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出门寻死》:如若不能摆脱心灵束缚,难寻自我价值

前言

“一个人的生生死死,真是由不得自己。这世上并没有人真的就把命运捏在自己的手上。”方方的中篇小说《出门寻死》的主人公何汉晴,在未成功的“出门寻死”后归来,发出了这一瞬间的感慨:“而人生就是这样的啊。”

方方,武汉女作家,80年代以 “新写实”小说作家身份广为人知,她的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还原现实生活原生态。

《出门寻死》是一篇中篇小说,于2004年发表于《人民文学》,后收入中篇小说集《中北路空无一人》中。故事描写一个武汉“嫂子”(武汉方言,对已婚女性的惯称,无褒贬的意思)何汉晴因生活琐碎而感到烦恼,因缺乏关爱而感到心累,因没有生活目标而感到迷茫,难以排解自己苦闷心绪而做出了个荒诞的决定——出门寻死。

方方《出门寻死》:如若不能摆脱心灵束缚,难寻自我价值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故事内容未免荒诞,而从故事的角度来看故事又无尽的贴近现实,但这些矛盾都不影响读者对“何汉晴”生活的全面认识。

作者以两天的时间长度为横轴,描写了何汉晴在出门寻死前——出门寻死过程——寻死失败回家的整个过程,以细腻的笔触铺展原生态生活的琐屑庸常,再现日常生活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卑微琐碎。

本文将会按照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来解读何汉晴出门寻死的原因、进展以及结果,在本文的第四个部分,将会从自我价值的角度去探寻小说《出门寻死》的现实意义。

01 何汉晴出门寻死的原因:表面上是因为对生活琐碎的突然爆发,实质是失去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何汉晴有便秘的毛病,这一天全世界都好像跟她过不去般,每每到她想要上厕所的时候,事情便来找她。最与她过不去的,便是炉子上将烧未烧的一壶水。

她刚把水垛在炉子上,正要上厕所,文三花的老公让她去劝解三花,让她不要寻死。好不容易结束这个任务,回到家里,婆婆话里有话骂她偷懒不给家里烧开水喝。再次点燃火苗,去厕所酝酿“便”意,刚要解决,水却不合时宜的烧开了,“嗡嗡”的叫了起来,她不得不再次从厕所出来,因为犹豫了片刻,被小姑子数落。

方方《出门寻死》:如若不能摆脱心灵束缚,难寻自我价值

何汉晴陷入“万年屎”的困境,婆家所有人都站在高处审视她、数落她,而她的丈夫并不是一个会为她辩驳、给她安慰的战友,而是惯常的用“不闻不问不参与”的“三不”态度冷处理。

她气不过,把丈夫制作好的木质车模摔了,换了丈夫劈头盖脸的一巴掌,她打电话给儿子寻求安慰,儿子却极其不耐烦,于是她下了出门寻死的决心。

从表面上看,是生活的琐碎与重复,是情绪上的失落,是丈夫的一巴掌把何汉晴推到了“出门寻死”的路线上,但如果从何汉晴的“人生哲学”来看,她的出门寻死,实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何汉晴“觉醒”了,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自我价值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就是指人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价值,其二是自我价值。

何汉晴是一个底层的家庭妇女,她靠做零工生活,她所有的价值都依附在他人价值之上,为街坊排忧解难,为公婆供奉生活,为丈夫儿子奔忙,如她所说,她的生活就是洒落一地的芝麻粒,她每天就是要将这些芝麻粒一颗颗捡起来。

文三花寻死是写在开头的第一个事件,文三花说:就是觉得活得蛮累人,心里烦。

这实际上是一个引子,引导何汉晴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她突然“觉醒”了,突然发现自己对生活的感觉,和文三花所说的一样,于是她想深究一下自我价值。

第二,何汉晴“探寻自我价值”后,发现自己没有价值:

何汉晴这般的家庭妇女,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所依托的是“理”字,这个“理”来自于传统美德,是“为他人活或者牺牲式”的精神责任感,她把“牺牲”当做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当她发现,她牺牲的对象并不能时时给与她存在感和安全感,她建立在牺牲之上的价值轰然崩塌,思想便陷入了混乱。

何汉晴是觉醒者,认识到了牺牲意识下内心苦闷压抑,虽然不明原因,但是她的觉醒在于她开始感受到了自己的诉求,但是醒后却无路可走,为此她不成熟却大胆的出门寻死。

02 何汉晴出门寻死的进展:众生皆苦,渡人也是渡己,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何汉晴的寻死念头已经悄然消散。

方方在一篇创作谈中说:“生活是很残酷的,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点定数和宿命的。人在现实面前无可奈何,但内心深处又不愿低头。”

事实上,在何汉晴所生存的环境中,她的遭遇如她本人一样平凡普通,远远不是最糟糕的境况。在她一路寻死的路上,作者笔触下的底层女性,比她更苦更累的还很多。

方方《出门寻死》:如若不能摆脱心灵束缚,难寻自我价值

《出门寻死》中其实有三个寻死的女人,文三花是第一个,何汉晴是第二个,珍珍是第三个。她们对生的厌倦都是极其统一的,感到生活累人、心理烦困,于是她们便都开始寻死。

本无意救人的何汉晴却因救了文三花被推到了电视台的摄像机前成了救人的英雄,为了自己喜欢的电台小姑娘不被批评,又言不由衷地却也发自肺腑地说出了“爹妈给你一条命不容易,人自己活一场也不容易,随么吃苦受累都得坚持活下去。再说人活着也不是为自己,一大半都是为别人活。别个都不准你死,你又有么事权利自己去死咧”的话语。

安慰别人的同时,何汉晴又悄悄的为自己的出走和探寻找到了新的出口,她把别人劝了回来,而自己寻死的意志也已消磨大半。

03 何汉晴被丈夫寻回:女性对命运的认同与妥协,来自于生活的牵挂和羁绊

何汉晴出门寻死不过一天,家里就已经大乱:公公的哮喘病犯了,婆婆去买早点钱包却被人偷了,丈夫切菜手指被切伤灌脓,小姑子的裙子被婆婆洗坏了,儿子也闻讯半夜从学校回来,一屋子鸡飞狗跳,家里人终于意识到了何汉晴的重要性。

方方《出门寻死》:如若不能摆脱心灵束缚,难寻自我价值

她寻死的行动在巧合中被曝光,丈夫闻讯而来,以死相逼,戳她的软肋。丈夫并没有哄她,只说自己也活的不耐烦了,何汉晴一想到这个她供奉了半辈子的男人要跳江死掉,她怎么舍得那些鱼来吃他的肉,心便又软了下来。

丈夫那只发抖的、烫人的大手,让她“心里一下就舒服了”,她感叹“人生不就是这样啊。”顺着这个下台阶,何汉晴回到家,突然看见了满地的芝麻,她弯着腰捡起了一粒,与从前并无二样。

女性面对命运,有许许多多的无奈,这种无奈是由于习惯的顺从和忍受,是由于女性的弱者地位所致。无奈承受可能因为过于沉重而爆发反抗,这种反抗是因为积郁太深,忍无可忍。反抗过后会发现仍然有挣不脱的牵挂和羁绊。

何汉晴“寻死”未能成功,这个故事的结局事实上是喜中带悲的,因为自始至终,何汉晴面对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而是她自己又一次的选择了妥协,选择了与生活中的“无可奈何”共同生长。

对于这个结局,我突然想到维特斯坦根的一段话,也许能给这个结局解释:“从另一个方面讲,在一个没有文化的时代,所有的力量都是零散的,而单个人的力量却在与敌对势力的摩擦倾轧中消耗殆尽;人的力量没有表现在他所抵达的地方, 或许只是存在于克服冲突的摩擦所产生的热量之中。”

04 《出门寻死》的现实意义:揭露普通女性生活的真实环境和精神困境,引发对女性命运与自我价值的思考

方方是写实小说家,《出门寻死》却是自我颠覆之作,它的命题叫做生存的意义。

方方《出门寻死》:如若不能摆脱心灵束缚,难寻自我价值

作家方方

方方将一个“何汉晴”的寻死故事,延伸到了千千万万个“何汉晴”的身上,将个别性的问题上升到普遍性的问题——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思想困境。这不得不惹人思考,到底是什么让她们变成这样的呢?

结合小说所设定的时间线,以及个人的理解,我的思考如下:

第一,是“理想人格”的长期压迫,造成了“何汉晴”的精神困境;隐忍、善良、无私等道德品质,而这些也都被认为是女性的理想人格。何汉晴按照理想人格的目标在家里操持生活,她像一个陀螺一样为家里旋转着,却又处处遭到嫌弃,长期过着压抑自我的生活,自己约束着自己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让她的精神一直处于自我压抑的状态下;

第二,是缺乏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知,造成了她对生活的巨大失落感和迷茫,但真正束缚住“何汉晴”的正是她自己。

卡夫卡曾经说,一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有罪的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是现实环境的潜移默化,社会普遍对家庭妇女缺乏关心,认为她们“就该那样”——相夫教子,财迷油盐,无需要存在感。但这仅仅只是一部分的原因。

更可惜的是,何汉晴觉得自己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就是要承担起这些捡不完的芝麻般的大大小小的责任。并错误地把这些作为自身存在的目的,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

对于主人公何汉晴来说,现实环境套在她身上的枷锁终归会有被打破的一天,但她自己如果心甘情愿被家长里短、芝麻责任束缚而浑然不觉,那么这枷锁将永远的套在她的身上,她将永远没有自我价值,更遑论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结语:

《出门寻死》这篇小说发表至今已经有15年了,但它的内核到如今仍有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清晰向我们传达了关于生存的意义:现代女性要想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摆脱传统观念、现实环境给她们心灵带来的束缚;从而去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