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淺析隋朝為何能夠出現“國計之富”


從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淺析隋朝為何能夠出現“國計之富”

隋朝之富,縱觀歷朝歷代,可與其比肩者少之又少。這可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著詳細的數據記載在冊的。

比如,據《通典·食貨典》上記載,“隋代儲資遍天下”。意思就是說,隋朝在全國各地都有大量的儲備物資。

再如,隋朝立國後便在全國各地大興糧倉,諸如廣通倉、常平倉等,這些糧倉存儲了超過百萬石的糧食,以至於隋朝覆亡後,唐太宗李世民在翻看臣下遞交的報告時,仍感嘆隋朝“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也就是說,隋朝儲備的糧食棉布等物資,還能夠天下人再用五六十年。

宋末元初的學者馬端臨曾在《文獻通考·國用考一》中這麼來形容隋朝之富的,他說:

按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

按照馬端臨的說法,從秦朝建立大統一帝國開始到宋代末年,能稱得上國家富裕的國家,都不如隋朝。這當然不是誇張。因為就連隋文帝自己都在感慨“朕既薄賦於人,又大徑賜用,何得而也?”

由此來看,隋朝之富,可見一斑。

從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淺析隋朝為何能夠出現“國計之富”

隋朝疆域圖

那麼,在結束了169年的動盪與分裂、戰亂與割據,從而接過南北朝政權接力棒的隋朝,它“富”又是如何實現的?隋文帝在位的短短二十四年裡,又是通過什麼樣的辦法讓新生的帝國迅速擺脫貧困、走上富庶之路的?

今天,我將會從隋朝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來向大家解析隋朝得以“國計之富”的原因。

從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淺析隋朝為何能夠出現“國計之富”

隋文帝像

一、繼承和改革南北朝先進的制度設計,牢牢掌握土地與人口的統治權,把穩帝國財政之“基”

隋朝作為一個大陸國家,想要達到國家富庶、政權穩定的目的,有兩樣東西是它必須牢牢掌控的,一是土地,二是人口,這二者缺一不可。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土地,是國家財政之來源;人口,則是將自然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的唯一途徑,或者稱手段。

為此,隋文帝在立國之初,就從以下三個方面共同發力,來保證隋朝的經濟穩定、百姓長居久安,達到把穩財政之“基”的目的。那麼,隋文帝做了哪些事情呢?

一是重頒均田令,將土地收歸國有,再由國家進行分配;二是檢括戶口,清查在地方豪族家中的“蔭戶”,增強對人口的控制力度;三是輕徭薄賦,通過減輕賦稅和力役,給予底層百姓從事耕作所需的時間,提高耕作效率。

下面就一一來看。


從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淺析隋朝為何能夠出現“國計之富”

古代農民勞作

  • 第一,重頒均田令。
  • 均田制並非隋朝的制度創新,而是南北朝的實踐產物。但是,均田制卻在隋朝得到了較為徹底的執行。隋文帝在開皇元年,即公元581年,便頒佈了均田令。

    在《隋書·食貨志》中,有這樣的記載:

    一夫受露田八十畝,婦四十畝。奴婢依良人,限數與在京百官同。丁牛一頭,受田六十畝,限止四牛。又每丁給永業二十畝,為桑田。其中種桑五十根,榆三根,棗五根,不在還受之限。非此田者,悉入還受之分。

    也就是說,一名成年男子會得到國家授予的八十畝畝田地來種植穀物(露田),婦人一人則得到四十畝。每一頭耕牛會得到六十畝的田地,達到四頭牛為上限。同時,還會給每名成年男子二十畝的桑田,種桑樹五十根、榆樹三根、棗樹五根,桑田不再交還給國家,但是其他的田地需要到齡交還。

    除此之外,隋文帝還將授予百官的永業田畝數作出了嚴格規定,上限為一百頃,下限為四十頃。

    通過重申國家對土地的產權、嚴格管控田地分配的方式,隋朝不僅對全國土地有了更為準確地認識,它的國土利用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時,在均田令的誘惑之下,許多為逃避前朝苛捐雜稅而選擇成為“蔭戶”的農民,也逐漸有了脫離豪族蔭庇、自立耕田生活的意願。


    從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淺析隋朝為何能夠出現“國計之富”

    古代耕作

    • 第二,用行政手段檢括戶口,來消除戶口隱漏的現象。

    自東漢以來,地方豪族逐漸興起,隨著朝代更迭、戰亂頻仍,許多的農戶都淪為這些地方豪族的“蔭戶”,也就是說,地方豪族為農民提供必要的保護和口糧,作為回報,農民把應交給國家的稅交給他們。

    在《關東風俗傳》中記載:

    瀛、冀諸劉,清巧張宋,幷州王氏,濮陽侯族,諸如此輩,一宗將近萬室,煙火連續,比屋而居。

    也就是說,像這些的劉家、張家、宋家等地方豪族,一家就有將近萬人的規模,炊火升起的煙連綿不絕,居住的房屋更是一連成片。

    如此一來,豈不就成為了國中國、家中家了?因此,隋文帝便採用“大索貌閱”“輸籍定樣”“三長制”的方式,來清查隱漏之戶。

    所謂“三長制”,就是“五家為保,保有長。五保為閭,閭四為族,皆有正。畿外置里正,比閭正,黨長比族正,以相檢查焉。”目的就是檢查戶口、監督耕作、徵收租調、徵發徭役。通過三長制,隋帝國可以有效管控基層,不因地方豪族鄉紳導致“皇權不下鄉”。

    從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淺析隋朝為何能夠出現“國計之富”

    所謂“大索貌閱”,就是配之以大搜捕行動的、全國性的戶口檢查。

    據《隋書·食貨志》中記載:

    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

    也就是說,大索貌閱,就是在統治區內,嚴格清查隱漏戶口,按照人的相貌來核實年齡,分別建立戶籍,一旦發現了戶口對應不上,那麼“里正”和“黨長”就要受到分配遠方的懲罰。

    所謂“輸籍定樣”,就是一種分辨農戶大小和制定相應納稅標準的一套辦法。

    在《隋書·食貨志》中記載:

    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巡人,各隨便近,五黨三黨,共為 一團,依樣定戶上下。

    也就是說,每年的正月用五天的時間,縣令開始巡察,讓百姓五黨或者三黨為一團,根據特定標準制定農戶納稅的份額。這種辦法,使得農戶為了又是一種抑制地方豪族、增加農戶納稅的一種行政手段。

    • 第三,輕徭薄賦,促進農業生產。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入住新宮之後,便著手改革賦役制度。同樣,在《隋書·食貨志》中記載有著詳細記載:

    初令軍人以二十一成丁。減十二番每歲為二十日役。 減調絹一疋為二丈。先是尚依週末之弊,官置酒坊收利,鹽池鹽井,皆禁百姓採用。 至是罷酒坊,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遠近大悅。

    意思就是說,隋朝不僅提高了成年的年齡標準,減少了服役時間,更將鹽池鹽井開放給百姓,他們由此特別高興。在古代,鹽作為民生之必需之物品,歷朝歷代均有官方壟斷,平民染指則會引來殺身之禍,但隋朝卻能“罷酒坊”、“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這可謂是“讓利於民”,卻也達到了“民富國強”的目的。

    通過均田令的刺激和檢括人口的行政手段,再配之以輕徭薄賦,隋朝“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

    全國人口大量增加,隋文帝從世家大族的手中奪取了一百六十四萬之多的人口。這些大量湧現出來的農民,為隋朝財政收入的增加、最終達到“國計之富”,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

    從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淺析隋朝為何能夠出現“國計之富”

    二、創新現有的財政制度,建立相對完善的運儲體系,實現“國計之富”

    對隋朝這一新生帝國來說,擴大財富來源、把控財富流向只是實現“國富民強”的第一環節,在大量人戶收納國有之時,最為關鍵的還是需要有完善的制度體系作為支撐、匹配。

    為此,隋朝在基本的行政制度和財政制度上開展了大力創新和改革,同時對現有的運儲體系進行了有效完善,從而達到了“府藏皆滿”之目的。

    那麼,在基本制度方面,隋朝進行了什麼樣的改革和創新呢?而在財富運輸和倉儲體系方面,隋朝又做了哪些開創性的貢獻?

    縱觀隋朝歷史,它從以下方面設計和改造了前朝的制度體系。


    從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淺析隋朝為何能夠出現“國計之富”

    隋朝將三省六部制度確定了下來

  • 第一,改革“用官制度”,創造性地實行三省六部制。
  • 早在漢代,中央帝國採取的是以丞相製為核心的中央職官制度。但相權獨大一直是皇權“心頭之患”。因此,在此後的百年間,皇權和相權一直處在相互爭鬥的之中,相權也一直在被改革和分割。直到南北朝時期,相權被分割成為三部分,後演化成為三省制度,宰相分別由三省長官集體擔任。最終,到了隋朝,三省六部以制度的形式最終被確定了下來。

    在《隋書·百官志》中有這樣的記載:

    尚書省,置令,左、右僕射各一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戶、都官、五兵等六尚書。……尚書掌出納王命,敷奏萬機。令總統之。

    門下省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各四人,掌侍從左右,擯相威儀,盡規獻納,糾正違闕。

    中書省置監、令各一人,掌出內帝命。

    由此,相權由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分割開來。因三省長官分工合理、彼此制約,這樣做既防止了相權獨大危害皇權,又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在此條件下,隋朝的各項財政工作也得到高效運轉,從地方收繳的稅收也能夠得到及時、合理的運用。

    • 第二,建立完善的財富運輸和倉儲體系。

    要想像把財富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完善運儲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一面。因此,隋朝自立國之後,非常注重設置倉廩、築建馳道、開鑿漕運。

    從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淺析隋朝為何能夠出現“國計之富”

    隋朝建立了強大的財富運輸和倉儲體系


    在《隋書·食貨志》中,是這樣記載的:

    開皇三年,朝廷以京師倉廩尚虛,議為水旱之備,於是詔於蒲、陝、虢、熊、 伊、洛、鄭、懷、邵、衛、汴、許、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運米丁。又於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陝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

    也就是說,隋朝在重要的州府均設置了糧倉,同時還招募了運米丁,及時補充糧倉的缺空。

    同時隋文帝還說了這樣一句話:

    朕君臨區宇,興利除害,公私之弊,情實愍之。故東發潼關,西引渭水,因藉人力,開通漕渠,量事計功,易可成就。已令工匠,巡歷渠道,觀地理之宜,審終久之義,一得開鑿,萬代無毀。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運,沿溯不停,旬日之功,堪省億萬。

    也就是說,隋朝不僅有糧倉,還要全國的範圍之內尋找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方,開鑿水運渠道,目的就是使得官方和民間的貨運船舶可以快速達到目的,保證運輸效率,節省巨大的開支

    由此一來,通過高效完備的運輸倉儲體系,隋朝政府可以在豐收之年“觀課出粟及麥,於當社造倉窖貯之”,在天旱之時“開倉賑給”,甚至“當社有飢謹者,即以此谷賑給”,從而達到平抑物價、賑濟災荒、節約財政之目的。從此,隋朝在短短二十年內,就做到了前朝百餘年內才能做到的事,達到了“衣食滋殖,倉庫盈溢”

    從財政制度的繼承和創新方面,淺析隋朝為何能夠出現“國計之富”

    隋朝糧倉

    三、總結

    由此觀之,隋朝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國計之富”、“儲資遍天下”,這不僅由於統治者隋文帝本人躬親節儉、勵精圖治,主張休養生息,更是由於隋朝批判地繼承和創新了前代之財政制度和職官制度,將隋朝土地和人口從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的手中奪取下來,激發了底層民眾的積極性,從此有了財富大幅增加的基礎。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隋朝在注重輕徭薄賦之際,間接增加了人口勞作的時間,使得隋朝民間得到了充分的經濟發展。再加上不斷完善財政運輸和分配的制度,隋朝的調度運儲能力有了極大地提升,以至於社會各地物資充盈、百姓富足、治安有序,最終成為歷史朝代中最富庶的國家之一。


    《通典·食貨典》

    《文獻通考·國用考一》

    《關東風俗傳》

    《隋書·食貨志》

    《隋書·百官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