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苏联为何出兵阿富汗?

井底小小鱼


1980年,第22届夏季奥运会在苏联举办,奥运会开幕的时候,好多苏联人欣喜若狂,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收看开幕式盛况。可是不久他们却发现这届开幕式与往常的开幕式不同,开幕式会场上空飘扬的各国旗帜中,居然没有看到德国、美国和中国这些体育大国的国旗!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不仅如此,在随后的比赛中,很多外国运动员在获得奖牌时,也没有升起所属国的国旗,而是代之以奥运五环旗,这些怪现象让他们百思不解。

之所以莫斯科奥运会会出现这些怪现象,是因为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这届奥运会遭到国际社会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抵制,几十个国家没有来参加奥运会!

1979年冬天,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处死阿富汗总统,扶植傀儡政权。苏联对一个主权国家赤裸裸的入侵,蔑视了国际秩序,让苏联在国际上千夫所指,陷入空前孤立中。

苏联人当年当年为什么要对这个国土面积只有65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大动干戈,他们入侵阿富汗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阿富汗地处亚洲的大陆心脏地带,是连接欧亚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的特殊让阿富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让阿富汗饱受战乱之苦。

千百年来,波斯帝国、蒙古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铁蹄都曾践踏过这片土地,俄国人和英国人也为了这块肥肉大打出手。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阿富汗在1919年终于赢得独立。

但阿富汗的独立只是名义上的,它始终没有摆脱过大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方冷战又把阿富汗卷入其中。身处东西方阵营的夹缝之中的阿富汗处境艰难,阿富汗觉得谁也得罪不起,就脚踩两只船,奉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两面不讨好。两个超级大国都想把阿富汗拉到自己这边来,竞相插手阿富汗国内事务,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


美苏角力把原本还安定的阿富汗搞得鸡犬不宁,政变不断。先是达乌德在1973年推翻查希尔政权,几年后,苏联培植的代理人塔拉基又推翻了达乌德政权,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塔拉基曾在莫斯科留学,又跟勃列日涅夫私交甚好。他上台后,自然对苏联人感恩戴德,全力向苏联示好。而且还把苏联那一套制度克隆到阿富汗,废除市场经济实行起计划经济。

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把阿富汗搞得乌烟瘴气,很快就让阿富汗国内陷入混乱,加剧了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到最后塔拉基和他的亲信,国防部长阿明因国内政策也出现分歧。勃列日涅夫就给塔拉基出主意要他铲除阿明,苏联人和塔拉基的密谋被阿明察觉,阿明先下手为强把塔拉基干掉取而代之。

(勃列日涅夫)

差点被苏联人除掉的阿明上台后,自然不会给勃列日涅夫好脸色看。他旗帜鲜明反对苏联控制,采取了疏远苏联,向西方靠拢的姿态。

阿富汗新政府的做法让苏联高层非常不满,他们无法容忍自己的家门口出现一个亲西方政权,更不甘心失去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战略要地。要知道失去和苏联拥有两千多公里边境的阿富汗就等于失去南部的缓冲地带,是可忍孰不可忍。


让苏联人入侵阿富汗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那时候伊朗刚刚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新的伊朗领导主张向全世界的伊斯兰国家输出革命,如果伊朗的实力扩张到阿富汗这个伊斯兰国家,不仅影响到苏联边界稳定,也会对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在这些地区产生连锁反应,严重影响苏联稳定。

在此情况下,出兵阿富汗就箭在弦上了。

苏联人之所以决定冒天下之大不韪出兵阿富汗,也是因为他们的敌人,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正被被伊朗伊斯兰革命搞得灰头土脸,美国的人质还被伊朗扣押关在美国驻伊朗的大使馆。对苏联的入侵,美国人肯定无暇顾及。还有,苏联领导人觉得凭借苏联的优势兵力肯定能在短期内解决阿富汗问题。


因此,1979年12月中旬,勃列日涅夫决定出兵阿富汗推翻总统阿明政府,12月25日,圣诞刚过,数万苏军突袭阿富汗。正像勃列日涅夫预料的那样,阿富汗果然不堪一击。仅仅两天时间,苏联军队就控制了阿富汗局势,击毙阿明,扶持起卡尔迈勒政权。

可后来的形势发展却大大出乎勃列日涅夫预料,苏联军队的入侵引起阿富汗各阶层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苏联士兵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阿富汗成了苏联人的噩梦,成了套在他们脖子上的枷锁,成了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阿富汗有130多万死于战火,500多人无家可归;苏联侵略军总共伤亡超过5万,苏联对这场战争投入多达450亿卢布,苏联的国力因此每况愈下。在此情况下,克里姆林宫不得不在1988年决定从阿富汗撤军。两年后,苏联解体。


小约翰


“牛刀小试”变成了“血肉磨坊”,究竟是多国下套,还是苏方脑袋进水?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悟空问答之为何1979年苏联会选择大举进攻小小的阿富汗?】

要全面了解为何会入侵阿富汗,就得先说说当时的国际背景,首先1979年正是美苏两强争霸正酣的时刻,苏军认为其需要进一步扩展地盘。尤其是在1978年随着阿富汗“四月革/命”的爆发,新上任的“人民民主党”宣称要走“苏俄模式”,这让苏方发现了可能开拓出一条全新通路,甚至可以完成自己的“去印度洋洗靴子”的美梦,所以才会义无反顾的干涉其中。

另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东方大国此时正在跟美国等西方国家改善关系,当时苏方有部分人员认为存在被美军腹背受敌的情况,入侵阿富汗也算是一个警示信号吧。另外,苏方当时认为美国人可能也会干涉阿富汗的问题,所以晚下手不如早下手,直接干涉后其中,并希望“火中取栗”。

另外就是阿富汗国内此时看不到明显的反对力量,苏军还是按照传统的大机械化兵团+闪电战突袭模式就可以短时间内拿下,实际上阿富汗国内80%的道路也都全部在苏军的控制之下。可比较阿富汗是多山之国,苏军对之前的困难考虑并不充分,最终导致自己深陷其中。

另外还得补充下苏方国内问题,苏方当时国内核心并不稳固,急需扩张以展现领导力,因此才会在诸多考虑下,最终挥师兵发阿富汗。

最终得说说苏军付出的代价,累计付出了85亿卢布的援助费用-几乎等于全打了水漂。参战人员62万,阵亡1.5万,伤残和生病多达近5万多。这些代价其实让苏方不仅仅经济上受到重创,国际上也被进一步孤立,为后来的1991年圣诞节的“降旗”一幕敲响了钟声。

以上为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的认识和资讯整合,仅供抛砖引玉,欢迎更多深入讨论。

军事天地


我是“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1978年,苏联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推翻现政府,塔拉基出任国家元首,副手阿明担任政府总理。

塔拉基政府无力应对各地的武装反抗,请求苏军出兵支援,苏联政府经过反复讨论,定下对阿富汗政策两个原则,一是决不能失去阿富汗,二是决不能出兵阿富汗。

1979年,在人民党内部,塔拉基和阿明的矛盾越来越白热化,9月,双方发生火并,塔拉基企图干掉阿明未成,反而被阿明干掉,阿明自任国家元首兼政府总理,掌握了政权,并公开对苏联表示了不满,认为是苏联支持塔拉基对自己下手,要求苏联撤回在阿富汗的三千名军事顾问和教官。

阿明提出“平衡外交”的方针,公开表示要和美国改善关系,摆脱苏联的倾向十分明显。

1979年的苏联,正在全球范围和美帝争夺世界霸权,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要想实现,必须掌握阿富汗,所以,苏联决不能失去阿富汗,要控制阿富汗,必须除掉阿明政权。

要除掉阿明,除了苏联直接出兵,别无他途,所以,苏联对阿富汗的态度终于有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从决不出兵阿富汗,变成必须出兵阿富汗。

1979年12月27日晚19时27分,最精锐的格鲁乌部队154特种兵分队和阿尔法小组成功斩首阿明,第二天,苏军六个师兵分两路进入阿富汗,1980年1月2日,两路大军在坎大哈会师,基本占领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控制了阿富汗和伊朗、巴基斯坦的边境要地。

由于斩首行动的成功,在苏军高速突击时,阿富汗十万政府军群龙无首,基本没有抵抗,大部分缴械投降并归顺了卡尔迈勒政权。

可以说,苏军的入侵行动异常成功,以最小的代价,除掉了亲美的阿明政权,扶持了卡尔迈勒上台。

于是苏军掉进阿富汗这个大国坟场,消耗了巨大的国力。

关注“麻辣战争”头条号,关注世界军事分析。


麻辣战争


战争一开始苏联用一周的时间基本就让阿富汗变了天。控制阿富汗以后在阿富汗建立亲苏政权。苏联出兵阿富汗是早有预谋,而且两国实力悬殊,战争初期,苏联是很顺利的。但是历史证明,苏联是陷入了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得不偿失。

阿富汗共和国成立之后,就和苏联建立起了友好的外交关系,苏联在经济上的对阿富汗的帮助使其对苏联的经济依赖越来越严重,苏联牢牢的控制这阿富汗。

随着阿富汗的政局跌宕起伏,一个叫阿明的统治者上台,彻底让苏联对阿富汗失去了希望。阿明追求阿富汗独立自主,减少对苏联的依赖。而且阿明宣称要跟美国关系正常化,这对苏联来说简直就是噩梦。阿富汗所处位置是重要军事战略要塞,是美苏对抗中重要的有利位置之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驱使下,苏联终于对不听话的阿明下手,悍然出兵阿富汗,推翻阿明统治,扶植自己信任的人上台,建立亲苏政权。

让苏联人意想不到的是,进来容易出去难。出兵阿富汗短暂的辉煌之后,阿富汗国内的反政府武装的顽强抵抗,国际上对苏联的反对,让苏联政府忙于应对。从阿富汗战争开始到最后,持续十年时间,1989年苏联人真的是力不从心,狼狈不堪的从阿富汗撤兵。阿富汗战争宣告结束!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明空奕奕


当时的苏联把东南亚和西南亚当成同时推进的两个方向,阿富汗正好在两大战区的中心地带,为了打通南进印度洋的出海口,占领阿富汗是陆上南进的第一步。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困于越战,石油危急及西方阵营的分化影响,在军事上同苏联相比渐渐地处于下风,苏联在勃烈日涅夫的领导下军事上进行强势扩建,1979年入侵阿富汗,就标志着霸权主义达到了顶峰。

阿富汗位于亚洲的大陆中心,是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火频繁,古代波斯人,希腊人,萨特人,匈奴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均踏上过这片土地,近代英国和俄国也在此激烈角逐,二战后,阿富汗陷入苏美两霸争夺的地方,阿富汗政府只好奉行中立外交政策,游走两霸之间。

1978年亲苏的塔拉基势力推翻了前政府,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极力模仿苏联体制,对内进行激烈的改革,外交上倒向苏联,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在对待政府武装改革时,塔拉基与国防部长阿明产生了分歧,塔拉基在苏联的授意下,准备武力除掉阿明,没想到,阿明捷足先登,先发制人将塔拉基击毙,独揽大权,阿明对苏联插手极为不满,要求苏联大使撤出阿富汗,政策上表现出亲美。

苏联不能容忍阿富汗倒向美国,那将失去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战略重地,阿同苏之间着两千多公里的国境线,一旦沦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苏联将失去南部的缓冲地带,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内部出战派占了上风,1979年12月12日,苏联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出兵阿富汗,苏阿战争爆发。

苏阿战争,为阿富汗圣战组织提供了土壤,为后来的恐怖主义埋下了伏笔,您说是不是?





雪上长留马行处


这事儿得从阿富汗革命开始说起。阿富汗在历史上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这个国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血腥反抗,才从殖民者手中获得了自己的独立。

投身革命的阿富汗的国王“阿曼努拉汗”于1921年正式登上王位。这位接受了西式教育的国王很向往西方的制度,他排斥英国人的殖民统治,认为:“阿富汗必须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要享有与其它主权国家同等政治权利和地位。”

但阿曼努拉汗向往的西方并没有给他面子,他在英国人眼里就是个殖民地的搅屎棍和整个印度殖民地的负能量,英国政府根本对这位向往“独立自主”的国王没有半分好脸色。面对西方的压力,阿曼努拉汗只好朝自己的近邻苏联寻求帮助,他给列宁写了信,想缔交苏、阿两国的友谊,希望苏联这棵大树能帮他的国家顶住西方压力。

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阿曼努拉汗似乎成为了阿富汗不世出的明君,他颁布宪法、废除奴隶、发展工商、修建公路、引进现代化教育、让阿富汗迅速的开始复苏。这位国王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方,还为自己准备了长期的全世界考察,跑到罗马、巴黎、布鲁塞尔、新德里、伦敦、莫斯科等很多地方探寻“发展之路”,想将各处的先进制度带到阿富汗,加快国家的进步。

但这位国王还是犯了“天真”的错误,他通过军事抗争从英国人手里获得了国家的独立,却并没有在国家发展的时候建立起一支真正靠得住的、属于自己的强大军队。

所以,当1926年9月阿曼努拉汗结束漫长艰辛的外交之路,回国开始应用自己天真的理想时,国内封建残余和外国势力开始了自己的挣扎。

阿曼努拉汗并没有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他将自己比作土耳其的“凯末尔”,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凯末尔革命的做法。他为男女平等建立了女校、建立了国会、将宗教与政治分离,呼吁平等和法律。

只是这种改革向来讨不得好,尤其是阿曼努拉汗为了推行改革,打击顽固的封建旧势力,不免使用了许多强硬的手腕,例如要求人们穿西服的法令、禁止童婚、禁止妇女蒙面等等。这些法令实施的太强硬又太快,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的神经。

那个年代的阿富汗相对于后来是美好的,漂亮、现代、发达、充满活力和世俗的魅力,阿曼努拉汗留下的皇宫、凯旋门、大厦和小桥流水的城市花园在很多年后都依然照耀着这个国家,但这位国王虽然为阿富汗的殖民后时代建立起了一个光鲜的外皮,却由于过分天真和改革的急躁,终于发生了统治问题。

这位年轻的国王只获得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以及部分市民支持,却愈发的令农民、部族首领、宗教人士反感。手上又没有足够强硬军队的他连真正凶狠的镇压都做不到,没枪杆子自然没政权,1929年,阿曼努拉被轰下台,随后流亡欧洲,1960年逝世于苏黎世,享年68岁。

但阿曼努拉虽然下台,他埋下的现代化种子却没有衰败,阿富汗政权在1931年重新回到世俗化发展的道路。国防大臣纳迪尔沙占领喀布尔,成为新的国王,开始了自己的统治之路。

这位新国王本就是阿富汗的传奇战将,阿曼努拉汗的抗英之战与他的指挥密可不分。所以纳迪尔沙实际上继承了阿曼努拉汗的理想,并通过军事化将之更强硬的实施了下去。改革宗教、改革宪法、广开学校、促进金融、与世界开放接轨,还专门开了兵工厂和军校。他所统治的时期亦是阿富汗欣欣向荣的年代之一。

但纳迪尔沙得罪的人太多,1933年他被杀死在自己的皇宫之内,其子穆罕穆德继位,但穆罕穆德只是两个叔叔的傀儡。他的一个叔叔马茂德担任了首相,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并不断的向西化靠拢。阿富汗并没有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这个国家在战后的那段时间显得愈发的具有活力。

但阿富汗政府虽然貌似追求着西式的自由,真正的言论自由和政治自由开始出现时,他们却极不适应。政府受不住民间的批评,大肆查抄报社和刊物;受不住权利思想的扩散,各种抓捕学生领袖和社会人士。

1953年,出身皇族“皇室维新派”的中央军团司令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达乌德帮助国王结束了叔叔们的统治并担任新的首相,他是穆罕穆德的堂兄,是不折不扣的实权派和“亲王”。

他也继续着阿富汗的现代化道路,并与苏联这条粗腿拉上了更深的关系。正因为这样,他被人称为“红色亲王”。实际这是地缘政治使然,英印当局当时已经垮台,而印度正是最炽手可热的“第三世界领袖”,阿富汗人还能怎样?达乌德的首相干到1963年。

只是这个时候阿富汗的社会已经被压到了火山口,传统宗教派与世俗派之间因为改革的问题水火不容。一边是高层和知识分子,一边是底层农民和部族首领。达乌德坚持改革:妇女去掉面纱,可以与男人一起工作,用世俗的学校取代那些只教经文的地方;他还让自己的妻子摘掉面纱一起登上观礼台,吓得那些老古董们直呼伤风败俗。

达乌德与他的国王堂弟开始越来越不搭调,国王这时候希望稳定,不愿意国家产生因为改革而带来的动乱,况且那些部族势力和宗教势力也并非那么好动的。而首相达乌德却认为自己背靠着苏联,有着苏联伟大革命的经验和支持,那些封建余孽可以一扫而空。整个“达乌德的十年”,苏联援助阿富汗11亿美元之多,阿富汗社会发展非常快。

然而这不正是国王害怕的么?你不停的与苏联人搞外交、引进大批苏联武器,部队里都让苏联教官占满了,又是苏联援助又是苏联贷款,连赫鲁晓夫都两次被拉到喀布尔做客,长此以往,岂不是要革命?那我的王位怎么办?

于是国王正式站到了达乌德的反对面,他为了自己的江山统治,开始与那些宗教顽固分子以及部族势力走到一起,并在1963年通过一项貌似民主改革的“王室成员不得参政令”让达乌德卸任退休。阿富汗与苏联的关系一下子犹如被卡死的齿轮般休止,国王与首相也撕破脸了。

正因为阿富汗的封建势力回归,“亲苏派”一下子站不稳脚跟,然后“亲美派”又突然借着支持那些旧势力钻了进来,阿富汗社会开始从60年代的欣欣向荣走向纷乱与衰亡。经济不断恶化、腐败频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与巴基斯坦等国的冲突与封锁问题也日渐突出。国王一边进行着不切实际的“挨着苏联亲美国”的做法,一边又任人唯亲,引起大量民间的不满。

为此,阿富汗政坛也是翻了天,平均两年换个首相,10年换掉5个首相,政令乱七八糟,一切都跟走马灯似的。结果一些军队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纷纷怀念“达乌德的时间”。

1973年,沉寂许久的达乌德突然在苏联暗中支持下,趁国王跑到意大利疗养,发动了“共和革命”,一举将他的堂弟赶下王座,彻底结束了阿富汗的王权统治,但众望所归的“红色亲王”却总统、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经济委员会主席大权兼于一身,成了更恐怖的“独裁者”。

达乌德继续了坚定的改革路线,他直接占到了地主、部落、男权社会以及封建势力和投机分子的对立面,开始依照他自己心目中的“苏联制度”来完成“阿富汗革命”。他推行土改、维护工人权力、建立农合组织、国有化银行、查处高利贷、取缔特权、大力投入工业化...

此时的阿富汗感觉上就像一个火红的时代,为了排除之前的积弊,达乌德使用了独裁的手腕和强硬的方式推行他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政策,并紧靠着苏联人,通过苏联人的援助实现自己的军事现代化,以达到能通过武力压服部族势力的目的。

但如此也让阿富汗丢掉了自己最重要的一点:“政治的和谐”。以往吵吵嘴皮,小打小闹就过去的事情,又变成了铁腕手段和扯皮脸皮的互撕,部族怨气越积越多,封建宗教势力也越来越怄火,大家动不动就是动枪动炮。特别是阿富汗彻底倒向苏联后,不甘心的美英势力见此地“不再中立”,便开始了肆无忌惮的渗透和点火,他们的人手在动乱中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更是激增了火药味。

其实达乌德的统治应该算是比较好的,阿富汗的社会发展指数这时候可以说是连年翻倍的增长,成为阿富汗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

但他也有个不恰当的地方——过度学习苏联,大肆搞工业,阿富汗一穷二白没有技术储备、没有优良交通、更没有发展大工业的资源,却丢掉自己的农业学苏联搞工业,工业产值上去了,农民却饿肚子了。这让文化程度不高,却很容易受部族控制和煽动的底层人民悄然站到了政府的反面。

后达乌德时代,他很快认识到“死抱苏联”的不现实——亲苏了,西方的脸色就难看了,援助就少了了。于是这位独裁者又开始反复,对美国递来的蛋糕也开始大加笑纳,同时向国内的宗教神权、部族低头,到处修建寺庙和组织听经活动。说到底,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化,他也不愿意自己的政权被倾覆。

终于,到1977年,达乌德为了抱西方大腿和维护统治,搞了一个“国家革命党”给自己抬桩,并当即解散国家中央委员会和内阁。大批亲苏的人士被从政府和军队中撤换。

如此激烈的搞法,在苏联眼里犹如莫名其妙的反水,达乌德没有换来西方和美国的青睐,却第一时间点燃了苏联熊熊的怒火。

这个时候阿富汗的“人民民主党”已经是苏联的天下,他们直接抛弃了对达乌德的支持,谁让你搞什么反动的“国家革命党”来着?

顺带说下,“人民民主党”,这个党派由阿富汗革命政治家塔拉基创建,起初叫“人民派”,后来壮大并有力的帮助了达乌德反抗国王的统治,是政变中最有力的助力。这个党派实质是个受苏联影响的“红色”党派,它崇尚社会主义革命、亲苏、反封建。但由于阿富汗“无产阶级”实在太少,他们能做的实际就是在军队中发展成员以及代表着国家“亲苏”的势力。

正因为“人民民主党”有相当大的苏联势力,且在军队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甚至还有克格勃势力),达乌德与苏联翻脸后,受到该党派的斥责和不配合后,他马上展开了对“人民民主党”的大清洗,还对左翼人士进行刺杀,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愤慨。

这个时候,一个叫“哈菲佐拉·阿明”的人冒了出来。阿明是个普什图族人,早年是个中学老师,这个学霸后来一边在哥伦比亚攻博士,一面在威斯康星大学读政治经济学,还成了阿富汗的留学生主席,结果1965年因为搞政治活动被美国驱逐。回国后他在阿富汗教育部任职,参与了塔拉基的“人民民主党”。1969年他依靠这个党派当上了议员,是塔拉基的“亲密助手”和“得意门生”。

1973年,阿明就任人民民主党“军事委员”,受塔拉基直接领导,专门在达乌德的军队中发展党员,争取武装夺权。

1978年,苏联开始支持“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克格勃亲自出马,将达乌德的一些大清洗计划和镇压方案窃取并交给了“人民民主党”

阿明这时候当即发动了策划已久的“武装夺权”计划,在大批青年军官的支持下拉出武装准备先行推翻达乌德,这被称为“四月革命”,阿明就是“革命总指挥”。

4月27日晨,空军司令卡迪尔上校与装甲兵瓦塔拉詹少校发动军事政变,部队直接冲进喀布尔,这时候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而暗中潜伏的克格勃特工早已切断了首都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达乌德面对滚滚而来的装甲洪流吓得不敢出门,国防部长拉苏力将军拼死坐着专车出逃寻求调兵机会,却在兵荒马乱之下撞上了电线杆,重伤无法行动。

政变部队12点发动总攻,在喀布尔与首都部队展开了连番血战,各个要害部门都被逐次争夺,最终他们用坦克包围了总统府,并从政治犯监狱中救出了人民民主党的领袖塔拉基。

在空军的轰炸下,阿富汗总统府很快陷落,被俘的达乌德拒绝投降,于是政变部队当他面枪决了他的亲弟弟、三个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等一家30余口,最后再将他枪毙。(一说60余口全部埋在一口大坑中)

叛军还枪毙了国防部长、副总统、空军司令、内政部长等一众高官。陪伴总统抵抗的卫队、警察、安全人员甚至城市治安人员都受到反攻倒算,很多人被攻城部队集体处决,死者达到2000人之多,可谓是清洁溜溜鸡犬不留。

4月政变后,刚刚从牢里放出来的塔拉基就迫不及待的爬上主席台,到30日他正式成了主席。随前总统和一众高官的授首,各地部队纷纷宣布效忠。苏联在人民民主党宣布“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建国大业完成”的同一时间就宣布了对其的承认,还说:“这是阿富汗民族解放的转折点”。

但这个“转折点”是下行的,没过几天,他就开始与苏联人正式的搅在一起,呼兄唤弟的“共商国家大事”。阿明也将人民民主党里的“旗帜派”战友进行了清洗,正式的走到了台前。

但与兴高采烈急吼吼要“在苏联同志帮助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塔拉基不同,阿明这个人拥有着更高的野心。它虽然借用了苏联的红色大旗,还依靠着塔拉基的党派上位,根子上却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在政府内外和党派中布满“桩子”的阿明迅速挤垮了塔拉基的地位,一年都不到就把“革命领袖”架空为“精神领袖”,军政大权一撸到底。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阿明属于“更理智的爱国者”,但他这一派却是最激进的,既有强烈的民族自觉心,又有从苏联身上学来的铁腕和残酷。他们一五一十照搬苏联人的“彻底革命”时,又坚决的贯彻了自己的“独立自主性”。这点让苏联人非常窝火,当苏联人扶持的塔拉基越来越像根扯不起的猪大肠后,他们对阿明也就动了杀心。

阿明最终在1979年9月发动政变推翻塔拉基政权,他也学着将总书记、委员会主席、革委会主席、中央主席、总理、国防部长、武装总司令等大权独握。虽然他仍然喊着“阿苏关系牢不可破、是亲密兄弟”,但私底下实际已经与苏联产生了极大的裂痕。他对苏联大使普拉诺夫说:“不要干涉阿富汗内政,苏联如果不接受这个劝告,他将会像埃及的萨达特那样驱逐苏联人,并废除《友好条约》。”

这种赤裸裸的威胁对苏联人一点作用都没有,反倒让阿明自己疑神疑鬼,他确信苏联人会杀了自己,周围的很多人都“不可信”。这种神叨叨的恐惧让他加大了对国内的清洗,然而这更加激起阿富汗内部亲苏势力的反弹,也更加重了苏联的愤怒。

1979年10月10日,苏联人从捷克把流亡的卡尔迈勒(阿富汗中央第二书记,旗帜派领导人)接到莫斯科,准备让他接替阿明的位置。勃列日涅夫敲定了名为“萨比尔”的行动。由克格勃的译名特工以厨师身份混进阿富汗人民宫,然后给阿明下毒。

结果这些有毒的食物阿明没吃,却让他的女婿给误食了,阿明可能已经明白这些药是苏联人下的,他将女婿送往去苏联治疗的飞机,希望苏联人能发发善心给个解药。当得到女婿毒发身亡的消息后,他赶紧把办公地点搬到了塔日别克宫。

然后发了疯的阿明干了一件举世哗然的“大事”,他派出外交部长瓦利,广招各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大使,然后到处跟人说苏联大使普拉诺夫策划暗杀他的某些事情。此时令苏联国际地位大损,颜面无存的苏联人被迫更换了自己的大使。

随着政局的混乱,一些不愿意支持阿明和塔拉基政府的军队和地区发生的叛乱越来越大,某些被高压的部族势力拿起武器与共和政府展开了激烈的冲突,这其中有西方势力在推波助澜。然而这股火焰越烧越烈的时候,阿明却坚持认为是“苏联人在支持封建部族势力”。

当这股部族武装的野火连成一片的时候,阿明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阿富汗28个行省中有23个被部族控制或正在战乱,阿富汗遭遇了一场刚刚发生过的“伊朗宗教革命”,世俗化的国家被自下而上的宗教反击重新打回政教合一的封建时代。

然而这个时候苏联忧虑万分,阿明也火烧眉毛,双方却互不信任,也无从插手。苏联几次申请访问被拒绝,邀请阿明去苏联一叙更是被拒绝。阿明坚信苏联人是想“搞鬼”,要架空或软禁自己。

不得已,苏联在12月份派遣了内务部副部长、克格勃头子帕普京率代表团前往阿富汗,希望阿明政府能软化一下,让苏联政府帮助他们训练军队和改组警察和武装、情报机构,彻底剿灭部族。但阿明拒绝了。

帕普京再次提出第二套方案,这个方案被视为最后通牒:苏联军队直接进入阿富汗,帮助他们剿灭掉部族势力,并保证阿明领导人的地位和家属的安全。阿明还是拒绝了。

当时的阿明坚信“苏联人不可靠”,并认为那些部族只不过是苏联人串通好的内奸。他愈发的对西方表示起自己的亲善。很希望能得到美国的帮忙,帮它收拾这个烂摊子和对抗苏联人。哪怕知道一些游击队其实背后就是美国人,阿明仍然觉得“亲美”有助于美国人放弃对那些游击队的支持。

帕普京的最后通牒发布后,苏联人马上出兵阿富汗,并很快包围了喀布尔。

当时驻阿大使布萨诺夫还打了个电话给阿明:“尊敬的阿明同志,您作为一个总统,已经失去控制乱局的能力,为了避免阿富汗局势持续恶化,增加不必要的流血冲突,建议您辞去职务。莫斯科将妥善的安置您和家人。如果您同意,1小时候会有4辆军车来护送您离开。”

与此同时,苏联人展开了一场代号“风暴333”的特种作战,由“阿尔法”“斯佩特纳兹”特种部队联合行动,他们在12月27日万19点20分发动,准备强行刺杀阿明。

当晚,“阿尔法”部队控制了喀布尔电话局,切断了一切联系,但专门给阿明接了根与大使馆的专线,电话里布萨诺夫讥讽了阿明,还告诉他:你忠诚的高官和将军们正在大使馆的酒宴上烂醉如泥,放弃希望吧!

没多久,苏联特种部队已经冲进了塔日别克宫,他们迅速肃清了警卫并控制住了一干人等。在总统办公室里,阿明被强令要求签署一份卸任文件,但他将苏联人的文件撕成粉碎。

苏联特种部队明白没有转圜余地后,做了个“灭口”的动作,这个动作被经过苏联训练的阿富汗内卫识破,结果重新引发一场大战。阿明随后被打死,苏联人临走时用几颗手雷收了个尾,阿明的4个妻子和24个子女倒在血泊中,只有一个女儿侥幸逃生。

这个时候,苏军已经开始光明正大的在阿富汗境内“剿匪”,他们用7天时间就消灭了阿富汗所有在抵抗的正规军,但那些部族势力则依靠美国的帮助不断扩张,与苏联人和阿富汗政府打起了没完没了的游击战。

卡尔迈勒很快上台,成为第三任阿富汗总书记,他彻底的倒向了苏联,一点脸面都不要了,出卖国家主权、强行亲苏,阿富汗几乎成为苏联的“附属国”。他这种做派肯定无法缓和阿富汗的矛盾,即便他重建清真寺和开放一些宗教尊重措施也没有用。部族势力已经坐大,除了让苏联军队大规模围剿,就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最后连苏联人也对卡尔迈勒失去了信心,要求他退休。阿富汗在这几年已经被打成了筛子,无处不在混战、乱战。连阿富汗政府内部都矛盾重重,内讧和枪战不断,直接波及苏联士兵。许多人对前途一筹莫展,又看不清这个国家的未来,便纷纷流亡他国一走了之。

这个时候的阿富汗部族势力背后其实是联合国的“四常”在作怪,在80年代已经连成一片的4个常任们共同给苏联下黑手,将苏联牢牢的拖在这片被诅咒的“帝国坟场”上。

但新上任的戈尔巴乔夫却并不买账,他急切的想做出点成绩,所以进一步投入了在阿富汗的兵力和资源,重新拉高了苏军在阿富汗的战争力度。这一年苏军攻势超前,部族势力纷纷瓦解,但苏军兵力也被调动,空虚的西部地区赫拉特,官员们被部族游击队屠戮一空。

遭遇挫折的戈尔巴乔夫把一切都迁怒到卡尔迈勒身上,认为是他的昏聩和无能才让苏联陷入到这种泥潭一般的绝境。于是趁卡尔迈勒养病的时候,戈巴将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你不要做这个书记了,我们准备让纳吉布拉上。”

于是堂堂一国总书记,就这样让戈尔巴乔夫撤了职,换上了39岁的国家情报局负责人纳吉布拉。

纳吉拉布的情报局就是克格勃扶持出来的,但情报刺探没学到多少,残酷的特务政治与镇压刑讯却学了十全。纳吉布拉特别擅长用这些残酷的特务政治去解决事务,因此在苏联人看来“很能干”,受到了戈尔巴乔夫的青睐。

上台后,为了赶紧将主子从泥潭里挖出来,纳吉拉布进行了很多努力。1986年他弄了个“阿富汗全国和解委员会”,拉来部族游击队人员一起共商国事。然而尽管诚意拿了十足,联合国4常顶着的部族势力岂能真的给你面子?

没多久和谈就在枪声中宣告作废。此后的各种政治活动也宣告无效,不能说没诚意,他连令各方厌恶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都改成了“阿富汗共和国”,还恢复了过去的国旗和国徽,还特别优待寺庙宗教,重新修宪将XX教修订为国教,然而一切都是白费。明眼人都看得出,苏联人尽管增兵再多,却已经日薄西山了。

这时候的苏军尽管占据了一切优势,控制了大片的区域,却完全不适应游击队的打法。他们在各种袭击中士气涣散、态度悲观,军队中还有不少自杀和吸毒的。苏联国内的经济情况也是一年不如一年,这场战争成了无底洞,哪怕投入再多,得来的能有什么呢?苏联人自己都弄不明白为什么要打这种战争。

到1989年,苏联终于要完了,最后的苏军撤出了阿富汗。阿富汗人用一百三十多万的死亡,换取了苏联人6万伤亡和上500亿卢布的损失,以及一个红色巨人的倒下。

苏联人最初的意思只是想控制地缘,向西边输出自己的“红色潮流”,最后却刹不住车,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什么牛刀,他们打上的分明是一条死而不僵的毒虫。

苏联撤走5年后,世界上已经再没有了苏联,塔利班的大军打开了喀布尔的大门,被放弃的纳吉拉布没有卡尔迈勒在异国养老那么好的的待遇,他被塔利班使用了残酷的刑法对待,宫刑后用吉普车拖行,折腾到奄奄一息才乱枪打死示众。

后来本拉登从这一仗学到了自己的精神信条:能打败超级大国的“圣战”。

美国也学到了一招:“煽动与精神输出”。

只是一个曾经拥有希望的国家,也变成了寸寸拼不起来的碎片。


王司徒军武百科


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当事国苏联和阿富汗身上一起找答案。

图注:1988年,一名苏联士兵守卫阵地中

从苏联角度出发,大家都知道前苏联及现俄罗斯是地球上最独特陆权大国,横跨东经26°至西经170°,将近占了地球一半,遗憾的是,这么大的地盘却只有一个北方出海口,位于北极地区,由于常年被北极冰层封锁,所以对俄罗斯人而言有这个出海口跟没有也没差。但俄罗斯人对正儿八经出海口的渴望从未断过。俄罗斯人多次出兵阿富汗,所求也从未变过,不过是想借道阿富汗寻求印度洋温水出海口,但总是求而不得。因此,对印度洋附近温暖的出海口心心念念,就是1979年苏联为何出兵阿富汗的背后动机。这也是为何如今俄罗斯全力以赴也要帮叙利亚,因为可以趁机借道叙利亚温水港做海军基地,这对没有出海口犹如困兽之斗的俄罗斯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大好事。

图注:艾哈迈德沙·杜兰尼,首个统一阿富汗君王

从阿富汗人角度而言,一定在抱怨为何不去骚扰巴基斯坦,为何不去挑战伊朗,偏偏要挑这个阿富汗这个小地方下手。其实,自古以来阿富汗就是战略要地。

图注:阿富汗地图

用全球首屈一指战略预测公司STRATFOR首席地缘政治分析师兼美国海陆空三军顾问卡普兰的原话来说,“阿富汗作为伊朗高原、中亚平原、印度次大陆的地理缓冲区,具有令人屏息的战略重要性,凯觎这里的不仅仅是俄罗斯和美国,还有伊朗和巴基斯坦人,就连印度决策者都对其动心不已。”换言之,谁占有这里,谁就坐拥连接整个欧亚大陆的陆上枢纽,谁就掌握俄罗斯、中国、印度和伊朗的利益交汇处,因此苏联堵上国运也要拼一把去入侵阿富汗。因此,当下你能看到美军身影活跃在阿富汗。


军机图


阿富汗地处亚洲的心脏地带,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阿富汗地理位置重要,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争夺的焦点地区,历史上多个帝国都曾经践踏过这片土地,使阿富汗人常年饱受战乱之苦,变得非常悲催和凄惨。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处死了阿富汗总统阿明,扶植傀儡政权卡尔迈勒上台,迅速控制了阿富汗局势。但是,令苏联高层没有想到的是,苏联的入侵,却遭到阿富汗各阶层的强烈反对,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奋起反抗苏联侵略者,使苏联久久难以抽身,战争持续了10年时间。

阿富汗这个国家,从历史上都受到列强的欺凌。波斯帝国,蒙古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铁蹄都曾经入侵过阿富汗。俄国和英国也曾经为了争夺阿富汗而在战场上兵戎相见。1919年,阿富汗迎来国家独立,但是这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从来就没有摆脱过大国之间的影响和博弈。


我们想知道的是,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我们知道,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和苏联陷入了长期的冷战之中。由于阿富汗采取中立政策,对美国和苏联都不得罪,结果是把双方都得罪了,美国和苏联都对阿富汗有意见,双方都想把阿富汗拉到自己的怀抱之中,争着在阿富汗内部培植支持自己的势力,把阿富汗搅和得鸡犬不宁,乌烟瘴气。

1973年,美国支持的达乌德政权推翻查希尔政权。几年之后,苏联扶持的代理塔拉基又把达乌德政权推翻,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说起塔拉基这个人,他曾经在苏联留过学,与苏联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私人关系很好。在塔拉基上台后,一头扎向苏联的怀抱,最要紧的是,塔拉基全然不顾阿富汗国情,全盘复制苏联的计划经济,使阿富汗的经济一落千丈,民众收入下降,加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而且,在阿富汗政权内部,塔拉基与当时的国防部长阿明存有很深的矛盾。塔拉基便求助于苏联,苏联的意思是先把阿明除掉。然而,塔拉基的计划被泄露,国防部长阿明索性来个先下手为强,却把苏联支持的塔拉基杀掉了。这样,阿明却上台成为阿富汗的最高领导人。

阿明上台后,采取亲美反苏的政策,旗帜鲜明反对苏联,使苏联领导人十分恼火。苏联在阿富汗苦心经营多年,如果失去阿富汗,就等于失去了2000多公里的战略缓冲地带,后果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勃列日涅夫作为一个超级大国领导人,怎么会容忍阿明这样干?

于是,在1979年的12月,苏联决定,出兵入侵阿富汗。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之后,击毙了阿明,推翻了亲西方的阿明政权,扶植起了亲苏联的卡尔迈勒政权。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先后长达10年时间,给阿富汗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前后有130多万人死于战争,5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而苏联方面也是损失巨大,苏联军队死亡5万多人,前后投入450亿卢布,从此以后,苏联的综合国力逐渐正在走下坡路。


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国际背景,就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新的伊朗政权与美国反目,把美国的人质扣押在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苏联人便料到,美国人肯定无暇顾忌,不会去加以干涉。

还有一点就是,苏联原本以为,凭阿富汗的实力,可以迅速结束战争,但没有想到的是,阿富汗民众而反抗会如此激烈,导致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10年时间。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干预下,到1988年苏联才真正从阿富汗撤军。


小甜嘟爸爸


从历史传承方面看,甚至可以追溯到1724年神秘的“彼得大帝遗嘱”。据资料显示,遗嘱主要内容分14个部分。对外政策方面,概况起来有三点:1.帝国要长期保持战争和扩张状态;2.要力争参与欧洲事务,继续瓜分波兰;3.帝国的势力要走向四大洋。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印度洋,但是意义却非常深远——南下夺取暖水港口,以控制欧亚海上交通线。

(彼得大帝的理想帝国状态)

不难看出,彼得大帝的历代继承人们,无论是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还是最高苏维埃主席,都是其遗嘱的忠实继承者,而且,他们都对出海口有着异乎寻常的狂热,尤其是暖水出海口。

几百年的打打杀杀下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远东的太平洋、家门口的北冰洋、大西洋的波罗的海与黑海早已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就剩一个印度洋了,能不着急吗。

1973年至1979年,苏联在阿富汗先后煽动了3次政变,最终,趁乱扶植了一个阿富汗民主共和国,让苏联的信徒塔拉基当了元首,试图把阿富汗发展成为苏联在中东、近东地区的新据点。

然而,不信“神”又亲苏的阿富汗塔拉基势力在国内缺乏群众基础,真正有实权的各部落首领们更是不买他的帐,此外,影响力巨大的宗教势力更把号称要“建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阿富汗”的新政府看成“异端”,分分钟想灭了它。

(阿富汗战争早期,一名“援阿”的苏联教师正在喀布尔理工研究所上课,向阿富汗学生们传授最前沿的计算机知识,可以看出男女的打扮都很世俗。实际上,在喀布尔这样的大城市,世俗化的知识分子当中,苏联还是有一定的人气的;然而,阿富汗城市化水平比咱们同期的中国还低,文盲率也高,宗教号召力巨大,因此,反感和抵制苏联阿富汗人占了绝大多数)
此情此景下,不信“神”的塔拉基还坚持进行激进的改革,模仿苏联体制,外交上一边倒向苏联。这引起阿富汗社会各阶层的严重不满。执政党人民民主党内部,塔拉基和国防部长阿明产生了严重分歧。

同时,苏联的克格勃收集了大量材料,证实阿明一直在与美国进行接触。于是,塔拉基在苏联的授意下准备除掉阿明,阿明暗中看的明白,赶紧先发制人,将塔拉基击毙后独揽大权。

正如前文所讲,这个阿明是个亲美派,早在没上位之前,就跟美国勾搭上了,当了老大以后更是对苏联不客气,直接要求苏联大使撤出阿富汗。

阿明的做法引起苏联极度的不满,阿富汗作为苏联的战略要地,苏联苦心经营了多年,可是真下了本儿的。而且,阿富汗居民中有700万左右的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占了阿富总人口的45%,他们和苏联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各族居民属同源民族。更重要的是,阿富汗和苏联有两千多公里漫长国界线,其地理位置对苏联尤为重要,阿富汗一旦沦为美国的势力范围,苏联就会失去南部缓冲地带,威胁到国家战略利益。上世纪70年代末的苏联,在冷战争霸中呈咄咄逼人的“攻势”,核武器的量比美国还大,经济上,因为油价高升,苏联在全球资源出口中赚取了大量外汇,一时半会儿“不差钱”;

而美国这边呢,刚从越战的泥潭中拔出腿,还没等缓过神来,伊朗打脸般的搞了个“伊斯兰革命”,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换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代表真主的“伊斯兰”和代表民主的“共和国”就这么给强行组合了)。伊朗的“现任老大”霍梅尼高举起反美的大旗,跳着脚的跟美国唱反调,还搞了个惊天动的“人质事件”,让美国及其的被动,在国际上也是颜面尽失。

于是,苏联的决策者们便一厢情愿的认为,美国被伊朗伊斯兰革命搞得焦头烂额,已无暇顾及苏联扩张活动。再者,苏联臆想,离得近,家门口搞事情有主场优势,自己这么强大,取得胜利不会太费劲的。此时,苏联坚信,此次干涉,能给世界传递一个信号——莫斯科拥有着至关重要的全球控制力,你们都赶紧从了我吧。

当然,事实证明,苏联一陷就是十年,元气大伤。军事上也没什么拿的出手的战果,在落后的阿富汗山区,全副武装开坦克的打不过骑毛驴、穿拖鞋的是常态。而且,苏联有限的军事成果也没能如愿转化成政治经济利益。在国际上,成了公认的“侵略者”,颜面扫地。

(当时中国谴责苏联行为的海报)
总之,苏联对国际形势和阿富汗国情的错误判断,致使苏联付出“国将不国”的代价。甚至,某种程度上看,全球人民都间接被连累到了。

10年的阿富汗战场,历练了高举“圣战”大旗的游击队长——本·拉登。

在美国大力资助(据估计,拉登的组织在阿富汗战争期间获得的美国军事援助高达2·5亿美元)和世界各地的“增援”下(沙特也很下本儿),拉登旗下穿拖鞋的游击队逐渐升级成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准现代化军队。同时,拉登一伙还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建立了多个准军事训练营,这就是基地组织的“前身”。

下图,伊朗给阿富汗游击队支援了现代化武器,帮助游击队实现机动作战。
下图,美国CIA派出的作战顾问,正向拉登的游击队员们传授毒刺导弹的使用方法。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从战略上来看,出兵阿富汗是苏联南下战略的重要一步,从沙俄时代以来,俄国就一直想向南扩张,企图将势力范围伸展到地中海、印度洋,寻求那里暖水港和出海口,这也是为何沙俄和当时的奥斯曼帝国频繁进行战争的根本原因。到了苏联时代,南下战略显得更加迫切,尤其到七八十年代苏联和中国交恶后,苏联面临着被全面包围的严峻战略态势,加上苏联海军和北约海军巨大的差距,如何打破这种战略包围成为当时苏联考虑的首要问题。



中东地区的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航线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重要通道,如果苏联将势力深入伊朗和巴基斯坦,那么就控制了这个重要的通道,一旦爆发战争,苏联可以轻松的封锁这一战略要道。所以阿富汗作为进入伊朗和巴基斯坦的跳板,就显得意义非凡。苏联决心在阿富汗建立一个亲苏的政权,对中东地区施加更加广泛的影响,最终让伊朗和巴基斯坦也加入其中。


当然上述并非苏联军事入侵阿富汗的直接理由,本质上苏联只是希望扶持一个亲苏的阿富汗,而不是吞并和占领阿富汗,不过局势的发展显然并不如苏联所预想的那样。1979年阿富汗再度爆发军事政变,亲苏的塔拉基政府被推翻,新上台的阿明政府开始疏远苏联,向美国等西方国家示好,采用“更为平衡的外交方针”。这让苏联难以忍受,而且阿明政府并不能有效控制阿富汗局势,许多“穆斯林”武装组织开始组建,决心在阿富汗实施“伊斯兰”式的革命,这种民族主义的运动排斥任何进入阿富汗的外国势力,苏联也在其内。也就是说这两种势力无论哪一方获胜都对苏联没有任何益处,所以在其他外国势力还没有进入阿富汗之前,苏联决心发起军事入侵,扶持一个亲苏的红色政权,保住其在阿富汗的影响。


所以阿明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改变应该是导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如果阿明政府继续选择亲苏路线,或许苏联不会发起直接的军事入侵,而是采取较为缓和的策略和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