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57支黨員先鋒隊築成“戰疫”防線

臨港:57支黨員先鋒隊築成“戰疫”防線

黨員在一線。 (臨港經開區供圖)

疫情就是戰情,防控就是責任。為抗擊疫情,臨港經開區成立57支黨員先鋒隊,築起一道“戰疫”防線。連日來,一千多名黨員先鋒隊隊員奔波在防疫一線,為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临港:57支党员先锋队筑成“战疫”防线

一早,嶽健就開始溝通工作。 (宜賓新聞網 李清凌 攝)

為了心中“踏實”

日前,某視頻社交APP上出現了這樣一段視頻:一位戴著老花鏡的老黨員,在家中撥打社區居民電話進行排查、宣傳工作,他一再叮囑居民少出門、少串門,要注意安全。

2月1日上午,記者在臨港經開區翰林府邸小區見到了視頻中的主人公,他叫嶽健,是金川社區黨總支書記。當時,他正在該小區開展住戶的排查工作。其實,嶽健所在的金川社區已進行棚改,沒有住戶,但在防疫工作鋪開時,嶽健主動“請戰”,加入黨員先鋒隊,堅守在防疫一線。

根據統一安排,嶽健參與到構莊社區的排查工作當中。構莊社區有一萬多住戶,為了及時完成宣傳、排查相關工作,社區將相關任務分配到各小組。“要打兩百多個電話,有一天我從下午兩點打到晚上9點。”為了提高效率,嶽健還動員妻子幫忙,一個負責撥號,一個負責與住戶溝通。

“為了不打擾住戶,一般晚上9點後就不再打電話了,聯繫不上還得上門排查。我們每天晚上都會對排查結果進行梳理,在第二天碰頭會上提出發現的問題,確保排查工作一戶不漏。”嶽健是一名有著三十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在他看來,特殊時期加入一線工作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

“人人都在幹,看著別人幹自己不幹,我心裡不踏實。”嶽健說,相信大家眾志成城、團結一心,世上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临港:57支党员先锋队筑成“战疫”防线

向村民宣傳防疫知識。(受訪者供圖)

一個字,就是“上”

大年初三,28歲的黨員權志軍兒子滿百日,但他沒有如願拍上一張全家福。不僅如此,他還把自己“隔離”在了一個小房間中。

權志軍是白沙灣街道機關黨支部黨員、吳橋村第一書記。因為防疫工作的全面開展,權志軍連日來常常奔波在外,為以防萬一,他便主動對自己採取了“隔離”措施,和愛人打招呼都得隔著好幾米遠,許久沒抱過的孩子,也只能由妻子抱著,他遠遠地看上一眼。

“村上的情況和城區不同。我們有286戶人,但都比較分散。”權志軍介紹,為開展好防疫工作,村裡掛上了十多條“硬核”標語,通過大喇叭、流動小喇叭廣泛宣傳防疫知識,村裡的工作人員分片包乾,確保每戶人家都有一份防疫資料。

逢年過節,村裡人免不了要請客吃飯。初三那天,權志軍等人在排查中發現,一戶人家正在做飯,院壩裡十來個客人正坐在一起喝茶。“都要吃飯了,大家肯定不願散去啊。我們過去反覆向他們解釋特殊時期要儘量減少人員聚集。最終村民們都還是聽了進去,配合了我們工作的開展。”

“最難‘搞’的,是麻將館。”權志軍說,剛勸走了一些村民,一轉背,大家又聚集了起來。“一般午飯、晚飯後,一些老年人就會聚在一起打小麻將,我們就加強在這兩個時間段的檢查,經過反覆努力,終於讓幾家麻將館都關閉了。”而更讓權志軍感到高興的是,經過持續的宣傳、排查,村民們的防疫意識得到提高,不少村民都會主動彙報相關情況。

權志軍,他入黨較早,又是年輕人,這種特殊時期正是檢驗黨員的先進性的時候。“我們共產黨員,不講任何條件,就是一個字,‘上’!我們年輕人,更應該頂在前面。”

防疫一線黨旗飄揚

在臨港經開區防疫一線,這樣的黨員還有許許多多。

洗馬池社區黨委書記顧忠旭,自防疫工作開展以來,就始終堅持衝在前、幹在先,帶領洗馬池社區黨員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因為人手不夠、時間緊、任務重,她就將自己正在上小學的10歲女兒帶到辦公室,幫助打電話開展排查和宣傳,當起了“小小志願者”。

白順社區居民小組長、三江村鄉村醫生黃鴻志,認真協助四坪村鄉村醫生監測返鄉人員身體狀況,對排查出的湖北、武漢、重慶等重點返鄉人員開展上門監測,每天兩次體溫測量,觀察他們的身體狀況。

在臨港經開區沙坪街道,黨員幹部紛紛“請戰”,主動放棄春節假期,走街串巷、走村入戶,深入一線開展地毯式、網格化排查,動態化管理特殊返鄉人員信息,動員取消宴席、壩壩宴82場次,關閉茶館100餘家,實現轄區娛樂場所全關閉……

每一個奮戰在一線的黨員,就像一面旗幟,他們“戰疫”的決心、信心與行動,都是為了百姓的安心與安全。(記者 李清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