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有哪些拿得出手的猛將?為何東吳少猛將?

大有可為888


東吳猛將並不少,其中著名的有孫策、太史慈、程普、黃蓋、甘寧、周泰、丁奉等。下面說一說甘寧和周泰。

一,甘寧。


甘寧,字興霸,是東吳最耀眼的武將。孫權認為,甘寧與曹魏名將張遼不相上下。

在濡須之戰中,呂寧率一百名騎兵,夜踹曹軍大營。拔開鹿角,大喊一聲,殺入寨中,徑奔中軍來殺曹操。原來中軍人馬,以車仗穿連鐵桶相似,不能前進。甘寧只將百騎,左衝右突,曹兵驚慌,正不知敵兵多少,自相擾亂。那甘寧百騎在營內,縱橫馳騁,逢著便殺。各營鼓譟,喊聲大震。甘寧從寨之南門殺出,無人敢當,百騎回寨,不折一人一騎。

在進攻皖城時,曹將朱光在城上指揮,城上矢石齊下,甘寧手執鐵鏈,冒矢石登雲梯而上。朱光令弓箭手齊射,甘寧撥開箭林,一鏈打倒朱光。士卒皆一擁而上,亂刀砍死朱光。餘眾多降。

甘寧之勇,於上二戰可見一斑。雖曹魏和蜀漢的名將,也難以超越。

二,周泰。


也是在濡須之戰,兩軍混戰中,孫權聽得曹軍殺到江邊,親自與周泰引軍前來助戰。正見徐盛在李典軍中廝殺做一團,便麾軍殺入接應,卻被張遼、徐晃兩枝軍把孫權圍在垓心。曹操在高阜處,見孫權被圍,急令許褚縱馬持刀殺入軍中,把孫權衝做兩段,彼此不能相救。

周泰從軍中殺出,到江邊不見了孫權,勒回馬又殺入陣中,於兵厚處尋見孫權。於是周泰在前,孫權在後,向外衝殺。周泰到江邊,回顧又不見孫權,於是又翻身殺入陣中,又尋到孫權。他讓孫權在前,自己在後,左右遮護,身中數槍,箭透重鎧,終救出孫權。呂蒙接孫權上船。周泰聽說徐盛還被困在重圍中,便又第四次殺入曹軍,把徐盛救出來。

這場戰鬥,在有曹魏張遼、徐晃、許褚三員名將在場的情況下,周泰四進四出,救出孫權和徐盛。此情此景,堪比當陽長坂坡之戰的蜀漢名將趙雲。

怎麼能說東吳缺少猛將呢!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其實東吳出了名的猛將還是非常多的,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他們都是誰!

第一名:小霸王——孫策

孫策,字伯符,孫堅長子,東吳政權的主要奠基人。其作戰英勇,堪比當年楚霸王項羽,人稱小霸王。早年屈身於袁術,曾東渡長江,橫江進攻樊能、於糜,在當利口襲擊張英,又在曲阿之戰中大敗揚州刺史劉繇。後與袁術決裂,被朝廷冊封為騎都尉、會稽太守、討逆將軍,賜吳侯,命他討伐袁術。後來孫策平定統一江東,成為一方軍閥。孫策有智有勇,英姿勃發,其治軍嚴整,軍紀嚴明,堪稱英雄豪傑。

公元200年狩獵途中,被仇家暗算身亡,時年26歲

第二名:孫堅

戰績:隻身上城樓,斬敵將,斬華雄,三英(加程普,黃蓋)戰呂布及李,郭二鬼,董卓唯一怕的同盟軍將領,豪強!

第三名: 周瑜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後來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真乃江東第一名將也!

第四名: 陸遜

陸遜字伯言。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陸遜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善於忍辱負重,不計較當前得失。巧奪荊州一戰,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專注於樊城之戰。而夷陵之戰中,作為吳軍主帥的陸遜統觀兩軍主客觀態勢,確定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後發制人,相機破敵的戰略。陸遜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與“王佐之資”的周瑜相提並論。

第五名: 呂蒙

呂蒙東漢末年吳國的名將。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後來跟隨孫權慢慢受到重用。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蹟,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第六名:太史慈

太史慈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太史慈的射術確是史上有名的。他跟從孫策討伐麻保賊,有一賊於屯裡城樓上毀罵孫策軍,並以手挽著樓棼(城樓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貫穿手腕,更反牢牢釘在樓棼上,圍外萬人無不稱善。可惜太史慈死的太早了。太史慈臨亡之時,嘆息道:“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孫權知道慈死,十分悼惜。

第七名:甘寧

甘寧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少年時好遊俠,糾集人馬,持弓弩,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組成渠師搶奪船隻財物,人稱錦帆賊。青年時停止搶劫,熟讀諸子。後來甘寧率部投奔孫權,開始建功立業。先後隨孫權破黃祖據楚關,隨周瑜攻曹仁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擒朱光,率百餘人夜襲曹營,戰功赫赫。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他為人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被陳壽盛讚為“江表之虎臣”。

第八名: 陸抗

陸抗三國時期吳國名將,丞相陸遜次子。陸抗襲父爵為江陵侯,為建武校尉,領其父眾五千人。孫皓為帝,任鎮軍大將軍。他曾經擊退晉將羊祜進攻,並攻殺叛將西陵督步闡。能以弱吳逼退強晉三路雄師,成功平定步闡之叛,陸抗功不可沒。此戰之後,羊祜認為有陸抗在吳國就氣數未盡,故而暫停滅吳大計。他與他的父親陸遜皆是吳國的中流砥柱,並稱“遜抗 ”被譽為吳國最後的名將。陸抗死後,吳國再無良將。很快吳國就被晉國所滅。

第九名: 周泰

周泰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名將。孫策平定江東時與同郡蔣欽一起加入孫策軍,隨孫策左右,後孫權愛其為人,向孫策請求讓周泰跟隨自己。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保護孫權的安危,身上受的傷多達幾十處,就像在皮膚上雕畫一樣,吳將朱然、徐盛等因此對其拜服。後來孫權為了表彰周泰為了東吳出生入死的功績,而賜給他青羅傘蓋。

第十名:韓當

字義公,善騎射,體力過人。早年跟隨孫堅征戰四方,功勳卓著,是江東政權的主要建立者之一。參與過赤壁之戰,隨呂蒙攻打南郡,隨陸遜一起參加過夷陵之戰,大破蜀軍。老將韓當有萬夫不當之勇,官至昭武將軍、冠軍太守,加都督稱號,封爵石城侯。

第十一名:程普

程普,字德謀。是東吳將領中資歷最老的一個,輔佐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跟隨孫堅征討過黃巾之亂、董卓作亂,斬華雄、破呂布,跟隨孫策平定江東,赤壁之戰時任副都督,和周瑜一起大破曹軍,攻伐南郡。歷任裨將軍,領江夏太守、南郡太守、蕩寇將軍。

第十二名:黃蓋

黃蓋,字公覆,早年追隨孫堅,輔佐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善使鐵鞭,曾經生擒劉表大將黃祖,赤壁之戰時詐降於曹操,後用火攻大破曹軍,是赤壁之戰的主要功臣之一。後平定武陵、益陽,歷任偏將軍、武陵太守。


老劉侃三國


喜歡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漢末三分時代,東吳的戰將們武力值普遍比較弱,根本不能與曹魏和蜀漢相提並論,能拿的出手的真沒幾個。

矬子裡選將軍,筷子裡拔旗杆,咱們就把東吳戰鬥力排名靠前的戰將列舉一些,並將其武力值與曹魏和蜀漢的同層次戰將做個對比。

一、孫策(魏之夏侯惇、蜀之李嚴)

孫策肯定是東吳戰鬥力最強悍的猛將,在江東這片區域他排頭名。雖然神亭嶺一戰他與太史慈大戰數百合未分出高低上下,但孫策的戰績和殺傷率遠遠高於太史慈,攻擊力要更勝一籌。

那麼在曹魏陣營中,與其最接近的應該就是夏侯惇了;在蜀漢陣營中,比較接近的是李嚴,屬於比五虎將低一個層次的猛將。

二、太史慈(魏之張遼、張郃,蜀之魏延、關平)

太史慈號稱是東吳第一猛將,武藝精熟,箭法出眾。但太史慈的戰績並不理想,平局多,未斬獲過敵將首級,而幹掉的嘍囉兵不少。

合肥之戰,太史慈七八十合與曹魏猛將張遼戰成不分勝負,武力值基本上就屬於這個層次;在蜀漢陣營中,比較接近的是魏延。

三、甘寧(魏之夏侯淵,蜀之姜維)

甘寧的技術全面,戰鬥風格實用而多樣化,他是東吳陣營中戰績最好的猛將,除了帶病上陣捱了沙摩訶一箭外,其餘所有戰鬥都獲得了勝利,斬將數目排在東吳眾將之頭名。

東吳排兵佈陣,往往以太史慈為將首,那麼我們就將甘寧的武力值定義為略遜於太史慈。在曹魏陣營中,比較接近的是夏侯淵;蜀漢陣營中姜維在同一層次上。

四、淩統(魏之樂進、臧霸,蜀之關興、張苞)

淩統是東吳將二代的代表人物,年輕一輩中就屬他武藝高強,作戰勇敢了。淩統的缺點是沒有斬殺過一名敵將,也沒有取得過一次勝績。

濡須口之戰,淩統分別與張遼、樂進打成平手,說明他的防禦力還是蠻不錯的。像淩統這樣的武力值,在曹魏陣營中同一水平的有樂進和臧霸,在蜀漢陣營中有關興和張苞這倆年輕人。

五、程普(魏之曹仁,蜀之王平)

程普是東吳的三代元老,在江東諸將中威望很高,武藝也不錯。當年在劉繇大寨前曾經硬磕太史慈三十回合未分勝負。那麼就將他的武力值定位於比太史慈略低,但短時間內也不會敗陣的水平。

在曹魏陣營中類似的戰將有曹仁,在蜀漢陣營中王平接近於這個水準。

六、周泰(魏之李典、蜀之馬岱)

周泰是東吳陣營中比較另類的戰將,他是以悍勇聞名,實際戰鬥力則並不算很強。合肥之戰中,他與韓當聯手都只能與許禇戰平。

在曹魏陣營中也就是李典的水平,蜀漢陣營的“一刀流”馬岱的武力值比較接近。

東吳其他的武將就都不算理想了,韓當、黃蓋稍微強些,至於潘璋、徐盛、丁奉、蔣欽那些戰將,在蜀漢五虎面前都是“戰不數合”的水平,就不一一分析了。


饞嘴肥貓鏟史官


東吳的武將普遍比蜀漢,曹魏武藝要低一些,畢竟受到水戰的影響,陸戰確實不在行,比如幾次合肥之戰,逍遙津之戰等等,所以更多的時候都是用詭計來獲取軍事利益,比如偷襲荊州。因此,東吳一直給朋友們印象大多不好,武將也弱的感覺,固然如此,其實東吳作為三國互相制衡中的一環,還是出現了不少作風勇猛的武將的,只是武藝不算特別出眾而已,以《三國演義》為例。另外,說明一下,孫堅孫策父子的武藝和勇猛的作風在東吳屬於頂級,孫策更是“江東小霸王”,但是二人屬於主公,就不列入了。其餘的有:

第一,接近超一流的太史慈。

此人屬於三國上古的名將,連孔融都聽說過他的大名,並接濟他的母親,應該解救孔北海的故事。太史慈的武藝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接近超一,在數萬黃巾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和孫策大戰一百回合平手;都是接近超一的表現。第二階段,和程普三十回合平手;不能拿下或者擊敗會稽太守王朗(不知幾合);和張遼七八十回合平手等等,證明太史慈武力退化了。

第二,強一流的甘寧。



甘寧是東吳將領中殺過敵將最多的,比如,射殺凌操,砍死鄧龍,背射黃祖,射殺蔡曛,秒殺北地二將馬延,張凱,鏈打朱光等等。特別是殺了在長坂坡中全身而退的北地四將之二人(大概弱一流),說明甘寧的武藝至少強一流。另外,甘寧“百騎劫曹營”,為孫權挽回不少面子。

第三,一流淩統。



凌操之子,作戰驍勇,從來沒有慫過,曾經找殺父之仇的甘寧麻煩,後來被甘寧所救而徹底化解。淩統又曾經和張遼,樂進分別鬥了五十回合平手,武藝一流沒有問題。逍遙津之戰,護衛孫權以淩統和谷利最為得力,而且直到手下戰死,淩統才撤退。

第四,一流周泰。

周泰戰績不多,不過夷陵之戰能二十回合斬殺沙摩柯,已經說明武力水平。而且,在宣城,周泰為了護衛孫權,身收十二處傷;濡須之戰,周泰先是數次救了孫權,後救徐盛,導致身負重傷,極其驍勇;可是,夷陵之戰,周泰和韓當遇到關興,張苞竟然躲入了陣中,算一個汙點。

第五,一流程普。

孫堅四大部將之首,曾經和太史慈打了三十回合平手,武藝當在一流。

第六,弱一流黃蓋。

黃蓋戰績不多,不過幾回合打中蔡瑁,兩回合生擒黃祖,武藝還是不錯的。更重要的是,黃蓋在赤壁之戰“詐降”的作用和風險巨大,沒有一定的武藝不敢如此。

第七,弱一流的牙將谷利。



逍遙津之戰,甘寧和呂蒙被截斷,好在淩統和谷利擋住張遼,才讓孫權脫險。特別是谷利,在戰鬥之餘,還提醒孫權躍馬脫險,後又和淩統全身而退,還是很難得的。

第八,祖茂。

孫堅四大部將中,程普可為一流,其餘應該都在弱一流左右,祖茂便是。在討伐董卓之戰中,孫堅軍被華雄軍打敗,祖茂躲在林後要偷襲華雄,反被斬殺。雖然此戰祖茂發揮難看,但是華雄畢竟是強一流高手,祖茂敢於以弱擊強,還是很勇猛的。孫堅得知祖茂犧牲,也放聲痛哭。

第九,弱一流孫桓。

孫權寵愛的侄子,從小弓馬嫻熟,很有兩個武藝不錯的部將,李異和謝旌,所以自身的武力更是出色。但是,孫桓的對手是強一流關興,他的武藝甚至略高於張苞,所以關興三十回合打得孫桓大敗而走。

第十,弱一流李異。



被孫恆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部將,當張苞三十回合擊敗謝旌後,李異提著斧頭和張苞打了二十回合,隨後張苞被譚雄暗算,李異剛要斬,反被關興所殺。李異的武力其實不錯,可惜遇到關興,張苞兩個強一流的好手。

第十一,弱一流謝旌。

另一個被稱為“萬夫不當之勇”的部將,但是和張苞大戰三十回合敗走,其實謝旌的武藝不差,只是遇到武力更高,武學淵源更深的張苞而已。

第十二,弱一流丁奉。

丁奉前期就是二流武將,麥城之戰中,丁奉還被關平打退,成功送出廖化去救援。但是,丁奉壽命長,後期隨著經驗提升進入弱一流的行列,比如張遼就是被丁奉射中,不治身亡;還有,東興之戰中,丁奉步戰一刀砍翻韓琮,又飛刀射死準備逃跑的桓嘉,表現十分威武。


大飛熊騎士


一個政權中武將給人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這個政權的軍事實力,軍事策略還有領導人的風格

先說蜀國,不管是正史還是演義 蜀國武將都以勇猛著稱,側面上反應出劉備在初期軍事實力佔據劣勢,所以只有武將之勇值得大書特書,如趙雲七進七出,張飛據橋退兵等等,後期漢中之戰以後,劉備氣勢如虹,軍隊相對處於攻勢,就不怎麼強調武將的武力了,比如關羽荊州之戰,水淹七軍靠的就是計策,在大後期夷陵之戰之後,蜀漢軍力衰微,國力空虛,就只剩下孔明的智計這個亮點了,所以蜀漢軍事上前期彰顯武將勇猛,中期武將用計,後期謀士計策,並不是說蜀漢前期武將不會用計, 後期的武將就不如前期武將勇猛,而是主君性格和軍事實力決定了當前階段能夠發揮的實力層次

對比一下曹魏,就更明顯了,曹魏武將在官渡之戰前也是經常彰顯武勇,後期曹魏大部分時間軍事實力佔優,所以不再依靠武將的武力,就給人造成了曹魏武將武力不如蜀漢的錯覺

東吳自然也是如此,作為一個內部不穩 山蠻叛亂頻發的國家,領導人孫權又是一個非常多疑的性子,武將自主權很少,主動對外發起戰爭次數極少,武將表現機會不多,就給人造成了這種印象,即東吳武將沒有拿得出手的

毛主席說的好,時勢造英雄,不管你有什麼樣的能力,如果沒有機會你就不會成功,而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個人實力在時勢配合下,才能真正的發揮出來,成為史書上的一筆


過盡飛鴻矣


東吳並不會少名將,只是不管是陳壽的《三國志》也好,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罷,沒有人從東吳的角度來寫歷史和演義。

但是即使這樣。東吳仍然有許多出彩的人物,給後世之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首屈一指的,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周瑜風流倜儻,談笑風生,其風采不亞於諸葛亮,關羽單刀赴會,其歷史的原型和主角,其實是魯肅,呂蒙有“吳下阿蒙”的典故,從一介武夫發展成為文武雙全的大將,陸遜“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以少勝多的戰役。

陸遜之後,有陸抗。東吳下半場的演義,幾乎全靠陸抗一人撐著,這有點像蜀漢的姜維,但是姜維沒有入選七十二名將,陸抗有。

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則是有十二虎臣。從十二虎臣中,挑出個五虎臣,應該也是可以的。

比如太史慈,我覺得這名武將是可以媲美趙雲的,與孫策一戰,傳唱千古,有信有義,忠孝雙全,志向遠大,是難得的完美將領,而且他箭術絕倫,不亞於黃忠。

比如甘寧,錦帆賊出身,又在東吳立下赫赫戰功,是集俠義,將義一身的人物,本身就是傳奇。而且在孫權心中,甘寧就是東吳的張遼。

比如周泰,則是驍勇善戰,拼命三郎的將領。為了護衛孫權,幾乎打得體無完膚,是東吳之中,高於曹洪,略低典韋,許褚的驍將。

還有呂岱,老將的典範,40歲出山,七八十歲還能騎馬射箭,堪比黃忠。

其餘如程普,黃蓋,蔣欽,徐盛,淩統,賀齊等人,都是一時名將,只是他們的事蹟,少人挖掘和宣揚罷了。





文士野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一貫秉持的是“尊劉貶曹,忽視東吳”的主體思想。因此!東吳的猛將並不多見。相比蜀漢的五虎將,曹魏的五子良將,曹魏的八虎騎。東吳能拿的出手的,大概只有孫策、太史慈、甘寧、周泰、淩統、程普幾人。

接下來!簡單的定位一下這幾人的武力值

一、孫策

孫策是孫吳的第二代領導人,是江東政權的奠基者。嚴格的說,他更像是一個披堅執銳,縱橫疆場的將軍。因為在他的統軍生涯中,勇武遠遠大於謀略。很多時候他都是依靠個人勇武取勝。

比如戰劉繇的時候,孫策夾死一將,喝死一將,劉繇部下見狀,無不跪地求饒。比如戰嚴白虎的時候,孫策就寨中割了嚴輿的人頭送入城中,嚴白虎嚇的立馬棄城而走。可見孫策統軍,大多是依靠勇武取勝。因此他的武力值肯定不差。

孫策的鬥將不多,單挑過的猛將只有太史慈一人,但那時候孫策只有二十一歲,太史慈則是三十歲黃金時期。相比之下,孫策的近戰應強於太史慈。


因此!孫策的近戰略強,太史慈的箭術更甚。兩人綜合水平差不多,都是強一流猛將。

二、太史慈

東萊太史慈,平生以“忠義”聞名。因早年孔融照顧其母有恩,遂單槍匹馬突入都昌報恩。後又單槍匹馬突出重圍,視管亥的十萬大軍如同無物。

從一場打鬥可以定位太史慈的武藝,那就是合肥與張遼單挑,七八十合的打鬥,彼此勝負難分。張遼曾與張郃打平,是公認的一流武將。因此!太史慈的近戰武藝,大概也只有一流水平。不過加上他的騎射,應該略勝張遼一籌。綜合實力在強一流隊列。

三、甘寧

甘寧的鬥將記錄更少,與一流武將過招應該只有一個曹洪,相鬥二十合之後,曹洪詐敗而走。但是他斬了很多二流武將,而且毫無例外的都是一合斬殺,足見其水平應該在一流以上。

實際上最能體現甘寧武力值的,並不是鬥將單挑方面。而是他的“百騎劫曹營”,他只率百騎衝入曹營,左追右趕,逢人便殺,曹軍將士無人敢擋。使曹軍銳氣大減,曹操被迫打消了進軍濡須的念頭。對比淩統三千兵馬劫曹營失敗,甘寧的武力應在淩統之上。

另外!甘寧的箭術也很了得,死在他箭下的亡魂無數。其中包括凌操、黃祖等大將,曹魏大將樂進也被他射成了重傷。

綜合甘寧的整體實力,大概也可以排在強一流隊列。

四、周泰

周泰的武力值一般,曾與韓當夾擊許褚,結果為三十合不分勝負。說明他與許褚相差甚遠。但是在救主的時候情況就不同了,周泰以救主聞名,是孫權的“爸爸級”保鏢,他身上為孫權擋下的傷疤,多達幾十處。

其中最經典的一次,當屬濡須口之戰。當時孫權被張遼、徐晃、許褚三萬軍馬包圍,身邊的親隨也被許褚衝散。而徐盛被圍在李典軍中,董襲溺死在江中,陳武也被龐德斬了。情況非常緊急。周泰獨自衝入重圍,三進三出救出了孫權。後再度衝入重圍,救出了大將徐盛。

因此!周泰的綜合水平也應該在一流以上

五、淩統

淩統不必多說,最能體現他武藝的一戰,是濡須口單挑魏將張遼。相交五十餘合,彼此勝負難分。說明淩統的武藝與張遼接近。但是孫權恐淩統有失,特令呂蒙接應回營,他好像又很難主動撤出戰場。

因此!淩統的武藝略弱於張遼,應為一流武將。

六、程普

程普是東吳資格最老的元老大將,是孫堅時期的第一上將。曾單挑太史慈三十合,太史慈回去對劉繇說道“自己正準備捉程普”說明程普略弱於太史慈。

但是!在沂水關外,程普的表現卻足夠亮眼,並不把董卓第一上將華雄放在眼裡。不到數合刺死了華雄副將徐榮,而且一路直殺上關。華雄見狀,只敢以箭雨勸退,並不敢下關迎戰。原文如下:

程普飛馬挺矛,直取胡軫。鬥不數合,程普刺中胡軫咽喉,死於馬下。一陣直殺上關,關上矢如雨下。

因此!程普也有一流水平


愛尚文史


其實在東吳時期,善打的猛將以黃蓋、程普較為出名。他倆自孫堅時期便開始追隨孫家。程普是東吳開國老臣中的資歷最深,而且年紀最大的一員猛將。他最出名的單挑戰績是用了三十回合便戰平了比他年輕的太史慈。另外,他還曾經在短短几個回合內打敗了蔡瑁,殺死胡軫和呂公。

而黃蓋是作為東吳陣營資歷第二的猛將,黃蓋善使鐵鞭,最出名的一件事便是生擒了劉表手下的大將黃祖。除了程普、黃蓋兩人還較出名的猛將便是太史慈和甘寧了。太史慈,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本來劉繇部下,後來被孫策收降,可惜在赤壁之戰前病逝,死時才四十一歲。

甘寧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投奔孫權後,先後隨孫權破黃祖據楚關,隨周瑜攻曹仁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擒朱光,率百餘人夜襲曹營,戰功赫赫。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他為人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被陳壽盛讚為“江表之虎臣”。

其實東吳的猛將遠遠不止這四人,之所以東吳的名將出名,那是因為《三國演義》著重描寫蜀漢和曹家,對於東吳沒有太多筆墨,所以導致東吳猛將不為人所知。東吳名將還有很多小編以後給大家再繼續介紹。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小編,我們一起暢遊歷史。




溪源影視


三國紛爭,天下英雄輩出,縱橫捭闔。有羽扇綸巾強擼灰飛煙滅的一流謀臣智者,有大軍奔於眼前而面不改色的統帥,當然筆者認為更精彩的是,那些威名流傳千古的一流猛將。

其中,蜀漢劉備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等一流猛將,號稱“五虎上將”,其中趙雲關羽甚至有一些帥才。曹魏有典韋許褚張遼等猛將,號稱有“五子良將”。東吳則在猛將方面似乎泛善可陳,如果你也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東吳作為三國爭霸的一方,雖然資源最少,只有揚州一半、荊州一半和交州,東吳起家的孫家又是土豪家族,遠遜於袁紹四世三公,能成為三強之一,一流猛將也是很多。

首先東吳開創者,孫策孫權之父孫堅本身就是一員猛將,年少時大破沿海海盜,遠近聞名,素有孫武后裔的說法。之後參與袁紹主張的討伐董卓行動,孫堅大敗董卓部下胡軫,斬殺猛將華雄,孫堅的威猛讓董卓都有所忌憚,想通過聯姻來拉攏孫堅。孫堅拒絕和董卓同流合汙,雙方開戰,董卓留下呂布抵擋孫堅,

號稱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敗走孫堅手下,孫堅也是這一戰在洛陽拿到傳國玉璽,孫堅的威猛由此可知,遠超華雄,不遜於呂布,可惜英年早逝!

孫堅去世之後,部下寄居袁術賬下。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東吳出現了二位一流猛將孫策和太史慈,都是數一數二的猛將。孫策繼承父親孫堅的遺志,一邊拉攏父親的隊伍,一邊四處征戰,太史慈也是孫策橫掃江東過程中的頭號先鋒。父親好友周瑜也是孫堅留給孫策的寶貴財富,因為

周瑜代表東吳一大批土豪家族勢力,支持孫家,才構成東吳的基本盤。

之後的東吳猛將甘寧周泰陳普呂蒙等,都算得上是猛將,尤其以甘寧周泰最勇猛,呂蒙和周瑜類似,都屬於智將,不完全是勇猛。甘寧字興霸,從字就能看出甘寧從小威猛霸氣,事實上也是。長大統兵之後,勇斬凌操,和曹操的五子良將張遼大戰,力戰曹仁,威猛和曹仁張遼勢均力敵。

周泰的勇猛略遜於甘寧,但也是戰績斐然,跟隨孫策南征北戰,幾次保護孫權安危,被孫權從哥哥孫策身邊要走,被陳壽稱為“江表虎臣”之一,可見周泰的勇猛。

再之後的江東有些人才匱乏,當然曹魏蜀漢都是這樣的境地,猛將帥才越來越少,也驗證了那句諺語“大樹之下生小草”。正因為英雄猛將的激烈迸發,讓之後的人才匱乏,從小在大樹之下缺乏鍛鍊,甚至缺乏成長的機會,也有了那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東吳前期中期不缺乏猛將,不然也不會鼎立三國,後期缺乏已經是魏蜀吳的普遍現象,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白楊說史


東吳有猛將啊,在初期,“小霸王”孫策和太史慈就是東吳的戰力保證。

(太史)慈便前鬥,正與(孫)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孫策的事蹟不用多說了吧,最著名的就是“挾死一將,喝死一將”。太史慈和他打個平手,也可以想見其戰鬥力。可以說這兩個人和蜀漢的五虎、曹魏的許褚、典韋都是有一拼的,只是他們長期在偏僻的南方,打的都是渣渣,沒有和北方名將交手的戰例,所以顯不出來。就好比一個運動員,有奧運會奪牌的實力,但從來不參加國際比賽,只是在自己國家窩裡橫,那又怎麼會有國際知名度呢?

(甘)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鼓譟,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孫)權曰:“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


(孫)權始得上馬,而賊鋒刃已交於左右,或斫中馬鞍,眾莫能自定。惟(周)泰奮激,投身衛權,膽氣倍人,左右由泰並能就戰。賊既解散,身被十二創,良久乃蘇。是日無泰,權幾危殆。

中期的東吳猛將就得看甘寧和周泰了。甘寧“百騎蹈曹營”,帶著一百個騎兵在曹營中殺了個通透,猛不猛?周泰三次殺進重圍,救孫權,救淩統,猛不猛?只不過周泰猛則猛矣,武藝並不是太高,甘寧是毫髮無損,周泰是渾身是傷,他的猛還是體現在痛覺低、血量高,能持久。這兩個人比起孫策和太史慈就要差一些了,甘寧的武藝也就和曹魏的五子良將差不多,不如五虎將,周泰還要低一些。

(丁奉)乃使兵皆解鎧,去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緣堨。吳兵得上,便鼓譟,斫破魏前屯,……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等皆沒,死者數萬。


後期的東吳猛將就是丁泰一個了。快七十的老頭,冰天雪地不穿甲冑,以少敵多大破魏軍,陣斬二將,猛不猛?不過他的猛是戰術作風方面的猛打、猛衝,而不是武藝超群。

總的來說東吳武將層次確實要比蜀漢、曹魏低一些。畢竟是南方,首先在體型上就要差好多,像呂布(內蒙古人)、關羽(山西人)、張飛(河北人)這樣接近2米、身長力大的,在東吳看來就和巨人差不多了,怎麼打?東吳最能打的孫策、太史慈和甘寧,只有孫策是南方人中的異類,太史慈是山東大漢,“(太史)慈長七尺七寸”,甘寧是重慶人,祖上是從南陽遷移過來的,也就是河南人,也是北方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