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中醫”

“電子中醫”

前一陣中國大陸有一計算機軟件問世,叫“電子中醫”。讀了之後,險些跌破眼鏡,又好笑,又好氣。唉!吾中華民族之精粹,將毀於不肖“敗家子”手中。

據說此“電子中醫”有優點如下:

1、它能“模擬”著名老中醫,並通過“科學方法”對其經驗做加工整理,又不會“疲勞”, 故稱其診療水平高於一般中醫。

2、它可實現名老中醫不在場的診治效果,且可“轉讓”,“出售”,“永世長存”。

3、它記憶力強,儲存量大,可隨時“上班”,比靠名老中醫“傳、幫、帶”效率高,又解 決了中醫後繼無人之困境。

4、它不受情緒,心境等因素影響,思想不會開小差,故人人可得其一視同仁之精心診療。

這個“電子中醫”使我聯想起一次去銀行取款的經歷。那次,取款機不靈了,怎麼也不工作。我找到工作人員,她在計算機中查詢,怎麼也找不到我的記錄。找不到我?我 就站在那裡,哭笑不得,怨誰呢?只怪計算機不認識人…… 我們知道,中醫診斷治病的精華是“望、聞、問、切”。

“望”是看病人的五官、形體、氣色、神態。

“聞”即用鼻聞出味道,又用耳去聽病人的聲音和述說症狀。不同病症有不同氣味的表現。

“問”即詢問病症、病狀、病情和情緒。

“切”即切脈。中醫脈象診斷,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它的全部實踐,來自於醫生手指切取病人脈搏時指下的觸覺變化,稱為指法。

這如同樂師演奏胡琴,脈理好比樂譜,指法技巧好比持弓運指。一個只記曲譜,而不會持功運指的樂師,絕不可能奏出動聽的音樂來。

俗話說,讀書三年,天下無病不治;治病三年,方知天下無方可用。對一種病,同證未必症同,因為“證”是反映病機的,代表著疾病在某個發展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 而“症”則是疾病的外在表現,屬於“現象”。

顯而易見,這個“電子中醫”治病,就象洗車行洗車,不管大車、小車,還是卡車、裝甲車,一律先用肥皂,再衝水,最後吹乾出去。不要說它不能“望、聞、問、切”,一 旦停電,“電子中醫”就放假,病人也就跟著“歇”了。因治病乃性命關天之事,還望諸位求醫者三思慎行。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裡,讓更多人知道吧!

關注中華五千年演義,看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