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麦子快熟了,还记得农村收麦子的时候吃什么饭吗?

农村里的逍遥


五忙六月,割麦焦豆的日子。天刚蒙蒙亮,就睡眼惺忪地来到田间割麦子,很少有人家能吃上一顿囫囵饭。不过,为了迎接“四夏”,家家户户提前备好了咸鸡蛋、咸鱼等,一旦挥镰收割,带上一壶凉开水,用毛巾包上几个咸鸡蛋、几条咸干鱼和一摞烙饼、几根大葱。中午时分,就蹲在田头树荫下喝口水吃个咸鸡蛋,或者用烙饼卷大葱,有时大伙儿还互相尝尝别人家的咸鸡蛋咸干鱼什么的,虽然日子过得苦点累点,但大家伙儿其乐融融。


江山165940261


我们那边人均耕地少,我家四亩多地,记得小时候收麦子的时候,也正是暑假的时候,我还清楚地记得大人们每天早晨4点多起来就去地里割麦子(夏天4点多天已经亮了),条件好一些的都是用收割机(不是联合收割机,只是把麦子割倒那种)。

干到7点多钟回家吃饭,那时候人们都会在大街上买一些“面泡子”(我们那的特产,其实和油条类似,只不过是圆的),再回家熬些粥,或者妇女先回家做饭,做好饭送到地里,这就是早饭了。

菏泽特产:面泡子(下图)


中午饭对于农忙的人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一般中午是从地里摘上几个黄瓜拌个凉菜,再炒俩热菜,买个烧鸡(这个也是我们那的特产噢),主食当然是大馒头了,有时会喝点“凉面条”。

我们那的饮食风俗以面食为主,我小时候倒是经常喝大米粥,却从没吃过干米饭。。。


物以稀饭为贵


在我家乡收割麦子就如虎口夺食一样,早上天末明就起床,天还麻麻亮,就已经在地里放倒一片麦子了。只要一踏上八里塬就是一天,一天二吨饭都是让家人送饭到地头,不到黄昏以后是不会下八里塬的。

早上八九点就会逐渐的出现送饭队伍,一般都是家庭主妇或三四年级学生,还会时不时的老人送饭。基本上都是送的红豆稀饭,发面锅块,或蒸馍,另外就是小菜凉拌黄瓜,咸菜。中午饭一般到下午2一3点,条件好的家户一般是凉皮,绿豆汤,条件差的都是凉面。即解渴又压饥,还在我们家乡收割麦子时,一般情况下,农户们每家每户提前都会做些米酒,或做些甜涝糟,以备夏收时喝饮,即解渴又解困乏,这是打好"三夏"收割硬仗的必备佳饮。

所以,在我们家乡原来都是以人工收割为主,抢收,抢种,抢碾打这是农业行的"三夏",也是农民们辛辛苦苦一年,对丰收的期盼,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灾害斗的关键时刻,经过一个紧张的"三夏",可以让农民们基本身上脱一层子皮。而现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机械一响麦粒归仓,再也不受 那风刮日晒的炎热烦燥了。





上善若水231729154


这个命题,是个久违的回忆!一时半会还真得回忆回忆。做为70后,生于农村对于收小麦记忆犹新,但要问收麦时吃什么饭时,我真要想想,让时光倒流到1990年前后……

记得那时父母,爷爷,奶奶都非常辛苦,收麦前于农历4.8日购置夏收的铁叉,扫帚,木锨镰刀,架自车等农具。最贵的是架自车,请木匠爷爷在家里制作,还要管饭呢。因为物资紧缺,架自车轮很难买到,需要寻找关系才能买到。然后于5月芒种前后开始割麦,白天拼命割,晚上两人一辆车,男的前面拉,女的,娃娃们后面推。大人前面割麦,我们小孩三五成群提着竹篮后面拾麦,把拾的麦扎成小把,然后等大人来拉。至于吃什么饭?早上是馒头,咸罗卜,或咸蒜苔,辣子水水,喝面糊涂;中午是裤带面,记得爷爷,爸爸端的是粗布大老碗,一次吃干拌油波三碗左右,我印象里父亲饭量很大,每次中午饭都要大蒜。我则用中号粗布碗吃二碗干面。饭后都喝一碗面汤,大人们说:原汤化原物。晚饭一般都是用新小麦煮的麦仁汤,馍馍就咸菜,生活非然很苦,但回忆起来,当时三餐的那个香啊,简直无与轮比!时过竟迁,夏忙的回忆,我又想起了天堂的爷爷奶奶,还有我亲爱的父亲,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现眼前。他们的勤劳,节俭,善良,刚直一直影响着子孙们。这便是家风,我依然相信,爷爷奶奶,父亲一定在另一个世界关注着他们的子孙,护佑着子孙们健康成长,庇护着家族兴旺!祝天堂的亲人们一切安好,幸福健康!愿天堂没有痛苦,没有病痛!






淇水生


收麦子的时候时间非常紧,所以吃饭也是非常简单和随便的,吃什么都无所谓,有什么就吃什么,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我小的时候,麦收时主要是吃煎饼和咸菜,偶尔炒点青菜。

我小的时候,我们家里有四口人,有四亩地的麦子,当时我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弟弟只有三岁 。俺爹俺娘要起早贪黑的抢收麦子,我就承担起了做饭和照顾弟弟的任务。在刚刚改革开放的80年代,农村还是非常的贫穷落后的,所以说不可能有钱去市场上去购买鸡鸭鱼肉,都是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或者自己自留地的小菜园里种一些家常的蔬菜,比如说菠菜,油菜,小白菜,吊瓜等等。而且那个时候在农村是没有花生油的,炒菜用的油都是猪油。每天早上醒来,俺爹俺娘已经去收麦子了,我的第一件任务就是烧开水,把家里所有的暖瓶都装满以后,再去给弟弟穿衣服,陪着弟弟一起玩儿。

炒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炒吊瓜。那个时候年龄太小了,所以根本就不会切吊瓜,只是用刀胡乱的剁一剁,然后把炒锅刷干净,加上一点点猪油,就把剁好的吊瓜倒进去,胡乱的翻几下,就加上水盖上盖。不知道你们有有没有吃过炒熟的吊瓜,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时候的感觉,炒熟的吊瓜,真的有一种鸡肉的味道。

吃的主食,在我们沂蒙山区当然是煎饼了。那开始麦收之前俺娘就已经准备好了大量的煎饼。所以每顿饭都是吃煎饼。早饭是开水泡煎饼就咸菜,中午是炒吊瓜,晚上如果爸爸妈妈回来的早就再炒一点青菜,当然还是吃煎饼。

这就是我小时候对麦收时候的吃饭的所有记忆:煎饼和咸菜!那个时候虽然吃的比较差,但是真的感觉吃什么都是香的。现在生活好了,吃的东西也多了,好了,但是吃什么都不香了,不知道是为什么?

我是 一个生活在县城的农村孩子每天分享农民朋友的酸甜苦辣,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大相日记


以前没有收割机的时候,收麦子就像是“虎口夺食”一样,早上不到5点就起床,胡乱的吃些馒头,喝点稀粥就上地里干活了,等干了五个多小时后差不多就12点了,这时候提前差不多半个钟头回家做饭的人就会把饭菜带过来,趁个树荫凉处吃中午饭了。




面鱼子、凉面、凉粉

一般都是比较清淡的凉面、素菜、面鱼子、凉粉等,用蒜汁、老醋调一下就吃了。带过来的凉水都是从地下压水井里现压出来的,清凉凉甜丝丝的,现在已经再也喝不到了。用蒜汁、老醋、小磨油、少加点盐巴,特别解暑解渴,有的体质差点,就熬点绿豆汤冷凉了喝,大约歇息个把小时就得继续割麦子了!大家都会分工的,有割麦子的,有用架子车、手扶拖拉机、太平车往场院里运的。

镰刀割麦子

镰刀割麦子



麦子运输

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偷奸耍滑,都拧成一股绳赶快将麦子收回去!如果天气好,近一周内没有雨的情况下,麦子拉回场院里就不上垛了,摊在场院里晒晾。如果场地不够大,又有雨会下的情况下,就得把它沿场院周边垛起来。一般情况下,有七八口人家的家庭,每天收麦子可以收5母地左右,先挑早熟的收,爷门们运输和打垛,翻晒、打场。一般情况下七八口人家差不多只有不到20母地,一周的时间就收割完毕了,剩下就是翻晒打场了,整个麦收也就是20天时间。




堆垛、晾晒、打场

在这期间一般情况是都吃两顿饭,早饭早,晚饭晚,中间都是水和瓜果之类的,特别是西瓜、西红柿、黄瓜、黑面瓜等等,都在离场院不远的菜园子里长着,随手就摘来吃了。



瓜果蔬菜园

想想那个年代好辛苦但亲情格外的好!特别是亲戚邻居还要互帮互助,我们家孩子多,人口多,吃饭的多干活的少,少不了邻居们给帮忙!我们孩子们都是做后勤工作,做饭、送水、捡麦穗等等。

粮食晾晒、秸秆堆垛

现在农村割麦收庄稼,都是联合收割机,不到两天时间麦粒就到场院里晾晒了,一周内都交到收购站、面粉厂存起来了,什么时候吃面,什么时候去面粉厂领,家里不再存粮食了。


这边风景毒好


今天的农民生活比起七十年代好的太多了,如今不要说收麦子干活了,就是平常吃的饭也比那个时候好的多了。

我记得七七年的麦收季节,我还在初中读书,麦假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在场里打麦,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那活真叫累,又是搬麦捆又是拉麦秸,第一次出工是夜里十二点,一直干到早上八点,到了换班时真是又累又困又饿。回到家里去吃饭了却是玉米面窝窝和玉米面糊,连个咸菜都没有,我真是两眼泪汪汪的吃了一顿饭,我还在想,我们是在收获小麦,我们是生产小麦的人,怎么干这么辛苦的活连个白馍都吃不上啊。

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农民已不再为吃不上白面馒头发愁了,牺牲农业保工业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国家在不断的调整农业政策,加大惠农力度,农民要吃好穿好住好的愿望在一步步的实现。今年的小麦马上就要收割了,再也不用手拿镰刀辛苦的割麦了,也不用没明没夜的用打麦机打麦了,收麦不再是累的要命的工作,而农民吃的也不再是玉米糊加玉米面窝头了,总之,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忙碌快乐农家人


提到过去农村割麦子,真是记忆深刻。一晃20年过去了,近些年都是收割机帮忙,从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再也看不到90年代手拿镰刀顶着烈日麦地里弓着腰割麦子的场面和激情。

我是一名80后,家乡在苏鲁豫皖交界处的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村。90年代我七八岁,那时候到了收麦子的季节,那场景比现在过年都热闹。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因为学校都放假了,让学生回家帮忙收麦子,当然老师也有麦子要收。最重要的是收麦子的时候能改善伙食,亲戚都来帮忙割麦,家里肯定要多加两个菜。天胧明大人们待着草帽拿着镰刀去田里了,等我们这些孩子从床上醒来,奶奶已经在做饭了,然后奶奶会交给我们两个任务,一是让我们提着半桶凉开水拿着水瓢去田里给大人们送水。二是捡地里散落的麦子,大人割好的麦子会一捆一捆的放一起,难免地里会散落一些,我们就捡那些散落的。过不多大会奶奶做好了饭提着提篮来送饭,这是早饭比较简单,也就馒头咸菜。吃了早饭太阳已经毒了,大人们继续割麦,我们这些孩子都跑到田头路边的树荫里去玩了。到了中午大人们也割了很多麦子了,开始往家运,运麦子用的是板车我们这叫架车子孩子们就跟着车子捡路上掉下的麦子。到家后

中午的伙食就好很多了,杀个鸡,割点肉,老地锅里做的红烧小鸡,肉丝炒土豆丝,青椒鸡蛋在拍个黄瓜,凉拌个变蛋,午饭就做好了。当然还有放在凉水里冰很久的圣泉啤酒。大人坐着孩子们站着围成一圈,有说有笑。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的饭菜是真香啊,长大后再也吃不到那时候的味道了。那个年代的女人一辈子围着锅台,做了一辈子家常便饭,用油盐酱醋和简单的食材做出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味道!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农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记忆里的味道永远没有忘,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割麦子更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符号!




神农养生记


现在就是收麦子的季节,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收麦子的时候咱的爸妈都是比较节约的,吃的舍不得,穿的舍不得,不是没有钱买,而是他们知道,钱来的苦,来的少,所以舍不得花,关于收麦子吃的,早上六点就起床了,煮点面吃,就去了地里
收麦子到中午都会带一点饼干,如果有人拉馒头卖,就卖一两个吃,或者是回家随便做一点饭吃,我老爸每次吃饭,不管有没有好菜,都会喝上一点点小酒,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到了傍晚的话,吃的要好一点,每次和爸妈做完了一天的活回家,老妈都会做一些家常菜吃,就算没有肉,自己种的土豆,茄子,蚕豆,花生米,加喝上一杯小酒,一家人也是很开心的,你们那里也是这样吗?


打野小李子


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上学还是在农村,所以农村对我有着源远流长的姻缘,题目是还记得收麦子时候吃什么饭吗?意思是叫我们回忆以前的事情,也就是讲讲我们父辈的故事。

我记岁起生活就好了,吃的是白面馒头,中午鸡蛋炒菜下面条,有时炒菜吃馒头,但是收麦季节就不同了,大家都忙的半死不活,争分夺秒的抢收抢种,妈妈经常说以前天不亮就抱着我下地干活,到地里把我放在一旁干活,那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吃饭,很多时候都是一天一顿饭,晚上吃,那时候的农民确实非常辛苦。

以前收麦跟不是过的似的,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一直忙到轰天黑地的回家吃饭,孩子哭闹根本没有时间管,就是随便,很多时候都是随便吃点东西,最多的就是啃干馒头 ,喝凉水,正儿八经的吃顿饭估计没有。

那时候生活也紧张,经常听大人们说,生活困难,中午有时候就是把蒜捣碎放到凉水里面喝,我们老家叫调凉水,没有办法啊,生活紧张,那时候的农民中午基本不吃饭,就是随便凑合一下,随手拔一颗大葱,弄个馒头一吃就完事了。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也跟着爸妈去地里帮忙,那时候生活好了,每天中午妈妈就去买油条,我们全家聚在一起,每人吃几根油条,喝点凉水就算是中午饭了,这是后来我记岁时候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收麦就是虎口夺粮,争分夺秒的干,稍微天不作美一年就完了,所以大家没有一个讲究吃的,都想迅速干完,确保丰收,当然那个年代生活也不好,虽然很累但是也吃上什么东西,大家只有一个目的赶紧把麦子收完。

那时候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吃,都是自家做的馒头,一般还是玉米面馒头,真正吃白面的很少,更别说炒菜了,一年都难得吃一次肉,为什么那时候喜欢过年啊,就是因为馋啊,收麦季节大家也是凑合着吃,一般都是一天一顿饭,晚上回家一总的吃,一是忙,一是生活条件不好,那个年代确实是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