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却很低?

JOJO悠


这很正常,并不是每个孩子阅读量大,就一定成绩好,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一直都是漫长的,也许有一天孩子就突然开窍了,突发猛进也会有的



柯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的亲身经历证明阅读量大和语文成绩没有直接关系

我其实也有一个疑问,就拿我来说,我从小一直喜欢看小说,每一本小说都在300万以上的字数,可以说是阅读量是非常大的。但是语文成绩其实也不高,每次刚刚及格而已。所以,那我的经历来说,就感觉阅读量的多少和语文成绩似乎并不是很挂钩,从我开始做教育后,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1. 语文和英语不一样,不是说阅读的多。认的字多就可以考好;

  2. 语文阅读也有和英语阅读有共同地方,比如英语有分级阅读,其实语文也有;

阅读第一个好处是增加词汇量,记得我小时候学写字的时候,就是通过看各种书籍,很快就觉得可以读没有拼音的书籍了,但是语文只是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会考察写字,等上了初中后很少有听写汉字的。也就说明,语文成绩不是认的汉字多就可以考好的;

第二点就是阅读的内容有很多,如果一个孩子阅读的书籍是低于他的认知水平的,那么读这类书籍其实并没有任何帮助,那如果是阅读适合他的书籍,甚至是老师推荐的教辅类书籍的话,那么应该会对孩子的语文成绩有所帮助。

回到题目,为何孩子阅读量大,反而语文成绩不高呢?简单的多,就是上面的第二点,孩子阅读的书籍是不适合他的,或者是说他阅读的书籍比较难,他根本没有读懂那些书籍,从而导致对他的语文成绩没有帮助,甚至会影响语文成绩。

那么,如何阅读才可以提升语文成绩呢?

我们可以分三个部分来进行:

  1. 找到合适的阅读书籍,可以从平时做题的题目中看看哪种文体比较容易考,哪些作者的文章比较多;

  2. 最好买那种阅读完有题目的书籍,通过测试可以看出你是否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而不是简单过一遍;

  3. 写观后感,每当阅读完一篇文章,最好可以写一段文字来概述所读的内容,因为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通过写作来回忆阅读的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总结:题目中阅读量很高,但是语文成绩不高,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孩子阅读的书籍并不和他层次相匹配,如果想提高语文成绩,建议按照我上面所写的三点来做,我想应该会有所帮助。

我是知高,每天分享教育相关内容,如果您需要可以【关注】我!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在下方评论处留言,我会一一回复。

知高出品,必是精品!


知高


阅读量有的时候真的不能说明问题,这个我有亲身体会。在前一段时间,不断地有人说一年读多少多少本书,我再看看自己的,简直是不及别人的九牛一毛。

为了跟上别人的脚步,我发奋读书,抽空读书,想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阅读量是上来了,可是,读过了和没读过一个样,我全忘了。为什么呢?因为那是囫囵吞枣,我只是认了一遍字。

阅读习惯很重要,这是很多家长都没有重视的。阅读分精读和泛读。

所谓精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每个字都要认识,不认识查字典。就像做卷子上的阅读题一样,能说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能说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或是精神。能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时,把文中优美的句子抄录下来,在以后自己写作的时候可以借鉴。

精读,不建议多,但是,要是经典。比如说中国神话故事、叶圣陶童话、希腊神话、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

这些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小朋友,这也是阅读的第一层阶梯,读精了,才能慢慢地往上爬,读难度稍大的读本,因为难度稍大的读本都会多多少少地提到这些经典读本的人物或是事件。

精读做得好,可以多认字,孩子在语文考试的基础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那都是组词造句,默写生字之类的。

孩子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考试的时候,他也会去精读卷子上的文章,其实阅读题,他的答案都在文章里,只要孩子好好阅读,都是可以得高分的。有好的阅读习惯,拿满分是很正常的。

关于写作文,那就看孩子平时喜不喜欢抄录好的词句了。我建议孩子把好的词句抄好后,经常拿出来读一读,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思如泉涌,手到擒来。

泛读,可以让孩子拓展视野,选他自己感兴趣的读本就好了,没有过多要求。

现在,很多人读书都有一个“贪”字,认为读的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其实不是的。若是没有花时间去用心的读一本书,那就只是明白了这本书大概说了一件什么事,并没有领会其中的意境,也就是说,并不知道作者想要和你说什么。

孩子也是一样,都在家长的要求下,追求量大,但这并不好。还是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吧。


探索幸福密码


孩子“阅读量很大”很可能是个假象

我不知道,题主是如何判断,孩子“阅读量很大的”。但从结果分析,很可能题主所谓的“阅读量很大”是个假象。

  • 读的书多并不等于阅读量大。

有些家长,单纯地以为,只要孩子多读书,阅读量就会增加。这其实是错觉。

很多孩子存在“假阅读”的行为。他们所谓的阅读就是认字。他们觉得将书里边的字,全部看一遍,能认识,就算把书看完了。

这样的阅读,不管读多少书,都不可能真正地增加阅读量,识字量倒是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 摘抄的多也不等于阅读量大。

摘抄是一种低级的笔记方法,但很多人从小培养的这种方法,直到成年都没有改变。

有些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孩子阅读有效果,避免孩子看过之后,什么都记不住,就要求孩子做读书笔记。

但很多孩子所谓的读书笔记,就是摘抄书本中的名言警句。他们努力地把它们记住,就是为了能在作文中引用。结果往往是,即使抄上一遍,最后还是会忘得一干二净,写作文时,一句也想不起来。

真正的阅读是理解

真正的阅读是你能理解书中所讲,你能把书中所讲整理进自己的知识系统,能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进行再现。

这样的阅读,即使你忘记原书中的表述,并不影响你阅读的质量,你的阅读量会稳步增大。

当然,如果原书中的语言确实优美动人,表现力强,你用自己的话难以表达出同样的效果,你就该把原来的语言背下来,加以运用,变成自己的一种语言。

要背下来,肯定得重复,得费一番功夫,不是靠摘抄就能完成的。背,还不能是死记硬背,要有自己的理解,要有自己的背诵思路。

因此,看一个人的阅读量是否大,要看他理解的多与少。读一百本书,但一本都没理解,那只是徒有其表,看似多,其实是零。然而有的人可能只看一本书,但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认知。这看似少,其实很多。

大文豪苏轼读书,每本书要读好多遍,每一遍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他每读一遍书,就会解决自己的一个问题。这种方法,有人称之为“主题阅读”,一种高级阅读形式。有兴趣,可以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

读写是一体两面的事

读与写向来不分家,也不可能分家。读中包含写的成分,写也包含着读的成分。读与写就是一块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很多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读,却不怎么关注孩子的写。读相对容易,主要是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很多家长能做到,能比较有效地指导孩子。写则比较困难,蕴含着创造性,很多家长并不擅长此道,即使让孩子写,也难以判断孩子水平如何。

这就导致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阅读,督促孩子不断地读书。孩子是读了一本又一本,但最终的效果如何,是否真的扩大了阅读量,是否增加了见识,是否提升了思维品质,很多家长其实是盲目的。

读的效果要有写来检测,写是最能检测读书效果的。当孩子阅读了很多书后,应当让他去写一写。写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应用,从孩子写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他真正的积累。

一篇文章写出来,你发现语言通顺优美,你能说这孩子没积累?一篇文章写出来,你发现构思巧妙,有曲折,有波澜,你能说孩子没看过书?一篇文章写出来,你发现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类名言警句,还非常妥帖,你能说孩子没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只是照搬照抄吗?

判断一个人知识渊博与否,你不能看他书房中的藏书有多少;确定一个孩子的阅读量有多大,你也不能只看他读书的数量。是骡子,还是马,拉出来溜溜,就一清二楚了。

语文成绩并不能准确反映孩子的能力

真正的阅读是理解,阅读量真正大的孩子,理解力都很强。

理解力既表现在对大意的准确理解上,也体现在对结构思路的精准分析上。理解力强的孩子,能注意到书中每个细节之间的联系,能准确地阐述书中的来龙去脉,清楚某个点它的真正作用。

以上这些都是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很难相信,一个阅读量巨大的学生,会在语文上栽跟头。如果一个孩子语文成绩不好,很多家长可能连想都不用想,就会给出一个原因:阅读量不够。

这其实是很盲目,很武断的!

语文考试,题目的答案,很多时候是出题人思想的体现。但阅读却是多元化的。同样一篇文章,不同人看,最后的感受,最后的收获,都会有差别。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孩子的阅读体验千差万别,最后却要用基本统一的答案来判定对错,许多孩子的理解能力,其实就这样被掩盖了,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虽然很多时候,语文老师在阅卷时,可能会相应地调整所谓的“参考答案”,但还是难以抵挡孩子们千差万别的想法。很多孩子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想法,很多时候会被枪毙掉。

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成绩有时候真的不是那么重要。读书,认真读书,有时候真的不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多阅读与成绩好,它们之间没有一种必然联系。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阅读呢?那当然不能。阅读虽与成绩无关,却与人生紧密相连,至关重要。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很多时候,许多家长所谓的“阅读量大”指读书数量多,然而这并不代表阅读量。真正的阅读量,指孩子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理解吸收的部分。理解吸收的阅读,阅读量才真正的大。理解能力就是在这种过程中慢慢锻炼起来的。


读书不要太过于功利,真正的阅读很可能与好分数无缘。作一个看得看的家长,不要因为语文成绩差,就去质疑阅读的作用。阅读的真正作用,需要未来的岁月去检验。


小锅煮书


如果家长只是注重孩子的阅读,而没有注重有针对性的训练,那么出现语文成绩低的现象,一点儿也不奇怪。



我教语文有20年了,所教过的每一个班级,都有语文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家长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们:多阅读多做题!然而家长却对我说,他们家孩子看的书很多,可语文成绩还是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孩子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多。

第一,没有阅读的针对性。

很多孩子看书,只是为了看着好玩,觉得有趣,只看高潮有意思的部分,常常是走马观花,或者是囫囵吞枣。

还有的孩子看书,看的都是一些闲书,这种书既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也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有时候孩子看完了一本书,你问他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他多数都回答不上来,那么这种阅读,就是无效的阅读。


第二,没有写作的针对性。

有很多孩子看书,绝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带着写作文的目的去看书,看书前没有计划,看书的时候没有学习人家的写作方法,看书后没有及时总结反思,这样的阅读对于写作无益,因此,即使看的书再多,孩子的作文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第三,没有做题的针对性。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阅读量大,孩子的语文成绩就一定会高。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阅读量大,只是语文知识的储备多而已,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在多阅读的基础上,必须多做题!

以这两张图上的试卷为例,语文试卷大体分为:字词、句子、积累、课文内容、阅读、作文这几大类,您看一看,有哪一部分,会因为您家孩子多看了几本书,能得满分的呢?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除了多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外,还要在把教材吃得滚瓜烂熟的基础上,大量的做题,相信只要坚持一两年,孩子的语文成绩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小马爸爸说教育


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很低?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分析问题,并解决。

第一,孩子是小学,还是初中。

如果是小学,那还是得以书本等基础知识为主,毕竟小学所考试主要还是基础知识。要想基础知识好,那还是把语文课上本上的内容读熟、背会、能写。小学读课外书,对提升成绩,暂时性不太明显,但对阅读和作文有一定促进作用。

如果是初中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对提升阅读理解和作文是有很大提升作用的。到了初中,基础考核会逐渐减少,而课外阅读理解和作文要求会逐步增多、加高。这样的背景考试背景之下,大量的课外阅读是能够提升语文成绩的。

第二,孩子阅读的内容是什么。

阅读能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但所读内容不一样,对能力和水平提升效果也不一样。

如果读一些公认为经典,或有文化底蕴的书籍,孩子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大的提升,成绩也会有明显进步。

如果孩子读的是一些“通识类读物”“心灵鸡汤”,甚至是漫画类书籍,虽说对那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文水平也有一定作用,但是作用十分有限。就像我们读了这么多年微信朋友圈的文章,自已感觉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并没有进步一样。

更重要的是,孩子一直读那些浅显易懂的“书籍”,就更加不愿意再去读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书籍。

在孩子阅读什么内容的书籍上,建议以语文课本上推荐的书籍为主。小学和初中课本上面都有推荐,只要孩子能把课本上推荐的那些书籍阅读完,相信孩子的语文成绩不会太差。

第三,阅读要有所“刻意”。

阅读不光是把书读完,读完之后还要知道书中讲了什么内容,这是阅读的基本印象;那些内容给自已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和启发,这是阅读后的理解。很多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连基本的印象都没有,也就谈不上有多少理解。

为了阅读之后,对所读内容有更多、更深刻的印象,建议在阅读过程中,拿上笔,对自已觉得有重要、自已觉得好的地方做上记号,用笔勾一勾,画一画,都是在加深印象。读完之后,孩子可以和家长或老师讨论一下书的内容,再说一说书中给自已带来的思考和想法。

大部分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刻意练习”才能有更大的进步,阅读也是一样的,要读后刻意留下印象,要刻意去理解,还要刻意去思考。

第四,大量的课外阅读之后,还要配有适当的试题练习。

语文虽然不像数学等科目,可以完全靠“刷题”来提升成绩,但一定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只用练习,才能让在阅读中所理解的东西进行消化,并在练习上发挥作用。

阅读是输入,练习和作文是输出。

如果只有输入,少有输出,那输出的成绩肯定不太理想。只有不停地输入,再配以不停地输出,输出的质量才会不断地提升。

就像一池水,如果只有进水,很少有出水,那水质很容易变坏。看似池中的水多了,水的质量却可能下降了。


与森老师聊阅读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来跟大家交流下我的看法,对了很多书,但语文成绩不高,我们分几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语文,顾名思义,语言和文学,两部分组成,很多孩子和家长往往忽视小学阶段的拼音、识字、造句等最基本学习内容,导致基础薄弱,错字连篇,没有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上了中学想改也难,这是大厦的基础。但只要用心,也会改正。只看书,即使是大量阅读,大多同学只是泛读,不会过多留意字词,因此无法弥补上面所说基础问题。

其次,读书贵乎思考,很多孩子读书蜻蜓点水,只是看了个故事,知道内容,并没有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也没有老师去指导(语文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在这),所谓读书,也只是徒具其形,并没有内化成孩子自己的思想,遑论提高语文成绩。



以上两方面是“读了很多书,语文成绩不高”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成绩呢?多读书绝对是王道,但一定是孩子先天理解力强或是有家长和老师从旁协助,深入了解文章书籍的内容,建议养成做读书笔记或是原文标注圈画的习惯,从小开始,越早越好,习惯成自然,受益终生。实话实说,语文这个学科很特殊,本身不适合应试,因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应试体制下,语文也要进行考察,所以必要的阅读答题模板一定要掌握,因为阅读分数占比大,准确的答题语言是必要的,基本的应试写作技法、作文常考话题,都要心中有数,勤加练习。把握住这两大块,语文成绩基本就没太大问题了。有些人说语文不用刷题,我倒认为少量的刷题是必要的,肯定不需要数理化那么大量刷题,我所谓的少量刷题,是在应试教育前提下,孩子熟悉考试题型,总结规律,理性思考,从而在考试中得高分,而不是凭借语感和一顿自我理解把试卷写满就万事大吉。

最后,语文卷面书写字数多,一手好字绝对加分,平时多练吧!

总结起来,应试下的语文想考高分要做到起码三点:多读书多理解、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公式语言、一手好字。强调一下,语文素养是一生的学问,请不要和应试语文划等号。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南柯劝学


这几年我常常听到两句话,一句是专家说的,他们认为,语文教育一定要多阅读,语文素养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

他们说:“读书多了,语文水平自然就上去了。”他们说:“爱读书的学生语文成绩也不会差。”他们差点就要说:“语文课不用上了,语文老师没有啥用,让学生进图书馆学语文吧。”

专家们要求加大阅读量的观点不能说不对,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懂得,语文素养,绝不可能仅仅靠增加阅读量就能提升,。

家长们的疑问

这就要提起另一句话。常有一些家长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语文成绩却还是不好?”也有一些学生问我:“我爱读书,语文咋老考不及格?”

是啊,为什么?不是专家说多阅读语文就不会差吗?为什么在现实面前,这个规则就失效了呢?

金圣叹的方法

我也曾苦苦不得其解,直到遇到了金圣叹,读了金大侠点评的《水浒传》,这才知道,读书和读书之间,差距原来那么大啊!

请看老金是如何点评《水浒传》的: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老金对文中某处描写,甚至某个字词的点评,都是恰到好处,这里无法一一列举。感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金大侠点评的《水浒传》;读完后意犹未尽的话,就再读读脂砚斋点评的《红楼梦》。

和金圣叹们相比,我们所谓的读书,原来只是粗知大意,只是走马观花,只是囫囵吞枣,只是猪八戒吃人参果。

我们平时看报纸,读杂志,浏览网页,大多都是在“粗阅读”。粗阅读有其作用,那就是让我们获得资讯,得到消遣。但是,仅凭粗阅读,是难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

我们还需要金圣叹式的“精阅读”“深阅读”,来提高鉴赏审美能力、鉴赏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探究批判能力。没有这些,花几百元钱买来专家推荐的书单,读了也没用。

“浅阅读”和“深阅读”,是根据读者的用心程度来分类的。如果依美国学者阿德勒的说法,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超越读者理解力的阅读。“你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就能毫不费力地完全理解,书上的文字往往只是表达了你与作者相遇之前就具有的共同认识,或者是一些资讯。”

一类是能够提高理解力的阅读。即需要读者思考和探究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超出了读者水平,只要通过研究和钻研,才能逐步从茫然不解到茅塞顿开。

(《如何阅读一本书》)

而文学作品有其特殊性,它既可以是消遣性读物,也可以是学术性读物。一本小说,读者既可以粗读浅读,不超越自己的理解力,仅仅了解小说的情节就可以,这是体育老师常用的阅读方式;也可以精读细读,提高自己的理解力,不仅了解小说写了什么,还要探究怎么写的,好在哪里,这是语文老师应该有的阅读方式。

而精读细读方法,往往需要有教师引导,好的语文教师,也能带领学生品味出文本之美,让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爱上语言,爱上文学。

语文老师最大的作用,就是教会孩子们读书方法,并引导他们模仿与借鉴,从名著中获得语言的维生素。这一点,绝不是体育老师能够做到的。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点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锐利,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balabalabala


1.恰好有孩子的真实案例。孩子很爱读书。小学成绩一般,现在各科成绩进步极大,甚至可以说是逆袭。我觉得最大收益,应是爱读书。包括其他科目,因为爱读书,思维深刻。

2.要提高成绩,爱读书只是最重要基础,还需要针对性学习和练习。比如怎么写好一个景色呢?针对性教学会告诉你:先写远景,再写近景,然后联想。而一般性读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孩子甚至我们都没有从书中归纳出一般性规律能力。那写出来东西质量可能好,也可能一般。

3.当然文无定法,但先要从无招到有招,才能从有招到无招。应试稳定输出,最重要。

4.另有意识的识记,古诗文等。一般性读书,也不能高效的解决这问题。



教育金苹果


孩子阅读量很大,不能说明孩子的语文成绩就好;孩子语文成绩好,需要阅读作为支撑。

1.孩子读书方法不正确。有的孩子非常喜欢看书,他(她)一天到晚读书也不觉得累。不管上什么课,他都在阅读。上课读,下课读,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也在读。你不能说他不爱读书,可是读书的效果不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孩子觉得读书好玩,只顾看看热闹,盲目追求故事情节,叫做囫囵吞枣,不甚了了,看过的东西过而不留。如果你要问他,书中讲了什么内容,他要么沉默,要么嘿嘿一笑,实在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2.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起来比较容易,效果也比较好。课外阅读没有老师指导,是孩子自觉阅读,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方能受到良好效果。a. 精读。和课内阅读差不多,要认真读,反复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练地读,精彩片段要能背诵出来,并摘抄下来,以备用。b. 泛读。就是粗线条地理解阅读内容。可以是走马观花地读,也可以是一目十行地读,就是有目的的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即使是泛读,也要不时地思考一下阅读内容。c.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在读一本书的时候,精彩的篇章采用精读,其他的地方采用泛读。在阅读中,有什么体会、感受,也要随时地记下来。

3.要认真学好语文。孩子语文成绩差,除了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外,还要认真地上好语文课,把语文这门课程学好。要向四十分钟要成绩。“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上要边听边记,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积极动脑,踊跃发言。生活中随时随地学语文,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平时还要多练习写作,说写结合,读写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所以,孩子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精读与泛读结合,方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语文成绩才能不断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