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究竟有何意圖?

李某某先生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丞相的最後一計是在防盜墓啊!



九絕龍脈打蟻洞,挖墳撅墓盜王侯,

摸金校尉今何在?半江河水半江紅。

陽間人有陽間宅,陰間人有陰間宅,世事如棋,黑白相合,方得規矩,而“葉落歸根,入土為安”是我們華夏民族從古代延續至今的規矩。

從秦始皇陵,到大清陵墓群,古代王侯將相們對“陰宅”的要求不可謂不執著,人人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可在盜墓者的眼裡,“黃金屋”並不在書中,而是在“墓中”。正所謂“十墓九空”,古代盜墓者的猖獗可見一斑。

眾所周知,諸葛孔明在“三國時代”是智慧的化身,謀臣的代表。

羅貫中老先生評價諸葛亮為“智多而近妖”,但人總要面臨生老病死,即便是IQ指數接近“妖魔”等級的諸葛亮,也逃不過生死的輪迴。

諸葛亮的仇敵曹操,是盜墓界的大佬級人物,“摸金校尉”便是曹操創造出的官職,因此,諸葛亮死後,他的陰宅難免會遭到盜墓者的光顧。

諸葛亮為了守護最後一份安寧,特地在大限將至的時候,派遣心腹奴僕傳信給劉禪。

諸葛亮請求劉禪,專門安排四名能夠信任的士兵給他下葬,並著重囑咐,一定要讓這四名軍官抬著他的棺材一路往南走,抬棺的槓繩在哪裡斷掉,棺材就葬在哪裡。棺材下葬後不能合土,不能立碑,棺木中不能有任何陪葬品,墳墓周圍不能栽樹,不準在墓前祭祀,任何參照物都不能留下。

四名士兵抬著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槓繩仍然沒有斷掉,早已體力不支的四名士兵索性把槓繩砍斷,將諸葛亮的棺材按照要求就地掩埋。

四名士兵拿著砍斷的槓繩回去交差,劉禪摸了摸繩子的切口,一眼便看出了端倪,雷霆震怒的劉禪以欺君之罪將四名士兵處斬,從此世界上,就再也沒有人知曉諸葛亮墓的下落了。

以諸葛亮的智慧,怎麼可能不知道繩子不會斷呢?

諸葛亮早就料到了士兵們會偷奸耍滑,也料到了劉禪一定會殺死抬棺的士兵,那四名士兵,一開始就是陪葬品。

其實一切都在諸葛亮的計劃之中,才使出這樣的計謀。

這就是“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典故。


白話歷史君


在諸葛亮離世之前,他曾經也為了自己的身後事擔憂過,並囑咐過按照“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方法來確定墓葬位置,而諸葛亮說出的這句話也體現了他的智慧。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在諸葛亮離世後,讓人負責抬著棺材然後上路,如果繩子斷了,那麼就可以在繩子斷的位置下葬,這樣做的話別人自然就不知道諸葛亮陵墓的位置。


雖然這種說法比較普遍,但是根據史學家所查看的資料可以發現,其實在正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所以這個故事應該是杜撰的,作者可能為了在三國演義小說中突出諸葛亮的智慧才能故意安排了這樣一個橋段,而這件事情並沒有真實發生過。但是如果按照作者的創作思路來分析,諸葛亮為什麼要有這樣的主張呢?


首先諸葛亮一生都在為蜀國的江山努力,也是因為對蜀國的擔憂而離世,所以即便是死了,諸葛亮也希望可以當蜀國的保護神,繼續在地下為蜀國謀劃將來。

為此諸葛亮需要給自己找一個清淨的地方下葬,不能將陵墓的位置公佈於眾,否則會引來很多百姓祭拜,也會給盜墓者盜墓的機會,諸葛亮希望死後可以讓陵墓位置更加神秘,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安排。


其次諸葛亮一生都在為戰事出謀劃策,他雖然不用親自上戰場,但是每一次作戰都有他的參與,當時蜀國一直致力於北伐,雖然對於蜀國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計劃,但是對於征戰沙場的將士和他們的親人來說,這就是勞民傷財毫無意義的舉動。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蜀國其實並不具備北伐的實力,但是卻對北伐非常熱衷,導致很多百姓的親人都死在戰場上,也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當時的蜀國百姓因為生活比較困苦,其實難以體會到蜀國目標計劃的偉大,反而感覺統治階層毫無道理可言,而諸葛亮親自參與謀劃作戰,很多百姓就將親人的死記在諸葛亮的頭上。


如果讓所有人都知道諸葛亮陵墓的位置,會遭到很多仇家和百姓們的報復,這樣諸葛亮不僅無法在安息,陵墓中的陪葬品也會被盜走被損壞,諸葛亮應該已經考慮到了這些層面,所以才會做出這樣的安排,不讓別人輕易知道自己陵墓的位置,只希望可以消無聲息的下葬。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諸葛亮最後一計是這樣的:

由於諸葛亮日理萬機,為蜀國的大業鞠躬盡瘁,久而久之積勞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

五丈原是諸葛亮伐魏的前沿陣地。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能掐會算,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有祈禳續命之能。

眼看自己病入膏肓、油枯燈滅的最後時刻,諸葛亮決定用七天的時間,擺下“七星陣”法,披髮仗劍要向上天再借10年壽命。

六天過去了,在大帳外為師傅守候的姜維不由心中暗喜:“只要過了明天,師傅就可以續命10年,太好了!”



就在姜維高興的時候,意外出現了。

就在當天傍晚,由於司馬懿突然發起攻擊,大將軍魏延火急火燎來向丞相彙報情況。由於魏延腳下生風走得急,姜維一下子沒攔住,魏延一陣風闖進了大帳,身後的風撲滅了七盞油燈。

諸葛亮一下子癱坐在地下,手中的木劍扔出多遠。口中喃喃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違也!”

姜維進大帳要砍魏延,被諸葛亮伸手製止了,傷心說道:“不關魏延的事,實乃天意也”。

第二天黎明時刻,也就是即將續命成功的第七天早上,一代名相諸葛亮闔然長逝,享年54歲。

後主劉禪得到噩耗後,急忙跨上快馬十萬火急趕到了五丈原。此時諸葛亮已去世五天了。

姜維跪迎劉禪,隨後把丞相臨終前寫給劉禪的一封信交給了他。

劉禪滿含熱淚打開了信,只見信中寫道:“我死後一切從簡,不墳不樹,只要往我口中放七粒米,手中放一枚銅錢即可……”

原來人死後有說講,不能空著肚子上路,這是諸葛亮要求口中放七粒米的原因。

手中的一枚銅錢,是過奈何橋給孟婆“忘憂湯”的茶水錢。

據說人的靈魂經過奈何橋進入陰間時,只要喝了孟婆的“忘憂湯”,世上的煩惱和恩怨一筆勾銷,不記得前生任何事情,輕鬆上路,不過孟婆湯是收費的。



在信的最後,諸葛亮囑咐阿斗:“派四個壯漢,用拳頭粗的繩子抬棺材往北走,繩斷時把棺材葬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我的陵墓。”

劉禪看罷有點疑惑,不知道相父為何要這樣?“還沒見過如此舉行葬禮的。”

阿斗轉而一想,相父深謀遠慮,也許另有原因,聽相父的話沒錯。

阿斗雖然滿腹狐疑,依然還是找了四位壯漢,對他們說:“你四人抬著棺材一直往北走,繩斷埋葬棺材回來領1000大洋的賞錢”。

四人一聽很高興,抬起棺材就上路了。

一天天過去了,到了第七天,棺材抬出了200多里地,四人再看大繩完好如初,根本沒有要斷的跡象。

這四人嘀咕開了:“咱哥幾個恐怕要累死也斷不了,不如咱們用石頭砸斷回去覆命領賞錢去吧。”



四人一合計,沒人跟著咱們,誰知道是自然斷還是砸斷的呢?只要咱四人套好詞,騙阿斗還不容易嗎?

想到此,四人就用石頭砸斷了繩子,把棺材埋了,拿著斷繩回去找劉禪領賞錢去了。

等劉禪看到斷繩後,沒多想就把1000兩銀子給了四人,四人均分,每人得了250兩,然後屁顛屁顛回家了。

四人剛走,姜維來找劉禪商議軍情。

姜維一眼看到斷繩,發現斷口很整齊,劉禪講了事情的經過。姜維一拍大腿,說:“陛下讓這四人騙了,自然斷的繩子沒有這麼齊整的斷口,這分明是用石頭砸斷的。陛下你想想,七天的功夫,拳頭粗的大繩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自然斷掉嗎?”

劉禪恍然大悟,於是傳旨把這四個欺君罔上的傢伙抓回來。

士兵很快把四人抓了回來,劉禪用大刑伺候,四人承認了造假,盛怒之下的劉禪把四人砍了。



劉禪剛要喘口氣歇會,姜維來問啥時候為丞相燒紙祭奠,劉禪猛然想起沒問四人把丞相埋在哪裡。他只顧發怒,正事都忘了,現在死人不會說法,劉禪懊惱的只拍自己的腦袋。

這就是諸葛亮最後一計,他考慮生前得罪了一些人,害怕對手掘墳盜墓使自己在地下不得安生。

他料定這四壯漢不會遵守協定繩斷落葬。諸葛亮看透了人性,知道沒人監督這四人,四人不會傻到一直抬著棺材到繩斷。

同樣諸葛亮也看透了劉禪,沒有人比他更瞭解阿斗,這是一個不動腦筋的人,料定他一定會盛怒之下斬殺四人。

只有這四壯漢知道埋在哪裡,四人一死,自己埋葬的地方就成了無人知曉的秘密了。這就是至今依然沒找到諸葛真身陵墓的原因。



目前所有的諸葛亮墓都是衣冠冢,真身葬在哪裡無人知曉。

不過諸葛亮這事做的有點狠,為了保住墓葬的秘密竟然讓四個壯漢為他殉葬,這有損他的的形象,所幸這只是傳說。


秉燭讀春秋


公元234年,一代奇才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在五丈原去世。諸葛亮生前料定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囑咐姜維帳前守護,自己點燈續命但被魏延闖入踏滅主燈,諸葛亮也無法挽回自己的生命。

關於諸葛亮的死,民間一直有個傳說,諸葛亮寫給劉禪的上表中有交代過後事:讓4個士兵抬著棺木一路向南,何時繩短就可以落地下葬。諸葛亮死後劉禪按他的遺願照辦,4個壯漢抬著棺材走了一天一夜,最終來到一處荒山野嶺,可繩子並沒有斷裂的跡象。

於是這4人心想,這得抬到何年何月是個頭哇!於是將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就回去覆命了。這一切當然是瞞不過劉禪的,這麼粗的繩子怎麼可能一夜之間斷掉!

一番逼供後,4人終於說出實情,劉禪聽了大怒,於是將這4人給處死了。如果這個傳聞是真的話,想必應該是諸葛亮設的局。

他知道蜀國必亡,為了避免陵墓被敵軍破壞,所以他要遠離鬧市。將自己葬在不為人知的地方,只用4人抬棺也是不想引人注目。

“一路向南”其實也是暗示抬棺人,讓他們走得越遠越好。因為諸葛亮也料到他們等不到繩子斷裂,就會隨機選擇埋葬地,但這4人並沒能領悟,最後丟了性命。

諸葛亮真正的葬身之處,至今還有爭議。大家都認為他的墓是在定軍山下,據《三國志》記載,這座墓只是個衣冠冢,陪葬品都沒有。因為後人都對他非常敬仰,所以他的墓從未被盜過。


搞史人


諸葛亮對自己的身後事的主要想法便是不讓後世之人知道他的墓穴所在,以求得屍身安寧。而怎樣才能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呢?諸葛亮便用了一個最聰明最簡單的方法,向南而行,繩斷而埋。現在一般都認為在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腳下,但是不是真墓一直也沒有定論。


子嫣229


《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去世前留給了劉禪一封遺書,交待了蜀中的一些事務,也交待了自己身後的事。諸葛亮交代自己去世後,將自己埋葬在定軍山,而且只是挖一個可以放下棺木的坑就好了,不要鋪張浪費。

關於諸葛亮身後的事,其他史書中還有不同的記載,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讓人抬著自己的棺木一直朝南走,走到哪裡繩子斷了就把他埋葬在那裡。後來劉禪也確實這樣做了,結果抬棺材的四個人為了省事,偷偷跑回來,騙劉禪說繩子斷了,這四個人也被殺了。

其實這第二種說法的可能性還是挺大的,反倒第一種不太可信。諸葛亮是個聰明人, 如果他明確要求劉禪簡單料理自己的後事,會顯得有些做作。

那麼諸葛亮為何會讓人抬著棺木一直朝南,直到繩子斷了,才埋葬自己呢?

第一,諸葛亮其實是想躲著司馬懿和司馬懿的後人,以及其他曹魏集團的人。

諸葛亮病重時,他身邊的人曾經問他,等他去世以後,誰可以接替他的位置,諸葛亮說費褘可以,當問到費褘之後該用誰時,諸葛亮沒有說話。其實諸葛亮心裡清楚,估計費褘之後就沒有蜀漢了。

諸葛亮一生與曹魏對峙,在他北伐時,還有不少曹魏貴族死在了他的手裡,他的老對手司馬懿也對他恨之入骨。如果蜀國亡了,估計曹魏人免不了要對他鞭屍,所以他選擇那樣的方式下葬,其實他也是為了讓後人不知道他的墓地。

第二,諸葛亮喜歡清靜。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蜀漢事情幾乎就是他說了算,所以在正常人認為,他應該是十分有錢的。即使他清貧下葬,估計後人也會認為他墳墓裡有不少寶藏,從而來打擾他,盜他的墓。諸葛亮為了防止被盜墓,所以這樣做。

諸葛亮是個聰明的人,一生神機妙算,就是死後,也與普通人不同。


斯幽說歷史


諸葛亮人稱千古一相,是我國智慧和忠誠的代表人物。也用一生證明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是既然是人就難免一死。諸葛亮在234年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一生用計,就算是在死後也不例外。

傳說 1 諸葛亮的墓在定軍山。是他要求他死後,抬著棺材往南走,繩斷便葬。於是4個士兵抬著棺材一直往南走,走了好幾天,也不見有斷裂的意思。4位士兵實在走不動了,於是稍作休息。就在這時,繩子突然斷裂。而身後的山也突然倒塌。將四人和棺材一起掩埋。從此沒有人知道諸葛亮葬在何處。

傳說2。4個士兵抬著,棺材一直往南走,也是沒有斷裂的意思。走了好幾天,最後4人商量,不如就地掩埋。於是4人弄斷了繩索,將諸葛亮就地掩埋。

我還知道一個傳說。就是說諸葛亮死後找了三個人。給了他們20兩銀子一個在家做飯,兩個抬著諸葛亮棺材去掩埋。埋好了以後,抬棺材的兩個人想,他就在家做個飯,還要跟我們一起分錢,我們不如把他給殺掉。而在家做飯那個人也想,我自己在家做飯,不如給她們倆下毒,把他們倆給毒死,這樣錢就都是我的了。於是。這兩個人回去把做飯的打死了。打死完吃飯。這兩個人也被毒死。

這幾個故事。都表達了一個意義。就是做量不希望他的墓地在哪。也不希望有人去打擾。諸葛亮死後。 也沒有風光大葬。真的是對得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幾個字。


劉雨昊vlog


諸葛亮死後為何要生“棺材南抬,繩斷便葬”一計,源於阿斗實如蠢豬,生前都扶不起,死後豈能保得住諸葛亮屍身瞑目;當然,在這用“蠢豬”一詞興許言語過於激盪,但你看過《三國演義》就會忍不住吐露心聲,甚至有時還想不通為何這類人偏偏就是蜀國最後的火種,為何當初趙雲要救回,為何諸葛亮還要去扶持,但,僅是劇情需要。

“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意圖

生前的諸葛亮有益蜀國,但也因計謀罪於天下,染血無數,在為蜀國開疆擴土時,勞心勞力,鞠躬盡瘁,哪怕至死前夕,依然還在與司馬懿對壘。

也因此,生前謀算無數,死後的他也對其後有所規劃,例如保死後杜絕盜墓一事,或者蜀被滅,曾經暗恨諸葛亮的掀墓碑之類,導致“死不瞑目”。

於是,才有了“棺材南抬,繩斷便葬”一言,此言的意思指:“我諸葛亮死後,必須將棺材以南方起抬,直到將抬棺材的繩子斷裂,方可下葬。”

這句話看似神奇,實則,暗合一段智慧橋段,那就是,他將抬棺的小人、無能的劉禪都算了進去。

為何如此講?

1.軼事橋段裡是這樣描繪的,當時為諸葛亮南抬棺材的四許力壯人士雖是親兵,但如此“漫無目的”的抬裂,也不是常人有此毅力能完成的,後這抬棺四人因為久久不見繩子斷裂,遂自主安排了一場“下葬”。

那就是行至一處無人之地後,就地用石頭割斷了繩索,從而將諸葛亮“繩斷便葬”。

諸葛亮在這的算計裡,在於,他把這些抬棺人的內心想法也算進去了,篤定這些人不會真的抬到繩索斷裂,從而隱秘下葬,此舉的好處在於能達到“掩人耳目”,不讓墓地公諸於世人。

2.橋段後的描述是四人後來的“下葬”敗露一事,劉禪在成都審訊時異常憤怒,乃至於衝昏頭腦,將四人斬首,這一斬首不要緊,要緊的是,再也無人能找得到諸葛亮下葬之地,因為除開這死亡的四人,誰也不知道諸葛亮葬於何處。

這也是為何前言提及,諸葛亮算計了抬棺小人、及無能的劉禪,他知劉禪的性格與缺點。

3.這段“棺材南抬,繩斷便葬”的智慧劇情還有一則說法就是,此舉可用於緩兵之計,當時與司馬懿對壘,諸葛亮以提前逝世無疾而終,為了保全將士,此舉可讓撤退更有保障。

當然,以上種種不管說法如何,該“棺材南抬,繩斷便葬”一計,實則只是想讓諸葛亮在三國志與三國演義裡更智慧超然,遂,這樣安排的。

在真正正史裡,實際不是這樣,正史裡,無這麼多過場,而諸葛亮也葬於定軍山,只是,後世裡,於下葬於定軍山有很多說法,那就是無法確定此山裡的墓就是諸葛亮真正的墓。

而這些,也讓諸葛亮的墓,眾說紛紜,從而軼事杜撰不斷。

喜歡的看官別忘了關注:探索歷史奇聞,您的轉發會讓更多人看到更多內容,感謝讚賞。


探索歷史奇聞


首先聲明“棺材南抬,繩斷便葬”這件事非正史所載,而是出自野史。

據野史所說,諸葛亮臨死前因擔心死後被別有用心之人挖墳掘墓,致使自己死無葬身之地,於是上表劉禪希望死後“棺材南抬,繩斷便葬”,以此來杜絕自己死後埋葬之處會被世人發現。



諸葛亮死後,劉禪就按照他的遺言,命四個壯漢抬著他的棺材一直往南邊去,繩斷之處就是諸葛亮的埋葬之所。如此,被劉禪選中的四個壯漢就抬著棺材一直往南走,可是一連走了四十九天,繩子都絲毫沒有要斷的意思,而且眼看都要走出益州了,因此那四個壯漢變得越來越不耐煩,他們覺得就算他們走到死,繩子都不會斷掉。

就是如此,在這一天,四人中的其中一人終於爆發了,他與其他三人說道:“我說兄弟們,這下走下去,就算走到死這繩子都未必回到,不如咱們自己把繩子割斷,然後就地掩埋,我們就回去覆命吧!”,而其他三人也本就不想繼續走下去,聽到他這麼一說,一拍即合,四人就將諸葛亮的棺木就地掩埋。之後帶著被隔斷的繩子就快快樂樂的趕回成都覆命去了。



可是,他們絕對沒有想到,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早就算出自己繩子會斷的時間,那就是八十一天後,而且他也將這個時間告知了劉禪。這下可好,這四人沒到八十一天就回來了,劉禪自然就知道他們並沒有在繩子自動斷的時候將諸葛亮埋葬,而是他們自己割斷的。如此,劉禪焉能饒過他們,一頓棍棒伺候之後,這四個壯漢就把自己乾的事情全都招了,而後劉禪就下令將這些膽敢欺騙他的四人全部斬首示眾。

從此以後,再也沒人知道諸葛亮埋在哪裡了。

當然據野史所說的,這四位壯漢不聽命令,擅作主張將諸葛亮就地掩埋一事也是諸葛亮事先算計好的。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早就知道這四位壯漢是不會老老實實的等著繩子自己斷的,他們一定會自己割斷這繩子的,然後就地掩埋。



而後他也知道劉禪在知道自己給出的時間後,一定會下令將這四位敢欺君的壯漢下令斬首,如此之後,因這四位壯漢是隨意的選擇地點下葬的,所以除了他們四人恐怕無人知曉埋葬的地點,而隨著他們四人的被殺,這世界恐怕就真的再也沒人知道他的埋葬之所了。

同時如野史所說,諸葛亮之所以會在死後採取“棺材南抬,繩斷便葬”這樣的下葬方式,除了防範被他人盜墓,他也害怕自己死後會被劉禪清算,致使屍骨無存,同時他也算到蜀漢日後必定會被曹魏吞併,而後司馬氏建立晉朝,因此他也懼怕司馬家的人在奪得政權後,會對自己秋後算賬,因此才決意採用如此奇葩的下葬方式。



當然野史所說不足為信,單單就看諸葛亮能算出繩子斷的時間,這個故事就不足為信,而你就更別說諸葛亮還能算出蜀漢被曹魏所吞併,司馬氏建立晉朝這樣看起來就是天方夜譚的事情了,因此這故事幾乎可以確定是假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正史早就明清的記載了諸葛亮身後事的安排,《三國志.諸葛亮傳》載:“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諸葛亮的遺囑就是自己死後能夠葬在漢中定軍山(今定軍山勉縣武侯墓)中,然後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只需要容納下一副棺材即可,且要薄葬不需要任何陪葬品。



而後經過考證,諸葛亮的墓地就是在今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腳下,名曰“武侯墓”。它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想想看,國家都承認這個墓就是諸葛亮的,你說這能有假嗎?

說句題外話,諸葛亮真的算是封建時代難得一見的千古賢相。作為蜀漢的實際掌控者,位居百官之上,手握一國的軍政大權,只要他稍微動一下手指,就有數不盡的財富向他滾滾而來,但事實上他卻什麼也沒有做,他一生為國為民,從不以權謀私,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想想看作為一國宰相,家產就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這是何等的高風亮節,何等的清正廉明。

試想,就這樣的諸葛亮,實在是不虧為“千古賢相”的典範。


澳古說歷史


諸葛亮作為一代神算子,可謂是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在三國演義中曾氣得周瑜破口大罵,逼得曹操敗走華容道,就連將死之時還差點向天續命十年。

這麼厲害的人死後自然不願意讓人知道其陵墓的位置。像曹操死時為掩人耳目就動用了七十二口棺材。畢竟他自己身為盜墓界的鼻祖,沒少幹挖別人墳墓的缺德事,所以死後不僅要求一切從簡還搞出七十二口棺材迷惑眾人視線,就是為了避免自己死後被別人挖出來鞭屍。

按照諸葛亮先生生前的起居習慣,自然希望死後也不被人打擾。在給劉禪的信中寫到自己死後“棺材南抬,繩斷便葬”。

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

當時的蜀國一直致力於北伐,雖然缺少應有的實力,可是北伐對於蜀國來說是異常重要的,在這場北伐的過程中不少曹魏貴族死在了他的手裡,在加上這場北伐過程中不少將士都為此丟了性命,諸葛亮作為這場北伐的發起人自然也是被不少將士的親人所記恨。

如果讓人知道他的墳墓所在地,估計少不了會被他的仇人或者被記恨他的人拉出來鞭屍的命運。

另外,諸葛亮生前作為蜀國的智囊,死後自然也希望成為蜀國的保護神。只要他死亡的消息不被透露出去,那麼曹魏軍團就不敢貿然的發動攻擊,這樣也可以給蜀國更多喘息的時間。

而如果一旦讓人知道自己陵墓的所在位置,好處是肯定少不了被當地百姓的朝拜,壞處則是容易引來盜賊的光顧。

作為蜀國的丞相,你要說墓裡一窮二白誰會相信?

這樣的話,喜歡清靜的諸葛亮肯定是受不了的。

看透人世的諸葛亮之所以佈下此計完全就是個幌子。雖然劉禪看不懂他什麼意思,但是隻要一想到他的深謀遠慮就覺聽他的準沒錯。於是便找來四個壯漢,讓他們抬著諸葛亮的棺槨上路,只要繩子斷了就地掩埋之後便可回來領賞。

四壯漢一聽,還有這等好事,便連忙帶著棺槨上路了。一路向南走了多天發現繩子依舊沒有斷開的跡象後便動起了歪腦筋。想著自己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身後又沒人監督時便用石頭砸斷繩索後回去邀功領賞去了。

其實這一切都在諸葛亮的算計之中,不管繩索是自然斷裂還是人為破壞的,這四人其實都難逃一死,更何況他們四人是砸斷的繩索。

盛怒下的劉禪以欺君之罪的罪名殺了他們,等到自己緩過神來想詢問埋葬地址時,卻反應過來,人早已被自己殺死,這下更是徹底失去了諸葛亮墓穴位置的信息。

在佈下此計之時諸葛亮就已料定四人會因為缺乏監督就此匆忙了事,又根據劉禪的性格斷定他會在一氣之下立刻殺了他們,這樣一來自己的墓穴就徹徹底底的無人知道了。

當然了,以上的事情是來自於野史,之所以這樣描寫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神通廣大。

但在《三國志》中,卻是這樣寫到“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所以到目前為止,多數人還是信奉諸葛亮埋葬於定軍山,將此定為武候墓。但是究竟是真是假,已經無從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