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戰國時期,魏國是縱橫家發源地?

資深人士說文史


說魏國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發源地也是合理的,因為擾亂戰國時局的眾多縱橫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於魏國的,例如帶來秦國斬首魏國八萬雄兵的公孫衍;提出連橫策略,讓秦國走向爭霸之路的張儀;帶領五國伐齊的燕國樂毅,以及在秦國統一過程中立下功勳的范雎,呂不韋,尉繚等都是魏國人,或者出自於魏國。此外,來自於魏國的縱橫家還有信陵君、侯贏、池子華、姚賈、公子勁、朱倉等等數不勝數。

魏國為何出現這麼多縱橫家?筆者認為,這與魏國特殊的地理地緣政治有關,魏國位於中原腹地,是個四戰之地,戰國時期每一次大戰,魏國都被捲入其中,不能倖免;眾多的合縱連橫活動,魏國都是主力之一,例如秦國連橫魏國、韓國攻打楚齊兩國;魏國又在公孫衍帶領下連橫五國征伐秦國;魏國夾在齊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中,邦交策略時常改變,這也是縱橫家提供了舞臺。

其次,魏國的變法促進了不同社會階層的流動,李悝變法使魏國成為戰國第一強國,在經濟、農業、商業等諸多行業都有很大發展,特別在農業上,土地兼併嚴重,失業人口多,很多人憑著自己一技之長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縱橫家因此應運而生,並且魏國發達的經濟,帶動了社會人員的大量流動,並且魏國地勢平坦,交通發達,使得魏國縱橫家能夠向中原諸國流動。

筆者認為,魏國盛產縱橫家跟其文化也有很大關係,三家分晉前,晉國文化思想受中原傳統思想和戎狄思想雙重影響,帶有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雙重特點;三晉分家後,魏文侯推行李悝變法,此時文化氛圍比較寬鬆,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等諸子百家思想交匯融合,使得多種文化並存,多種學派並立,這樣為魏國縱橫家的產生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

魏國國君除了魏文侯外,其他都鮮有大的作為,特別是在對外邦交策略上和人才利用上,對外朝秦暮楚搖擺不定,對內不能選賢任能,導致魏國人才都紛紛出走流向其他諸國,特別是縱橫家。


珂夢歷史人文


戰國前期的魏國,不僅僅是縱橫家的發源地,甚至可以被視為政治家、思想家、謀略家的搖籃,那些影響了戰國局勢走向的明星人物,絕大部分都出自魏國:李悝、吳起、公孫鞅、蘇秦、張儀、樂毅、范雎等等,甚至軍事家孫臏最初也是在魏國出道。他們要麼是魏國人,要麼在魏國邁開事業的第一步。造成這一奇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魏國綜合條件好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哪裡條件好就往哪裡去,古往今來都是這個現實的生存規則。就像近幾十年全世界人才都向美帝流動一樣,戰國前半期的魏國,就充當了這個角色。

有錢:春秋時期最富有的國家是晉國,而戰國前半期最有實力的則是繼承了晉國衣缽的魏國。魏國,位於原晉國的中心,西邊的區域是今天的山西西南部,而且佔領了河西之地,主要的城市富庶、發達;東邊的區域相當於今天的河南北部以及河北部分,這裡是中原的核心區,沃野千里,土地肥沃。而且在春秋戰國之交,魏國敢為天下先,首先推行了李悝變法,極大解放了生產力,使地盤不是最遼闊的的魏國,成了實力最強的諸侯國。

有影響力:在春秋時,位於華夏族誕生地黃河流域的晉國就是周天子的代言人、天下的中心,而三家分晉後,魏國繼承了這一政治遺產。相比較之下,其他國家就顯得弱勢:西部邊陲的秦國被視若“夷翟”,南方的龐然大物楚國則一向是“蠻夷”,東北的燕國從來都是弟中弟,同為三晉的趙、韓當時只是跟著魏國混的小夥伴,只有在春秋時提出“尊王攘夷”的齊國能與魏國掰掰手腕,但在田氏代姜後,齊國的底氣也差了一截。

第二、魏國地理位置佳

在交通條件不便的古代,地理位置對人才的培養與流動極其重要。比如三國時期的襄陽,由於地處東西南北交通的中心點,成了人員與信息的交流中心。而在南方還未開發的戰國時期,魏國所在的黃河流域,是當時天下的中央。在這裡,既可以掌握最詳盡的資訊,又能方便隨時向各國流動。舉兩個相反的例子:被秦國扣留的楚懷王曾經私下逃出,卻因漫長曲折的交通困難被秦國又抓了回去;而那些逃離魏國的人才,無一不是非常便捷:裝死的范雎、殘疾且裝瘋的孫臏,離開魏國幾乎沒費多少力氣,這就是待在魏國的好處:方便轉移陣地。

第三、魏國有學術氛圍

這要感謝魏文侯魏斯。他在位時,在西河郡成立了教育中心,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大家都被其尊為老師,各國的人才也向魏國集中。如吳起、李悝,都是卜子夏的弟子,這些人才在魏國學習,也在魏國實踐,使得當時魏國成了戰國思潮的搖籃、新理念的試驗田。當時,各國人才若想學習最新理論,前往魏國是最合理的選擇,吳起之所以能在楚國推行變法,是他在魏國學習了同窗李悝的理念,也耳聞目睹了魏國的改革經驗;公孫鞅前往秦國變法的資本,則與吳起如出一轍。魏武侯、魏惠王都繼承了這一遺產。

可惜滋生人才容易、留住人才太難,魏國以雄厚實力建立起來的人才資源,反而成了幫助各國(尤其秦國)強大的利器,也成了推動本國奔向末路的推手。


正史漫談


【為什麼說戰國時期,魏國是縱橫家的發源地】這是為什麼呢,我相信並不是空穴來風的

要成為發源地,要滿足幾個特徵,一是要有時代文化背景,二是要有文化背景,三是要有典型人物事蹟

我覺得只要是滿足了這三個特徵就可以稱之為發源地,這就像河北承德是普通話發源地一樣,有時代背景,有文化背景,連一個老人說話都堪比播音員

所以要想成為發源地一定是滿足了這三個條件的,那麼魏國到底滿不滿足這三個條件呢

01|時代文化背景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

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這一段有幾個字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四戰之地”什麼叫四戰之地,四周全是平原,沒有任何工事可守,四年楚歌啊,你想想他不打怎麼辦,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

02|文化背景

魏國文化受三晉文化的影響,晉國開國之初就以“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針治國,晉文化與其它文化最大的特點是兼容性

又因地區特殊的環境,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氛圍,這裡既有遊牧文化,南方吳楚文化,東部的齊魯文化,各種文化交織在一起使得魏國很少受到傳統道德思想的束縛,他們更加註重實際

戰國那是一個混亂的年代,誰不想在這天下分一杯羹,魏國夾在齊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中,舉目皆敵,所以縱橫家的務實文化,也是頗為受寵的

身處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又能兼容,那麼聯合縱橫之術就是必選的,為什麼呢?

魏國稱霸之初是以法家思想治理沒問題,但是經過多次戰爭之後,均敗於縱橫家之手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以毫無疑問,兼容縱橫文化成為魏國的支撐點之一也是沒問題的,所以第二點也是滿足的

03|典型人物

想必這一點不用多說諸如:公孫衍、張儀、樂毅、范雎、呂不韋、尉繚、池子華、公子勁、姚賈、左爽、紛強、樓梧、信陵君、等等。

綜上所述,魏國是縱橫家的發源地是有根據,有道理的。


老醉聊故事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縱橫家”?怎樣才能成縱橫家?成為縱橫家的條件是什麼?

其一,必須有超於常人的智慧,有善於答辨進退自如的手斷;有三寸不爛之舌(諸如三國孔明先生過江舌戰群儒)的宏大氣魄。

其二,必須有遠交近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超人本領。(諸如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張子房)

歷史上最有名的縱橫家莫過於戰國時期蘇秦的"合縱"策略和張儀的"連橫”策略。

春秋戰國時期,本就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比較大的動亂時代。各國之間為了發展各自的利益,相互攻伐,爭當霸主,雄撐天下。可都勢均力敵而未能獨佔螯頭。魏國在李悝變法之後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又受"三晉文化”的影響,繼承了晉國建國初期的"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國方針固疆穩土。因有之前的變法基礎,到魏文候時代,他再次變法,最終把魏國推到了霸主的位置。

因取得了時代的先決權,相應的文化氛圍也得到了發揚廣大。專事"遊說權謀"的縱橫家應用而生,他們遊走於列國之間,表演在列國的政治舞臺。

魏國之所以能成縱橫家的發源地,是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係。地都處在中原中心地帶,地勢平坦,少有阻隔,交通便捷,物華豐茂。又四面受敵,強時尚可國泰民安,弱時八方難支。這時必須有強大的外交手斷來平息內憂外患,縱橫家便有了相對施展才華的舞臺。

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文化傳承的相對繁榮是魏國人選擇了知識能改變命運的格言,遊說,攻略殺伐成了他們謀生和揚名立傳的唯一手斷。所以說,魏國是縱橫家的發源地。



竹影臨風


導語:戰國時期,魏國為何是縱橫家發源地?有哪些縱橫家,特殊地緣政治,三晉文化影響,社會階層流動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動盪時期,這期間諸侯爭霸,戰爭四起,這時期先後出現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在亂世紛爭中,充滿著陰謀狡詐,縱橫跋扈,遠交近攻,這裡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尊王攘夷”為戰爭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這裡又有“三家分晉”後的縱橫跋扈,合縱連橫等諸多軍事謀略記載。

在春秋戰國歷史,眾多的學派中,縱橫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以謀略干預列國外交甚至朝政,例如蘇秦的合縱、張儀的連橫策略等等,但是很少人知道,在戰國時期擾亂時局,決定他國命運的縱橫家,其發源地卻是魏國。

縱橫家,他們或者善於辭令,或者長於計謀,或者善於為主服務,他們的策略很多,他們揣摩人心,縱橫捭闔,或以三寸不爛之舌抵抗百萬雄師,或以遠交近攻解救他國於水火之中,但最出名的莫過於蘇秦的合縱策略和張儀的連橫策略了。

特別是戰國中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迅速增強,開始向東謀求發展,齊國在馬陵之戰打敗魏國後,替代魏國成為中原地區霸主;韓國、趙國、魏國處於齊國、秦國東西兩大強國的夾擊之下,為了謀求生存,韓趙魏三國聯合起來,並南連楚國,北連燕國,東抗齊國或抵抗秦國,這就是“合縱”策略。

面對弱國的合縱策略,齊國、秦國等強國也不甘示弱,試圖拉攏弱國,瓦解其合縱策略,以進攻其他弱國,這就是連橫策略;到了戰國末期,燕國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其實是六國聯軍)打敗齊國,齊國從此一蹶不振;而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國力被嚴重削弱,至此沒有一個諸侯國能在軍事上與強秦抗敵,六國均勢被打破,秦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由此進入了秦國的兼併統一之路。

戰國時期都有哪些縱橫家呢?

周朝有蘇秦、杜赫、蘇厲、城渾等,趙國有平原君、樓綏、毛遂、魏加等,韓國又成陽君、韓熙、鄭同、馮君等,齊國有田文、魯仲連、冷向、公孫弘等,楚國有甘茂、魏冉、甘羅、向壽、春申君、唐客等,秦國有管淺、公孫昧、起賈、樗裡疾等,燕國蔡澤,宋國有惠施,中山國有張登,三晉有司馬空、蘇修、陳應、陳珍等。

魏國縱橫家,公孫衍、張儀、樂毅、范雎、呂不韋、尉繚、池子華、公子勁、姚賈、左爽、紛強、樓梧、信陵君、侯贏、朱倉、範座、雍沮、孫臣、段幹崇、如耳、旰夷等等。

魏國縱橫家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魏國縱橫家人數龐大,並且對戰國曆史產生很大影響,魏國縱橫家唐雎,以90歲高齡遊說秦國,使得強秦不敢對魏國用兵,在魏國滅亡後,他又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想要吞併安陵的意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時期縱橫家都進行了哪些合縱連橫活動呢?戰國時期每一次外交活動和軍事戰爭都是合縱連橫活動史。其縱橫家活動簡史如下:

魏國經過李悝變法後變成第一強國,秦國則連橫魏國、韓國以伐楚國、齊國;公孫衍為魏國連橫趙國、韓國、楚國、燕國五國以伐秦;當齊國大破燕國時,張儀為秦國連橫魏國、韓國、轉而與齊國、楚國兩大強國對峙;秦國、魏國、韓國三國連橫勝齊國、楚國後,秦國奪取漢中。

當秦武王欲通三川,奪取中原周室時,孟嘗君則合縱齊國、魏國、韓國勝楚後又攻秦;齊國滅宋國後,燕國在樂毅帶領下,合秦國、趙國、韓國、魏國等五國破齊,秦國在戰爭中逐漸壯大,又攻破魏國和楚國,滅掉了周;在秦國與趙國的戰爭中,秦國攻韓破趙,楚國和魏國合縱救趙國;此後,楚國、趙國、魏國元氣大傷,無力與秦國抗衡,縱橫活動進入尾聲。接下來的歷史,就是秦國各個擊破,逐步吞併六國,統一中原的過程。

從以上的諸侯國邦交策略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家分晉後的韓國、趙國、魏國基本上都參與了戰國時期每一場大規模的縱橫活動。在這些縱橫活動中,中心是衛國,秦國則是戰國後期連橫策略和合縱抵抗的對象。戰國時期,頻繁的結盟與背盟,變幻多端的合縱與連橫,朝秦暮楚的魏國外交策略以及無休止的軍事外交策略都活躍著魏國縱橫家的身影。

魏國為何會出現這麼多縱橫家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魏國文化受三晉文化的影響,晉國開國之初就以“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針治國,這也直接決定了晉國文化的發展格局,即它的寬容性不僅有利於晉國的文化交往,也是晉國社會成為中華古代民族文化的熔爐,晉文化與其它文化最大的特點是兼容性,即農耕文化與遊牧碰撞交融的舞臺。

三家分晉後,魏國、趙國、韓國三家都受晉文化影響,特別是佔據晉國腹裡的魏國受到的影響最大。魏國繼承了晉國變革創新的傳統,到了戰國時期,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率先實行變法,將魏國推向霸主位置,並且還使魏國成為法家學派中心和法治文化園地。

魏文侯時期寬鬆的文化氛圍,使儒家思想、法家思想薈萃交融,專事“遊說權謀”的縱橫家也由此活躍在戰國的舞臺,由此在魏國呈現出多種學術流派共存,相輝映色的文化景觀。此外,晉文化還有戎狄文化、夏文華的遺風,也有周文化的影子,魏國即繼承了晉國兼收幷蓄重法治,重變革的文化傳統和開放態勢,又有法家思潮的影響,這些都對魏國縱橫家的崛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魏國特殊地緣政治有利於縱橫家活動,戰國時期,魏國產生了眾多的縱橫家,與其特殊的地緣政治是分不開的,魏國處於中原的中心地帶,並且四周都被強敵環伺,是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魏國國勢強時,可以向外拓展,國勢弱勢則容易四面受敵,這就更加要求魏國應用外交手段來解決問題,有利於縱橫家活動。

此外,魏國地形地勢平坦,無名山大川阻隔;交通發達,馬馳人趨,待倦而至,使魏國成為中原地區舉足輕重的交通樞紐;物產豐富,商業繁榮,更適宜於縱橫家施展其謀略。特別是到了戰國中期,魏國成為合縱連橫的主戰場,東有齊國、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北有燕國;這些諸侯國,互相攻伐,魏國既不能獨善其身,也難以脫身。

魏國變法帶來社會階層的流動,魏國率先實行變法後,農業、畜牧業、商業、手工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導致社會人員大量流動,人口數量增加,城市規模擴大,這也為縱橫家隊伍的壯大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當農業迅速發展時,造成土地兼併嚴重,失去土地的人口數量增多,失去土地的人生活艱難,不能自主,很多人選擇知識、謀略、將遊說作為改變命運的手段,由此,魏國縱橫家隊伍進一步擴大。

魏國發達的經濟自己養士之風的盛行,為那些能夠影響大局的縱橫家提供了經濟保障,信陵君就是養士的代表人物。此外,殘酷的軍事鬥爭也是促進縱橫家產生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平民階層的上升,為縱橫家提供了最廣泛的來源,例如姚賈,范雎、商鞅要麼出身平民,要麼是貴族庶孽。

此外,戰國亂世給了這些擁有一技之長的縱橫家發揮的舞臺,這個亂世戰爭的局面以及自由開放的環境是改變命運的好機會,諸如蘇秦、張儀等縱橫家通過積極奔走遊說,竭力推薦自己,以謀求功名利祿,他們的成功也是眾多縱橫家的榜樣,帶動了一大批縱橫家走上了策謀之路。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漢書》、《資治通鑑》、《左傳》等


遠源流暢


一提起戰國時期那些在列國之間穿梭的縱橫家,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提出合縱連橫的蘇秦張儀。此二人為針鋒相對的兩個集團服務著,但是卻有著共同的老師,那就是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對於其出生地有三種說法:一說春秋戰國衛國(河南淇縣)人;一說是戰國魏國鄴地(河北臨漳)人;一說陳國鄲城(河南鄲城縣)人,在鬼谷隱居。

鬼谷子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是縱橫家的鼻祖,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謀略家、兵家、陰陽家、外交家、語言學家、法家、名家、發明家、醫學家以及教育家。鬼谷子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在當時算是神一樣的人物,最厲害的是鬼谷子教育出一系列戰國精英,名單如下:

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白起、李牧、王翦、甘茂、樂毅、毛遂、趙奢等等500餘名

從這份極具分量的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縱橫大家蘇秦、張儀、毛遂;有兵家大師孫臏、龐涓;有法家代表商鞅、呂不韋;還有眾多的名將白起、李牧、王翦、甘茂、樂毅、趙奢。如此看來戰國時的軍政精英有相當一部分出自鬼谷子門下,在戰場上廝殺的極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師哥師弟。

那麼鬼谷子帶著這群牛人在哪裡學習呢?後人考證,鬼谷子隱居的鬼谷位於今天河南省鶴壁市雲夢山中,在戰國初期這裡就是魏國的領土。魏國不但可以說就是縱橫家的發源地,也是但是戰國精英的誕生地。

那麼魏國豈不是用於一所產生超級人才的黃埔軍校了。結果恰恰相反,這些人才大部分對於別國,有相當比例去了魏國的宿敵秦國。這其實與魏國的人才選拔制度有關係,魏文侯時還算重視人才的選擇,但是文侯之後朝政有貴族把持,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利益不被外人所佔有,他們封住了平民子弟晉升的途徑。另外這群精英各個心高氣傲自是不凡,豈能甘居人下。而秦國則不然,商鞅變法沒有因為自己的慘死而被廢除,那套完整合理的晉升機制保留了下來。同時秦國統治者積極網羅六國人才,對於那些高能力的“秦漂”委以重任,賜以重金。

在那時的秦國,整個國家就是一臺機器,農民生產糧食供應軍隊百官,老秦人出征奪取土地,來自六國的客卿們則積極出謀劃策對抗自己曾經的母國。

雖然六國多人才,但六國留不住人才,六國焉能不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