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是如何体现书法的节奏感的?请以实例说明?

美味老家




学书法,主要靠“悟”!如果功夫不到家,只是挖空心思的找窍门,寻捷径,那是不行的。

心动不如行动!所以说,学书法,得练基本功,不要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

学书法,老老实实的临帖、读帖、认真领悟所临碑帖的书法精神才是正理。

自然书写是建立在书写熟练的基础之上,而书写熟练并非三五年之功夫可以达到的,是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精力才可以达到的。

学书法,必须摒弃名利思想和浮躁之气!否则,要想把书法学好学出名堂,那是不可能的。

书法之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没有捷径可走。希望各位网友记住我的这句话。

另外,实例能说明问题吗?谁能肯定哪些实例靠谱,哪些实例是忽悠人的?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肯定吧?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书法的节奏是一种普遍的艺术手法,我们具体从三个方面来看节奏感的问题,就非常直观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了。

那么书法的节奏感是什么呢?

一是笔法节奏

二是字法节凑

三是章法节奏

王羲之的行书代表是《兰亭序》,那么,我们不妨从王羲之《兰亭序》为例,谈谈节奏的普遍性。

我们还是从章法全局来看《兰亭序》的章法节奏感。

从《兰亭序》这个书法的节奏感来说,是前半部分舒缓,后半部分兴酣,前半部分轻捷,后半部分婉转深沉。


例如第一句的“永和九年”四个字,第一个字,就非常舒缓,几乎就是用楷书写出来的。

这个字的节奏定位,就使得后面的六行字都非常舒缓,这种舒缓从容的节奏,基本上就把《兰亭序》不激不厉的章法韵味给定了一个基调,所以,后面的章法结字,也就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

但是,《兰亭序》的妙处就在于,他的章法节奏变化,是根据每一行的布局舒缓之中又穿插一些自由和激越的。

例如,第一行的永字比较舒展自在,而写“和”的时候,有做了一定的收敛,写九字,又舒展开了。我们仔细看,每一行基本上都是张弛有度,在收放之间舒缓而行笔的。


但是,写到“所以骋怀游目”一下,笔调就有明显加快了速度的笔意,而且,节奏也变得跳跃起来。例如“游目骋怀足”这五个字的章法,明显要比下面的“以极视听之”这五个字紧凑,形成两个有疏密变化的一行小组织章法。而接下来的“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这十二个字,却比较疏朗均匀。

然后,“一世或取诸怀抱”这一行,又有一些内敛,比前一行的字略小了。你看,就是这几行字,也是疏疏密密,缓缓急急,大大小小穿插互补的。

所以,我们说,书法的节奏,从通篇章法看过去,我们也要细心观察王羲之的书法脉路的起伏变化,千万不要认为都是一挥而就的。

例如,第一行有“癸丑”两个字明显小,我们看得出来了,但是,像“一世或取诸怀抱”这一行字,与前一行字的大小,我们就需要细心体会和观察了。


我们再看看《兰亭序》的最后部分,也是笔意不卷,兴致正酣的感觉。

请看这两行字,是不是比开头和中间更气酣神足了呢!

特别是“亦将有感于斯文”七个字,简直就是一气呵成的!

书法作品除了看从章法看节奏,我们还要从字法看节奏。

这是因为,字法节奏也是章法节奏的基础。

以前,我们讨论过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没有写成一个楷书的问题。

因为,从《兰亭序》第一个字来看,确实有可能写成一个楷书,但是,在整个书写的过程中,王羲之不断加快了书写的速度和节奏,所以,只能成为一个行书。


所以,整篇《兰亭序》里,你是找不到真正的楷书的,这就为《兰亭序》的行书节奏定下了一个基调。

我们看,这个永字从第一笔的“点”开始,其实就已经是行书了。而且“勾”的写法和“捺”的写法也都不是标准的楷书笔法。这就是行书是节奏感。

而且,行书的节奏感还是不断加快的。


例如“骋”这个字,从从左到右,都是快节奏的笔画,这与第一个字“永”形成明显的变化对比。马字部的四个点,几乎就是草书的笔法了,这是进一步加快了一个小节奏。

最后我们说说从笔画看节奏。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一个字的节奏是由笔画决定的。

你写了楷书的第一个笔画,第二个笔画就不会是行书的笔画,因为这样搭配,就明显是节奏不统一协调。

节奏的美感来自于统一协调,如果没有统一协调,那就一点节奏也没有了。


所以,你看,我们举例的“永”和“骋”这两个字,明显在笔画的节奏上是不一样的。例如“骋”字马字的四点,节奏非常快,给人以激越的快感。

再比如说这个“殊”字,你看王羲之的蟹爪勾写得多有力量感!

但是,你以为写的很快吗?其实他写得非常有节奏感,就这一个勾,就三次顿笔,才出锋完成,真是够得上“一波三折”了!

王羲之行书不止只有《兰亭序》一个,但是,书法的节奏是有共同规律。

那就是,只要我们从章法、字法、笔法包括墨法中去认真体会,你都会有所发现书法家的博大精深。

最后我们一定要告诉大家,节奏是一个书法家书法成熟的体现,尤其是王羲之的行书书法作品,没有任何死板的套路,但是,却有基本的规律。因为,所有的节奏都是从笔法到字法然后到章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互相打通节奏的变化穿插的。


千千千里马


33岁时,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写出了《兰亭序》。当时是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来到绍兴兰亭,这一天按照习俗人们都到水边嬉游,感受春意,有洗去秽气的寓意。等洗干净了,还可以坐在小溪边玩个游戏。把酒杯放到水里,让它自由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觞(音商),觞就是酒杯的意思。文人雅士玩得更高级些,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憋不出来就得喝酒。出诗集要得写一篇序文,所以《兰亭序》就是喝酒玩乐中写出来的,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还有初月帖: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笨蛋老爸


学书法,主要靠“悟”!如果功夫不到家,只是挖空心思的找窍门,寻捷径,那是不行的。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字画全天下


王羲之书法节奏舒缓,犹如一首优雅的小夜曲。图文共用,就不信解释不清楚。

说起节奏感,首先想到音乐,书法和音乐关联,怎么做到?

其实艺术中的节奏感是指 “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引起的审美感受”,在音乐,美术、建筑、诗歌等艺术门类中是都有的,书法当然也有,音乐体现的比较突出而已。

音乐中的节奏体现在音符的高低、音的强弱、节拍的长短。

那对照书法,我们做下面的比照,虽然这样做有点简单,肤浅,但比一大堆古代书论容易理解。

音符的高低——字的大小

音的强弱——字的虚实

节拍的长短——字的连断空间


以王羲之《远宦帖》的一段为例。

先看字的大小变化。

如果我们设想一个字,比如“小”字就是七个音符中的“4”,比照大小,第一列的变化就是这样:7、6、5、1、3、4、3、4、5、6、5。有律动的变化,但幅度都不是太大,这是一首优美曲调的乐曲,以此类推第二列的变化就较第一行要大一些,到下面的字应该进入低音区了,但没有变化得特别悬殊,也是音乐里舒缓的类型。

再看字的虚实变化。第一列明显重于第二列,但在第三列就有和第一列呼应的“重音”出现了。每一列的粗细和用墨多少也有变化,但仍然保持了舒缓的变化节奏,没有激昂,没有强烈的夸张对比,总体的优美调性没变。

看字的连断和所占空间。这和音乐节拍的长短几乎是一样的。现在,就把第一列加上节拍:7---6-- 5- 1 3- 4-3-等等。可以看出,每个字所占的空间不同,中间的间隔(空拍)也有不同,这里仍然能感受到王羲之在字里行间保持的调性统一。一样的稳定,一样的不激不厉,变化却尽在精微。看到这三个方面,王羲之的整体把握,变化、和谐、统一在优雅,舒缓的节奏中,不服不行!其实还有轴线的韵律变化,字的欹正变化等、如图。


正如一样的七个音符,有人就谱写出悠扬悦耳的歌曲,有人谱写的就难听。不是你做变化,就能变化出美妙和幻化的。看下面的作品,用刚才的节奏模式去审视,就会发现,左弯右拐,点画的粗细变化任意为之,总体是一个腔调从头唱到尾!这样作品的节奏就是让人不忍视听。


其实好的节奏感,在其他古人书法里一样体现,而且是别具一种格调。

看下面张瑞图的书法,短促的点画、横势的摆动、密集的排列,显示的就是一个快节奏变换,几乎没有“空拍”,总体感觉起来就是一个RAP歌曲,典型的饶舌类型!和王羲之小夜曲般的优雅安逸差别好大,但一样具有观瞻性,自有其魅力。


整幅看,有节奏;看单字,一样有节奏!王羲之的精彩,无处不在!

例如,下面的“书”字,出自王羲之《孔侍中帖》,7根横画,起笔收笔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横势的倾斜逐渐变化,犹如几个音符的变化,又和谐统一,绝不是为了求变而显得杂乱无章,而是优美绝伦,整个字的外形收放有致,美不胜收!

用一个比较图,就能更清晰第体会到王羲之书法里节奏变化的精妙。


以上从单字和整体在说节奏,没有引经据典,说的有点肤浅,但是自己的感想,仅算分享吧。


(文内资料则均出自出版发行书刊或网络,版权归原所有者)


赵国林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大家,各具特色,对书法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王羲之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问题来了:王羲之行书是如何体现书法的节奏感的?



王羲之行书的书法节奏感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出身于王谢世家,曾任右军将军,后人称其为“王右军”,王羲之年少即显露出过人天赋,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广泛涉猎前代名家,集众家之所长,遂成一家之风,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成就、贡献主要体现在楷书、行书和草书上,


可以这么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重要贡献,其《兰亭序》也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当然了,除了《兰亭序》之外,《快雪时晴帖》也是行书,其内容是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要具体说明王羲之行书是如何体现书法节奏感的,这有一定难度,毕竟王羲之的行书风格“变幻莫测”,

只能大概说明一下王羲之行书的书法节奏感,《兰亭序》通遍点画凌空蓄势,落级极尽变化,用笔随心所欲,虽然全文用了21个“之”字,每个“之”字都充满变化,绝不相同,但是全篇节奏和谐自然,点画之字字之间,行行之间,生机灵动,顾盼有情,有萧散自然的风神,

行书《快雪时晴帖》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心旷神怡的情态,简单的说,

王羲之行书的书法节奏感,在于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产生的律动感,王羲之在创作时,挥墨必定随心所欲,每一个字都写得绝妙,恰到好处,这种境界要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及天赋才能达到。


诗夜城主


王羲之的书法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每一个字都是唯一的,每一个字都是精心而自然,不造作,不装饰的。能够做到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说明他对字的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创造,这种功力和表达,前无古人,至今也是后无来者了。

王羲之的书法还有一个特点,前面所说的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的字。在同一篇作品里,把两个相同的字的位置交换一下,其气韵一定就变了,就阻碍了,不流畅了。这就说明每个字在诞生时,不仅是唯一的,而且其位置也是唯一的。这些字在篇幅里只能生在这儿,只能生成这样才是完美的。





流云影视hhs


关于王羲之书法的节奏感,我觉得是从他的笔法和变化来体现出来的。

以王羲之最为著名的《兰亭序》为例,王羲之运笔从容,各种笔法曲直都操控自如。笔画的长短,肥瘦相宜;曲直兼备,刚柔相济,富于变化。每一个字,大小合适,相互映衬,各显姿态。最为经典的是几年重复出现的20个“之”字,变化无穷,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个充分体现了王羲之行书的节奏感!

宋高宗也曾经赞颂王羲之的书法:“右军笔法,变化无穷”。所以《兰亭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行书之宗。

王羲之的行书据说早晚书写都不一样,早年的行书带走一点隶意,中晚期的书帖都接近兰亭的笔调,笔势连贯,又是一种面貌!







党培书法篆刻


王羲之的书法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每一个字都是唯一的,每一个字都是精心而自然,不造作,不装饰的。能够做到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说明他对字的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创造,这种功力和表达,前无古人,至今也是后无来者了。

王羲之的书法还有一个特点,前面所说的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的字。在同一篇作品里,把两个相同的字的位置交换一下,其气韵一定就变了,就阻碍了,不流畅了。这就说明每个字在诞生时,不仅是唯一的,而且其位置也是唯一的。这些字在篇幅里只能生在这儿,只能生成这样才是完美的。


李俊龙-集雲軒


王羲之的行书特点,强项就是韵美,书法艺术的韵味,源自节奏的起伏,点画的承接,都是随着心动而笔毫翻飞。

书写的韵律来自无定法的自由表现。当然并非是乱写乱画的自由笔性,而是达到了一种瑧熟后的创造与创新。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笔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未有超越者。也无法超越。因为一个书者的情性以及笔力不可能复制的。久远的历史,也未知古代晋朝文艺自由的氛围是什么样子,仅仅知其精神风貌趋鹜于虚诞。尚文善艺,是该时代的士族文人墨客的主题。

时代造就了王羲之的书法奇才。主要书写的流便的行书风格,定位晋韵之最――成为晋代名片。

由此大家学习熟知的“兰亭”文作。笔墨风雨,是为晋韵代表。节奏暗涌,笔画结体虽然中庸气质,不算是草字行笔,然而其起笔收笔之处,尽在特别处,比如

王羲之的书法本身而言,是唯美主义表现。一无瑕疵,更找不到相同意趣的帖样,但是也没有一件是王羲之的真品。因此其神妙延伸到现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