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87电视剧《红楼梦》首播,陈晓旭是当年最受观众诟病的主演,这个情况是真的吗?

阿丹151014015


是真的!那个时候我十八九岁,我还记得看完以后大家都说陈晓旭的林妹妹不好看,说她有点鹰钩鼻,还有配音难听,反正也是批评的一无是处!我当时刚刚参加工作,单位的同事也都说陈晓旭的林黛玉不好看,我父母都是老师,我家住在大学校园里,那些老师的评论也是如此。大家都对邓婕扮演的王熙凤很满意,还有对史湘云评价也不错,对宝钗的评价是她有点一边脸大一边脸小,歪歪脸,还有觉得她说话舌头硬。我想想还有那些评论啊,对了,还有就是说刘姥姥的扮演者太丑!其实当时对八七版红楼梦评价并不高,尤其是结尾大家都不喜欢!现在八七版红楼梦已经成为经典了!尤其是陈晓旭的林黛玉形象深入人心,大家真是越看越喜欢!都说经得起考验的才是经典!八七版红楼梦就是通过岁月的洗礼从平庸变为经典的,陈晓旭也从人人批变现人人称赞了!


天河水29209501


对于这个问题,还真不太清楚。当时看这部电视剧时,年龄正在上学,而且同学们没有议论这部电视剧。

当时的报纸我们学生很少能看到,所以对陈晓旭的诟病不清楚。



父亲对《红楼梦》很熟,其中的片段信手拈来,不过他觉得我们这些小孩子不懂《红楼梦》,所以也不爱和我们谈论《红楼梦》电视剧的得失。

只记得当时我家买《电视报》,父亲很期待《红楼梦》的上演。

我当时也看过几遍《红楼梦》,不过只是看故事情节而已。



《红楼梦》一上映,父亲只说林黛玉进贾府应该用小孩来演,其余则没有议论。

在八十年代的诸多明星里,陈晓旭真的不显眼。

其实对于一个角色的理解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理想的林黛玉。对于角色的批评和表扬都是正常的。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才有了文化的繁荣。对于87版电视剧的争论,说明人们重视这部电视剧。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30多年的检验,87版《红楼梦》被奉为经典。陈晓旭版的林黛玉被誉为空前绝后的林黛玉!甚至说,天堂多了陈晓旭,人间再无林黛玉。

不知道是因为林黛玉才爱上了陈晓旭,还是因为陈晓旭而爱上了林黛玉,总之在众多扮演林黛玉的演员中偏爱陈晓旭。爱陈晓旭版的林妹妹!



陈晓旭爱读《红楼梦》,她喜欢林黛玉。应聘《红楼梦》演员时,陈晓旭就是奔着林黛玉去的,她说:“在综合素质上,我觉得我是最适合的,演黛玉是为了人生追求,完成一种使命似的宿愿……”

陈晓旭的宿命就是林黛玉,她一辈子也没有走出林黛玉。



陈晓旭英年早逝,她的墓碑为两块大石头,其中一块篆“陈晓旭(1965.10.29-2007.05.13)”,另一块题篆冯其庸先生的悼词“碧海沉沉一彗星,长天划过半空明。为君留得形音在,多谢绛珠一片情。”

墓碑旁立着一尊汉白玉“林黛玉”雕塑,墓前香炉上方镶有一张林黛玉经典剧照。



幕后是柳树,陈晓旭就是靠着一首《柳絮》诗,获得了扮演林黛玉的资格。

87版《红楼梦》无论初映时如何,但是,它是迄今为止,获赞最多的一部电视剧。陈晓旭也是最被认同的林黛玉。


润杨阆苑


是的,我当时太小不懂,后来大点才听说很多人不满意林黛玉扮演者,骂声挺多的。都比较维护老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红楼梦还有一部影版的,还有戏曲版的。不过没想到几年后陈晓旭竟然成了最经典林黛玉,当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全家都是认同她,说到林黛玉第一印象就是陈晓旭,陈晓旭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就是陈晓旭,都说陈晓旭的出生就是为林黛玉而来的,我清楚记得我那时候买的笔记本上都是她的林黛玉,现在还保存着呢!我小时候特别爱画她的林黛玉,还有邓婕的王熙凤。永远的林妹妹!


幽兰wy


87电视剧《红楼梦》播出三十年之后,在2007年不幸去世的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已经被封神了。陈迷们有说陈是林黛玉“转世投胎”的,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天上有了陈晓旭,人间再无林黛玉。”

可是,87版首播当年全国广大观众们普遍不喜欢陈晓旭,认为她的气质神韵与王文娟大师完全没法相比。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当年被观众们称为“丫头子版”林妹妹。

并且,对于87版现代青年编剧周岭老师们“原创”出来的“烂尾”结局,许多观众甚至愤怒到写信要求央视停播和重拍结局。当年87电视剧的“原创”结局和这几天全世界观众对两个编剧自己“原创”的《权力游戏》狗屎一样的结局是一样样的愤怒之极。后来,有传说某些观众看到过原来87版按照通行本“黛死钗嫁”拍的另一版结局,但个人是没有看过的。


有网友说:“我一个70后,当初红楼一放,一片赞誉,我咋没听说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不合适啊。那时最受欢迎的好像就是王熙凤和林黛玉吧?”

没错!当年的70后们是看着87版首播之后,邓婕陈晓旭拍的的酒广告长大的。而在1987年当时,60后以前的首播时全国主流青年观众们却是先读《红楼梦》原著、后看重映的62越剧电影王文娟大师的林黛玉长大的。当年87版剧组选角,就是按照王文娟大师“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模板来挑选演员的。可是,在“十年”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时代成长的陈晓旭,只有与王文娟类似清秀的外貌却严重缺乏王文娟身上的典雅气质和温婉韵味。

有网友说王文娟拍62越剧电影时三十六岁了,已经不是少女。陈晓旭拍到最后也二十出头了,和六、七岁初进贾府不到十六岁就花季凋零🥀的林黛玉比较同样也是“年龄偏大”的。陈晓旭倒是比王文娟大师多了翻白眼、撇嘴巴等特别的表情和挺胸收腹提臀的“西化”“现代化”站姿。

然而,林黛玉的古典美是“病若西子胜三分”,应该是王文娟大师那样柔美轻盈飘逸又含蓄雅典的身段才对呀!有陈迷说“王文娟是中国匮乏年代里的俗庸审美”,自以为是站在“顶峰”之上的某些陈迷所谓“空前绝后”的、林黛玉“转世投胎”的陈晓旭。可是,早有王文娟大师六十年来无人超越的林黛玉模版在,陈只是一个八十年代改开之初的几乎照搬62越剧电影人物造型的模仿版。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就算是年龄更贴切,陈晓旭翻白眼、撇嘴巴的怪表情也能算是神韵最贴切吗?

对比一下王文娟和陈晓旭这两个林黛玉扮演者,两位女演员的气质上的差异一望而知。陈晓旭的刻意而为的表情和姿态就是通常所说的“搔首弄姿”,与王文娟举手投足间散发的温文而雅的气息,中间相隔着的是时代背景的印记。当年在陈晓旭遭遇首播观众严重诟病的时候,87版编剧周岭老师还专门出面为陈晓旭解释。观众说87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缺乏浪漫诗意和飘逸神韵,唯独只表现出了“林姐儿”的小性儿“善妒”。周岭老师说87版剧本改编留给林黛玉的故事情节篇副少于王熙凤,邓婕的表演又很出彩成为了实际的“女一号”,剧本留给陈晓旭的表现空间几乎都是表现黛玉“善妒”的戏份,87版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单薄编剧要承担重要责任。

关于87版剧本的问题空口无凭,现有1987年《红楼梦》电视剧的官方宣传画册为证。当年广大观众与业内人士对87版剧本的评价,也只有87版“总顾问”周汝昌先生的一句“全龙首尾第一功”可算为是正面的,并且周汝昌先生的“朱楼搬演多删漏,全龙首尾第一功。”还被87版的官方宣传画册删去了首句“朱楼搬演多删漏”的客观评价。



有图有真相,87版当年的官方宣传画册由邓婕的生活照占领了画册中页的两个页面整版篇幅,而本应为《红楼梦》中“女一号”的陈晓旭生活照却被安排在画册未页的大观园意思图旁边的半个版面上。

并且,邓婕的半身生活照魅力四射、潇洒自如、霸气侧漏,而陈晓旭的生活照却是神情唯唯诺诺、姿势扭扭捏捏的一幅小家子气。



87版之后,自称周汝昌先生的学生的著名作家刘心武老师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由此开启了新时代的“扬黛抑钗”群众红学运热潮。

为了给87版改编“原创”的贾母力挺“宝黛爱情”到底的结局找到依据,刘心武老师不知道是怎么考证出了,林黛玉的原型是贾母原型人物唯一亲身女儿(贾敏)的遗孤,是贾母原型唯一在世的血亲孙辈。其实,刘心武老师的“证据”本身就说明了,刘心武老师在原著前八十回文本中已经为87版的这个“原创”结局找不出什么实在的“证据”了。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林家大小姐黛玉的背景在部分观众读者心目中更是不断改变。黛玉不仅拥有高贵的出身,甚至她爹林如海还可能是个巨贪。因为若黛玉的身家是贾琏口中的那“三、二百万银子”,这可是曹家四次江南接驾所留下的亏空之数呀!林如海若有此数留给黛玉,他自己只能是个巨贪。林黛玉惹“秘密”继承了这巨款就是藏匿赃款。

有网友说:“大观园用谁的钱修的,林黛玉带了的钱修的,贾府员工工资都是用林黛玉带来的钱发的。”

若真是像某些网友说的这样的话,那么就是贾府藏匿赃款、并且利用“元妃省亲”修建大观园来销赃了。如果是这样贾府被抄家的最主要原因应该就是与林如海共谋藏匿巨额赃款和销赃。林黛玉作为未成年人、也是罪臣林如海之女,在贾府被抄家后应该被卖掉或者是充为官妓。黛玉若不死的话,按照87版的“原创”结局就是和87版中湘云一样的去做“船妓”吧?

陈晓旭的“本色出演“林黛玉成了翻白眼、撇嘴巴的“聂小倩款”,若再加上贾府被抄家卖做“船妓”就是实实在在的“聊斋”加“妓院”版了呀!

唉……。


阿丹151014015


是这样的,当时很多人嫌弃陈晓旭不够漂亮,配不上观众眼中的林妹妹。

这是林妹妹↑↑↑


这是宝姐姐↓↓↓

薛宝钗的饰演者张莉确实更明艳大气,符合大众审美。


1985年导演挑选角色时,她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一个角色”。当时“林黛玉”一角竞争激烈而她最终脱颖而出,她非常清醒,她把自己的缺点与优点都看得明白,然而那就是一个非她莫属的角色——那似乎是一场宿命。


“也许我在长相、在表演,或其他单方面不如别人,但是在综合素质上,我觉得我是最适合的,演黛玉是为了人生追求,完成一种使命似的宿愿,不是仅仅一个角色追求,除黛玉外无二人选。”这是她给自己的评价,也是导演、剧组认同的评价,同样也是被广泛认同的评价。


这手捧书卷时的顾盼眉眼,这翘首赏花时的婉转婀娜,这纤指拈花的娇娇喘喘……带着淡淡诗意的哀而不伤......都让我们已经无法区别当年那个在桃花树下葬花的人究竟是陈晓旭,还是林黛玉?


每一个传奇角色背后,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痴狂。如程蝶衣之于张国荣,更如林黛玉之于陈晓旭。


奇幻电影世界


的确是真的。陈晓旭并非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很美的女演员,当年观众都认为陈晓旭不好看,气质上也没有演出名著中经典角色的感觉来。

现在提起陈晓旭都赞不绝口,认为她是林黛玉的不二人选。可当年刚播《红楼梦》时,观众对陈晓旭的表现并不满意。首先,对于林妹妹这么一个我见犹怜的角色,观众潜意识中还是希望由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女来演的。显然,陈晓旭不是这种类型。

另外,当年的影视作品不像现在那么丰富,观众谈不上见多识广,欣赏程度还处于低级阶段,所以更青睐于“演”的成分比较高的演绎。所以,一些夸张点的表演更容易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当时观众最认可的角色就是邓婕扮演的王熙凤,泼辣外放的演绎深得人心。而陈晓旭的“戏”大多体现在皱眉、沉思、凝视和一颦一笑中,这种收敛型的表演反而不受欢迎。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观众逐渐发现,接近本色发挥的表演才是真正的王者。原来林黛玉就应该这么演,甚至觉得林黛玉的气质就应该是陈晓旭这样。大家对这版林黛玉的认可度逐渐升级,最终将陈晓旭“封神”。


由此可见,再经典的角色也不是一夜塑造而成的,需要时间的打磨和不断地印证。之后的影视作品中,林黛玉的版本很多,但在人们心目中都无法超越陈晓旭,她已经成了林黛玉的化身。



捕鱼小分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典,87版《红楼梦》播出之前,人们心中的林黛玉是王文娟,所以当陈晓旭版蹙眉苦脸的林妹妹出来后,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王文娟是越剧名家,从1958年开始就和徐玉兰合作演出越剧《红楼梦》,1962年被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该片1978年重新放映后,仅中国内地观众人数就达12亿人次,成了一部中国戏曲史和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贾宝玉的一句唱腔台词,让王文娟版林黛玉深入人心,也让王文娟打上了林黛玉的标签,2006年4月25日,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艺术回顾展举办,当时的主题就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这一版林黛玉的特点是秀美清雅,蕙质兰心,颇有大家闺秀感觉,很多观众认为,王文娟的林妹妹和原著非常相符,可以说王版黛玉深入人心,即使到现在,一些老年观众也念念不忘。

87版电视剧《红楼梦》横空出世后,陈晓旭版林黛玉以一个全新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外形清瘦,弱不禁风,形象上就和王版出现巨大反差,不仅如此,人物性格也是尖酸刻薄,难怪很多人不接受。

一些观众心中,林黛玉美若天仙,但他们忽视了“病如西子胜三分”中的病这一特质,由于王文娟版的影响,将林黛玉看成一个没有任何缺陷的完美女人,陈晓旭这一造型,显然同一些观众心中预期不符。

所以,《红楼梦》播出之际,陈版的这个林妹妹饱受诟病,不仅部分观众不接受,一些专家学者也不接受,并发文提出质疑和批评。

《红楼梦学刊》是红学研究领域最为著名的一份刊物,1987年曾组织召开过一次电视剧《红楼梦》座谈会,会议内容刊登在学刊上,其中就以《参差不齐的人物再塑造》为题,点评了各个人物的塑造,对王熙凤、贾宝玉、薛宝钗等都比较满意,唯独到了林黛玉这里,受到比较一致的批评。

文中直言林黛玉的形象塑造是失败的,今天看来就是一个笑话,不被绝大多数观众所接受,但在当时,这种声音一度甚嚣尘上。

不可否认,王文娟版林黛玉绝对是经典,但陈晓旭版林黛玉则是另一种经典,两者相映成辉,互不抹杀才对。

而对于今天的年轻观众来说,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王文娟是谁,也没看过越剧版的《红楼梦》,所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中经典,千万不要说陈晓旭后再无林黛玉这种话,等你老了,世界也变了,焉知那时候观众心中的黛玉会是什么样子。


红枫文史娱


四大名著拍成电视剧,有“颜控特质”的,非87版《红楼梦》莫属。简单说,《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对演员的长相,真的没有太特别的要求。但到了87版《红楼梦》播出时,观众对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演的颜值是否符合原著人物,还是非常看重的。



彼时87版《红楼梦》首播时,确实受到了一部分观众的吐槽……甚至有观众写信给电视台,要求停播剧集。其中,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一角就受到了一定质疑,质疑的声音主要围绕陈晓旭的外形,有观众觉得她与原著中的林黛玉相去甚远。



据说还有观众说陈晓旭牙齿不好看,鼻梁太高,一点儿都不像大户人家女孩,最多就是漂亮点儿的丫环。



我倒觉得87版《红楼梦》中的陈晓旭,无论是外形还是演技,都恰到好处,与我想象中的完美林黛玉,几乎一致。特别是林黛玉的“小性儿”,被陈晓旭演绎得入木三分。



其实,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最难诠释的角色,比个性鲜明的贾宝玉、王熙凤要难演绎得多。陈晓旭当时虽然不是专业演员,可她对林黛玉个性与气质的把握,真的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拿捏”,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好的一版林黛玉。



面对如此优秀的林黛玉,为什么当年还有观众觉得不满意呢?我觉得他(她)们可能压根儿就不具备欣赏能力,明显就是吹毛求疵。


南瓜报告


大家都知道和氏璧的故事,卞和在楚山发现了稀世之璞后便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楚厉王大怒,以卞和欺骗自已,命人断其左脚,遂出国都。卞和为使璞玉出世便含垢忍辱,以待明君。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便认为,此宝得遇主人了,便不顾生死,又通过中贵人上贡到武王,武王又命玉工鉴定,玉工仍然说是石头,武王更怒,便把中贵人骂了一通,招来卞和,将他的右脚又砍了去,把卞和扔到楚山下以羞辱于他,卞和便日日泪下如雨,点点滴滴把个璞玉磨的混圆,有的地方已成窝状,他不甘心,以待得见天日那一天,终于武王也死了,卞和已白发苍苍,当他听说文王即位,他的泪已干,哭出的泪全滴出的是血,这样流了三天三夜,石上斑斑点点变成了绛红色,周围的人感到奇怪,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万,传到文王耳朵里,文王马上亲自查问,从楚史上得知确有其事,于是楚文王亲自坐车到楚山下找到卞和,此时卞和已气息奄奄,文王问卞和: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卞和答道:我非为自已哭,而是为宝石被无能的人看作石头,为忠贞的语言被人蒙蔽,是非颠倒,世道昏暗而哭。楚王大悟于是便载上卞和回宫,回去调理,文王又斋戒三日,亲自坐镇,命玉工当场剖璞,璞破玉出,晶莹剔透,文王大喜,命玉工依势琢出一杖玲珑剔透的玉来,为嘉卞和忠贞之功,命名此玉为和氏之璧,此璧得以名扬天下。后来传入赵国,秦王强势以十五城强夺和氏璧,赵国大臣蔺相如机智地完璧归赵,这便是此玉的来历。后秦灭赵得玉,汉灭秦又得玉,终至唐一直为传国王玺,像征皇权的像征,唐后不知所踪。

之所以绕了这么多弯子来答本题,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正如历尽劫难的和氏璧一样,非有有缘明智之人才识此宝。

《红楼梦》真与和氏璧有一比,出生之日历尽文字狱劫难,曹雪芹和卞和一样被逼的痛心砍掉后半部,付出了生命代价。一百年后被胡适等人发现才初露真容,直到87版《红楼梦》横空出世便又遭人吐嘈,直至今日绛珠陈晓旭又作古,甚至连曹雪芹一样被人诬蔑为伪作,我为此玉哭矣!

王文娟是越剧大家,她演的戏曲版林黛玉很得黛玉之魂,演贾宝玉的男角哭灵一段也堪称经典,美中不足的是程高夲的结局,好比凤凰被拔掉了尾巴。

87版《红楼梦》历时八年,集全国红学精英和研究成果,演员也是全国草根海选,王扶林更是慧眼识真珠,选了十二钗,尤其三玉一钗一云一凤一母一姥一政一赦一甄一珍一琏一蓉一蟠一环一金刚一英莲一桂花等等的筛选,可谓是颇居匠心,而作曲家,歌唱家,配音,选址,道具,场景,都达到了建国后文艺上乘作品的标准。

奇怪的是作品中的演员的命运,竟冥冥之中与人物惊人的相似,百思不得其解。

至于87版《红楼梦》初问世被人诟病,一如和氏璧一样被人视为石头而百般挑剔也属正常。如今对作者曹雪芹的诟病尚未落幕,87版《红楼梦》又成耙子,好在作品夲质和87版《红楼梦》尚在,由巨眼人自己看吧!


狼烟一九三一


那个年代,林妹妹是由王文娟代言的,虽然是越剧,但是风靡全国啊!尤其是搬上电视之后,更加了。

然后,突然,天上又掉下来一个林妹妹,好奇怪啊!那代人,怎么看怎么不爽,怎么看怎么对,太讨厌!然后,在一遍一遍重播之后,在王文娟的片子不播或者没人看之后,陈晓旭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然后,一个又一个林妹妹掉下来了,因为有陈晓旭在前面,这代人看其他林妹妹就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和当年的那一代人是一样一样的。

至于现在这些林妹妹有没有可能经过时间的沉淀,让大众接受,几十年后成为经典,那只能交给时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