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表哥慕容复


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因此,古代人在继承地位、财产、王公爵位甚至是皇帝即位方面,都是遵从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继承原则。一般而言,其继承顺序分别是:嫡长子、嫡长孙、嫡子、庶长子、庶子等等,以此类推。


第一、何谓长子?

长子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年龄最大的儿子。这个长子的身份无卑微与高贵之分,也不论是否是嫡出还是庶出。谁是第一个出生的儿子,谁就是长子。就好像商朝的帝乙皇帝生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名唤微子启,第二个儿子谓为微子衍,第三个儿子即是纣王帝辛,其中长子就是微子启。



第二、何谓嫡子?

嫡在古代既有正宗的含义,也有继承的含义,所以有“立嫡”一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

嫡子,也称适子,有可能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不过嫡子不一定就是正妻所出,因为嫡子是正妻或者平妻的儿子(嫡妻:男子第一次的妻子,平妻:一位以上的正妻)。平妻所出的嫡子的地位稍微低一点,逊色于正妻之子。然而,如果正妻无一子所出,那么平妻所生的嫡子就完全等同于“嫡妻所生之子”。这时,正妻所生的嫡子称为“正嫡”,平妻所生的嫡子为“平嫡”。

第三、何谓嫡长子?

正妻所生之子中的第一个儿子,则称为嫡长子。嫡长子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在几乎所有方面的权利都远远胜于其他继承人,且嫡长子及他的嫡长子、嫡长孙这一系子孙才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都叫做别枝了。

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因此古代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云:“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夫人以嫡不以妾。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也。”

值得一提的是纣王帝辛的嫡长子身份,他前面有同父同母的两个哥哥微子启和微子衍,但是两个哥哥都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和身份,正是因为他们非嫡子。



因为他的母亲原本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妾侍,然后生了两个哥哥,之后帝乙的正妻死了,帝辛的母亲就由妾侍身份被扶正成为正妻,才生了儿子帝辛,因此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帝辛的身份和地位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两个儿子。同是一母所出的儿子,是按照自己出生时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自己的身份。所以要瀚海说,投胎可真是个投胎活。


瀚海说史


所谓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是生他们的母亲的地位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地位,古代时兴一夫多妻,有钱的人娶了许多老婆,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也即是原配(我们俗称的大老婆),拿到现在来说就是领了结婚证的人,古时候有钱人多娶大户人家的小姐来做正妻;纳的妾、侍女、婢女等等就是小老婆,这些人地位较低,拿到现在来说就是小三。


正妻所生的儿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长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儿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长子,即使长子比嫡长子年龄大,嫡长子仍然还叫嫡长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于长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长子世袭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继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叫嫡长孙,在家族继承方面,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


如果正妻去世得早,后来再取的正妻叫继室、填房、续弦,她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原配所生的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的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

如果妾侍等人生了儿子,然后走了狗屎运被扶正成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妻侍时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起决于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地位,


其家产方面,在唐代以前,长子(庶子)和嫡子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嫡子分完之后剩下的才是庶子的,到以后家产就慢慢变成诸子均分了,唯有爵位与祖产是嫡长子的。

遗产君


“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也叫“嫡妻”,与庶妻相反。我们先用汉高祖刘邦来举个例子:刘邦还是热血青年的时候与情妇曹氏,偷偷的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取名刘肥,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刘邦的

“长子”。由于刘邦当时没有娶曹氏为妻,所以,曹氏没有名分。他后来明媒正娶,光明正大的娶了吕后为妻子。所以,吕后就成了刘邦的正妻,而曹氏只属于偏房(妾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老婆。

正妻所生的儿子统称为“嫡子”,吕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叫刘盈,他就是嫡长子。不过吕后只生了一个儿子,如果他再生一个儿子,就是嫡次子,然后以此类推。曹氏虽然给刘邦也生了第一个儿子,且比吕后还早。但是,曹氏与刘邦未婚生子,两人没有正式结婚,都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他的儿子叫庶子,刘肥也就是庶长子。

如果还不懂,我们再简短的说一下:在古代,某个男人,娶了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儿子就称作“嫡子”,长子就是嫡长子。如果他再娶了一个老婆,那么这个老婆生的儿子就称作“庶子”,长子就是庶长子。所以,长子就是妻子或者妾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都叫“长子”。正妻所生的儿子,统称为“嫡子”,嫡子当中的老大叫“嫡长子”。

古代最早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兄弟之间,因为争夺财产而自相残杀。到了周朝,周天子因为儿子众多,他不可能把天子之位传给所有的儿子。为了避免兄弟相残,就按照前朝《宗法制》,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实,就是把“一夫一妻”划归为“一夫一妻多妾”。也就是说,男人只能一个正妻,但是可以多个妾。正妻所生的儿子,被称作“嫡子”,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嫡长子可以继承天子之位。如果,嫡长子死了,有儿子的就由嫡长孙继承。如果,嫡长子没有儿子, 就由嫡次子继承。如果,正妻只有一个嫡子,也没有孙子,那么就可以在庶子里面寻找继承人。按照顺序,最年长的庶长子继承。

比如刘邦的嫡子刘盈死后,按理说该庶长子刘肥继承,只是刘肥死在刘盈的前面,所以与皇帝之位擦肩而过。说白了,古代一夫多妻,就是害怕正妻没有儿子,断了后。所以,让妾室来弥补这一个空缺。古代皇帝都是这个样子,如果皇后没有生儿子。要么被废掉,要么从庶子当中领养一个作为继承人。在我国历史上,皇后没有儿子,一般逃避不了被废掉的命运。所以,做皇后没有儿子也很悲剧,不过很多朝代都不按套路出牌。皇后也有可能被废,庶子也可能成为嫡子。比如汉景帝,他的第一任皇后是薄皇后,嫡长子是刘荣,刘荣本来做了太子,结果薄皇后被废,刘荣也跟着被废。王娡成为汉景帝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母亲。


谋士说


嫡子、庶子之分,是由古代宗法制决定的,原因就是古代男子的婚姻,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就造成,一个家庭里面,可能有众多的兄弟,而这些兄弟可能出自不同的母亲。将来男主人去世,家族遗产的继承,将成为一个大问题,尤其是不可分割的政治遗产,如果没有严格的继承法规定,将不可避免造成兄弟相残,严重削弱家族势力。尤其是皇室家族,皇位只有一个,所以必须采用嫡庶之分,以界定皇位继承秩序。


如何区分嫡庶

举个例子,某人有一妻三妾,分别为A、B(嫡妻)、C、D,一共生了十个儿子,分别如下,数字为儿子们出生的顺序:

A:A1、A4

B:B2、B6

C:C3、C5、C8

D:C7、C9、C10

这十个儿子中,因为B是嫡妻,她所生的两个儿子B2和B6就是嫡子,其他儿子们都是庶子,这一支就叫嫡系,其他叫庶系。


嫡系也叫大宗,庶系也叫小宗。大宗之人简称“大人”,小宗之人简称“小人”。

B2是嫡子中最长者,所以叫嫡长子。

A1是所有兄弟中最长者,所以叫长子,因为是庶子,所以也叫庶长子。

继承优先权问题

按照宗法制规定,大宗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政治遗产,且嫡长子优先。所以B2和B6有继承权,且B2优先,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B6只有在B2去世,或者因犯罪等因素,被剥夺继承权后,才能成为第一继承人。


如果没有嫡子怎么办?两个办法,一个是由庶长子作为第一继承人,另一个办法是,从庶子中选择一人,过继给嫡母,变身嫡子。

比如,吕不韦的“奇货可居”,运作嬴异人成为继承人,看中的就是嫡母华阳夫人无子,把嬴异人过继给她,嬴异人就成了嫡子。

嫡庶之别

从以上信息,就可以看出,嫡庶之间很重要的差别就是,嫡子有继承权,庶子没有继承权(除非没有嫡子)。

实际上,嫡妻和庶妻差别更大,嫡妻是主人,庶妻本质上只是主人的财产,连人都不是。如果庶妻不能生育,将来会很惨,主人去世,继承遗产的儿子可以将她赶出家门,甚至当礼物送给别人。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经常会出现夺嫡的情况,实在是地位差别太悬殊了!

这个制度的设计者,就是我国第一位大思想家,周公姬旦。设计这个制度,就是为了永保大宗势力的长期优势行。

嫡长子继承制的利弊

这种人为划分嫡庶的制度,对我国的历史影响深远,自西周直到清朝,一直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严格界定了继承顺序,有效避免因为继承权,导致的兄弟相残。


最大的弊端就是,规定太死,第一继承人往往不是最佳人选,甚至是最混蛋的一个,也只能按方抓药凑乎用,导致国家治理出现问题。

直到清朝中期,以秘密立储方式,取代嫡长子继承制,才部分解决了这个难题。


寻根拜祖


我们知道,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只有一个妻子(或者说夫人),但可以有几个妾,

妻子的地位是仅次于丈夫的,而妾的地位远低于夫人的,古代一般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妻子基本都是家世比较好的,而妾就不讲究了。

大家都看过以前的古装剧,里面有嫡长子即位,当皇帝驾崩的时候,为什么其他的孩子不能接这个位置呢,原因就是妻子的地位等级不同,有正妻,便是后,然后才是众多的妃子。

古人把儿子的地位排位年长的说话分量重,地位也重,不过要是嫡系,庶出是没有一点继承皇权可能性的。

里面还有很多排前面的大皇子,大嫡次子,这些都分成太子,亲王,郡王,世子,才有了三六九等的诸侯之类的爵位。正妻所生的儿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长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儿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长子,即使长子比嫡长子年龄大,嫡长子仍然还叫嫡长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于长子(庶子)

,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长子世袭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继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嫡长子所生的嫡长子叫嫡长孙,在家族继承方面,嫡长子优先于嫡长孙,嫡长孙优先于嫡次子,嫡次子优先于庶子。

举两个例子:

(一)刘邦的儿子为例

刘肥是刘邦的长子,是曹氏所生,所以是庶长子,而刘盈是刘邦的第二个儿子,是妻吕后所生,是嫡子,更是嫡长子,刘邦死后,是由嫡长子刘盈继位的,不过他对刘肥也不错,封了他做齐王。

(二)曹操的儿子为例

曹操家族,长子是曹昂,不过英年早逝,没能继承父亲的位子,然后又是曹冲,不过也是英年早逝,这两个都是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之后才到了我们所熟知的曹丕,他是文武双全,后来在宫廷角逐中取得了父亲的继承权,而最有文采的便是曹植小儿子了,本子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就是他写的。

据说他能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这份文学功底历史上也没有几个诗人能达到文思泉涌这个层次啊。不过魏文帝照样是曹丕,这样的帝王,在称帝之后对家族的众多弟弟们都是一个打压啊,不过还是留了弟弟们的活路,没有赶尽杀绝,这还是有仁义的。

所以在古代,皇帝世家大族里面儿子们的纷争是很强的,每天都在勾心斗角,而他们的妈妈们,从皇后正一品到从一皇贵妃,然后再是庶一正二庶二之后这么排下去,所以说后宫佳丽三千我偏偏独宠你一人,有这个能力的自然是皇后和排名靠前的几位,那些儿子的地位也跟着妈妈们的地位从大到小开始排列了。

这些地位不同的标志还是由于皇帝本人的喜欢,还是围绕着帝王来变化这些等级,有正室,有侧室,还有平室,皇帝喜欢谁谁就能立后,所谓母凭子贵也对,子凭母贵也没错,这样的封建帝制是这样的。

那我们来看看民间的状况,就是大老婆【妻子】,姨太太排位了,孩子就是嫡长子,嫡次子,庶出之类的,也有这样类似于帝王家族的分类,毕竟古代的大户人家一名成功男性身上有一些女人追随是很正常的,因为本人养得起。

现在的社会其实也存在着这些,离婚前的正室的孩子和离婚后再婚迎娶的等级排位就不一样了。

另外有几种比较特殊的情况,一般来说一个夫只有一个妻,但是妻子可能会过世,那么这个夫就可能迎娶新的妻,或者将原来的妾扶成妻,那么一夫前后会有多个妻,那么新妻的儿子也为嫡子,而且前面的妻的嫡子是要胜过后面妻的嫡子的,因为是再娶不是原配呐。

说到这里,还是认为现在的情人一堆老婆一个的名流圈还是有历史根源的,出轨都成了常事,不过我们老百姓还是提倡一夫一妻,遵循从一而终是最好的,这样我们这些男同胞竞争女性的压力就小了很多呀。

关注我@烈焰糖糖品历史,我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精彩的历史故事和干货、问答,大家畅谈历史,谈古论今,以古鉴今,提升硬核实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烈焰糖糖品历史


古代长子、嫡子和嫡长子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身份和地位,这种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决定了继承顺位的不同,也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是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为了维系宗法制,必须要对子孙作出身份区别。因此,宗法制度中的嫡庶之别便由此产生。

古代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定义如下:

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所有的孩子首先要有嫡、庶之分,然后再有长幼之别。

长子:指家中出生的第一个男性孩子,他在所有男孩中的年龄是最大的。这个孩子一定是妾(嫔妃)所生,也就是所谓的庶子,尽管是哥但地位并不高。

嫡子:指家中正妻(皇后)所生的孩子,这一系有绝对的继承权,其身份和地位要高于所有妾(嫔妃)生的庶子。

嫡长子:指家中正妻(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是嫡子中的长子。即便是庶子中的长子年龄比嫡子中的长子年龄大,嫡长子也有绝对的地位和继承权。

古代人的妻子只能有一位,而妾则可以有很多个。这个妻子所生的儿子统称为嫡子,其中的老大被称为嫡长子。嫡长子并非是所有儿子中最年长的一位。

如果原配妻子去世,再婚的妻子生的儿子也是嫡子,排在前妻所生嫡子之后。从身份上来讲,所有嫡子的身份要比庶子的身份尊贵,地位自然要高很多。

这种身份具体就体现在继承顺位上,古代宗法制度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第一句是说继承人必须是嫡子中的长子,不论是否贤能。

第二句是针对王位的继承来说的,如果王后没有儿子,就只能在庶子中按照母亲的身份来选继承人。也就是说不论年龄大小,只看谁的身份相对尊贵些。

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这三者的区别,朱元璋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就是在遵照嫡庶有别的宗法制度。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第二儿子,是实际上的嫡长孙。

而朱棣是朱元璋的庶子,即便是他能力出众,也与嫡子嫡孙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嫡长子的身份和继承权最高,之后依次是其他嫡子及长子、庶子等。

随着宗法继承制度的不断发展,包括长子在内的庶子地位一直在降低。在元朝之前,庶子的地位还能位列嫡子之后,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清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叫宗祧继承制,继承的优先权为:嫡长子>嫡长孙>嫡庶子>嫡次孙>庶长子>庶长孙>庶庶子>庶次孙。

由此可见,嫡长子拥有绝对的地位与继承权,他对其他的兄弟有管教权。即使一母所生的其他嫡子,也是要受其管束的。至于长子和庶子,就更没发言权。

值得一提的是,嫡长孙在明清时已经有了仅次于嫡长子的身份和地位。在当时的大户人家中,嫡长孙的地位要高于其他的嫡子与庶子,他是以后的继承人。

长子、嫡子和嫡长子区别还体现在生活、教育等各个方面,嫡长子都会高人一等。所以说,母亲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身份,这是后天奋斗所无法改变的。

综上,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主要在继承权上,这是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特殊产物,很好的解决了继承难题,但却忽略也继承人的才能。

嫡长子就是正妻在家庭中独特地位的体现,这与正妻是否受宠没有关系,即使是妾再受宠,她所生的儿子只能是庶子,古代这一尊卑关系是无法改变的。


野史也是史


  • 长子:男人的第一个儿子。
  • 嫡子:男人正室所生的所有儿子。
  • 嫡长子:男人正室所生的长子。

在古代,一个男子是可以娶不止一个妻子的,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家庭之间的纷争,比如男子死后家中财产的继承问题。

为了尽可能减少家庭内部斗争,古人就想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方法,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出生之时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地位和身份。


  • 先来说下长子吧,长子就是男子拥有的第一个儿子。第一个孩子可以是嫡子也可以是庶子。古代男子娶的正妻,也叫做正房,由她们所生的长子便是嫡长子,这也就是说嫡长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必须是家中出生的第一个孩子,2必须由正妻所生。此外,凡是由正妻所生的男孩子都可被称为嫡子。所以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就是身份上的不同。


  • 古代是有着严格的尊卑观念的,在大家族里生活的人,一出生基本上就已经决定了你今后的走向。嫡子有着嫡子的要肩负的使命,庶子也有着他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们从小的学习方向也是不同的。
  • 就拿古代的帝王之家来说吧,凡是被封为是太子的人,从小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如何更好的管理这个国家,而其他的皇子则是学习怎么样去做一个贤臣。


  • 太子是被认定将来继承皇位的人,会和皇帝一起提前学习批阅奏章,会代表皇帝去祭祀祖先,当然他也会享有其他皇子所没有的特权。最近新播出的电视剧《鹤唳华亭》中,皇帝对太子和其他儿子的态度截然不同,其实这也是对未来继承人的一种锻炼,因为帝王而言,太子是先臣子后儿子。所以说他们要面对的以及要学习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长子可以是嫡子也可以是庶子,嫡长子和嫡子都是嫡子。

在古代,身份就象征着地位,嫡子和长子相比的话,还会是嫡子更胜一筹,因为嫡子不仅代表的是正房之子,还有的是他母亲背后的势力。

  • 一般来说身份尊贵的大户人家的小姐都不会屈尊做妾,妾室其实是有低人一等的含义的,在家中要被主母所管制,在外交际时也只会和同样做妾的人来往,因为正室对此是瞧不上的。不过如果庶子成为长子的话还是要好过其他庶子的,毕竟是父亲的第一个孩子。嫡长子的话,可以说是集合了所有的优点,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地位更是不同凡响。总的来说它们的顺序是:嫡长子>嫡子>长子。

  • 再者,在他们父亲去世以后,会进行财产的分割,这时候嫡子就占有了很大的优势,按照传统来看,他们父亲生前的爵位官职都是要就给嫡子进行传承的,如果这户人家中有嫡长子的话会是由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就是由嫡子继承,长子虽然是父亲的第一个孩子但是庶子所以没有继承的资格,只不过在财产划分的时候会有一定的优势。家中有多个嫡子的话,就由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嫡子继承。

在这里我所说的嫡长子是广义上的解释,其实嫡长子也可以理解为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在古代,嫡庶之分的区别要大于长子,也就是说相比之下嫡子比庶长子更加尊贵。

  •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浅了。嫡子,庶子,长子的区别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像清朝时期顺治,雍正,乾隆,康熙等均不是嫡长子,也不是长子却依然继承了皇位。
  • 还有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役的朱棣在登上皇位后改变自己生母是谁的事实。

这也就是说只要你有能力继承家族财产,就无关乎是嫡子还是庶子,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实力颠覆现状。


小姐姐讲史


嫡长子:意思就是正妻生的长子;

长子:意思就是最年长的儿子;
嫡子:意思就是正妻生的儿子,但未必是长子。

那么,嫡长子、长子、嫡子都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嫡长子拥有无可辩驳的继承权优势,也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制度源自西周推行的礼仪改革,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衍生出宗法和封建制度,最终塑造出: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社会结构。

虽然这个结构在春秋战国后遭到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被遗传了下来。

以西汉王朝为例:

西汉共有11位皇帝,除了无子的5位皇帝,其他6人都立过太子,其中汉惠帝、景帝、栗太子刘荣、卫太子刘据、元帝、成帝都是嫡长子。

至于嫡子、长子,则是另外两种情况。

长子的意义很好理解。一般在没有嫡长子、嫡子的情况下,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皇位。

嫡子的定义则比较宽泛:无论是原配,还是继室,或是被扶正的妻子,生的儿子都是嫡子。

举个例子吧。乾隆在1785年曾写过一首诗:

满旬冀授吾嫡子,其继应称太上皇(我期待乾隆六十年(1795)时能把皇位传给我的嫡子,这样我就能成为太上皇)。

这个嫡子就是当时生母还只是皇贵妃的嘉庆。后来,他的生母被乾隆追封为孝仪皇后——没有当过一天的皇后,只是被追封为皇后,嘉庆都有资格称为嫡子。

由此可见,嫡子的定义是非常宽泛的。

当然,这只是针对皇帝的情况。对于普通家庭,没有那么复杂。无论是嫡长子、嫡子还是长子,没有明显的地位差距。


HuiNanHistory


古代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地位,来划定孩子在家里的等级和地位。

很多人都对中国古代男人“一夫多妻”制度艳羡不已,但如果真的穿越回去,这些羡慕“多妻”制的兄弟可能要傻眼了。

当然了,如果你有钱多娶几个不是不可以,但“妻”很长时间以来,真的只有一个,没有好多个!

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有些朝代对“纳妾”的数量有明确的规定,为解决男人下半身的需求,代之以地位更低的“婢”“姬”

为了把嫡长子、嫡子和长子的等级关系说清楚,我们先来说说老妈们的等级关系。

在古代王朝里,一个人只能娶一个“妻”,这个家里的母老虎,也叫“嫡妻”

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家里就只有跟她有关的人才能叫“嫡”

,其他的人最多只能叫“庶”这就是“嫡”和“庶”的关系。

一人分配一个母老虎是个长期以来的规矩,就算是皇帝可以三宫六院,娶各式各样、品质不一的后妃,但皇后永远只能有一个,没听说过哪个朝代“母仪天下”的皇后有俩并列的。

网络上流行的种马小说里,男猪脚经常弄一大群美女回家环伺,为了解决各自地位的问题,弄了个“平妻”的概念出来。

这其实是偷换概念了,所谓“平妻”是指“嫡妻”在家里的地位和男主人平等,而不是几个老婆之间平等。

要知道,嫡妻在家里的地位那可不是一般的高,不但能跟男主人坐在一起吃饭,享受相同的服制、车制等礼仪待遇,甚至可以决定“妾”、“婢”和“姬”的命运。

古代婚宴图

另外,从嫁娶的仪式上也能看出“嫡妻”的地位。古代婚嫁讲究“门当户对”,成为儿女亲家的两家基本上门地相似。

但这仅限于迎娶“嫡妻”,从下聘问名开始,三媒六证各种复杂仪式后,开正门迎娶入家。(古代大家族,正门一年也开不了几次,但大婚一定是要开启正门以示隆重的)

在中国古代,姻亲关系意味着两个大家族的联盟和融合。

如果您一不小心凡了忤逆的大罪,要“诛九族”。对不起,“妻族”也是九族之一,您老婆家跟着一起菜市口外,开刀问斩。

从来没听说过“诛九族”有杀“妾族”的,因为“妾”这一族跟您家根本不是姻亲关系。

这句话翻过来说就是,“妾”族和您家就是简单的人肉买卖关系,什么“门当户对”、“三媒六证”、“开大门”都想多了吧?!

而且,一旦哪家的女儿给您做了妾,她也就在本家族内部除名了。她的本族根本不会承认,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女儿。

某些古代王朝为了保证婚姻系统的稳定,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文,这就是所谓的“七出三不去”规则。

“七出”指的是有以下七种状况,丈夫可以提出“休妻”: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礼记•大戴礼》)

而“三不去”则是指,即便老婆犯了“七出”规则,在下述三种情况下也不能休妻。

“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后富,不去。”(《唐律疏议》)

具体约束性的条件,大家自行百度吧,说真的“七出三不去”的条款,就是放到现在,我们都不一定能够做到。

所以,很多古代话本小说,“嫡妻”天天在家河东狮吼,老公也没辙,想闪婚?门都没有!

但所有这些条款都是保障“嫡妻”的,没“妾”什么事儿。

我们前面说过了,有些朝代“纳妾”是种待遇,不是什么人都有权“纳妾”。

比如说在汉朝,您要是个平头老百姓,“纳妾”这事儿就跟您没有一毛钱关系了,守着“糟糠”过一辈子吧!(“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妇”)。除非您有特殊的贡献,皇帝点头答应了,才能享受特殊待遇,“功成受封,得备八妾”

直到元朝以后,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因,纳妾的规定才逐渐放开,“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元史》)。

直到明嘉靖时期,法律还规定“至于庶人,必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私纳妾者,赐以四十皮鞭。”

“妾”字的书体演化(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另外,从妾的来源也能看出“妻”和“妾”的区别。

“妾”这个汉字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上的解释是“从䇂(qiān),从女”。“䇂”在甲骨文上的意思是刑刀,表示有罪、受刑,结合在一起就是“有罪的女子”或“女奴”。

这说明,妾的来源除了小门小户将女儿卖出外,还有很多是从获罪的教坊、妓寨中买来或赏赐的。

这种来源女子进入家中,还期望有多高的地位,显然是不现实的。至于“婢”和“姬”在家里的地位就更低了,基本就是人形财产。中国历史上多见文人雅士互赠“姬”、“婢”的记载,甚至一度被称为美谈,可见这二者的地位的低贱。

说完了家里女性的地位等级,我们就可以来说说儿子们的地位差了。

嫡妻所生的儿子毫无疑问是“嫡子”,如果他有又是家里的第一个儿子,那就是“嫡长子”

这个根正苗红孩子,必须是全家人的心头肉、口中珠,是一家之主当仁不让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其地位可以参见贾宝玉。

如果家里大老虎的产量比较高,一气儿生了好几个,那就依次往后排嫡次子、嫡三子但无论如何带“嫡”字的儿子,地位都要排在“庶”子前面。

除了嫡妻所生的儿子外,家里所有其他的儿子都叫“庶子”、意思就是“庶出”。

有意思的是,庶出的孩子必须要认“嫡妻”为“嫡母”,而生母只能认作是“庶母”。“庶母”见到孩子时要称呼少爷、小姐,而孩子只能称呼庶母为“姨娘”。这一点,可参加探春对自己亲生母亲赵姨娘的称谓。

如果长子是“庶出”那这个孩子就是“庶长子”,虽然年纪排老大,但庶出地位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地位依旧要排在“嫡子”之后。所以,一个大家族里很有可能,既有(庶)“长子”也有“嫡长子”。

那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大老婆不小心挂了,“妾”扶正成了“嫡妻”呢?

确实有这种可能性,但实际案例极少。古代家庭伦理中,

“妻”和“妾”的关系有点像官场中的“官”和“吏”。

只有通过国家考试的天子门生才有可能是“官”,而没通过国家考试由为国家服务的人都是“吏”。当一个县令死了,国家只会在空降一个新的县令来上任,而不会从“吏”里选拔一个变成“官”。

所以,一般来说大老婆死了,解决的方式是再娶一个大老婆,称为“续弦”。这个第二任大老婆生的儿子依旧是“嫡子”,只不过位置要排在之前嫡子之后,即所谓“长幼有序”。

那如果“妾”一不小心扶正了,成了“嫡妻”,那她再生的儿子算什么呢?

妾扶正成了“嫡妻”后,生的儿子也是“嫡子”,而之前身份变化前生的儿子还是“庶子”。虽然都是一个妈生的,但身份的变化“不咎既往”和法律一样。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清楚古代家族伦理的规则了,孩子们的排位顺序是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嫡N子>庶子。

说真的,庶子们,你们还是哪凉快,哪儿待着吧!

最后,我们说一下家族继承的问题。

一个大家族家主位置的住宅和爵位,一般只由嫡长子继承。如果嫡长子死得早,是不是嫡次子补位呢?

并不是!家族顺位的第二继承人是嫡长孙,也就是嫡长子的儿子。因为,虽然都是嫡子系统,但嫡长子本家的优先级高于其他嫡子。只有,嫡长子断了香火,才会有其他嫡子系统来承接。

在这一点上,皇家的传承规则和大家族是一样的,简单说就是一句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



大家看明白了吧,要是觉得写的还算清晰,看在辛苦码字的份儿上,您赏个关注呗!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一、案例剖析

《史记·五宗世家》中,常山宪王舜儿女众多,有王后修所生的太子勃,有其宠妾所生的儿子平、商,还有不被他所宠爱的姬妾生的长子棁。宪王舜平日里就不把长子棁当做儿子看待,百般冷落不说,及至去世,也没有半分遗产给棁。而太子勃,在宪王病重弥留之时,由于先前其母修因为其他宠姬而受到冷落,所以母子二人从来不去侍候宪王,宪王去世后仅六天,勃便沾花惹草,饮酒赌博取乐,然而他还是继承了宪王位。

二、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区别

以上的例子,在古代并不少见,如刘邦长子刘肥的年龄是大于嫡长子刘盈的,而最后继承皇位成为汉惠帝的却是刘盈。即便是在现代,不少地方仍保留着“长兄为父”的传统观念,这是对长子在其辈分当中地位的设定与肯定。这种观念由来有自,在中国古代,普通人家并不是现在很多人所向往的妻妾成群,而是一夫一妻,长子地位如现在所保留的传统观念,而在皇帝、王侯将相之家,则出现了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区别。

(一)权力更迭的文明产物

周道尊尊,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此处引文中的长子是指嫡长子),是说周朝法制中,上一任周王死后,由太子继承,太子若是死了,由嫡孙继承。这是在家天下的背景下,防止权力更迭之时发生动乱而设立的一种合法的继承模式。在此基础上,更加确立了嫡长子制度,也就是嫡子当中的长子为合法的、先天的优先继承人。

(二)三者待遇不同。

通过开篇的案例可以看出,刘棁虽然是长子,但是他并没有资格继承宪王位,而是由王后的儿子修来继承,当然朝代不同,制度也有所差异,甚至同一朝代,不同统治者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有的朝代除了绝对的嫡长之外,立嫡长是可以顺继的,也就是说嫡长子之下,嫡次子相对于其他嫡子便是嫡长,以此类推。但有的朝代就不是如此,如康熙后期的九子夺嫡,就是在二度立废太子之后,众皇子之间的夺权斗争。不过,在封建时期的这种待遇不同,其实也就是一种软规定,事实往往是有悖于此规定的,有背于统治者希望权力和平更迭过度的初衷的,如隋朝隋炀帝杨广通过阴谋诡计陷害太子杨勇,甚至杀害其父,最后夺得皇位,制度不得不让位于野心、实力和权谋;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既为了皇位,也为了个人安危,组织自己的势力,悍然发动了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灭其势力,最后软禁了其父李渊,自己当上了皇帝。

(三)出生不同。

嫡长子和嫡子之间是序齿的不同,而子和嫡子之间最关键的就在于个“嫡”字。其实待遇不同这是表象,而出生才是划分嫡与非嫡的本质区别。古代有钱有势的人,一夫多妻,除了正室妻子明媒正娶,其他都是侧室,并且不得从正门迎娶,需走侧门,甚至不得白天迎娶,只能晚上接入。所以,嫡子和普通儿女(庶子)之间的地位实际上是从母亲的地位就开始划分出来了。

《红楼梦》中,同是贾政的儿子,贾宝玉锦衣玉食,深受家人宠爱,而赵姨娘的孩子贾环则粗衣粗行,别说家里尊贵之人,便是下人都小看他三分。即便是嫡子之间,除了长幼之别,如果是原配正室的孩子,那是正宗的嫡子,最具有合法性,如果是续弦继妻,其子嗣也是嫡子,但是,本身续弦继妻的地位就不如原配,所以这种不平等也就延伸到了嫡子之间。如果是皇家,只有皇后生的才是嫡子,其他都是庶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什么古代很多贵妃、嫔妃如果有了孩子,很多人会想方设法的提升自己的地位,直至能够成为皇后,所以在古代,母凭子贵不若子凭母贵更贴切些。

不过,万事总有个例外。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彩凤因为家中贫困被卖到裕王府当丫头,后来被裕王也就是后来的隆庆帝临幸,怀上了后来的万历,万历做了皇帝,李丫头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李太后。本身裕王能够当上皇帝,就含有诸多机缘巧合,幸运成分。而万历说白了,连庶子都算不上,可是命运就是如此安排,谁能想到一个丫鬟的儿子竟然能够成为大明天子。

然而之后还有更神奇的,

万历皇帝之后的明光宗,竟然也是万历在李太后的慈宁宫私幸宫女王氏怀孕而生,万历起初不敢承认,但是内起居注中记载了此事,并有当时万历赏赐给王氏的信物为证,万历抵赖不掉,还被李太后骂了一顿,最后册封王氏为恭妃,其子也就成为了太子朱常洛,后来也就成为了明光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