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刻弄玉人

———邳州籍玉雕大师黄文中、谭晓龙印象记

  

精雕细刻弄玉人

对于玉文化的喜爱,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热情。然而,老话说“玉不琢不成器”,玉文化需要好的工艺品来承载,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工艺品,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工艺之一的玉雕。

  犹如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中国玉雕也可分为南北两派,而苏州玉雕在南派玉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说到,“有良玉虽集京城,工巧则推苏州”,可见苏州玉雕在中国玉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精雕细刻弄玉人

  古往今来,包括苏州玉雕在内的苏作工艺品,早已家喻户晓。可来苏州多年,却一直无缘接触与了解,可怎么也没有想到,偶然的一天,我会近距离的走近玉雕。更没有想到,邳州人为这家喻户晓的苏作玉雕,付出太多的辛勤与汗水。

  接到邳州文化研究会刘主席电话的那天,我正在无锡出差。他说,文化研究会的一行人,今天来苏州拜访两位在苏的邳州籍玉雕大师,希望我也过去一起了解一下。放下电话,异常激动与兴奋。首先,突然接到刘主席来苏的电话,颇有受宠若惊之感。其次,从来不会想到,在苏州玉雕行里,居然活跃着众多来自老家邳州的能工巧匠。他们,在新苏作玉雕工艺崛起与创新的进程中,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这实在让我有些不敢相信,正是因为不敢相信,所以异常兴奋。

  出差的事情处理完毕之后,连忙赶回苏州,即便如此,还是晚到一步,刘主席一行已经在黄文中大师的玉雕工作室——弄玉坊里等候多时。刘主席见我赶来,连忙将站在他身旁的两位玉雕大师介绍与我。

精雕细刻弄玉人

  经过刘主席的介绍,我才知晓黄文中是国家级玉雕大师,谭晓龙是省级玉雕大师。未见二位大师之前,想象中,大师总是年逾古稀,发须皆白,很有仙风道骨的那种。万万没有想到,站在我面前的二位大师居然十分年轻,最多不过年长我几岁。如此年轻有为,更令我钦佩不已。

  在苏州玉雕行中,黄文中与谭晓龙二位大师早已占据一席之地。他们二人,曾多次受邀于中央电视台的《一槌定音》、《消费主张》、《第一时间》、《围炉艺话》等节目,对玉雕及相关艺术专业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交流。成绩斐然的二位大师,却非常谦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所谓的大师,是国家和政府给予我们的荣誉,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鼓励,对这个荣誉我们既高兴又当之有愧。真正的大师是一个行业里程碑式的人物,是能够引领一个行业发展方向的标志性人物,我们深知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与真正的大师相差甚远。

  第一次走进玉雕工作室,我甚是小心翼翼。然而,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玉石和琳琅满目的玉雕作品,颇具诱惑力,让我应接不暇。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过这些工艺品,总以为它们离自己很遥远。没有想到那一刻,它们就在我的面前,真真切切,而我却如梦如幻一般。我将一颗价值不菲的和田玉籽料捧在手心,细细观赏。可作为一个行外人,我只能感受到它和普通的石头相比,大抵不过是通体流畅,色泽温润,还有就是透过那枣红色的外表,能够隐隐约约看出略显乳白色的内里,但终究想象不到它的宝贵之处。

精雕细刻弄玉人

  黄大师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他说,在行内,这种籽料,俗称红皮白肉,将籽料的红皮去掉,才能看清楚它的庐山真面目。玉石行内有句话叫“玉石挂红,价值连城”,虽然多少有些夸张,但足见红皮白肉籽料的珍贵。然而,并不是所有红皮籽料都叫红皮白肉,上好的红皮白肉必须具有非常油润的油皮,不管是视觉上还是触觉上,都显得油润亮丽,没有干涩之感,而且色泽自然纯正;其次,里面的白肉更是质地细腻,密度和浑厚度都是极好的。热烈亮丽的红皮与纯洁细腻的白肉结合在一起,实在是无可挑剔。

  果然是隔行如隔山,没有想到这么一块鹅卵石相仿的玉石,居然有那么多的讲究。黄大师的一席话,多多少少让我对玉石有了一些了解。黄大师接着说,作为一个玉雕人,首先要了解熟悉玉石,才能够在雕刻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黄文中、谭晓龙二位大师离开老家,先后来到苏州。二十多年间,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与不懈追求,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创作经验,掌握了复杂的雕刻技艺,在仿古、仿明清玉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力求每一件作品都独具匠心,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风格。

  生活中的黄文中大师,淡泊而朴实,言笑爽朗,由内而外散逸出沉稳坚定却又细腻灵气的品性。一路走来,他踏实、不浮夸、不喧闹,如此胸怀,使得他无论从创作上,还是生活上,都赢得了行圈内外的一致认可。

  回忆起自己的漫漫玉雕路,黄大师说,兴趣是最重要的。因为玉雕从学习到会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古人练习武术一样,入门先站三年桩,这是个基本功,也是最单调最难熬的过程。玉雕亦是如此,三到五年才算学到了基本功,要想达到高超的技艺水平,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正因如此,这个行业里也有很多人中途放弃,而自己能够坚持到现在,浓厚的兴趣就是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做玉雕要不断地追求和探索,需要一颗执着的心。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当代玉雕也发生了诸多改变。而对于玉雕行业的变化和发展,二位大师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黄文中大师认为,玉雕是建立在人文情感基础上的,因时代的人文主流思想和审美的不同而产生改变。玉雕艺术本就源于生活,最终也会回归到人心。

  与黄文中大师略有不同,谭晓龙大师则认为,玉雕更像是一种修行,比如雕琢瑞兽,兽有千百种形态,或昂首,或俯察,或威猛大气,或精致巧妙,千姿百态,各有千秋。而不同的形态与神态,正是各不相同内心世界的表现,内心世界无法看到,故而必须经过不同的形态和神态,得以感知。为此,玉雕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因材施艺,其次玉雕师要对其有理解和思想表达,最终才能赋予玉雕作品以第二次生命,这是最基本的修行过程。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寻求突破与创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正像佛教中说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才是真正的修行过程。

精雕细刻弄玉人

  对有了一颗修行心的谭晓龙而言,再小的料子,也要追求极致的精巧、精致、精益求精。

  我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成功的演员,那就是“台上风光惹人笑,台下泪水无人知”,其实,任何一位成功人士,无不为自己的成功付出太多太多的汗水和泪水,毕竟,通往鲜花和掌声的成功之路上,总是遍布荆棘和坎坷,黄文中和谭晓龙二位大师亦不例外。

  二位大师说,二十年前,从苏北老家来到举目无亲的苏州,真有种背井离乡的感觉,宛如无根的浮萍,风风雨雨之中,不知道将要漂浮到何处?这个能工巧匠辈出的江南水乡,是否能够接纳千里之外的异乡匠人?玉雕,虽然是自己深爱的一行,可这条路究竟能够走多远?一切都是个未知数。可是,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走下去,无论如何艰难,都要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要想得到别人认可,必须首先力求自己完美。从走出家乡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不是我们自己了,我们是邳州人,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是绝不低头、绝不认输的邳州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对得起“邳州人”这三个字。

  这是来自故乡那片古老文明土地上坚韧的匠人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游子情怀。

精雕细刻弄玉人

  什么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首先要端正从业心态,即便平凡的事情,在内心深处也要将它看得神圣;其次要耐得住寂寞,说白了就是一种执着。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做到极致。这同时又是一份社会责任感。匠人精神,在黄文中和谭晓龙二位大师的身上,不正是最好的体现吗?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黄文中、谭晓龙二位大师始终保持着一颗爱玉的初心,踏踏实实地去创作更多精湛的玉雕作品,在玉雕之路上,二位大师必将越走越辉煌。

《邳州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