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父母雙亡,兄弟姐妹日漸疏遠,你能做些什麼?

翠葉芳華


當父母雙親在世的時候,兄弟姐妹是隻要是沒有個人的事時,每天都是可以在一起的,經常是在我老三,也就是我哥哥家一起打麻將,把買菜買酒的錢提出來,再把父母叫過來(父母二老單獨住),一起吃。我覺得也挺好的。我們兄弟姐妹一樣兩個而且全部退休了在家。最主要的是晚輩都沒有成家,所以經常在一起其樂融融的。後來父親去逝了,二姐為了帶孩子,不得到大城市和兒子住在一起,這樣在一起玩的次數少了,但是我們三個經常去我媽那裡去。我想如果母親也去逝了,兄弟姐妹見面機會更少了,只有在清明節,中秋節和春節在一起聚聚,各家忙各家的事,但是不管誰家有什麼事情時還會在一起。父母在,這個家還在,因為父母都是我們牽掛的,如果父母都都去世了,那麼這種牽掛也就消失沒有了,所以也沒有必要有事沒事地在一起。


龍騰虎躍98247111


俗話說得好;有媽家就在,沒媽家就散。耳聞目睹加之感同身受,豪不誇張地說老話沒有說錯。遙想當年媽在老少親熱歡樂多,那時節無憂無慮雖苦心甜。一晃兒,當我自己的孩子大了,記不清何時媽走了!媽媽不在整個家就散了,甚至兄弟姐妹的親情漸漸地疏遠了…有時感覺自己孤苦伶仃,這時候就是最想媽媽的時候,此刻,兩鬢斑白的我想起一件慚愧事,有一年春節因為一小事,二十多歲的我和媽媽犟嘴,把媽媽氣哭了,不等媽媽打我就跑了,而今多想我不跑,讓媽媽好好打我一頓…可悲可嘆的是媽媽走了,已是;門後空留教子棍,堂前再無喚兒聲。兩鬢斑白的我,只能淚眼仰天長嘆;嗚呼哀哉…


翰林藝客


也不是所有的家庭父母過世後兄弟姐妹就不來往了,我家兄弟姐妹共五人,父母過世後我們常常會聚在一起,大家輪流做東請吃飯。如果兄弟姐妹中有人生病了或是家中有事,大家也會聚在一起共同面對,有錢出錢有力的出力。與父母在世的時候沒什麼區別。


小兔的媽媽和姥姥


人到中年,父母雙亡,兄弟姐妹日漸疏遠,自己能做些什麼呢?

首先,必須做好自己,父母是子女團結和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們婆家兒女姊妹仨,我們88年結婚的時候,公婆就60歲了。公公也是剛剛退休後不久,在農村老家與婆婆一起打理二畝七分多地。那時公婆身體還好,每逢過年時節,我們子女都趕回老家過年,與父母團聚。我們都儘自己所能,購買各種各樣的年貨。一家人團聚,和和美美,其樂融融。父母更是付出萬般辛苦,為兒女準備各式麵點,樂此不彼。那時公婆在廚房挑燈夜戰、互相配合,噴香四溢的忙碌場景我一直記憶憂新,也為父母勤勞樸實的品格深深感染!三姊妹各有家庭,也有各自的小缺點和絲絲的自私摻合著,但公婆一身作則,默默付出的敦實和憨厚,這種稍有的不和諧都能包容、諒解了。在公婆家一起過春節已成習慣,並堅持了很多年,兄弟姊妹皆能團結相處。

其次是父母年老,兒女當應擔當,團結友愛更是父母的最大心願和安慰。隨著公婆的年歲越來越大,我們也步入成熟、擔當、責任的年紀。每逄年下節日,公婆已無往年的精神和體力來操持全家大小的飯菜,更沒有好的記性準確記著兒女的口味,他們在一天天老去,且無能為力。我們也因常時間在外,不習慣寒冬天氣大灶的烹飪,就說服公婆,春節了到我們兒女家過節。公婆還是很明理的,聽從子女的安排。那些年,我們也一直堅持著在春節一起過節的習慣。父母看到兒女們如此團結,心裡也安慰和踏實。

再次,父母遠去,物事人非。但良好的家風傳承一直沒有變化,我們努力著向好,不計較各種欠缺和遺憾,相互包容,團結友愛。

現在公婆已遠行多年,我們還是像以前一樣,銘記父母的教誨,長聯繫互相問候。在老家的小院裡栽種綠色疏菜。回老家時也是滿目清新,回憶滿滿!每年的春節或者國慶長假,兄弟姊妹三家還能相聚一起,共敘親情。

我們都在變老,時間終會老去,有時都不及一聲招呼,說沒就沒了。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父母留給子女的寶貴血脈,也是父母留給子女的唯一牽掛和眷戀,當子女者更應珍惜!也是我們為人者最起碼的品德修為!不居小家何以能大家呢?少點自私、少些指責埋怨,多點寬容、多點包容,兄弟姊妹還有什麼跨不過去的坎呢?











溫暖256653178


人到中年,父母雙亡,兄弟姐妹日逐疏遠,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我公公,婆婆己不在人世,但是婆家,兄弟,姐妹共九人,我覺得我們比,二老在世,還要團結,有事共同商量,再手機上,還設啦家庭幸福群,每天互相問侯一下,過年,過節,都送去祝福,總之家和萬亊興。😃😃👍👍🙏🙏




靚宇奶


今年我也和你同樣的經歷了父母雙亡[流淚]但是,慶幸的是,我有很好的哥哥和弟弟!我弟弟是家裡的老么,沒什麼錢,也還沒有討老婆。為了他能順利討到老婆,我哥哥用盡全力,幫他蓋了一棟兩層半的複式樓。上個月,我也在我老家市區買了房子,也是我哥哥幫忙。有這樣的哥哥,真的是很幸福!都說父母不在了,長兄為父!我哥做到了!以後他老了,如果我們都有能力,一定會報答他的!



昕欣寶媽


我也存在這個問題,父母先後去世以後,我就像沒根的孩子一樣,以前我們學校離父母住的地方只隔一條馬路,我經常下班去父母家呆會兒,有時候吃了飯再回家。我媽愛吃餃子,我也愛吃,所以每次回家,媽媽都會煮餃子給我吃,至今讓我難忘。父親是2004年冬天去世的,母親是2011年冬天去世的,從母親去世之後,父母住的房子由弟弟一家居住,每年去一次,也就是過年去一次,每次去我心裡都不好受。我們姐三來往也不密切,甚至也不親,有事的話通通話,以前我總操持著在一起吃個飯,現在我也不願意操持了,沒意思。有的時候不如朋友,所以說,還是各自安好,各掃門前雪,不管她人瓦上霜。


唐山兜兜


我從小沒媽媽不知道有媽的感覺,有爸爸只愛喝酒從不關注我,打工一年不回家老爸也不會過問,直到現在老爸從沒主動聯繫過我問我過得怎樣?聯繫我就是生病或者是用錢,當然我不是在指責我的老爸,媽媽去世的早他能把我養大已是不易,我不能再問她要求什麼,他很愛我只是愛的方式不一樣吧!

我的記憶中遇到任何事從沒想過跟家人說,打工到學手藝到開自己的小店,包括嫁人也是自己把自己嫁了,一直是報喜不報憂,跟哥哥姐姐就是覺得媽媽給我生命不易,我應該跟她們和睦相處,讓媽媽在天之靈欣慰,所以只要她們需要幫助我又有能力就會盡力,但從不要求回報什麼,因為親人之間只管付出就好,剩下的已不重要。


默默麗娜


這是現象普遍存在,常言說有媽才有家,因為父母不在了,所謂的“家”也沒了,核心沒了,又都結婚成家,所以日漸疏遠也很正常,記得我父親在世的時候,每臨近春節的時候就想回家,因為有父親在,父親去世後,感覺家沒了,無處可去了,所以過春節也就沒有了回家的年頭,當別人問我,過春節回家不?我只有應付的回答,路太遠不想折騰,今年不回去了,其實我真想回家,只是家裡沒有了我牽掛的人,至於兄弟姐妹,一年到頭偶爾也只能聯繫一次兩次,畢竟都在過各自過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才是我們的核心,父母在哪裡我們的心就在哪裡,我們的牽掛就在哪裡。


寶貝關注一下嘛


人到中年,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聚到一起的機會少了,是必然現象。為了保持親情的新鮮度,當弟弟妹妹的要去哥哥姐姐家經常走一走,相互之間有事多參入。才能保持親情的新鮮感。我就是這樣做的,父母去世以後,姐姐為大,逢年過節去給她送些禮品,姐姐姐夫過生日,帶上禮物給她們祝福。現在我們姐弟關係一直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