢常何之后,李世民又布了一个局,他先发制人,对李渊说:“李元吉与父亲的妃子私通乱伦”。这事影响很大,李渊当即表示第二天召李建成、李元吉审问此时。

而第二天即是六月初四,也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当天。


对于李渊为什么要召见,此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知情,他们以为只是例行召见,就没有太当回事。而李世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接下来,就是玄武门之变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一堆人抢先入朝,并在玄武门外设伏兵。

李渊也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们召来,准备在宫里仲裁。

关于李世民是如何设伏的,史籍中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地图可以看出。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入太极宫,他们就必须要先从自己的东宫出玄福门,然后往西入玄武门。而李世民又是住在宫外的。所以李世民肯定是先在玄福门和玄武门之间的小树林中埋伏,待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玄武门下时,再突然从东面截杀,堵住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退路。

这个猜测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李建成和李元吉看到李世民后,第一反应不是往回跑,而是搭弓射箭,跟李世民玩命。


李世民在玄武门外干掉哥弟二人后,消息传到了东宫,太子党和齐王党聚集了约两千精锐壮士,前往玄武门救援。

当时,这帮人并不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干掉了,所以杀红眼了,想救出主人。幸亏常何率领的玄武门禁军和李世民的心腹拼死守玄武门,太子府武士才未攻破玄武门。

太子府武士见玄武门实在攻不下,便转头攻打位于长安城外的秦王府。当时秦王府的精锐尽出,已是一座不设防的王府。如果太子府武士杀进秦王府,李世民的家眷肯定也玩完了。就在这个时候,尉迟恭非常及时的在玄武门上提起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给这帮人看,这帮人的意志瞬间崩溃,这才挽救了秦王府一干老幼妇孺。



瓦解太子府的斗志后,接下来才是最微妙的时候:李世民到底是怎么处理李渊的?

在《旧唐书》中,记载非常简单:

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

在《新唐书》中,记载也很简单:

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记载都很简单——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就册立他为皇太子了,至于李世民到底用了什么手段让李渊下台,均没有记载。

没有记载,这只能说明一件事,相关的官方史料“遗失”了,也可以说,当时的史官根本就没敢记载。详细的过程,只能是靠后世王朝的史官搜索众多杂七杂八的史料,然后整理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细节过程了。

好,后世王朝史官是如何整理的呢?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是这样描述的:

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时,李渊在太极宫的海池泛舟。李世民办完事后,命尉迟恭披甲执锐,进到太极宫,并走到了李渊面前。

李渊当时很怕,就问你来干什么?尉迟恭也不说谎,直接就挑明了情况。李渊听说后便问左右大臣该怎么办,群臣很聪明,便说建成和元吉本来没啥功劳,既然秦王已经杀了他们,陛下只要把国务委托给秦王就好了。

大臣们给台阶下,李渊当然要兜着,于是他也说我也是这个意思。尉迟恭见机,就请李渊写封手敕,饶恕秦王党。李渊当然不敢有什么意见,便一切照办。之后李世民进到太极宫,李渊安抚他。之后,李世民就哭了。


看完了《资治通鉴》记载的过程,不知道有没有人会产生一个疑惑,就是:李渊明明是打算与重臣们一起仲裁李元吉通奸案的,为什么玄武门政变后,他却莫名其妙在太极宫的海池上泛舟呢

我觉得,这个奇怪的现象,只能用一个逻辑才能说得清,那就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伏兵马对付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同时,也派人去把李渊赶到海舟上去了

杀了哥哥弟弟后,李世民自己不出面,让尉迟恭披甲执锐,而且一身血去找李渊,意图恐吓李渊。当时李渊本来就已被实质性软禁,所以见到这个场景,只能是借坡下驴,把国务委托给李世民了事。

如果这个解释行的通,那也能表明,李渊禁军的指挥权,至少是部分指挥权,早就被李世民控制,李渊实质上已丧失兵权。(至少玄武门的兵权已经丧失)

当然李渊当了九年皇帝,也不是白当的,他即便被软禁了,他对大唐王朝也仍然有很大影响力。所以李世民受封皇太子后,他还需要继续布局,操控大权。

首先,李世民派自己的心腹屈突通接管东都洛阳,控制住了关东。

其后一个月,秦王党的秦琼、程知节、尉迟恭等人全部封将军。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以及杜如晦等人全部封宰相。

无论文臣、武将,无论关中、关东,先后被李世民的人控制。

至此,李世民的布局完成。

这个时候,无论李渊是否退位,结果都不会有什么改变了。

武德九年八月,即玄武门政变后两个月,李世民登基继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