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宁古塔是现在的哪里?为什么罪犯都流放那里呢?

wh突然的自我


古代要是有人犯了罪,基本是有两种人会被发配到边疆去,有本来应该是要杀头的,不过皇帝觉得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就会发配到边疆,有的是罪不至死但皇帝觉得罪大恶极,也是把他们发配到边疆。

一般被流放的地方都是蛮荒之地,而流放的地方也是随时代不同而改变,当初刘邦的封地就是秦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宋明的时候流放地一般是在岭南,清朝的时候则多是新疆的乌鲁木齐和黑龙江的宁古塔,象铁齿铜牙纪晓岚就因为给亲家通风报信获罪,被发配到乌鲁木齐呆了三年。

宁古塔是个地名,不是一座塔,说到关押犯人的塔,想起仙剑奇侠传中的锁妖塔,那就是关押妖怪的地方,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在满语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是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住于此,各占一方,因此得名,宁古塔有新旧两个城,旧城就是现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时候在那里驻扎过军队。


宁古塔的新城与旧城相距25公里,建于康熙年间,城址是现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是清政府设在盛京(今沈阳)以北用来统辖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的军事重地,处于边塞要冲,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

清朝的罪犯为什么会发配到宁古塔?

清朝发配罪犯主要有两个地方,并不是只有宁古塔,还有一个就是前面说过的新疆乌鲁木齐,不过这两个都属于边疆,清宫剧中经常会说道:“发放宁古塔,永不许入关”。一般来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都老死在那里,也有得到别人帮助的还有可能回去,比如清初诗人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23年后,得到纳兰性德的帮助,求得父亲纳兰明珠营救,纳资赎归,才得以回到关内,回到家乡。
(吴兆骞)

那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主要的目的肯定是要让他们去受苦的,首先被流放宁古塔的人要受到路途遥远的折磨,古代交通可没有现在这么便利,这些被流放的人都要靠步行,为了防止他们逃跑,还要给戴上手链和脚链,这路上走的慢的半年一年的都有,快的也要三四个月,因为是罪犯的身份,一路上没有给解差好处的话,自然是倍受呵斥责打,如果不幸死于途中,就只能暴尸荒野了,还有一路上野兽众多,被虎狼等恶兽吃到肚中的也很多。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离京七、八千里,是个极其苦寒之地,常年冰封,温度极低,吴兆骞被流放到那里后,写了一封信给他的母亲,其中就提到宁古塔的环境: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也有人把宁古塔和黄泉路相比,说道:“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可见宁古塔的环境多恶劣,还有就是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也是为了充实边疆人口,流放的人到那里后要去开荒,还要当杂役,相对来说,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因为很多是文人,开荒耕种的事对他们来说也是难事,不过宁古塔的官吏及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所以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也还算自由。



大量的中原文人被流放到宁古塔,也给宁古塔这个苦寒之地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带去了先进的经营方式,使得宁古塔逐渐繁荣起来,只不过远离家乡到宁古塔那种苦寒之地的流人,心里面自然是很凄苦的!


历史红尘


这事儿我来回答吧,其实说俩地方大家就知道了,一个是雪乡,现在东北著名的旅游景区,还有一个就是著名的威虎山,宁古塔就离这俩地方不远,我路过过。

那次是由吉林雾凇岛开车去雪乡玩,第一次去,胆子小,怕山区雪地开车出危险,就现在海林住了一夜,找了个车。

第二天出门没多久就看见了威虎山,再往前开看见个路标,指向宁古塔遗址,急着去雪乡就没拐弯去看看,但是因为喜欢历史,就记了下来。

宁古塔遗址在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雪乡的地址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距长汀镇7.9公里,所以广义上说您去雪乡旅游基本上就是发配宁古塔了。

威虎山则在海林市北40公里,您说这几个地方近不近吧。

不过这是在康熙5年之前的事情,所以这里是宁古塔旧城。

康熙年间迁址新城,在黑龙江宁安,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没塔。宁古翻译过来是六,塔是个,连一起就是六个的意思。

传说努尔哈赤的六个爷爷都是在这里出生成长的,不过考证出来其实人家是在辽宁新宾,遗址还在呢。

不过有这样一个传说挺有意思,没有实据,挺好玩的,就是努尔哈赤这一支是排行老四,是爱新觉罗,其他的几家后代就是觉罗了,满语觉罗的意思是“赵”,所以其实他们的汉姓就是“赵”。

您要说清朝皇帝姓赵也不能说一点谱不沾,还有传说他们都是宋徽宗赵佶在五国城囚禁期间留下的后裔,所以说爱新觉罗有可能是宋朝皇室后裔哦。

您还别乐,这事儿是他们皇族自己考证出来的,说爱新满语是金,觉罗是赵,合在一起就是归顺金朝的赵氏,据说有某努尔哈赤的直系后裔一直以大宋皇室后裔自居呢。

咱还是看正史,这事儿说来听听就是了。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边疆有一个地方叫做宁古塔,古代人经常会说把人流放到边疆,其实就是把这些犯人流放到宁古塔,所以古代人提起这个地方都会特别的害怕!宁古塔是古代非常著名的一个流放之地,而且这个地方非常的荒凉,一旦把人流放到了这个地方之后,朝廷就不再保护他们的安全了,而且他们极有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够入关!边疆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非常乱的地方,在古代边疆这个地方是很少有人出现的,虽然如今边疆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很多人仍不愿意在边疆久住下去,大多数人都是去边疆旅游的。而宁古塔也变成了边疆的一个旅游景点!

大家可千万不要觉得宁古塔是一个塔,其实这只是一个地名罢了!罪犯一旦要被流放至此的话,那么他们也极有可能还没到宁古塔就死在路上了,因为这一路上交通并不发达,他们前往宁古塔全部都需要靠步行,并且为了防止他们逃走,还会为他们上沉重的脚链和手链。全程至少也是需要走一两年的时间的,他们会经过一年四季,而这些罪犯所带的生活物品又非常的少,很多人都因为没有衣服穿被冻死了,最重要的是,这些罪犯若是中途死了的话,那么就只能够暴尸荒野了,根本就不会有人管他们,更不会有人为他们收尸。

之所以古代人喜欢把罪犯流放到此地,是因为这个地方的环境特别的恶劣,对于这些罪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惩罚,很多罪犯得知被流放的消息之后,纷纷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们受不了接下来的苦日子,更不能够确定自己能不能生存下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说的是流放到宁古塔就要给披甲人当奴隶。这里面所说的披甲人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所谓的披甲人其实就是一群野蛮人!

这群人大多都是战场上的俘虏,他们并不是同一个种族的人,并且他们对于汉人和其他不同族的人是十分不友好的,当他们看到有新的罪犯来到此地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去折磨这些罪犯。年轻的罪犯也许会成为他们的女人,一些强壮的男人也许就会被他们所杀害,又或者是成为他们的奴隶。披甲人并不是甘心留在边疆的,朝廷美其名曰让他们驻守边疆,其实就是怕他们有什么大的动作,本意是想要把他们困在新疆罢了,所以他们名义上面虽不是罪犯,但是却和罪犯一样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和身心的折磨,因此当他们看到了罪犯之后,就想尽办法的去折磨他们,以寻求优越感。

被朝廷下令流放边疆的人,要么就是十恶不赦的罪人,要么就是一些当官的又或者是一些文人墨客。这些人在前往边疆的途中就会死去很多,剩下的人也许会好好的在边疆生活,但是这部分人大多是有大的才华或能力的,又或者是可以带动边疆发展的人,因此他们才会受到披甲人友好的对待,并且会对他们毕恭毕敬的。披甲人虽然有些不讲理,但是他们也希望边疆能够发展起来,这样他们的生活也能够越来越好,所以他们会在罪犯当中挑一些有才华的人,并且对他们好生招待。

事实证明,一些懂得经商又或者是饱读诗书的人们被发配到了宁古塔之后,确实带动了这个地方的发展!如今,宁古塔就是我们口中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这个地方如今的气候依旧寒冷,但是已经慢慢的发展起来了。古代之所以喜欢把罪犯流放到这儿,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所犯的罪还不至于要了他们的命,但是又不能不对他们进行惩罚,所以就把他们流放到宁古塔受受罪了,为的就是让他们长记性,另一方面是觉得这个地方人比较少,并且希望那些最终活下来的人,能够给这个地方带来生机,因此这样做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木剑温不胜


宁古塔没有塔,它是满语“六个”的音译,具体位置位于今天黑龙江的海林和宁安市。传说清朝努尔哈赤家远祖六兄弟居住在这里,因此而得名。

清初时,在宁古塔设立了宁古塔将军,宁古塔便成为东北北部的政治、军事中心,管辖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以及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宁古塔的旧城在今天的黑龙江海林市旧街,康熙五年时迁建新城,便是今天的黑龙江宁安市。

300多年前的宁古塔尚未开花,气候严寒,人烟稀少,号称“荒徼”,“徼”也就是把边界的意思。清兵入关第二年,清廷便制定专人修订刑律,初期设置的流放地点主要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在内的东北地区。虽然这一区域是清人的“龙兴之地”,但也因“龙兴”而不能放关内人进入,再加上满人迁移到关内,所以东北地区就更加荒凉苦寒了。

清代东北地区的流放地很多,最初犯人被遣戍沈阳、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最后又到黑龙江爱辉、齐齐哈尔等地,而宁古塔是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

宁古塔作为流放地为什么这么出名?据史料记载,顺治十六年三月,因“南闱科场案”遭到流放的吴兆骞、方拱乾等八名举子、文人以及家眷上百人被流放到了宁古塔。而整个顺治时期,因为科场案、浙东通海案以及文字狱等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就有数千人,简直就是清初文人闻风丧胆的“恐惧之地”。

流人到流放地后,必须服一定的劳役。根据所犯罪行的不同,劳役大致分为两种:为奴和当差。为奴实际上是清代入关前奴仆制度的延续。被流放为奴的人多是犯了严重的罪行,他们到达流放地后,都被朝廷赏赐给了当地的官员和驻防兵丁。为了使这些为奴人犯“备尝艰苦,长受折磨”,清朝的法律规定奴主又权处死为奴的犯人,“务令家住严行管束,断不需勒索赎身及任听在外居住。”

宁古塔出名,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批文人流放到这里,使得这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流人中的饱学之士,若有幸碑额镇守降价、都统看中就能去教他们的自己读书。比如前文提到的吴兆骞就曾被宁天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

这位老兄从流放开始就一直写诗,从山海关写到宁古塔,从此走上边塞诗人之路,二十几年的塞北风霜成就了他的诗名。除了他,还有很多文人被流放到了这里,比如著名的火器专家,那位传闻中制造了“机关枪”的戴梓。这些文人们用诗歌的形势记录下了流放人们以及东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代刑律规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三千五百里限五十日,余准是。”如果在途中无辜稽留,将会受到惩罚,而流人每天必须的失误,均由当地政府供给。这些失误和在监人犯的食物差不多,对于长途跋涉、体能消耗巨大的流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即使这样少的食物,往往也不能足额发放,流人们常常处于饥饿状态,这使在险恶流放途中的六人,处境更加悲苦。

据统计,清代的东北流人总数在150万以上,没在今天黑龙江的海林市和宁安市,也就是以前的宁古塔旧城和新城,汉族居民姓氏比东北任何地方都多,其中郑、吕、朱、陈四大姓都是清代不同时期流人的后裔。由此可见,清代的流放到宁古塔的规模是多么的大。


江畔初见月


犯了罪就要受到惩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古代的刑罚各种各样,但是有一种刑罚非常普遍,却令受刑者闻风丧胆。清宫剧里常会出现一句话,“ 发放宁古塔,永不许入关”,犯人每听到这句话,恨不得求得一死来个痛快。


宁古塔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犯人都害怕被流放到那里呢?它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长汀古城村,是清朝吉林三边之首。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旧城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当年努尔哈赤曾在这里驻扎军队。

在清朝之前流放犯人大多选择广东、四川、海南等地,苏东坡曾被流放到广州惠州,在那里耕田、游玩,好不潇洒,还曾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可见生活还是满惬意的。 但是到了清朝这些地方,已经渐渐发展的有些规模,此时再把犯人发配到那里已经不是惩罚,而是享受了。

康熙五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建立了新城,宁古塔在当年非常有名,是国防重镇,是提供八旗兵源和输送物资的重要地点,也是东北各族向朝廷进供的接收点,那时的宁古塔甚至和盛京齐名。


(披着枷锁的犯人)

老婆饼里没有老婆,宁古塔其实也没有塔。宁古在满语里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六个。据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把宁古塔分给自己的六个儿子,他们曾居住在此地。

宁古塔是个苦寒之地,常年冰封,吴兆骞在给他母亲的信中曾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被流放宁古塔的犯人,如果从南方出发,可能两年都走不到到地方,当时又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全靠步行,犯人们还要戴着手铐脚链,一路上狱卒对犯人监视打骂,再加上病死饿死,很多人还没到目的地就死了。

如果从北方出发,从河北过山东再到黑龙江,那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冬天犯人没有足够的衣服御寒,就算能坚持到地方,宁古塔缺衣少穿,冬天零下40度,如果不生火取暖两三天就会活活将人冻死。


犯人之所以害怕被流放到宁古塔,一是因为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另外就是非人的待遇,因此获罪的犯人一听宁古塔三个字便心惊肉跳、魂飞魄散。

宁古塔在顺治年间成为获罪官员和文人的梦魇之地,宫廷剧中还会看到一句话“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哪些人呢,其实给披甲人为奴还不如死了痛快,尤其对于女犯人更是生不如死。

年轻的女犯人和丈夫在一起,披甲人会先把她们的丈夫杀掉,孩子也会被当做奴隶随意打骂,真的生不如死,所以他们一听说要给披甲人为奴,便知道没有什么活路了。

披甲人大多是投降的人,属于不同的民族,他们的地位比一般军人低,但又不属于奴隶。多数是投降的人,朝廷不让他们披甲上阵保卫边疆,他们世代居住在边疆,把犯人流放到那里给他们做奴隶,也是为了稳定军心。


从清朝顺治年间,宁古塔成为流放人员的接收地,历史上一些有名的文人志士也曾被流放到这里。清朝的文字狱非常严重,宁古塔三个字一度成为获罪官员和文人心中最不吉祥的符咒。

很多文人被流放到宁古塔,他们带着屈辱,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这片黑土地,虽然有很多人丧命,也有一些人有幸活了下来。

幸存下来的人在和这片黑土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宁古塔是蛮荒之地,这里的读书人少之又少,能够活下来的读书人在这里受到了尊重和优待。

各地的流人来到宁古塔,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经营方式。使这片黑土地的文化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也带动了这里的商贾交易的繁荣发展。



当地的官吏和百姓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才使得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才子们有了生存的空间。 文人虽有才能,却不会耕种,他们只能靠教书育人获得一点收入,这也成为他们在这苦寒之地的一种生存之道。这些有文化的流人在宁古塔可以不当差,不纳粮,还可以得到官府的救济,他们常常成为官员们家中的坐上客。

宁古塔很苦也很冷,但这里也很多情,这里有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铁马,也有长河落日圆的壮阔蓝图。活下来的人们在与这片土地的融合中,深深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纯朴风情,就算有朝一日他们有幸能够回到曾经的家乡,在黑土地上经历的一切仍然会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这其中有悲苦,也有怀念,有苦寒,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温暖。那暖暖的火炕和皑皑白雪会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成为不可抹去的一份怀念。(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千水千山


“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这是清朝电视剧中常见的台词。那么,所谓的宁古塔到底在哪里呢?

宁古塔其实是一个音译的地名,满语写作ningguta。

其地理范围是今黑龙江省的东部,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上游,牡丹江流域及以东的地界,这里以前是由吉林将军管辖。

因此,清朝的吉林将军以前被称为宁古塔将军。宁古塔将军的全称是:

ningguta i jergi babe tuwakiyara jiyanggiyūn. (管理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

关于宁古塔城的方位,请看下面这张地图:

清朝入关以后,宁古塔确实曾作为内地汉人的流放地点。

例如,顺治年间的丁酉科场案时,吴兆骞、方拱乾等文人就被流放到了宁古塔。

但值得一提的是,宁古塔并非清朝唯一的流放地。根据《清史稿》的记载:

初第发尚阳堡、宁古塔,或乌喇地方安插,后并发齐齐哈尔、黑龙江、三姓、喀尔喀、科布多,或各省驻防为奴。乾隆年间,新疆开辟,例又有发往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各回城分别为奴种地者。

这里说的很清楚:

尚阳堡、宁古塔,乌喇、齐齐哈尔、黑龙江、三姓、喀尔喀、科布多、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乃至于各省八旗驻防所在地,都可以成为流放的场所。

以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三处为例。

这三个流放地点,都处在新疆的行政范围内。而这片地区成为清朝的疆域,其实是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后才实现的。

不仅如此,清朝的臣民不只有满、汉,还包括蒙、回、藏三族。针对后者的流放,其方向则是与前者相反的。

也就是说,内地的汉人要流放到边疆;而边疆的臣民要流放到内地。

举例而言,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朝取得廓尔喀之役的胜利后,就将引发这场战争的红帽活佛十世沙玛尔巴的驻锡地羊八井寺的红帽喇嘛,全部发去福建、广东、浙江等地流放。

总而言之,宁古塔并不是唯一的流放地点。


HuiNanHistory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很多犯人听说自己被发配到宁古塔,几乎都心生绝望,有的还会选择自杀。宁古塔这个地方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去往宁古塔的路,一路上充满着种种危机

以前都是流放南方,气候湿热,常常有瘴气围绕。宁古塔是边境地区,地处北方不仅冬季寒冷异常严寒天下所无,沿途的森林、沼泽还有各种野兽出没很危险,最后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喂了野兽。很少有人能顺利到达宁古塔,所以听见宁古塔就会绝望


s大番茄


如果有喜欢清代剧的朋友,对宁古塔一定不陌生,影视作品中,皇帝经常有一句台词:把×××发配到宁古塔,永不能入关!


康熙、雍正、乾隆执政时期,就有不少文人因文字狱被发配宁古塔,宁古塔有两个城址,旧城在海林旧街,新城在现在黑龙江省的宁安市,结果宁古塔发展到现在,从一个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转变成旅游景点,有点不可思议。



古代处理罪犯流放的地方有很大区别

从隋唐至宋代,政治重犯大多被流放到南边边荒之地,一般罪犯流放到北方守护边疆。元代和明代流放的地点大多在烟瘴之地,就是今天的湖广地区和辽阳地区。清代流放地主要是东北和新疆,一开始犯人被遣送到沈阳,铁岭,尚阳堡,后来到吉林乌拉,宁古塔,齐齐哈尔等地方。因为民族文化不同、政治中心偏移、军事防御体系转变等原因,导致从清朝起,宁古塔成了罪犯的主要流放地。


不用质疑,宁古塔是最出名的一个罪犯流放地

宁古塔名称的由来也是有很多说法,简化描述下:这是没有一座塔的城!“宁古塔”由满语翻译而来的,宁古塔其实就是满语“六个”的意思。曾经流放当地的诗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写在《宁古塔纪略》中记载: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宁古塔的另一种由来是,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描述:

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

清朝是怎么把宁古塔作为定罪标准?

在清朝流放是被经常使用的刑法,是五大主刑之一,五刑从轻到重,分别是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说流放是仅次死刑的重刑,关于流放又分成四个等级:

清政府先后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条文,里面明确规定流放的远近标准,即2000里、2500里、3000里、4000里。当然以上只是个概数,相对公里数就可以看出,流放宁古塔就是流放里面最重的惩罚,一般都是重大的政治犯才有资格被流放至宁古塔。




为什么宁古塔让人谈之变色?

  • 宁古塔环境恶劣,宁古塔位置处于边疆,气候多变,寸草不生。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 宁古塔路图遥远,从京城起步到宁古塔约4000公里,当时没有飞机、高铁、汽车,罪犯全靠一双脚徒步至宁古塔,除了面对恶劣的环境,还的受尽官差的欺负,最凄惨的就是女性罪犯,随时面对性侵风险。能走到宁古塔不死就算幸运的
  • 宁古塔让人生不如死,即使罪犯靠着强大的意志力走到宁古塔,那么罪犯又开始奴役生活,每天高负荷的劳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凡家中所有,悉为官物!只能勉强有口饭吃饿不死,女子更是没有人生自由,随意贩卖、占有、被人玩弄


宁古塔对清朝统治者还有重大意义

一、充分利用劳改犯。宁古塔虽然环境恶劣,却是军事重地。罪犯就成了免费的劳动力,被发配过去后都成了披甲人的奴隶(披甲人指:清朝守卫边疆的战士),成了建设边疆的主力军之一。而且还能让他们在劳动改造中自我反省、自我赎罪。

二、政治压制。宁古塔是满清的发源地,宁古塔代表是的满清执政者不可被侵犯的权威,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主权,只要是犯罪,就别想逃过我的责罚,罪犯除了忍受身体上的折磨,在人格,思想上也是倍受压迫。

参考资料:《清史稿》、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宁古塔纪略》、《宁古塔山水记》、《清太祖实录》、《地方志》

关于宁古塔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如果古代的流放之刑放到现在,很多人乐的于此,我们自然不会靠着脚丫子徒步跋涉,可以开着汽车一边走,一边玩,很爽的一件事,至于服刑干活又是另一说了。对宁古塔十分感兴趣的朋友也别发愁,一张飞机票就可以解决你所有的烦恼!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宁古塔没有塔,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宁古塔目前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


  • 宁古塔的位置


既然“宁古塔”是满语,那“流放宁古塔”自然就是一种专属于清朝的刑罚。但流放这一刑罚至迟在唐代就有了,那个时候称为“流刑”。宋代又有“刺配”,也就是在脸上刺字+打板子+流放。


清朝的“流放宁古塔”应该与宋代的刺配的性质差不多,都有减轻罪行的性质,就是给一个原本可能需要判死刑的人活命的机会。


“流放宁古塔”恐怖的不是终点,而是路途中


宁古塔在黑龙江,气候自然比较寒冷。但也不是不能忍受。最艰苦的在流放的过程中。


清代刑律规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



就现在的公路规划而言,从北京城到宁古塔的距离大概是1433公里。清朝时具体怎么个走法我也不确定,反正“流放宁古塔”的路程不是一般的长就对了。

既然是获罪流放,自然途中不会让你舒舒服服的坐马车,并且若在途中无故稽留,将受到惩罚,所以行程也赶。吃的也不好,犯人每天必需的口粮,每人每天8两,15岁以下减半。很多人很可能就死在途中了。


为什么是流放到宁古塔?

像宋代,比较恶劣的是流放到“沙门岛”,位置在今天的山东,还有苏轼,曾被流放到海南岛,在当时也是比较恶劣的地方。清朝为何是“宁古塔”?



原因其实也简单。清朝的先祖是从东北崛起的,后来才入关的。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有的在那边也是要为奴的,其实某种程度也是为那边增加劳动力了。


当然,不能说流放的犯人都被流放到宁古塔,还有别的地方的。就说在元明清时期有个流放的规则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主要是为了防止犯人逃逸回家乡。




文物考古聊历史


宁古塔的出名还是和影视剧有关,不过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清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名字,下面来说说。



宁古塔在哪里?

所谓宁古塔是一个音译名,即“六个”的意思,说的是满清皇族的远祖有兄弟六人居住于此。这个地方有一座城,被称为宁古塔城,旧城在今天的黑龙江海林市,新城在今天黑龙江的宁安市。不过管辖范围倒是蛮大的,北边到达了今天的鸡东县,密山市等地,南边到达了敦化市等地,西边到达了张广才岭,东边则是接大海。


古代如何流放犯人

古代如果随意流放犯人,那么古代边疆地区的犯人就可以流放到发达城市,这样当然是不行的。所以流放犯人有一个原则,就是比其居住地更偏远的地区。而且古代流放犯人一般是一个季度一批,并不是说宣判了马上就执行。而且有些朝代的法律都规定了某某居住地的犯人该流放的区域,其流放的时候是否允许家属或者亲朋好友陪同与否。


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这个地方,只是清代才有的,虽然清代之前也可能有犯人流放于此,但是当时此地并不叫宁古塔。而且清代的时候也只有旗人或者和旗人有关以及一些朝廷重犯才会被流放至此,很多原本会被流放至黑龙江的犯人被规定发往了别处。《大清律例》也规定了各地流放犯人的地点,宁古塔只是选择之一。

所以这个问题问的犯人皆流放于此的说法是错误的,古代流放的标准在上文也说的清清楚楚,即比居住地更偏远的地方即可,我国疆域这么大,偏远的地方不止宁古塔这一处,所以有很多流放地可供选择,只是很多犯人只怕根本到不了流放地就被“病死”或者其他意外身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