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封路+“见缝插针”补种 未来两个月彭州每天蔬菜上市量将超7000吨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王成栋)“今天菜价还不错哦,都能卖出去!”2月2日10时许,冒着小雨,彭州市蔬菜产销协会会长陈孝建走进了白庙市场,和前来出售蔬菜的菜农攀谈起来。位于彭州天彭街道的白庙市场,承担了彭州蔬菜90%的销售任务。即便在疫情面前,这里依然人声鼎沸。

“北有寿光,南有彭州”。以彭州市为中心的川西平原600万亩“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带,是全国主要“南菜北运”和冬春蔬菜生产基地。在这里,每年的蔬菜总产量达1200多万吨,外销至省外占近一半,在全国蔬菜供应版图上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冬季,彭州供应了长江以北区域叶子菜的70%和长江以南的20%。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彭州更是成都等省内及周边兄弟省市的蔬菜主要集散地和供应地。

2月2日,记者走进位于彭州两大蔬菜集散地——天彭街道的白庙市场和位于濛阳街道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市场(即“濛阳市场”),探访疫情防控期间四川蔬菜供应情况。

产得出

近期“抢种”四万亩,增产可满足成都半个月周蔬菜消费量

“今天收完,明天要种!争取大春到来前再种一茬青豆。”2月2日13时,刚吃完午饭,彭州天彭镇壁山村种植大户文戴林就来到地头。不远处,十余名工人正在抢收、搬运白菜。

在彭州,多年来的耕作模式一直是“菜——稻——菜”。每年,菜农们收完早春蔬菜后,部分土地要闲置到五六月。为何文戴琳要“抢种”?

“时间不等人。”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廖德才介绍,安排农户对采收完的菜地“抢种”,是当地农业系统近期的大事之一。这是因为,按照节气和农时来看,2月中旬前播种的蔬菜,可以在大春播种前完成收割。“换句话说,现在种,五月份还能再出一茬菜。”廖德才说,如此“见缝插针”,就是为了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成都乃至全省和邻近地区的蔬菜供应。

“见缝插针”时间的有了,对应物资也不难。成都村投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但贵安介绍,按照惯例,早在去年底,彭州全市的经销商、合作社、相关企业和农业部门就已完成种子、肥料、薄膜等物资采购,“从我们现有的物资来看,能保证一直到秋播都不断供。”

另一方面,彭州市的农业部门开始“找人”。彭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疫情影响,邻近地区的务工人员尚未返岗,“但同时,本地返乡人员也未外出。再考虑到我们种植环节需要的人力比采收少,人员倒是问题不大”。也因此,彭州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耕作人员的防护物资采购和管理上,“现在正在订购和发放口罩,确保种植过程的安全”。

“抢种”到底能够给彭州带来多少蔬菜产能?

廖德才透露了一个数据:截至1月底,彭州已完成补种的菜地面积在4万亩以上。按照每亩4吨产量计算,能够新增成都及周边区域半个月的蔬菜消费量。

运得走

不封路+严格执行准出、准入制度,实现“保畅通也防传染”

“还是不收费哈,是要做个检测。”2月2日11时,成万高速彭州入口,刚要驶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成都客商李建的满载三吨蔬菜的货车被拦下。不到10秒钟的时间,彭州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和值班民警,完成李建进行体温测试和车辆检查。在确认无异常后,立即将车辆放行。

今年45岁的李建,常年在成都金牛区茶店子一带进行蔬菜生意。在彭州采购、去成都销售,已是多年来的惯例。今年1月下旬疫情爆发后,这种模式仍然持续——“只要装了青菜,就还是走绿色通道。只是多个检测体温。”李建说,至今为止,他的货车一直在成都和彭州之间畅行无阻且没有增加任何额外费用。

初步估计,在成都和彭州之间,类似于李建这样每天往来的蔬菜商贩有上千人。在记者走访中,商贩们均表示,自疫情爆发至今,成都和彭州之间的交通一直畅通如常。

彭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月下旬以来,当地采取“一段三不断”措施。目前,彭州至周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境内乡村道路均保持畅通。

而今后,当地还将实施市场准入和准出机制。具体做法是,在高速出入口设置服务站点,对于外来车辆,在测温检查后,开具“准入通行证”,再动用本地车辆周转完成交易;而对于售出的蔬菜,则在完成农残快速检测后,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最大限度“保畅通,也防传染”。

“毕竟,我们的两个交易市场(濛阳市场和白庙市场),本身也是整个西南地区的蔬菜集散中心。保证畅通,不仅对四川,对西南乃至全国也有极大意义。”陈孝建举例,1月28日以来,承担“买全国”职责的濛阳市场每天发货7000吨左右;而主要以彭州本地蔬菜交易住的白庙市场,每天发货量则在6000吨左右。仅1月31日,白庙市场发往甘肃、青海、陕西等省份的蔬菜就有3000吨,销往贵州、重庆、珠三角和长三角则达到2000吨。

供得上

60万吨青菜将在未来两月陆续上市,借助超商等分销有望实现“门对门”服务

“我们的量其实很充足。”陈孝建介绍在疫情发生后,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彭州市蔬菜产销协会、成都村投农业发展股份公司等单位立即组织对当地“家底”进行摸排,“基本上涉及到每个种植户,一一登记种植面积、品种、产量和预计采收时间。”

初步调研显示,至1月底,彭州在地蔬菜有15万亩,多为白菜、菠菜、莴笋等应季青菜,可在未来1——2个月内采收。按照每亩产蔬菜4吨估算,彭州本地近两个月内的在地蔬菜产量60万吨以上。而成都地区,每个月的青菜消费量为30万吨左右。此外,彭州还有15万亩左右大蒜及数万亩土豆等,也将在接下来两个月左右陆续上市。

“菜是足够的。”廖德才透露,鉴于目前成都等地尚未完全开工、开学,市场需求未到顶峰等现实,彭州已向全市菜农倡议“错峰采收”——即,分批采收,“不一哄而上,毕竟眼下天气还冷,在田里还能多长一会。”

根据预估,接下来约两个月的时间内,彭州本地每天上市青菜产量可达到7000——8000吨,本地货源充足。而当地目前一组织涉农链条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组织人员,指导农户安排采收进度。

在道路畅通的前提下,如何打通到市民餐桌上的“最后一公里”?

答案是,组织菜源输出,尽量做到“点对点”直销。

“现在的情况下,很多人不出门。所以,线上接单,线下配送、分销的越来越多。”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蔬菜市场总经理助理毛棡注意到,近期前来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市场(位于濛阳街道,即濛阳市场)“组团采购”、再分销配送的人越来越多了。而根据记者了解,目前,濛阳市场依托雨润集团、永辉彩鲜食等行业巨头,与社区、商超等对接,过去一周,每天把上百吨蔬菜送到商超、小区。

“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相关做法。”廖德才表示,将会进一步对接商超和保利物业等,依托后者的网点、配送和仓储系统等资源,缩短市民外出买菜的距离和时间等,为疫情防控再次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