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驚肉跳、高度緊張、不敢出門......你有被疫情影響心情嗎?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正在流行。“確診人數每日上升”“有用的口罩根本買不到”“武漢當地醫院發熱門診人滿為患”……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充斥在眼前,難免會引起廣大群眾的恐慌,隨之可能出現失眠、緊張、恐懼、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不因情緒而影響免疫力,更有效地保護好自己?下面有請一線心理健康專家為大家解答。

哪些心理症狀需要重視?

值得關注的是,確診患者有很高几率產生一些心理疾病。北京大學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鍾傑告訴記者,目前重症患者缺乏能力與機會撥打熱線接受諮詢,主要矛盾是救命的問題。輕症患者一般由醫院的醫務工作者負責心理干預,主要是焦慮、恐懼和抑鬱,家屬有一些存在焦慮、恐懼(多數被隔離)、煩躁,有部分有憤怒情緒。大多數患者情緒可控。


心驚肉跳、高度緊張、不敢出門......你有被疫情影響心情嗎?

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很多公眾也表現出了焦慮、擔憂甚至恐慌的情緒,這又是否正常呢?鍾傑表示,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與非典期間一樣,大家第一週對醫學問題非常關心,擔心、恐懼被感染,焦躁不安查詢各種信息。第一週過後一般開始緩解。

那麼,公眾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干預?鍾傑說,疫情期間,少數因過去存在基礎心理疾患或問題,被此次事件加劇,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焦慮症狀、興奮性過度或睡眠問題(失眠、早醒、噩夢等),因煩躁而與親朋的關係出現衝突,如果因此嚴重干擾正常的人際交流和生活並帶來痛苦感,此時需要尋求精神科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的幫助。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委員鄭愛明舉例道,一些患者可能出現行為異常的現象,表現為行為過度或不足。患者可能為了預防“肺炎”的嚴重後果,不斷關注手機,不斷刷屏,害怕錯過任何一個“肺炎”消息,哪怕吃飯和睡覺時也不放棄;反覆洗手,哪怕手洗破了;不敢出門,即便家裡食物短缺的很厲害。在家裡,不敢講話,也不希望家人講話,擔心飛沫傳播“肺炎”,為此感到痛苦。

分享一則“她”的故事

患者43歲,女,江蘇南通人,疫情發生後,丈夫因為醫生的身份,大年初四到醫院進行門診值班,害怕丈夫會得新型肺炎,擔心傳染自己和女兒,丈夫解釋“肺炎”是怎麼回事、如何傳播,她覺得丈夫是狡辯,為此整天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和丈夫大吵大鬧,不允許丈夫再次上班,把女兒隔離在一個房間裡,吃飯由自己送,不斷反覆洗手,要求家人在家也要戴口罩,不敢出門,不斷關注手機和電視裡有關“肺炎”新聞,越看越害怕,感覺自己有“肺炎”症狀,在家到處打電話聯繫親朋好友,告訴自己被丈夫傳染了,任何人解釋和勸慰都不能減輕她的焦慮。

這兩天,患者情緒很不穩定,不斷哭泣,訴說自己不想活了,丈夫感覺不對頭,擔心妻子得精神疾病,壓力很大,熱線求助心理專業人員,熱線人員對丈夫和妻子分別進行心理干預。


心驚肉跳、高度緊張、不敢出門......你有被疫情影響心情嗎?


處理:對丈夫主要是心理支持,教授減壓知識,疏導不良情緒,理解和包容妻子行為表現,告知丈夫,妻子目前是一種急性心理應激反應,建議給予妻子除了心理干預外,必要的醫學干預(服用一些抗焦慮和失眠的藥物等)也需要。

對妻子,主要是傾聽、無條件接納,待情緒穩定後,進行必要的醫學科普,告知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護和傳播的相關知識,以及她當前表現是因為自己丈夫到醫院後的“正常反應”,給予心理支持,針對失眠、不想活等情況,建議她服用一些穩定情緒和助眠的藥物等。

如何調節不良情緒?

疫情當前,如何自我調節這些不良情緒?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治療師王鵬翀和該院臨床心理科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姜長青給出建議:

1、合理關注疫情,“定時”而非“時時”

如果注意力一直在手機、電視不斷推送的信息上,情緒就會隨著信息起伏波動,即使有了暫時的“掌控感”,代價卻是“心累”和正常生活節奏的紊亂。

我們可以設定“信息鬧鐘”,在一天的時間中,每隔半天,用5分鐘來關注疫情信息,其他時間安排運動、工作、家務或者休閒娛樂等日常活動,在掌握疫情的同時,獲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悅情緒。在必要防護的情況下,豐富且規律的生活能讓我們的“心理免疫力”增強,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對不斷變化且未知的風險。

2、保持社會聯繫,彼此給予支持

面對疫情帶來的風險之中,密切的家庭聯繫和社會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每天保持至少一次和親友之間的聯繫,瞭解自己的朋友此時正在做些什麼,找到互相幫助的方式。對於弱勢人群,如兒童和老年人,盡力給予更多鼓勵和生活上的照顧。隨著防控時間的延長,彼此的支持能夠讓我們更持久地應對困境。


心驚肉跳、高度緊張、不敢出門......你有被疫情影響心情嗎?

3、維持穩定健康的生活方式

疫情的突然到來,雖然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我們仍要積極地看待生活,儘可能維持原有的規律作息,按照原先的節奏生活,按時起床,在家裡學習、辦公,按時吃飯,按時休息,讓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軌跡。規律、掌控感是應對焦慮恐慌的良藥,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注意良好的飲食,保證睡眠,不要試圖通過使用菸酒來緩解緊張情緒。

4、允許並接納消極情緒

擔憂、恐懼及焦慮是面對威脅時最常出現的情緒反應。疫情當前,任何人都可能出現緊張焦慮不安的情況。要理解和接納自己這樣的狀態,告訴自己這是面對不正常情境的正常的情緒反應,要允許它們存在;也要理解這種消極情緒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程度會逐漸減輕的。其實,適度的擔憂、恐懼及焦慮可以提高我們的警覺水平,提高人們的適應和應對能力,是一種保護性反應。

5、學會用認知來緩解消極情緒

首先,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消極情緒,要具體化,請關注自己腦內出現的想法,是否存在我們誇大了感染病毒的風險,或者是誇大了該種疾病的嚴重後果,如病死率、後遺症等。實際上我們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幾率有多大呢?即使感染,大多數也是輕中度患者吧?那我們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其次,對於膽小、敏感多疑素質的個體,如出現過分擔心軀體變化,需要客觀看待自身身體狀態,從既往的經驗中去理解自己軀體症狀的意義,是否以前就出現過多種軀體症狀,自己到醫院檢查並無大礙?現在的軀體症狀是否是既往經驗的一種反應?如果自身難以判斷,可以讓家人和朋友幫助自己。

6、監測心理電量,自助先於助人

面對疫情嚴重地區的困境,我們有時也會感到做得不夠和有挫敗感。要記住你沒有責任解決所有人的所有問題,做力所能及的防護和幫助。建議這部分民眾做好“心理電量監測”,每隔半天,花費1分鐘時間來評估目前的情緒狀況(從0到100打分,100表示情緒積極,精力充沛;0表示身心俱疲,情緒嚴重耗竭)。

如果已經出現了耗竭、無助和挫敗的情況,請調整施助的節奏和強度,或者休息放鬆來“充電”,避免持續的投入造成“心理電量”的耗竭。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出品

記者:郭靜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