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如果不是病死,而是悲愤自缢而死,《红楼梦》的悲剧效果会不会更大?

飞红影下


如果林黛玉是悲愤自缢而死,《红楼梦》的悲剧效果会大打折扣,还会背离曹公塑造林妹妹这一形象的初衷。林妹妹的悲剧命运,曹公早就在小说第一回就已经设定好了,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德,还泪而来。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如果黛玉是悲愤自缢而死,何来还泪一说。都说女人是水做的,而黛玉则是仙水灌溉而成,由内而外散发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所以,因为多愁善感、伤春悲秋而梨花带雨的属性,早就是命中注定的东西,是属于林妹妹的“出厂设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这是黛玉初入贾府时的外貌描写,离不开“病”,绕不过“愁”,少不了“泪”。如此风流绰约的女子,最后病入骨髓、泪尽而亡,才具有强大的悲剧效果。正如鲁迅所言,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也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黛玉最终泪尽而亡,就像“无可奈何花落去”。繁华似锦,却终有凋谢,我们无法左右更无法阻止,

只能“花开花谢两由之”

黛玉还泪而来,泪尽而亡,“三生石畔旧精魂”的神话传说本就让其命运充满了梦幻,而来到俗世被封为“潇湘妃子”更是增添了唯美与诗意。海棠诗社,探春给黛玉起了“潇湘妃子”的别名,更是进一步暗合了泪尽而亡的悲剧命运。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此外,林黛玉在《葬花词》里写道,“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是对悲剧命运的倔强发声,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不屈,是对自己唯美爱情理想的顽强坚守。这样的女子,是不会单纯以自缢而匆匆了结这份人间挚爱的。惟有命不由己的时候,这份爱而不得才会消逝,才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自缢而亡,不符合黛玉的人物个性,不符合曹公的命运安排,更缺乏与命运抗争到底却也无能为力的悲剧美感。

黛玉在俗世爱而不得的悲剧命运,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力挽回,是对必然性的对抗。惟有这种无法左右的泪尽而亡,才更显悲壮,更见唯美。自缢而亡,缺少了与命运对抗的悲壮与震撼,与黛玉性格不符,与曹公结局设定不符,缺少深层的悲剧之美。


此笺


朋友们好,我是试说红楼,致力于原创答题,希望朋友们关注支持。

林黛玉如果不是病死,而是悲愤自缢而死,《红楼梦》的悲剧效果会不会更大?

先公布答案:我认为林黛玉如果不是病死,而是悲愤自缢而死,《红楼梦》的悲剧效果不会更大!

先不说林黛玉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自缢而死。虽说她天生自带忧郁气质,也会有悲愤的情绪,但外表柔弱骨子里坚强的她应该明白自杀是懦弱的表现,况且她的人物塑造就是民主主义的萌芽,是反抗一切腐旧制度,坚持叛逆腐朽的价值观对年轻一代的桎梏,又怎么可能采取自缢而死的过激又妥协的行为呢?你想啊,她落花都有一颗悲悯之心,又怎么可能狠心地杀死自己呢?

林黛玉泪尽而亡,这是她前世的渊源,今世的宿命。如果改成悲愤自缢而死,那么《红楼梦》的结构就得大刀阔斧的调整了。而且,即便是调整后的结局是悲愤自缢而死,也达不到泪尽而亡的悲剧效果。

泪尽而亡,多么具有艺术性的画面感和悲剧性的感人效果。虽说这很残忍,但是这种效果能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啊!倘若真得换成悲愤自缢而死,那么林黛玉这个角色就不讨喜了。

林黛玉在荣国府中寄人篱下,虽说受外祖母的宠爱与庇护,但是生性敏感的她却时刻感受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这种情况下,她都没有自缢而死,那么在她得知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的消息,她也不会自缢而死的。

当林黛玉用眼泪浇灌的爱情之花,被风刀霜剑无情地摧残,最终枯萎凋谢,她只有烧掉象征纯洁爱情的手帕,流尽最后一滴眼泪,说了句:“宝玉你好……”后,完成了最后的反抗,凄然离世。


试说红楼


这个问题提得有点俗,说明还没有看懂《红楼梦》,不是死得有多惨,就是悲剧效果就越大。其实书中第一回就说明了原因与结局: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这里说的是“木石前缘”,“绛珠仙草”指的是后来的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林黛玉,而“神瑛侍者”指的是贾宝玉。

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一道下凡,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林黛玉,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替往日露水还他。

书中写得很清楚,正是因为在前世的神瑛侍者贾宝玉每天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林黛玉,才让她幻化成形。所以转世后,林黛玉为了他整天以泪洗面,以奉还他的灌溉之情。

而最终的结局,林黛玉得知“金玉良缘”即将变为现实后,焚稿断情,不吃不喝,只求一死,最终在贾宝玉与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亡。前后呼应,互为因果,哀莫大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笑。

林黛玉临死前,说了一句:“宝玉,你好......”这说明两层意思,一是“宝玉,你好好活着,我该还给你的已经都还给你了“,这里还指是泪。另一层意思”宝玉,你好狠心啊“,指的是如此对待她。

如果用悲愤自缢而死,一方面丧失文学的美感,选择这样一个粗鄙方式与林黛玉审美情趣不相匹配;另一方面也与文章的主旨不符,林黛玉这一生就是用眼泪来慢慢还债的,所以要泪尽而亡,还不能自缢而死,一死了之。


窗外的白杨


不管如何评说,当金玉良缘礼乐奏响的一刻,便是黛玉离世之时,这点几乎是盖棺定论了。

那么,丢失的原著中,或者原作者的设计下,安排了黛玉怎样一个死法呢?

我们看林黛玉和薛宝钗合起来的判词里: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根据这句,有人怀疑林黛玉最终是上吊自缢,要不然为什么判词里有枯木,玉带这些像极了上吊的道具。

其实这两句判词很直观,画面感超强,真的会给人一种林黛玉上吊死了、薛宝钗埋在大雪下面冻死了的暗示。


林黛玉若真的是选择上吊自缢,题主所问,会不会故事的悲剧效果更浓烈些呢?答案是肯定的。往日的恋人结婚了,新娘不是自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这些戏词、诗作都应了景。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又在婚礼的鼓乐声中飘远。黛玉无比悲痛,流完最后一滴眼泪,套上绳索,含恨而去。所以说这样的死法确实能增添悲剧效果。

但是这种死法,毕竟是横死,不仅不吉利,还会让黛玉陷于不义之地。

第一,对不住贾母。毕竟老太太除了宝玉之外,就是最疼黛玉了,如果真这样死,就是诚心教贾母死不瞑目了。

第二,对贾门不尊重。在姥姥舅舅门下长大,不说报恩,也不能抹黑,没有哪个对你不好不是!

第三,如果自缢,那么宝黛私情就会天下大白,这也是给自己招黑,使自己名节不保,不能清清白白走人。


我们看袭人嫁给蒋玉函时,袭人也是抱着一死的决心,可是,不忍心死在贾府、不忍心死在娘家、又不忍心死在夫家。就连袭人得到一点点恩处都不忍心害了别人,更何况冰雪聪明的黛玉了。

所以,不管真相如何,我们真的不希望黛玉是以这种方式离开人世。作者也大概不会有这样的安排。


似水流年sf


为什么要自缢身死呢?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性格,心思缜密、莫名悲伤,身体羸弱,弱不禁风,病死最符合她的,病死是最佳结局!


让林黛玉上吊自杀,似乎不妥!不符合《红楼梦》要表达的精神。再说了,林黛玉自杀也没有必要啊!她为什么要自杀呢?仅仅是因为贾宝玉?

所以,曹公选择让林黛玉病死,是经过仔细考虑过的。如果改成自杀,破坏了本书的韵味,不符合人物本身的形象!


英雄悲歌


林黛玉病死是必然,她从小身子骨就弱,加之敏感而又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别容易伤感。这样的结局也比较符合她本人的性格和形象,宝玉和别人结婚只是加速了黛玉的香消玉损而已。

如果选择其他死法比如自缢等方式,个人觉得不符合作者对于人物个性的设定,而且还会影响作品呈现效果。

作品是否具有悲剧效果,不是人物结局死亡方式决定的,而是和人物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人物故事发展的事件过程有关,从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细节处体现出人物的悲剧色彩,比如黛玉的悲剧从一开始就铺垫好了,自小失去母亲,体弱多病,稍微大点便送往外祖母处寄人篱下。虽与宝玉两情相悦但却不被长辈们看好,在古代这个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背景下无疑加大了其悲剧效果……

所以个人认为文中设定的黛玉结局方式是符合人物发展的较好方式。



博阅轩爱读书屋


我觉得不会。一个还能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人,也仍还算是有选择,她可以提前终止自己悲剧的命运,可以规避掉很多自己如果还活着,就将要去面对的伤心事。悲愤自缢,看起来是有悲剧效果,走投无路,唯有一死。但是仔细想想,黛玉的病死,这种长期的、无休止的折磨,哪怕寻死都力有未逮,这不是连选都没得选,只有静静的等着命运安排的一切,忍受着病痛,还有忍受着自己不想看到一切在慢慢发生,这种真正的穷途末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难道悲剧效果还不够巅峰吗?


凰梧


不会。

两者有本质意义上的不同。

黛玉病死,是命运的悲剧,悲愤自缢,是外力的悲剧。

红楼梦里的一个大设定就是还泪,绛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说要下凡历劫,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这是天命。

仙草投胎成为黛玉之后,和宝玉感情极好,身边众人也以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奈何黛玉多病,本以为能成佳偶,却因为早早病死而无法在一起,这就是天命,任你再强,也逃不出命运之网。

而假如黛玉像后四十回那样,因为宝玉娶了别人,悲愤而死,就性质完全不同了,那是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死,纵然流泪而死,也不是为了宝玉而流。

为什么说后四十回的续书是垃圾呢?

就单说黛玉之死,曹雪芹的设定是黛玉泪流尽病死,那么小说的格调就是人和命运的对抗,所谓“有命无运”“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癞头和尚在黛玉三岁的时候就要化她出家,让她不要见外姓人(宝玉),可黛玉不听,你作为一个人和天命(癞头和尚)对抗,这是人的意志和命运的对抗,最后走上悲剧之路,这样一写,整个小说的逼格就上去了。

我们看希腊神话,比如阿喀琉斯,预言者告诉他的命运将在特洛伊死去,但是他还是去了,最后果然挂了;俄狄浦斯的命运是弑父娶母,最后仍然摆脱不了这个悲剧;珀罗普斯家族被附上了世代诅咒,后世子孙果然逃不脱;宇宙大帝宙斯有时候都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

这种人和命运的对抗的悲剧,有一种高逼格的境界,超越了俗世的人和人的抗争,有一种大气的悲剧之感。

而红楼梦的续书,直接把这种逼格拉下来,拉到了最俗的外力干涉(贾母王熙凤掉包计之类的),这种故事也不能说不是悲剧,但是说不好听的,和曹雪芹的原意(人和命运的抗争)比起来,它把红楼梦直接降到了三流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水准,曹雪芹在全书开篇就说,历代的一些才子佳人小说:

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红楼梦》1回)

也就是说,曹雪芹明确的说,我这本小说不是写才子佳人三角恋爱的,不是写黛玉宝玉恋爱,宝钗来做第三者破坏的,相反我是要为黛玉宝钗一干女子歌颂的,为“闺阁立传”的,可是续书却把曹雪芹最讨厌的这种写法写了出来,这是一种对曹雪芹的恶毒的嘲讽,对原书的一种侮辱。

再说黛玉泪流而死,如果是明明能在一起,却因为生病不能如愿,伤心流泪而死,那么此泪只为宝玉而流,是最纯粹的眼泪,也完全照应了之前的“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此乃命运的悲剧。

而一旦改成因为外力的作用,诸如续书里的宝玉娶宝钗,黛玉悲愤而死,那么这种流泪就是因为他人的介入而流,不再纯粹为了和宝玉的感情,这眼泪不是为了宝玉而流,那这还的什么泪?

红楼梦前80回是一本高逼格有境界的超一流小说,但是后四十回续书直接把它变成了一本烂俗的三流才子佳人小说,特别是黛玉之死,是续书里最为人赞赏的一段,其实是最差的一段,焚稿是赤裸裸的抄袭古代的名人故事(这里不细说了),而且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不管续书者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样的改变情节都是一种对原作者曹雪芹的嘲讽。


师明礼


黛玉是个聪明智慧的少女,她不会自缢而死的,那样会泯灭她一生高贵的人格,纯洁感情,读者也不会有怜悯之感的。


陈相因631


我认为效果不但不大,而且影响其悲剧效果。因为不符合林的人物性格和秉牲。作者设计林的命运走向,只有病亡最为合理。前期为她进行了大量铺垫,她身体患病几乎贾府的人都知道,而且她的病,也涉及到不同人的态度,这也丰满了对这些人物的形象塑造。特别是对其中贾宝玉的形象塑造。本身有病再加上宝玉和宝钗成婚对她的刺激加重了病情,导致她香消玉损,显得合情合理,完全符合林的人物的姓格和命运走向。同时也对身边的人物塑造,其间的关柔和情节的演绎,显得顺理成章,体现出全篇布局的合理性。假如自缢身亡,那宝玉和其他人物的塑造将会背离全文的和谐统一。有失总体的人物安排和风格的和谐统一。在这个问题上,让我们体会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完美和人物关系设计的慎密,不愧为大家手笔,令人折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